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用人三十六计》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8章 第二十二计均衡权力(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用人三十六计》 作者:吴蔚

第38章 第二十二计均衡权力(1)

  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大力举荐下,不计管仲的“射钩之仇”,大胆任用管仲为相。一天,他召令群臣,对他们说,“寡人将立管仲为仲父,以帮助寡人治理国家。赞成的人请从左边门进来,不赞成的人从右门进来。”

  这时,东郭牙听了这个命令后,偏偏不从左门进,也不从右门进,而是站在中门,不进也不出。

  齐桓公见大臣们几乎都从左边门进来了,心里很高兴。再朝旁边瞧瞧,发现中门的位置上,笔直地站立着一个大汉,再仔细一瞧,原来是东郭牙。齐桓公心里不由一愕,这个东郭牙又在给我捣什么鬼!就令人将东郭牙叫过来。齐桓公略带愠色地对东郭牙说:“寡人立管仲为仲父。令曰:‘赞成的从左门进,不赞成的从右门进’。现在你偏偏中门而立,这是什么意思呢?”

  东郭牙说:“请主公息怒。主公你有没有考虑过,以管仲的智慧,将能够统治天下吗?”

  “那还用问?”齐桓公没好气地说。

  “以管仲的果断,他敢于做大事吗?”

  “敢!”

  “好,”东郭牙接着说,“以管仲的智慧足以能够谋取天下;以他的果断足以敢于行大事,所以主公您就将国柄都委交给了他。不知主公有没有意识到,以管仲的才能和智慧,再来凭借你的权力来治理帝国,这对主公您能没有危险吗?”

  齐桓公一听,恍然大悟。朝中大丞们也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总觉得齐桓公这样一味只重用管仲一人,也太危险太不公平了。

  经过东郭牙的提议,齐桓公最后任命君朋为治理朝廷内部事务的大臣,任命管仲专门治理朝廷外部事务。让他们两人互相牵制,以便于他的统治。

  均衡权力是风险控制的必要手段,也是为了更好地各司其职,互相监督。

  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10个军镇(也叫做藩镇),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很重要。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

  李林甫掌权以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担任朔方等4个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他手下的将领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骁勇善战的名将,李林甫看王忠嗣的功劳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调回京城当宰相,派人向唐玄宗诬告王忠嗣想拥戴太子谋反,害得王忠嗣险些丢掉了性命。后来还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苦苦为王忠嗣申),玄宗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为降职处分。王忠嗣受不了这个)枉,一气之下就病死了。

  当时,边境将领中有一些胡族人。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不会夺他的权力,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战,而且跟朝官没联系,靠得住。唐玄宗本来最怕边境的将领谋反,就听李林甫的话,提拔了一些胡人当节度使。

  在这些胡族的节度使中,唐玄宗、李林甫特别看中一个平卢(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安禄山。

  安禄山年轻时在平卢军里当过将官,因为不遵守军令,打了败仗。边境守将把他解送到长安,请朝廷处分。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为了严肃军纪,把安禄山判了死刑。唐玄宗听说安禄山挺能干,下令把安禄山释放了。

  张九龄跟唐玄宗说:“安禄山违反军令,损兵折将,按军法不能不杀;而且据我观察,安禄山不是个善良人,不杀恐怕后患无穷。”唐玄宗不听张九龄劝谏,还是赦免了安禄山。后来,张九龄被撤了职。安禄山却靠他奉承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升官,当上了平卢节度使。不出3年,又兼任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节度使。

  安禄山当了节度使以后,就尽量搜罗奇禽异兽,珍珠宝贝,经常送到宫廷讨好唐玄宗。他知道唐玄宗喜欢边境将领报战功,就采取阴谋手段,诱骗平卢附近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将士,参加宴会。在酒席上,用药酒灌醉他们,把兵士杀了,又把他们的首领割了头,献给朝廷报功。

  唐玄宗常常召安禄山到长安朝见。安禄山抓住这个机会,使出他狡猾的手段,尽量讨唐玄宗的喜欢。安禄山长得特别肥胖,凸肚子,矮个子,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唐玄宗一见到他就乐了。

  有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肚子开玩笑说:“这么大的肚子,里面装的什么东西?”

  安禄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诚的心。”唐玄宗认为安禄山真对他一片忠心,心里更高兴了。以后又封安禄山为郡王,还替他在长安造了一座跟王公贵族住的一样华丽的府第。安禄山搬进王府后,唐玄宗每天派人陪他一起喝酒作乐,还让杨贵妃把安禄山收作干儿子,让安禄山在内宫随便进出,亲热得像一家人一样。

  安禄山骗取了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除了范阳、平卢两镇外,又兼了河东(今山西太原)节度使,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地区。他秘密扩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任用汉族士人高尚、严庄帮他出谋划策;又从边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选了8000名壮士,组成一支精兵,囤积粮草,磨砺武器。只等唐玄宗一死,他就准备叛乱。

  没多久,李林甫病死,杨贵妃的同族哥哥杨国忠凭着他的外戚地位,接任了宰相。杨国忠本来是个流氓,安禄山瞧不起他,他也看不惯安禄山,两个人就闹起矛盾来。杨国忠几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一定要谋反,但是唐玄宗正在宠信安禄山,哪里会相信。

  日子一长,安禄山谋反的迹象渐渐暴露出来了。他向朝廷要求把范阳的32名汉将都撤换了,由他自己另外委派;唐玄宗亲手写诏书要安禄山到长安,他也推托有病不去。唐玄宗开始对安禄山怀疑起来,但是无论唐玄宗或是杨国忠,都没有想到该怎样防备安禄山的叛乱。

  公元755年10月,安禄山经过周密准备,决定发动叛乱。这时候,正好有个官员从长安到范阳来。安禄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从长安发来的诏书,召集将士宣布说:“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带兵进京讨伐杨国忠。”

  将士们都觉得很突然,面面相觑,但是有谁敢对圣旨表示怀疑呢?

  第二天一早,安禄山就带领叛军南下。15万步兵、骑兵在河北平原上进发,一路上烟尘滚滚,鼓声震天。中原一带已经有100年左右没有发生战争,老百姓好几代没有看到过打仗,沿路的官员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安禄山叛军一直向南进攻,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

  范阳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开始认为是有人造谣,并不相信,到后来警报一个个传来,他也慌了起来,立刻召集大臣商议。

  满朝官员没有经过这样的大变乱,个个吓得目瞪口呆,只有杨国忠反而得意洋洋地说:“我早说安禄山要反,还不是被我说准了吗?不过,陛下尽管放心,他的将士不会跟他一起叛乱。不出10天,一定有人把安禄山的头送来。”

  唐玄宗听了这番话,也有些安心了。但是,哪儿知道,没有多久,叛军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占领了洛阳。

  唐玄宗所创造的“开元之治”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经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走向了衰败。从根本上说,是权力不均衡所致,外面的节度使权力太大,里面的李林甫一手遮天,所以导致了盛唐的衰败。

  朱元璋取消丞相制

  明朝初年,朱元璋建国后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明初的中书省组织庞大,职权很重,这一部门远承古代的宰相(丞相)制度,近袭元朝中书省“录军国重事”的旧制。省内设左、右相国(后改为丞相)

  为长官,还设有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高级官僚,以及作为职能办事人员的左右司郎中、员外郎、中书舍人等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仅是中书省下属的机构,六部的领导人尚书、侍郎等不过是丞相的属员。当时的中书省不但有“综理机务”的职权,而且全国各级各部门给皇帝上的奏报,也规定要“先白中书省”,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谕旨,也经中书省再下达,俨然是设置在皇帝和国家机关中间的一级权力部门,是必要的中转站。任丞相的人更是仅处在皇帝一人之下,高踞于百官之上的权要,丞相对一切庶务有权专决。

  朱元璋能得天下,武臣立功,首推徐达、常遇春;文臣立功,首推李善长、刘伯温。常遇春早早病死,刘伯温辞官不做。但一直以来,文臣派李善长与武臣派徐达间的斗争很尖锐。朱元璋后来之所以重用胡惟庸,也是想牵制二人。但左丞相胡惟庸自洪武三年官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升右丞相,晋左丞相,在中书省时间最久,权利最重,大权几乎完全旁落在他手中。胡惟庸在外生杀黜陟,为所欲为,许多生死人命和升降官员的大事居然不向皇帝奏明就直接执行。

  不久后,胡惟庸还意图谋反,欲谋刺杀朱元璋,幸好被及时发现,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意识到丞相权力太过集中的问题,立即着手对中央统治机构进行了改革。他废除了中书省及丞相制,分中书省及丞相权力归属六部,相对提高六部职权和地位,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事皆由朝廷总之;兵制上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这样,以前丞相的权力被分散到六部,丞相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了。

  刘备托孤的深意

  刘备在打天下的过程中,长期依赖诸葛亮一人。刘备也意识到诸葛亮的权力太大、太集中了,这样于国家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他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刘备如此安排,是有其很成熟的考虑的,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

  李严在刘璋时期就是东州集团中的佼佼者。自刘备入主成都以后,他在任上又屡次以少数兵力平定大规模的叛乱,充分表现出他出色的军事和政治才能。而诸葛亮此前在政治和外交上展示了他的出众能力,但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建树的机会,因此刘备很明智地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实际上,在刘备临终的前一年——章武二年,就已经把李严提拔为尚书令,在官阶上可与诸葛亮比肩了。由诸葛亮依旧行丞相事,而李严则主掌内外军事,这样的分配正好能让二人互相制衡,以免有一方坐大。而从当时蜀汉政权的权利机构的构成和实力分配来看,刘备要防备坐大的一方,绝非是当时不处在权利中心和主导集团领袖地位上的李严,而是诸葛亮。

  在短短的1年多内,通过将李严从太守地方长官的位置上提升到尚书令,并借其政治地位的上升以及原有的基础,人为地将李严制造成实际上的东州集团代表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刘备对李严更多的是笼络,而不是提防。刘备将这样一个快速提升起来、以前从未进入过权利中心的政治新秀李严,列为两名托孤重臣之一,并且命其“统内外军事”,再联系“君可自取”的言语,显然表明刘备要防备、制衡的目标是诸葛亮。不过刘备死后,李严在跟诸葛亮的权力斗争中败下阵来,所有的权力还是集中在诸葛亮手中。

  就连对诸葛亮肝胆相照的刘备都知道要制衡诸葛亮,可见权力平衡的重要性。

  康熙任用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施琅奉命率水师两万余人,战船两百余艘,自铜山(今福建东山)出发,进击台湾和澎湖,经过几天奋战,大败澎湖守军。郑军主力悉数被歼,军心涣散,已无战斗之力。施琅占据澎湖,居高临下,对郑军实行招抚。郑克塽见大势已去,遂同意归附清廷,实行和平统一。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在清初是一件大事,施琅为此立了大功。康熙把台湾的归附看成是施琅为清朝“扫数十年不庭之巨寇,扩数千里未辟之遐封。”他在施琅封侯的“制诰”中称赞他“矢心报国,大展壮猷,筹划周详,布置允当,建兹伟伐,宜沛殊恩”。在平台(即平定台湾)问题上,康熙帝对施琅的保护和支持显得非常重要,由此也展现了一代明君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康熙对施琅的任用,实际上是个用人的综合案例。

  第一,任施琅为内大臣,又打又拉,贬中有褒。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吴蔚作品集
处世三十六计璇玑图包青天管人三十六计大唐游侠说话三十六计用人三十六计斧声烛影明宫奇案宋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