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子女思想道德教育》在线阅读 > 正文 第6章 小学阶段思想道德教育(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子女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走进小康丛书》编委会

第6章 小学阶段思想道德教育(2)

  孩子为什么经常把冒险视为勇敢呢?除了他们思维和经验的局限外,有的是受好胜、虚荣心理的驱动,喜欢在人前表现自己的能耐,做出其他人不敢做的事;有的是盲目模仿“江湖好汉”式人物的鲁莽行为;有的做事只顾眼前,不计后果,以致干出些蠢事来。当然勇敢有时需要一点冒险,但那是经过思考后和有预防手段的“冒险”。

  在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时,做家长的应帮助划清勇敢和冒险的界限,培养孩子敢于维护公共利益,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思想。

  (3)强化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孩子面临危险时,学会避免受伤害。家长在平时要经常向孩子灌输这方面的知识,或者让孩子参加模拟练习,鼓励孩子的勇敢行为。

  一个十岁的孩子提出自己一个人乘车到几十公里外的奶奶家去时,家长对孩子这种勇敢行为要给予支持,和孩子一道商量去奶奶家的路线,提出注意事项和应急措施,再让孩子一人前行,同时悄悄地托熟悉的成人给予照顾。

  这样既能使孩子得到锻炼,又可避免出危险。

  25.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1)乐观是孩子奋进的催化剂。乐观是建立在自信基础上的一种习惯性思维方式。词典中的定义是这样的:乐观是一种性格或倾向,一个性格乐观的人,总能够看到事情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总是相信愉快的、有利的事情是永久的、普遍的,随时都有,随处都在。他能从生活中不断感到快乐、鼓舞。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他也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并且相信,厄运很快就会过去,幸运之神正在后面等着。乐观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总是积极上进,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更容易获得成功。这种乐观的思维方式,对于人的身心健康、环境适应以及学业、事业、生活的成功都有莫大的益处。作为父母,应将孩子培养成能够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

  (2)微笑着面对孩子。您的微笑给孩子信心,他从您的微笑中能够感受到生活的阳光。

  您的微笑不仅面对孩子,当您自己面对生活的时候,您也要微笑,这是您以另一种方式对孩子微笑。

  如果您整天处于悲观之中,认为生活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到处是陷阱、失败、坏事,好运从来就不会降临,即使遇到了明明白白的好事,您也担心它会转瞬即逝,那您就会成天生活在痛苦之中。

  您的悲观会影响到孩子,您的态度会感染孩子,他也会感到生活无助与无奈。

  虽然要改变生活态度是很难的,但绝不是不能改变的。同样一件事,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会得到相反的结论,产生相反的感受,关键是看您怎么想,是保持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做一个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您自己的人生也会从此改观。

  (3)讲究批评方式。孩子经常犯错误,惹大人生气,对他进行批评是父母的责任。批评是对孩子的一种帮助。批评适当,有利于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批评不当,会产生负面影响。

  批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方法不对,就达不到目的。

  “你为什么总是……”“你从来就……”“我给你说过无数遍了……”“你永远都……”这些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批评。批评,起码的要求是实事求是,否则,孩子不会心悦诚服。下面的做法可供您参考。

  客观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你今天没有按时回家,而你向我保证过要按时回家。”

  准确地表达您的感受:“我和你妈妈为此很生气。”

  正确地分析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保证过的事物就要做到,而你这次没有做到。你犯错误的原因是……”

  要求孩子找出改进的办法:“你好好想想,今后怎样避免发生这类事物。”

  (4)让孩子学会乐观地思考。乐观地思考就是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以一种能给自己增长信心的方式考虑问题。这其实并不难,您应当从现在起就教孩子学会乐观地思考。

  平时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训练,找一些问题,让孩子分别用悲观和乐观两种方式来思考,提出两种评价解决办法,再和他一起进行分析,孩子就会逐渐学会乐观地思考,您自己也会从中受益。

  26.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社会承认和集体尊重的感情,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是自我意识中的可贵品质。

  有自尊心的人能奋发进取,不甘落后,不畏挫折,热爱真理,追求高尚人格;能够勇敢地接受各种挑战,并努力取得成功。因此,自尊心是儿童成长的基石。一旦自尊心受到打击,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请看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因自尊心受挫在日记中流露出的心态:“爸爸妈妈好像不知道我已经12岁了,在他们眼中,我不仅愚蠢,学习成绩差,给他们丢了人,而且是没有自尊心和不要脸面的人。他们当着叔叔、阿姨的面把我说得一无是处,我的表情肯定是冷漠的、麻木的,但我的心灵深处在流血。我恨那些总是‘好心’指责我的大人,我恨从来不知道我是有自尊心的爸爸、妈妈和老师。”

  由此看来,损害孩子的自尊心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是不能低估的。

  (1)承认和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不少家长往往对孩子只是百般呵护,单向灌输,很少把孩子看作是一个平等、独立的人。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有自己的判断。

  随着高科技发展,处于信息时代的孩子不断受到新事物、新观念、新知识的冲撞,故而具有较强的平衡意识、独立意识及参与意识。这些意识与家长的传统观念必然发生矛盾。作为家长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不能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凡事自己说了算,说话都以命令的口气,势必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做父母的要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观察,换位思考。在家庭生活中,要发扬民主作风,鼓励孩子发表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只要孩子的看法是合理的,就予以采纳,确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并给以一定的自主权,这样将大大促进孩子自尊心的形成。

  (2)尊重孩子的正当交往。对孩子的小客人,家长要表示真诚的欢迎,这可以使孩子体验到自己的美好情感得到长辈的理解和尊重,也会由于自尊心得到满足而强化自主意识。假如小客人由于失态而损坏了器物,弄脏了地面,这时家长要宽容,如果家长态度粗暴,使人难堪,将有损于孩子的自尊心。

  (3)爱护和正确评价孩子。对孩子的长处、优点、学习上的成绩,家长应及时表扬。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将完成的作品给你鉴赏时,需要的是父母的肯定、鼓励和分享他的喜悦;不屑一顾或过分挑剔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小学生的自我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如果他的能力受到老师或家人的赞赏,就会产生很强的内在动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所以,家长正确评价孩子,尊重孩子,对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十分重要。

  (4)正确对待孩子的失误和挫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不犯错误和不受挫折的。对于孩子的过错和挫折,有些家长缺乏应有的耐心和冷静,有时骂骂咧咧,有时挖苦讽刺,殊不知这样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帮助孩子找原因、指方向,多鼓励、树信心。

  尽管家长批评孩子都是希望孩子好,但一定要注意方式、场合、分寸以及话语的分量,让孩子体味到严肃中有挚爱,规劝中寄以希望。这样既使孩子容易接受,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

  27.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创建健康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气氛,是孩子产生自信心的前提。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能愉快地学习生活,信心十足地迈出自信的第一步。而整日处于父母争吵不休或家庭缺乏民主气氛之中的孩子,则往往缺乏自信心。

  应试教育使许多家长形成了“以成绩论优劣”的观念,一看孩子成绩不如人,就着急,就上火,就训斥。家长的这种态度,使孩子形成“紧张、忧虑”等不利于学习的心态。如,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儿童,上进心强,第一批加入少先队,任班上中队长,还被评为三好学生。升入四年级后,由于成绩偶尔下降,就连遭父母的苛责、训斥,结果被训得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由此可见,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多么重要。

  (2)注意孩子的兴趣。在学习和生活中,孩子总会对某个方面产生兴趣。家长只要善于引导,就容易形成孩子的自信心。

  古往今来,不少科学家、文学家,他们事业的成功都与儿时兴趣幼芽的萌生、启迪和导航分不开。达尔文就是从小爱上了小昆虫而成为伟大的生物学家;爱迪生从探究“鸡蛋为什么能孵出小鸡”这个疑问开始了对科学的研究而成为大发明家;高尔基像饥饿的人渴望面包一样扑在书上,从而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学家。由此看来,兴趣可以产生自信,有了自信才能取得成功。

  对孩子来说,一旦在某一方面产生了兴趣,便会迸发出极大的积极性,克服困难而取得成功,成功后的喜悦自然会使自信心进一步增强,这对孩子日后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3)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要使孩子懂得,在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折挫,要有勇气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长应及时引导,帮助分析原因,鼓励其坚定信心,主动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说明他的心理素质好,有望养成坚强的性格。

  (4)防止骄傲情绪。自信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并不是什么都要比别人强,不能自满。家长要在这方面加以引导,防止孩子因成功而滋生骄傲情绪。

  在培养自信的过程中,对孩子的缺点也要及时地、耐心地给予教育,使孩子在克服缺点的过程中增强自信。

  在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同时,家长也要对孩子充满信心。只有站在这个基点上,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

  28.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孩子的交往活动,最先是从家庭开始的,与父母亲人交往。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与老师、同学交往。孩子们每天都处在交往的“情境”之中。

  孩子最愿与同龄人交往,与同伴交往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们的伙伴群体交往,是孩子们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伴交往给孩子们提供了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的机会。

  伙伴群体交往,有益于孩子自我个性的形成。由于伙伴中每个孩子的智慧差异和个性品质不同,有的充当了这个群体的“头目”(指挥),有的充当了“军师”(会出主意),有的随大流(执行任务),等等,每个孩子都自然而然地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来扮演,并且尽心尽责。

  这种群体游戏使每个孩子的能力和个性都有了充分展示的机会。因为他们无论做什么,都是“我想做”或“我能做”。在这种群体交往中,每个孩子都会从他人的眼光中发现和认识“自己”,这必然有利于孩子自我个性的形成。

  家长们不要阻拦或过多参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孩子之间自有一套评价朋友好坏的标准,即使在交往中吃了亏,他自己也会从中吸取教训。作为家长应积极指导孩子正确处理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矛盾,鼓励孩子自行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积极的同伴交往还是改善孩子不良心理状态和不良行为习惯的有效方式之一。良好的同伴交往可以预防孩子出现很多不良的心理行为问题。

  29.让孩子学会交往

  孩子的交往融洽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交往技巧。

  交往的技能虽为“后天”形成,但在儿童期过后这种技能的掌握相对困难。因此,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及早学会交往。

  (1)表达。要使孩子的表达清楚、明白,改变说话的不良习惯,会用礼貌用语。

  (2)向同伴展示自己。告诉孩子耐心倾听、细心观察,以知道同伴们接纳什么、排斥什么,这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前提。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走进小康丛书》编委会作品集
子女思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