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小说 > 《水墨青花,刹那芳华》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8章 8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水墨青花,刹那芳华》 作者:伊北

第38章 8

  王汉伦一生固执、自立、好强,她的奋斗,多少有些西西弗斯的味道。上海沦陷过后,她失去工作,又不愿附逆,只好坐吃山空,靠变卖衣物和家具过活,到1949年,她仍住在亭子间,房东还一直逼她搬走。贫困这只黑手,不曾远离曾经为了吃饭走出家庭的王汉伦。电影那个辉煌的所在,也因为时光的流逝,容颜的损毁,与她渐行渐远。抗战后期的王汉伦,就仿佛一声长号的末尾,那声音越来越细,越来越细,眼看就要颠破,消失不见……幸好新中国成立了,她又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有了力气,再度发声,音调渐渐扬起。

  王汉伦20岁成名,一生想尽办法,奋斗不止,也曾风光,也曾失落,但一个独身女人到社会上奋斗,总有些类似悲剧的英雄,顽强抵抗,却还是逐渐招架不住。过气明星的养老问题,时至今日都还颇值得探讨。好在,王汉伦是幸运的。当年在办美容院时,她去找电影公司的老板,想要复出。老板认为她年老色衰,不能再用,嗤之以鼻道:你自己照照镜子吧!王汉伦的电影生涯,戛然而止,其实她不过40岁出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出其不意地回到了她的生命中。1950年,昆仑影片公司拍那部后来颇受争议的《武训传》,导演孙瑜找到王汉伦,请她出演慈禧太后一角,虽然只有10句对白,王汉伦却演得十分认真。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后,王汉伦还曾在《鲁班的传说》和《热浪奔腾》中担任过配角。

  王汉伦的晚景不算差。新中国成立后,演员的地位提高,作为民国第一代女星,王汉伦实属老艺术家,是文艺界的代表,还曾和几位女演员一起,在中南海受到领导人的接见,进而颇受人尊重。她有了工资、退休金,享受公费医疗,生活平淡而安稳。她这朵奋斗的花,经历了起起落落种种磨难,终于结出了一颗安心的果。三年困难时期,吃饭成问题,口粮大过天,王汉伦凭着自己在文艺界的地位,却可以自由出入文化俱乐部和政协的小餐厅。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她哥哥出于实际生活考虑,又与她恢复了关系。王汉伦成了彭家的救星。她外甥李家震跟着她去文化俱乐部吃饭,一顿吃5碗白饭,不用就菜。发展到后来,王汉伦的哥哥也放下“面子”,跟着混饭吃。当年彭家的一场闹剧,跟着时代波荡起伏,发展到后来,却俨然成了喜剧。

  1978年夏天,王汉伦在上海广慈医院病逝,她没有子女,当年跟着她一起去文化俱乐部吃饭的外甥李家震为她送了葬,将她的骨灰埋在了苏州横塘的青春公墓。后来,据说,她的骨灰又被亲戚迁往上海。如今的青春公墓里,只剩一块倒下的墓碑。

  §§沉溺·撕生活“@杨耐梅”

  杨耐梅在中国早期女明星中,绝对是个异数。其他女星,不是走温婉路线,就是走悲凄风格,要么是塑造健康活泼的玉女形象,仿佛也只有她,靠冶艳凌厉的角色,在影坛立足。别人都是“像雾像雨又像风”,总是可商可量的,水做的,温吞吞的……她却仿佛一道闪电,迅速、强大、艳光四射地劈开了电影的天空。杨耐梅的传奇性,绝对不是电影媒体塑造出来的,银幕内外,她都是人们嘴边的绝对话题。杨耐梅是个本色演员,她在电影中释放自己的力比多,然后,又安然地回到现实,做她自己。她是那么两极化,忽东忽西,忽上忽下,让人捉摸不透。她是个游戏人间的赌客,赌的就是痛快,玩的就是心跳。她胆子大得惊人,天不怕地不怕;她放浪形骸,追求众人的瞩目。她从影,绝不单单是为钱,而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杨耐梅是大开大合的,她放纵自己,犹如风雨雷电;她收束自己,则仿佛密室参禅。她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娱乐圈的麦当娜式的人物,可以变身蛇蝎妇人,也能化身良家妇女。她奢华、倨傲、恣意妄为。

  早期女明星中,很多都是生活所迫才走上电影之路,因为拍电影在当时来说并非光荣。王汉伦就因拍摄电影被兄嫂斥责为有辱门风。但杨耐梅不是被迫的。她出身大富之家,又是家中独女,自小深受父亲宠爱。但这种宠爱,阴差阳错起了反作用,成为日后杨耐梅我行我素的酵素——杨耐梅没有变成父亲期待的那种淑女,而是一切都反着来,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性格之路。杨耐梅读的上海南市务本女中,以严格著称,但她却无心学习,成绩平平,反倒是在演讲、唱歌、跳舞、演戏上大放异彩。她是远近闻名的校花、社交圈上的名媛,她接受目光的膜拜、男人的追捧,愈来愈恣意浮华。日后走进电影圈,她也只是顺其自然地发展了自己这方面的“特长”。少女时代的杨耐梅就尝到了“红”的滋味,所以她更想要“红”,彻彻底底的红。

  杨耐梅红得很快。她没入行之前就对舞台表演感兴趣,经常去看演出,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大名鼎鼎的郑正秋。1924年,靠《孤儿救祖记》大放异彩的明星公司,开始筹拍第二部片子《玉梨魂》,第二女主角筠倩一直没物色到好人选。在郑正秋的推荐下,杨耐梅顺利入行,跟王汉伦演对手戏,混了个脸熟。而后,杨耐梅再接再厉,一口气主演了《诱婚》《新人的家庭》《空谷兰》《她的痛苦》《良心的复活》。尤其是1926年拍摄的《良心的复活》,由包天笑改编自托尔斯泰的名著《复活》,杨耐梅把女主角绿娃的纠结姿态演得惟妙惟肖。影片播放时,明星公司还别出心裁,让扮演绿娃的杨耐梅登上舞台,手持摇篮,唱一曲电影主题歌《乳娘曲》,哀婉凄凉,亦幻亦真,台下观众瞬间为之掉泪,为之疯狂。而这首《乳娘曲》,也顺势成为中国的第一首电影歌曲,百代公司还为之灌了唱片。杨耐梅成了影歌双栖明星。

  杨耐梅是一朵香花,很快引来诸多蜂蝶。上海滩的男人们,看过了王汉伦的哭泣,忽然碰到杨耐梅这种动不动给人一鞭子的野玫瑰,顿感新奇,又是怕又是爱。王汉伦是一抹淡淡的茉莉香,沁人心脾,感人肺腑,杨耐梅则是浓郁的丁香和肉桂,摄人心魄。男人们喜欢看杨耐梅,是要躲着老婆看的。好女孩入闺房,坏女孩被幻想。上海滩的男人们喜欢杨耐梅,有点像喜欢抽大烟,越是不符合传统礼法,越是有种小小的越界的刺激。杨耐梅是一袭肉弹,轻轻一弹,毫不费力便击中了观众们的神经。她是欲望都市里的欲望女神,她用给自己的身体,将民国的女性解放推进了一步,也成功地给了男人们一记温柔的耳光。

  在早期的电影女星群体里,杨耐梅算不上美,她脸部有婴儿肥,脸型也不是中国传统的瓜子脸、鹅蛋脸,而是微微有点方,“面若银盘”。但杨耐梅知道自己的长处。拍照片,她很少正面取景,一般都是45度角,或者干脆是侧脸。而且每逢拍写真,她的重头戏总是在一双眼睛,那种凌厉又诱惑的眼神,透露出极大的气场。杨耐梅最崇拜的女星是“银幕坏女人”玛琳·黛德丽,她“美艳”加“放浪”的形象关键词,被杨耐梅记得牢牢的,且有样学样,亲身实践,男装和马裤都是她们的最爱。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杨耐梅成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乖张的性格。在20世纪20年代,她是绝对的性格女星。杨耐梅够艳异,她的人生追求一个“奇”字。她是上海滩当年的Lady?Gaga。她善于走极端,搏人眼球。她知道,自己的装束就是一出绝好的随身戏剧,银幕上下,她都是演员。那时候上海滩流行烫发,杨耐梅就把头发烫得奇高,走到哪里,都引人侧目。服装首饰就更不必说。杨耐梅每每奇装炫人,穿小西装,配上黑色马裤,标新立异。一件衣服,一套首饰,只要杨耐梅用过,立马风行沪上,人人都以谈论杨耐梅为时髦。杨耐梅成了时尚界的宠儿。海上时尚,从长三书寓的长三,到舞厅里的舞女,到校园里的女学生,渐次传递,各领风骚,现在,女明星们领衔时尚界的时间到了。杨耐梅更是一跃而上,充分体会了成名的乐趣。作为一个“艳星”,她在这方面更是肆无忌惮,一时间“艳闻”不断。

  杨耐梅拍过一部叫《奇女子》的片子。故事来源于当时的一则新闻:广东女子余美颜,从小颇有姿色,因为几段婚姻不顺,愈发放浪形骸,不再奢望爱情,走马灯似的换男人。她与其他三位世家姐妹义结金兰,号称“四大天王”,经常因为骑马飞奔、在旅店裸体而受罚。余美颜豪爽任性,视金钱为粪土。她曾经站在自己的阳台上,将成把钞票肆意挥洒,引来人们哄抢,她则在阳台上俯身望着拥挤的人群,放声大笑。杨耐梅为这个剽悍的故事所吸引,亲自主演“于美艳”,在阳台抛洒钞票的高潮场景,惊世骇俗,一下就抓住了观众的神经。《奇女子》完全是波德莱尔式的,残酷而唯美。而神奇的杨耐梅,也靠《奇女子》一片,又一次成为上海滩众人议论的“奇女子”。

  杨耐梅豪爽大气,非一般女星能比。她成立过自己的公司,就叫“耐梅影片公司”,场地、摄影器材,全都是最先进的,跟王汉伦自制影片时的寒酸,又是另一种气象。杨耐梅喜欢把事情做到极致。她跳舞,跳就跳到彻夜欢腾,黑天暗地;她抽鸦片,抽就抽个吞云吐雾,神魂颠倒;她赌博,赌就赌到一夜输掉8万银元也在所不惜。人生在杨耐梅看来,没必要谨小慎微,及时行乐才是正道。她是“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她将女权主义推向了另一个极端——不是男人玩了她,竟是她玩了男人。她指尖夹着烟卷,轻吸一口,吐到人脸上,转瞬间男人便失去判断。她的小宇宙极强,在她的世界里她是绝对的中心。杨耐梅筹拍《奇女子》时,找明星公司的张石川拉资金,张石川严词拒绝,认为公司没有必要投拍这样一部“毫无意义”的电影,观众不要看疯女人撒泼。杨耐梅听罢,索性自己投拍,可是经费又不足。这个时候,山东军阀张宗昌向杨耐梅伸出了橄榄枝。张宗昌放话:愿助杨耐梅一臂之力,但要请她去济南面谈。

  张宗昌,人送外号“三不知将军”,即兵不知有多少,钱不知有多少,姨太太不知有多少。他好色成性,而且杀人如麻,是个魔头式的人物。张宗昌土,恶俗,最著名的是他的诗作《游泰山》:“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对于女人,他也是一味占有,糊里糊涂。他来过上海,受到过杜月笙的“招待”,很尝过上海花国女子的滋味,深以为别具一格。现在,他想帮杨耐梅,说白了,不过“财色”互换。换成别人,躲还来不及,可杨耐梅为了自己的心愿,毅然前往。张石川劝她别去。杨耐梅却表示:男女那点事,别看得太重了,人生不过是一场戏,我们不过是戏中一角。如果戏里要求我们演床戏,那就得演。杨耐梅是直线型的人,她追求一击即中,为达目标,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什么世俗规则,都不过是她踩在脚下的过路板。她是有点匪气、又有点侠气的女子,喜欢险中求胜:钢丝独步,悬崖舞蹈。

  到了济南,杨耐梅在军警的保护下一路绿灯,被接到高级宾馆。她在济南住了半个月。这半个月里,她与张宗昌形影不离,高调秀恩爱,结结实实地演了一出情妇戏。她与张宗昌,完全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下里清楚明白,所以格外轻松愉快。演出结束,杨耐梅立马出戏,带着巨额资金回上海拍她的电影去了。背后的眼泪是否存在,世人不知,但世人确实看到了杨耐梅的洒脱与自如。男人不是她的敌人,而成了她的工具。她不是怨妇,而是女强人,一脚踩上男人的肩膀,一步登天。《奇女子》大获成功,杨耐梅狠赚一笔。

  在结婚之前,杨耐梅的私人生活始终是粉色的。拍《诱婚》时,她认识了上海洋货公司的小开王吉亭,后来还住进王的洋房,同进同出,毫不介意。后来,她又挂上奶油小生朱飞。朱飞在上海滩以貌美闻名,被人称为“潘安和武松的结合体”。他和杨耐梅很像,也是出身富户。游戏人间,他们是最好的玩伴,最佳的搭档,一个红男,一个绿女,在上海纸醉金迷的世界里徜徉。杨耐梅后来脱离明星公司单干,与朱飞的撺掇不无关系。她拍《奇女子》,朱飞也是当仁不让的男主角。她和朱飞,像上海滩上两个最最肆无忌惮的孩子,疯狂地享受着,毁灭着。他们想要摘星,攀爬云梯,却一不小心摔下来,搞不好就粉身碎骨。《奇女子》过后,两人因为挥霍,都败得很快。朱飞的放荡与嚣张,使得他的演艺生命迅速枯萎。1934年,朱飞不过31岁,拍完联华公司的《青春》后,他便再也无戏可拍。1935年,他因吸鸦片过多去世。杨耐梅和朱飞的感情,最接近于爱情,他们是那么像,但这段感情,注定修不成正果。

  杨耐梅靠直觉生活,世俗的规则不是她的紧箍咒,而是她的呼啦圈。她生于大富,又是独女,是个标准的“富二代”。可是,在拍完《玉梨魂》之后,她的影星梦和父亲的家长经起了冲突。大富之家,面子为重,怎么能容许千金抛头露面?而且,还是演那样一种有违礼法的角色。父亲的话,杨耐梅先是听,然后细思细想,还是不能摆脱本我欲望的诱惑——她想成明星。杨耐梅活得真,她从不委屈自己,在忠孝节义和自我的实现之间,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人生没那么多时间供你思忖,才上眉头,又上心头式的忧郁是与杨耐梅不相干的,她离开了家,做了“娜拉”,放弃了去英国留学的机会,呼啸着成为明星公司“四大名旦”。

  杨耐梅放得开,也收得回来。1931年,中国电影进入有声时代,胡蝶等一干后起之秀,一跃成为影坛最红的女星,杨耐梅的时代过去了。她去演话剧,纵然轰动,收入却很微薄。她去拍电影,身为广东人,国语不灵光,挣扎着拍了几部,却都不甚出彩,在天一公司,她又不可能与老板娘陈玉梅争锋,只好淡出影坛。这时候,绝处逢生,杨耐梅遇到了世家子弟陈君景——国民革命元老陈少白之子。陈杨两家是世交,杨耐梅拍摄《奇女子》时资金遇到苦难,陈君景便是杨父的使者,被派来给杨耐梅送钱。陈君景留学美国,是经济学博士,为人素朴成熟,一表人才。他与杨耐梅是极好的互补,他们一个素,一个艳;一个柔,一个烈,放到一起,竟也是绝配。

  《奇女子》过后,杨耐梅的事业受到重创,一筹莫展,心情寡淡。陈君景俨然上天派来拯救杨耐梅的圣徒。他们举办了简单的婚礼。结婚后,受夫君影响,杨耐梅洗心革面,繁华褪尽,戒毒戒赌,一心做个好太太。她父母见她上道,欣喜万分。她终于成了他们想要她成为的那种人──相夫教子,贤良淑德。然而好景不长,1942年上海沦陷,杨耐梅与丈夫、女儿一起,移居香港。出人意料的是,1956年,杨耐梅和陈君景仳离,个中原因不足为外人道。但风流一世的杨耐梅,却因为婚姻的破裂,而没能完成脱胎换骨。幸福的背后,一地颓唐。

  20世纪50年代,香港新华影业邀请几位老影星张织云、杨耐梅、吴素馨、林如心演《天堂美女》,企图推陈出新,东山再起。怎奈老美人几经离乱,早已风华不再,更讽刺的是,片子拍到一半,摄影棚起火,差点让几位老美人葬身火海。《天堂美女》过后,杨耐梅彻底告别电影,贫困潦倒。

  一日,电影人沈寂和程步高在香港街头,转角处忽然走过来一个女人,穿着一件老衣服,但是格式很高尚,好像是过去贵妇人穿的。这女人有些瘦,但气质很好。她手里夹着一支香烟,象牙的咬嘴。女人一步一步走,走得很慢,却很有气派。沈寂问程步高这是谁,程没有回答,只是从口袋里拿出10元钱来,走近的时候,便交给这个女人。那女人伸出手,拿过去,往口袋里一放,点一下头,也不笑,回头就走了,好像她应该拿的。她在行乞,理直气壮的,她是杨耐梅。即便是最落魄时,杨耐梅依然死守着一种姿态,一份精神,未曾跌坠。她的人生,终究落在一个“大”字上:她是大女人,大富大贵,大鸣大放,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然后,大彻大悟。她是民国影坛一个大大的感叹号,总给人们大大的Surprise。

  杨耐梅人生最后的日子在台湾度过。女儿女婿得知她的窘境,接了她去台北。年老色衰四个字,让杨耐梅终于成为人生的弱者,她毕竟是靠身体搏未来的人。她后悔自己年轻时没为后来打算:“余衷想前事,?如春梦一场,?甚思同业后辈,以余为借鉴,得意时切要留做后步,为老年时作计算。”就仿佛《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若早买几块地,也不至于一败涂地。

  鲁迅先生曾说,娜拉走后怎样?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杨耐梅是堕落了,但是想回,却险些回不来。杨耐梅的一生,始终在抵抗,走出家庭,抵抗的是父亲,化身艳星,抵抗的是男权的社会,而被家庭抛弃,则是她无可奈何的失败。杨耐梅是欲望之花,娇艳、美丽,影影绰绰,男人们在脑海中幻想幻想,满足自己那点窥探欲,便回过头,继续做自己的好丈夫、好爸爸,哪还顾得上身后那朵被消费的花,在红尘里慢慢凋谢。

  晚年的杨耐梅,干、瘦,穿着一件碎花短袖衫,像个旧时代的标本。她静静地坐着,表情沉静、淡然,沧海在胸,此生无憾。世事的波折,岁月的摧残,仿佛没有将她击败,她还是当年那个勇闯明星公司摄影棚的女孩,大气非凡。最特别是她那灼灼的一双眼,竟无疲惫,硬是把红尘看遍。

  §§情戒·一个苍凉的手势“@张织云”

  张织云大概是中国影坛的第一个玉女明星了。她和王汉伦,走的都是悲旦路线,只是,王汉伦是忧伤的少妇,张织云却是忧伤的少女,年龄段不同。张织云清、秀,似弱柳扶风,短短的一张圆脸,有种孩子气的淳朴未凿。王汉伦却是一派成熟风韵。张织云的形象是弱的,弱到你不忍心同她大声说话。她是娇花一朵,将开未开,带着露水,惊现人间。她是东方弱女子,像一首婉约的宋词,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在一张相片里,她包着蕾丝头巾,长发搭在胸前,穿着下摆是褶皱的连衣裙跷腿而坐,慵懒中带着点娇俏。她是民国影坛不可多得的萝莉型演员。最特别的是她的一双眼,眼皮看上去微微有些肿,好像含着一包泪,眼角下拉,三角似的,更惹人怜爱。

  张织云,幸,也不幸。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总不忘帮你打开一扇窗。张织云本名张阿善,3岁时便失去母亲,是个标准的底层女孩。阿善这个本名十分潦草,毫无蕴藉,与出身大家庭的彭剑青(即王汉伦)比,缺少了一些底蕴。幼年时她就跟着养母到上海讨生活。张织云读书不多,初中没毕业就已然辍学,社交范围也窄,对人情世故并不谙熟,一切行动只是听从养母指示。她和养母的关系,关键词在于一个“养”字,她们多少像互助合作组,前面十几年,是养母养活张阿善,后面十几年,就该张阿善养活养母。养母的付出,从来不是无私的,不要回报的,就像是是马戏团的班主,养大了孩子,好,可以表演了。

  张织云曾有过幸运。她的入行经历,可谓炒作学的经典范例。平心而论,张织云长得是有特色,但绝对不是第一眼就让人觉得惊艳的美人,但她的出道,却与外貌有关。1924年,顾肯夫等人创立大中华影片公司,登报招募演员,借用《申报》的邮箱作为收相片的地址。一时间应征者如过江之鲫,到截止日,竟然多达万张,但老板们都没看上。此时,有人反映,好的照片都被报馆的记者拿走了。在老板们的逼迫下,记者交出了10张照片,张织云的美照便位列其中。老板们大觉“奇货可居”,加以宣传炒作,张织云就这么进入了电影圈。1924年,张织云出演电影《人心》,顾肯夫导演,卜万苍摄影。她演一个因自由恋爱遭公公反对,但最终又被传统家庭接受的苦情女,由此崭露头角。1925年,她又出演《战功》,影后胡蝶那时刚出道,只能给张织云当配角。

  1925年,张织云从大中华公司转入明星影片公司,开始了她在电影界的华丽之旅。1925年,她演了《可怜的闺女》和《新人的家庭》,都堪称大制作。《新人的家庭》更是堪称当时最豪华的明星阵容,王汉伦、杨耐梅、宣景琳、黎明晖、郑小秋、张慧冲、傅文豪……最华丽的是,明星公司的四大花旦“王杨张宣”悉数出镜,轰动一时。1926年,张石川执导了他生平最重要的电影之一《空谷兰》,张织云一人分饰两角,与银幕情人朱飞联袂演出,其他大卡司都甘当她的配角,一举轰动上海滩。作为国片,《空谷兰》破天荒登陆著名的卡尔登大戏院首演,明星公司还煞费苦心,随票附赠各色图片以及厚达30页的手册,引逗观众追捧。张织云红透了。她首演的《空谷兰》也成为中国民族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影片,有人说,“谈早期电影,必谈《空谷兰》”,张石川对这部片子念念不忘,电影进入有声时代后,他再次翻拍《空谷兰》,请胡蝶主演。天一公司也翻拍过《空谷兰》,改名《纫珠》。进入四五十年代,香港也曾两度翻拍粤语版。

  张织云很不幸。她有运气,却无城府,无算计,幼年缺失的教育和唯利是图的养母,让她的未来路坎坷不平。繁华时,她尽情享受全无打算;落寞时,她幡然醒悟,但天时地利都已经是“过期不候”,张织云自己又因放纵而毫无准备,只能黯然销魂。张织云和阮玲玉,都属于缺爱型的女子,终其一生,她们都在寻找一个家,也正因为如此,她们无法抵抗唐季珊曾经的“善意对待”。可是,在事业上,阮玲玉比张织云又要有天分且认真得多。阮玲玉和张织云,都曾在张石川的明星影片公司待过,后来也都“出走”,另谋高就。可是,阮玲玉的出走,是因为她在“明星”被雪藏,无片可拍,发展受阻,才不得已自投简历,跳槽去大中华百合,而后,联华成立,阮玲玉找到自我定位,就安安分分在联华拍片,没再换过东家。可张织云呢?由于自身的无主见和养母的鼠目寸光,在明星影片公司用《空谷兰》捧红张织云之后,张织云的养母竟因为酬劳和所谓“乡谊”,带着女儿出走民新公司,为后来张织云混迹欢场埋下祸根。张织云从影数年,却绝大多数时段都是养母的傀儡。在银幕前,她是众人追捧的大明星;脱掉戏服,卸掉美妆,她又成了养母的提线木偶。可是,她和养母的关系,又确实是割不断,离不开,她们之间有恨有争吵,但多少年下来,张织云或许也已经习惯事事听从养母的安排,试问,偌大的上海滩,除了身边这个母亲,她还能同谁说话,与谁相依呢?

  张织云有两段感情,开始和失败,都与养母的不作为有些关系。张织云是一株梅花,原本自由生长,且歌且唱,可养母为了钱,硬是削削减减,铸就“病梅”。张织云入行的第一部片子《人心》,就是卜万苍担任的摄影师。后来,她转明星公司,卜万苍也一路随同,用精巧的摄影技术,避开张织云扁平面部的诸多死角,将张织云拍得美若仙子,星途平坦。张母见卜万苍是个有用之人,便放纵张织云和卜万苍自由恋爱,不久,两人在古拔路租屋同居,张母默许并无反对。1926年,张织云转入民新公司,主演电影《玉洁冰清》,卜万苍一路跟随,做该片导演。他们一个是胖乎乎的金童,一个是娇滴滴的玉女,如果长相厮守,长期合作下去,张织云在影坛的发展,稳扎稳打,想来不会差。可张织云变得很快,进入民新,拍完《玉洁冰清》,她便与卜万苍分手。一天,张织云从苏州拍片回上海,也不打招呼,便收拾细软,搬回养母家,两人关系彻底结束。张织云也自觉理亏,后来还免费拍一部《未婚妻》还卜万苍的感情债。来来去去,张母听之任之,什么幸福真谛,才不是她在意的重点,富贵荣华才是她所追求的。

  张织云迷失在酒绿灯红。养母带她跳槽去民新影片公司后,两大老板都对她“照顾有加”。张织云拍《玉洁冰清》,黎民伟自告奋勇要当男主演,只为能与明眸善睐的女一号同台飙戏。另一位老板,法租界巡捕房翻译李应生,更是引荐他太太给张织云认识。从此,民新公司的老板娘李太太——周淑芬,便成了张织云混迹沪上上流交际圈的引路人。张织云红了,人见人爱,她成了一块活招牌,成为富人们的座上宾,一顿饭,有张织云在座,自然面子十足,“蓬荜生辉”。渐渐的,张织云的应酬多了,饭局满了。刚开始,周淑芬还邀请卜万苍同往,可到后来,干脆不请卜万苍了。谁会欢迎一个胖乎乎的摄影师?大家追慕的,是电影明星张织云。张织云穿上旗袍、高跟鞋,披上最美的披肩,戴上最摩登的饰品,一头在扎进夜上海的浮华里。

  张织云成了交际花,与富商巨贾周旋,且眼界渐开,她明白了物质的好处,肆意沉迷,不出数月,

  卜万苍的书生气,已经开始让她觉得厌烦。她不爱他了。追求她的人有的是。她体会着成名的乐趣,享受着男人的追逐,鲜花、美酒,舞厅的灯光,仿佛天罗地网,温柔地向她扑过来。张织云双臂一展,双眼一闭,尽情享受,无边夜色,便是她精美的鸭绒被。可是,张织云的尴尬在于:她过于简单的头脑、单薄的人生历练、贫瘠的知识储备,都使得她不可能成为像唐瑛、陆小曼那样的名媛。真正高明的交际花,必须懂得逢迎进退的尺度。人际关系,说白了不过是人与人之间距离的艺术,真正高明的交际花,是要能够常在河边走,却一直不湿鞋的。张织云显然做不到。她初下欲海便迷失了,她的身边,是走马灯似的男人,红唇软吻,曼舞微醺,张织云享受着,毁灭着。

  在人生最好的年华,张织云遇到了唐季珊。茶业大王唐季珊,富贵、圆融和老练,像一道追光一下照亮了张织云内心微暗的角落。张织云是缺爱的,对待男人也经验不足,幼年时父亲的缺席,让她找不到一个可供参照的对象作为寻找另一半的榜样。唐季珊是懂得女人的,他更知道怎么利用女人的弱点。张织云要爱意,唐季珊立马送上蜜语甜言;张织云要关怀,唐季珊恨不得每天都去片场探班;张织云要虚荣,唐季珊立刻奉送贵重礼物,一掷千金;张织云要名气,唐季珊甚至不惜操纵选票,让她当上“电影皇后”。面对这样一个全能型的男人,张织云是无抵抗力的,她呼啦一下就陷进去了。她不管什么卜万苍的哀叹,也不管社会的舆论,她甚至可以为爱情放弃事业,毅然息影。为了爱情与虚荣,她不要名气,也不要名分,毅然同居,甘心做唐季珊金屋里的小鸟,不见天日,只是静坐家中,以为他就能给她一个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这一年,她不过23岁。的确,一小段时间内,张织云成了“阔太太”,深居简出,偶尔的外出,不过是去永安先施这样的百货公司扫一扫新货。她以为自己可以无忧无虑过下去。

  息影后的张织云,曾陪唐季珊去好莱坞推销茶叶。唐季珊同时期望张织云能在好莱坞有所发展,赚得大钱。可是,好莱坞并没有向这两位投机者敞开大门。唐季珊的茶叶卖不出去,美国人对茶叶的兴趣显然还不够高涨;张织云也没拍成电影,“中国上海电影皇后”的名头,未能蒙蔽美国人的判断力,张织云圆圆的脸,不甚立体的五官,都不符合西方人的期待。而且,张织云不但普通话欠奉,英语不通,在才艺方面,也没什么“稀奇”,顶多只能“琅然背诵琵琶诸曲”,根本比不过此前在好莱坞混的Anna? May? Wang、Olive? Yang?等几个亚洲面孔。两人铩羽而归。

  回到国内后,可能美国之行的失败让唐季珊对张织云大失所望,唐季珊对张织云逐渐厌倦。不久,张织云惊奇地发现,唐季珊在乡下早有妻子,她不幸做了“二太太”,而且唐季珊还恋上了影坛新贵阮玲玉,她已成为唐季珊丰富感情史里的明日黄花。张织云说:“归国后,我和季珊,很不幸的,彼此竟生了隔膜,第一次使我心理上受刺激的,是我知道他有了夫人。第二次使我受着刺激的,我知道他分心去爱在我以前他曾爱过的妓女‘花神老四’。第三次使我受刺激的,他又爱了在我以后的一爱人。”?电影《阮玲玉》里有一句台词说得讽刺,提及张织云,小舞女开口便说她“被唐季珊关在家里抽鸦片,唐却在外面泡妞”。1932年是张织云人生的滑铁卢,前面的种种,繁华也好,风光也罢,似乎都是为了衬托这一年的惨淡,她是天上一朵云,流着泪,直接掉进黄浦江去。唐季珊离开了她,影迷们几乎忘记了她,即便偶尔有人在杂志上提起她,也只能是一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口吻。

  一手捧红张织云的张石川曾说:“一个镜头前的演员,能照导演的指点,做到百分之六十以上,已经是挺不错的了,能做到百分之七十算是上驷之才。阮玲玉兰心蕙质,一点就透,能把导演想法做到九成以上,为影坛不经见的一朵奇葩。张织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初入影坛又仅谙粤语,指导她在开麦拉前表演,非常吃力,跟阮玲玉的演技来比,实在无法相提并论。不过她谦抑虚心,所以后来也成为一颗红星。”阮玲玉在自杀前,也还一直专注于电影。情感、事业、名誉为阮玲玉一生最为看重的。而张织云呢,有了点成就,就听信男人的话,“急流勇退”,放弃五年打拼的影坛位置,等受了骗,再回来时,影坛已经没有她的位置。她与唐季珊,是种下孽缘,结出苦果。不过,只有她独自品尝。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的上海影坛,新秀冒起,老将复出,争得头破血流。1928年,胡蝶凭借明星公司为她量身定做的《火烧红莲寺》,烧得上海滩众多以演悲旦擅长的女星们七荤八素。与张织云同期的名旦们,纷纷各谋出路。王汉伦自组公司,拍了一部《女伶复仇记》海赚一笔后,息影开美容店去了。杨耐梅、宣景琳、黎明晖,也都纷纷“示弱”,等待新的时机。黎明晖因为有父亲黎锦晖的歌舞团做后盾,电影不拍,转身就回去演舞台剧,到了30年代,联华公司以一种清新的姿态雄霸上海影坛,黎明晖带着“明月社”的师妹们卷土重来,不但自己有戏拍,王人美、黎莉莉,甚至她继母徐来,都成为电影界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而宣景琳,到了30年代也“老树开花”——她苦练国语,终于在有声片中再现辉煌,且戏路越来越广。

  宣景琳、黎明晖的“复出”,让张织云看到了些许希望。她戒掉鸦片,恢复体型,苦练国语,想要东山再起。她找到明星公司的元老任矜苹,求他成全。任矜苹也认为张织云曾红成那样,再次复出应该不成问题,便找到张石川,请他为张织云谋划。张石川念及旧谊,愿助张织云一臂之力,为她“量身定做”粤语片《失恋》,张织云在片中演她自己,想靠贩卖隐私重新回到事业巅峰,怎奈沪上观众对粤语片并不是十分感兴趣,且全片灯光、对白都不足取,张织云终究没能咸鱼翻身。她离开影坛太久了,落伍的不是一点半点,台词、装扮、感觉,忽然全不对了。一代默片影后,自此一蹶不振。《失恋》过后,张织云也努力想要奋起,既去南洋演过歌舞片,也在欧阳予倩的《新桃花扇》里轧过一角,但都如微风掠过海面,引不起太大波澜。这是张织云最后一次复出,便是1953年与吴素馨、杨耐梅、粉菊花、林如心等人拍摄《天堂美女》,哪知拍到一半片场起火,几位过季金花自己差点没上了天堂。

  张织云和阮玲玉有种奇异的缘分。她们都是广东人,都演悲伤的角色,喜欢过同一个男人,又都被同一个男人耍弄,而且她们又在自己事业最高峰时跌坠:一个隐退江湖,一个自杀魂断。阮玲玉与唐季珊初缠之时,张织云曾写万言书发到报纸上,谴责唐季珊,怎奈效果不大。她又通过私人电话对阮玲玉说:“唐季珊不可靠!不要相信他的甜言蜜语!”阮玲玉难得寻到“皈依”,怎肯放弃,对她不理不睬。阮玲玉死后,张织云惋叹:“余于阮之死,亦不欲有何批评,但认为中国妇女因缺乏真实学问而致其悲痛耳。大概妇女因缺乏真实学问之故,意志比较薄弱,每在遭受痛苦时,易为错觉支配。”叨在同性,又曾同爱一人,张织云也在反省自己,只恨,为时晚矣。

  张织云和胡蝶也有交集。张织云当红时,胡蝶不过是给她配戏的女孩。胡蝶与第一任丈夫林雪怀,就是在张织云家中认识的。那时候,张织云和胡蝶正在拍《战功》,卜万苍和张织云还在一起。后来,张织云为唐季珊抛弃,她也曾和胡蝶诉苦。胡蝶当时是明星公司的台柱,估计也少不了向张石川举荐张织云复出。只是,演员有意,观众无情。胡蝶和阮玲玉也是朋友,从张织云到阮玲玉,胡蝶吸取了不少教训,可她也有自己的磨难,这是后话。张织云后来到香港,胡蝶也在,有无联系不得而知。前后两个电影皇后,结局如此天差地别,令人叹惋。

  与张织云分手后,卜万苍发展顺利,声名鹊起,继续做导演,拍过《湖边春梦》《挂名夫妻》,还有王汉伦自组公司投拍的《女伶复仇记》。联华影片公司成立后,他又顺利应征,与阮玲玉合作,拍摄《恋爱与义务》。卜万苍大概一直忘不了张织云,有趣的是,那部他和张织云的“分手片”《玉洁冰清》,后来竟被翻拍过两次,一次改为《渔家女》,周璇出演女一号,一次改为《渔歌》,林黛主演,唯一不变的阵容,是电影的导演——卜万苍先生。也许虐心的回忆,真的不妨一遍遍品尝,人生由此成长,也因此惆怅。张织云是卜万苍人生中一片窝心的云,来了,去了,了无痕迹。现在很难得看到的一张卜万苍和张织云的合影,画面中,卜万苍坐着,梳着大背头,笑容怯怯的,张织云对着他站着,穿着织锦旗袍,脚上是平底鞋,手中捏着一朵花。

  抗战初期,出身贵胄的唐鲁孙,曾在天津巴黎大饭店碰见过张织云。曾经的影后,此时已是软红十丈,没有能力再度复出。她的养母已经去世,张织云在武汉混了一阵子,又转来天津,在鱼龙混杂神女遍地的大饭店里厮混。唐鲁孙见她可怜可叹,偷偷帮她付了一个月房钱。有人说,20世纪40年代,张织云嫁给了一个名叫张叔平的人。张叔平做过特工,参与过策反周佛海,,流亡香港,张织云随同。张叔平晚年经济拮据,张织云的日子,想来也不会太好过。再后来,有人发现张织云在香港街头行乞,悲苦万状。她于20世纪70年代死于香港,具体去世时间不详。

  宣景琳是最认真的一个人。她的电影生涯,几乎是一个励志故事。看宣景琳的照片,即便是在最好的年纪,做最华丽的服装(拉风的巴洛克式的大高领),化最冶艳的妆容,她也还是有点“苦”味的。宣景琳的苦,不是苦咖啡的苦,苦咖啡的苦太清醒了,也有点洋气,苦中还有着享受。当然,她也不是黄连的苦,黄连是一苦到底,一下就能把人击垮的。宣景琳的苦,有点类似《红楼梦》里提及的苦瓠子,有种生活逼迫的意思。宣景琳的眼神常常流露出哀怨,嘴巴又有点瘪,所以后来格外适合演老太太的角色,也正因为此,她得了个“小老太婆”的“美誉”。

  宣景琳是苏州人,出生在上海,家里很穷,姐妹四个,还有个哥哥,父亲是个送报工。宣景琳读过几年私塾,上过几年教会办的女校,但最终都因为经济问题而辍学。宣景琳幼年的苦,纯粹是生活的艰难。吃穿用度,家里那么多只手伸着,那么多张嘴张着,靠父亲和哥哥做活养活,自然艰辛。15岁时,宣景琳的生活发生“大地震”,母亲去世,随后父亲和哥哥也相继生病,无法支撑起一个家。放眼望去,家徒四壁,弄堂的天,又窄又小,宣景琳思来想去,还是把自己典给了四马路的妓院,堕入烟花。

  也正因为这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宣景琳始终是有些自卑的,与同期的明星公司三位名旦王汉伦、杨耐梅、张织云比,她多少有些赧颜,与和她同龄的电影皇后胡蝶比,更是差了一截。赤裸裸的过去,仿佛一道抹不去的红字,刻在宣景琳的心头。宣景琳说:“我一生中,永远忘不了最心痛的一件事,就是旧社会逼得我在少女时代堕入火坑。”宣景琳是谦和不触目的,上进的,踏踏实实追求生活的,因为她跌至过谷底,所以更加明白清爽日子的来之不易,她有种“找补”心态。因为曾经迷失,所以上岸后,也要“狠狠”地认真生活。她好好演戏,更好好做人。

  宣景琳跟娱乐圈很有缘。她有个娘舅,曾在上海著名的“笑舞台”管账。宣景琳近水楼台先得月,经常去看京戏和文明戏,并因此认识了郑正秋。8岁那年,她便跟郑正秋同台演戏。9岁时,她又跟邻居的戏班学习青衣,很快登台。15岁时她陪张石川的表妹经家大小姐去霞飞路试镜,被张石川看中,但因家庭的阻拦,没能进入演艺圈。1925年,在明星公司著名演员王吉亭的引荐下,宣景琳重返“明星”,拍《最后之良心》,成为明星的签约演员,每拍一部片子,能拿500块大洋,身价直逼头牌花旦王汉伦。紧接着,宣景琳参演了大制作《新人的家庭》,又演电影《小朋友》,在上海滩声名鹊起。到1926年,上海《新世界》杂志举办“电影皇后”选举,宣景琳位列前四名,成为明星影片公司麾下的“四大名旦”。

  宣景琳入行并不容易。15岁被张石川看中,但却误入莽红尘,做了雏妓,直到18岁才重新找到机会,拍了人生第一部片子。因为舞台经验丰富,且领悟力强,宣景琳很快就在表演上实现突破,大红大紫。可是,即便在跻身“四大名旦”之后,她仍旧不是“自由之身”。拍完戏,黄包车拉着走,上海的弄堂路弯弯曲曲,又细又长,仿佛没有尽头。回到妓院,宣景琳的片酬一把被老鸨搜出并夺走。宣景琳要走,老鸨不许,还放出话说:想再出去拍电影,拿2000块大洋的赎身费来。声名远播的电影明星,居然还要受一个老鸨的威胁,中国早期女演员的来路可谓艰辛,幸好张石川找来明星公司五大股东,共同出钱把宣景琳给赎了出来,招致麾下,成为王牌。

  宣景琳知道感恩,懂得珍惜。明星老板仗义,帮她赎身,宣景琳谨记心中,认真拍戏,未敢怠慢。她前前后后帮明星公司拍了40余部电影。在她的半自传式电影《上海一妇人》开拍后,宣景琳“固执”地与公司定下合约,以后自己每拍一部片,都要抽钱返给公司,作为她还给公司的“赎身费”。上海滩春色无边,也险象环生,宣景琳时刻保持警惕,即便是最红的时候,她也还是保持低调,做自己该做的事,演戏之外不再旁生枝节。她不像张织云,沉溺欲海,也不似胡蝶、阮玲玉,时不时绯闻上身,银幕前,她忽而悲苦,忽而冶艳,但银幕后,她就是淳淳朴朴一妇人。宣景琳够敬业,她明白演艺圈云诡波谲,不努力随时都会被淘汰,宣景琳从未像张织云一样,主动隐退,她需要工作,最当红时,她一天跑三个组,直接晕倒于片场。下午黄包车拉她回家,晚上小汽车又接她去片场,累得骨酥筋软,化妆都是躺着化的,但灯光一亮,她还是继续站起来拍。

  宣景琳是民国影坛少有的常青树。她懂得蛰伏,认真又努力,所以即使风光再变,宣景琳也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宣景琳是一株老树,冰雪来了,战火来了,风雨雷电来了,她静默无言,储存力量,等到风和日丽、春暖花开,她总能够找到机会“老树开花”。1928年,胡蝶从天一影片公司跳槽到明星公司,拍《火烧红莲寺》,瞬间带起了影坛的武侠热。宣景琳尴尬了,她是以演家庭伦理片出名的,打打杀杀的武侠片,她并不适合。无奈之下,她只好和杨耐梅、王汉伦、黎明晖等“老影星”一起,急流勇退,以待来日。

  1931年,明星公司准备开拍有声片《如此天堂》,本来想启用宣景琳,但有人说什么“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苏州人讲官话”,张石川因此换掉宣景琳,改用胡蝶。宣景琳大为气愤,回家苦练国语,准备“复仇”。1931年,天一公司找她和杨耐梅拍有声片《歌场春色》,宣景琳挥洒自如,大秀国语,轻松比下同台竞技的杨耐梅,强势回归,令人惊叹。要知道,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过渡,尴尬了不少女演员,广东籍的杨耐梅、张织云、阮玲玉都曾遭遇此劫。杨耐梅、张织云无戏可拍,阮玲玉靠着联华的无声片登顶默片皇后之位,但她不是没有危机感,在死前9个月,她还一直在苦练国语。相较之下,宣景琳的转型,就更显可贵。

  宣景琳有气有节。上海沦陷后,日本人花重金请她去东京拍片,她立马宣布息影,退出影坛。1949年之后,风气大改,她才欣然复出,在中南海受接见,而后再接再厉,一口气拍了《家》《三八河边》《长虹号起义》《地下航线》等影片,完成“红色”转型。在民国上海的电影界,宣景琳是少有的几个有始有终的女演员。她演技精湛,可塑性强,什么角色都演得,交际花、苦情女、地下工作者,她都驾轻就熟。戏路宽广,也是她在各种环境下都有戏可演的重要原因。

  宣景琳的感情生活,也是一出戏,一波三折,好似水袖舞起。宣景琳在烟花之地应酬时,认识了洋行买办家的王六公子,两人情投意合,悄生情愫,暗许今生。只是,宣景琳“上不了台面”的出身,很难让高门大户的王家同意这门婚事。宣景琳暗下决心,存钱赎身,再与王六双宿双飞。几年后,宣景琳投身影业,大红大紫。王六再次向家中表示,要迎娶宣景琳进门,王家不许,“明星”三巨头之一的郑正秋得知,亲自上门,为宣景琳“保媒”,这次结下亲缘。1925年,宣景琳出闺成大礼,与王六公子在国际饭店摆酒宴客,结为夫妇。哪知,婚后一年,随着宣景琳的走红,小报也开始对她有闲言碎语。王六作为名人家属,经受不住流言的考验,夫妻间隔阂日增月长,终至破裂,仿佛西天取经一样艰苦争取得来的爱情,终于抵不过流言的侵蚀和日常生活细碎的考验。1936年,宣景琳退出影坛,和上海著名的中医沈鸿来结婚,做起了贤妻良母。

  宣景琳和胡蝶很有缘法。胡蝶进明星公司的时候,宣景琳已经是明星的著名演员,但是,胡蝶还是凭借《火烧红莲寺》一跃成为“明星”的一姐。宣景琳对胡蝶多少有些不服。1933年,明星开拍《姊妹花》,胡蝶是绝对女主角,一人分饰两角,风光无限。宣景琳对胡蝶,刚开始是不合作,情况的严重度基本属于“有我没她”、水火不容,但在郑正秋的劝说下,宣景琳还是演了,而且演了一个老妇人,就此打开戏路,开启了自己表演生涯的老妇时代,这着实不易。要知道,宣景琳和蝴蝶是同龄人,宣景琳出道还要早一些,而且又是“四大名旦”,要咽下这口气,甘当大绿叶,很需要一些胸怀。

  宣景琳是清透的,包容的,她的世界总有一种和善气,这也是她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渡过难关的原因之一。在胸怀气度方面,胡蝶和宣景琳很像,她们都是“大女人”,因为经过风浪,所以淡定,所以坦然。胡蝶曾在回忆录里写:“宣景琳在《姊妹花》一片中,更是驾轻就熟,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有她和郑正秋的通力合作,我自己的演出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1987年,宣景琳八十大寿,胡蝶也逢八十,她们一个上海,一个在温哥华,中间隔着一大片太平洋,晕染着往事与挂念。宣景琳说:“我现在正在思念一个人——她就是胡蝶。”曾经的对手戏,如今的两岸情,时光带走的是青春,带来的是回忆,俱往矣,当年的争锋与携手,都变成时光沙漏里最有韵味的片段,温暖如昔。

  宣景琳做人始终恪守一个准则:自食其力。她辛苦了一辈子,晚年总算安稳,靠自己的退休工资过活。宣景琳特别喜欢猫,晚来无事,她养了五只猫咪做伴,不算寂寥。宣景琳也有些“猫相”:细长丹凤眼,薄而小的嘴巴,略微有点翘起的鼻头。老话说,猫有九条命,纵观宣景琳一生,她又何尝不像一只九命猫,历经劫难,一命犹存。对宣景琳来说,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熬”,潮起时一跃而上,潮退时也不必暗自神伤,毕竟再红的红花,也有褪色的时候,再绿的绿叶,也有大放光彩的契机。

  对待生活,宣景琳一丝不苟,生活也毫不吝惜地给予她馈赠。她一直活到20世纪90年代,几乎横跨了一个世纪,亲历中国电影的默片、有声、彩色等好几个时代,眼见一代代演员、导演来来去去,沉沉浮浮,也曾在影坛这个光鲜又浑浊的地方,起起落落。她仿佛民国的舒淇。因为舒淇小姐,有所谓“要把脱掉的衣服一件一件穿回来”之说。宣景琳从烟花巷走出,但却似乎是民国女星中最正经最清洁的一位,如此的相反相成的奇景,是她做人的成功,也是命运的微微戏谑与反讽。

  §§起落·柔软的力量“@胡蝶”

  在民国电影女明星里,胡蝶并不是条件最出色的。论容貌,她称不上是绝色,顶多算是有特色,一张鹅蛋脸,一双吊梢眼,还有就是那个令人过目不忘的酒窝。胡蝶拍照,永远是抿着嘴微笑,唇线化得像一只寿桃的尖,弥补嘴唇略大的缺陷,她的一双眼睛通常是微微朝上看,迷离的,慑人的。与在她之前走红的殷明珠、王汉伦比,胡蝶少了一些摩登味道;与张织云、阮玲玉比,胡蝶又少了那么点东方的韵味;用现在的眼光看,胡蝶五官嘴巴太大,不够精致,化妆之后,更像是从月份牌上走下来的美女,缺少了那么点“永恒”之女神的神采;而论演技,《姊妹花》里的胡蝶,一人分饰两角,纵然是已经“炉火纯青”,但这“纯青”,还是能看出痕迹,跟阮玲玉比,又少了几分天赋。

  可就是这么一个各方面条件算不上最优的胡蝶,成了民国女明星里艳压群芳的人,她一人独得三次“电影皇后”桂冠。每次大的电影变革,她都能“亦步亦趋”,紧跟潮流,并且一跃而上,成为风头最劲的人物。无声片时代,胡蝶从天一公司转会明星公司,无论古装片,还是现代片,她都有代表作。到了20世纪30年代,无声片朝有声片大转变,胡蝶又首演《歌女红牡丹》,占尽先机。待左翼风潮涌起,胡蝶又演《狂流》等影片,一跃成为拍左翼电影最多的女演员。

  在电影界,胡蝶是左右逢源的。但要知道,民国的电影界,并不平静,胡蝶红到发紫,自然更是“众矢之的”,人人都盯着看着。别说后来戴笠对她的“软禁”,就是此前的离婚,与张学良跳舞的传闻,就足以把任何一个女明星击垮。这种例子很多。情感上的困扰和众人的口水,便把一个阮玲玉葬送。胡蝶遭受的风浪更大,情况更复杂,处境更危险,但红遍半边天的胡蝶小姐,却总是能够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迎来生命的新天地。她好似一竿绿竹,风来雨去,总能自动调整姿态,随风雨飘摇,却不失去内在的力量,最终实现反弹,笑傲人生。胡蝶贵在有自持力,她不惹事,也不怕事,她更圆融,不走极端,低调而谦和。在民国那么多女星里,胡蝶最具有大姐大气质,她是花中的牡丹,既诱惑又端庄。

  与阮玲玉、张织云等人不同,胡蝶有个幸福、平静的童年。胡蝶原名胡瑞华,乳名宝娟,出生在上海的弄堂里。上海的弄堂,喧嚣、吵嚷、拥挤,又是切切实实的人间。即便后来走南闯北过完童年,胡蝶还是有大城市小弄堂女孩的亲和力。胡家是广东鹤山人,是中原移民的后裔,在鹤山定居了几百年。但到了胡蝶的父亲胡少贡这一代,胡家忽然有了个说不清是好还是坏的机会——胡少贡的姐姐,也就是胡蝶的姑母,嫁给了段祺瑞政府总理唐绍仪的弟弟。胡蝶的姑母住在上海,胡少贡也跟着沾到了好处,举家北上,来到了上海。而后,他在京奉铁路谋了一个总稽查的职务,一家人则跟着辗转北上,住过不少地方,渐渐开阔了胡蝶的眼界。

  与许多打出家庭的早期女演员相比,胡蝶的家庭和早年生活,完全是圆融和煦的,推开窗户就能见到日光,家庭是她的避风港,也是她情感和成长的乐园,家庭和父母,对她来说,绝不是“反封建”的革命对象,而是携手共同成长的领路人。胡蝶的家庭是标准的小富之家,谈不上万事不求人,但终究也算饱暖,中产家庭的出身,赋予胡蝶一种平易谦和的性格。胡蝶的父亲胡少贡,为人宽厚,性格开朗,爱开玩笑,有幽默感。再大的事在他那里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父亲的这种性格影响了胡蝶。从某些层面看,胡蝶的性格里是有些男性化的因素的。她少了几分小女子的扭捏,而多了几分男子的干练和决断。而她的母亲虽然读书不多,却也教会胡蝶“尽责”二字的重要性,她让胡蝶凡事退一步,不要抢先。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胡蝶始终能抓住那个微妙的距离,不远不近,不卑不亢,点头微笑,认真聆听。她尊重别人,更尊重上级,但内心深处,她总还是有自己的主意和判断。胡蝶是一个非常东方化的女人,这里说的“东方化”,并不单单指她的长相,而更是性格做派,据说胡蝶幼时不肯吃饭,胡少贡就买来绘有历史人物故事的瓷盘瓷碗,一边哄胡蝶吃饭,一边给她讲故事。传统的那点人情世故,忠孝节义,打小起胡蝶便熟知于心,直接影响了她世界观的形成。胡蝶是知黑知白,知进知退,走得了羊肠小路,辨得清大是大非。她对人宽厚,对己严格,所以在众多的女明星里格外经得起时代大潮的考验。每到几乎不能支撑的关头,胡蝶总是退一步,口问心,心问口,又能坚强地生活下去了。

  胡瑞华有主见。她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16岁时,她看到王汉伦演的《孤儿救祖记》,有心闯荡影海,便毅然梳了S头,打扮成少妇模样,去投考上海中华电影学校,并且给自己起定了“胡蝶”这个艺名。中华电影学校还只能算是个短期的培训班。不过,这个培训班显然是胡蝶进入影海的踏板。从电影学校毕业,胡蝶就凭借老师陈寿荫的关系,在大中华影片公司的第二

  部大片《战功》里,参演了一个小角色。那时候,她还只是给悲剧女王张织云配戏,且没有经验,常闹出笑话。最典型一例是,张织云在片中戴眼镜的,但怕拍摄时镜头反光,所以眼镜只有镜框,没有镜片。电影中有一出戏,是胡蝶帮张织云擦眼泪,胡蝶想也不想,拿起手绢直接就从镜框里擦过去了。结果,导演大喊NG。

  不过,胡蝶的进步到底不慢,小试牛刀之后,胡蝶便在同学徐琴芳的介绍下,在友联公司的时装悲剧《秋扇怨》中演到女主角。1926年,胡蝶接受邵醉翁的邀请,开始在天一影片公司做基本演员,仅当年,就一口气拍了7部电影,且部部是主角,成为天一当仁不让的一姐。1927年,她再接再厉,又主演了8部片子。如此大规模的出镜,虽然因为片子质量所限,没能够大红大紫,但她到底凭借高产量和高曝光率,在影坛小圈子内和观众那里,混了个眼熟。

  天一公司追求影片产量,质量自然就不能保证,很多演员对天一公司深恶痛绝,认为不到迫不得已,都不会去天一。可胡蝶却说,“(天一)他的多产以及对电影市场的竞争,使公司须得扩展,须得罗致更多的人才,给电影从业人员以更多的磨炼演技以及各方面技能的机会,这一点功劳似不应抹杀。出身天一的,除我之外,尚有蔡楚生、沈西苓、许幸之、史东山、苏怡、高占非、孙敏等人。固然他们的成名是离开天一之后,但天一却曾提供给他们工作磨炼的场所。”这就是胡蝶看问题的方式,她总是看到问题的两面。天一的大剂量训练,的确给胡蝶良好的锻炼,为她以后的演技大爆发打下了基础。

  1927年,天一公司改组,胡蝶得以离开天一。1928年,胡蝶与林雪怀大婚,明星公司三大巨头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一齐现身,给足面子,热捧场子,第二天,胡蝶从天一跳入明星,华丽转身,开启自己事业的又一扇大门。从大中华到友联,到天一,再到大名鼎鼎的明星影片公司,胡蝶影坛之路,走得顺风顺水,稳稳当当。胡蝶在不红的时候,没有因为角色不好,或者因为辛苦闹脾气。她的目的很明确,她就是来拍片子的,因此,她尊重导演,认真演戏,无怨无悔,而一旦有机会往上走,也不放过机会。刚进影坛时,胡蝶只是一只不起眼的小虫,认真地打着自己的茧,苦磨苦练,她在等待时机成熟,然后,毅然决然,破茧成蝶。明星公司之于胡蝶,是一个耀眼的造星工厂,它为胡蝶提供了一个高飞的平台,18集连拍的《火烧红莲寺》,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乃至于后来的左翼电影,胡蝶总是能够在明星的力捧下,立于时代潮头不败之地。而胡蝶享有盛名之后,也几次凭借自己的超高人气和精湛演技,挽救濒临倒闭的明星公司。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胡蝶一人分饰两角,出演《姊妹花》,连映60天,创造了票房神话。而明星公司也乐得在幕前幕后,塑造胡蝶优质的偶像形象,融合传统与现代,在市民观众的可接受范围内,将其捧成一代巨星。

  胡蝶在明星公司做了这么久,影坛起起落落,明星也换了一茬又一茬的演员,唯独她稳坐一姐宝座,这固然与她的演技和名气有关,但也少不了胡蝶平日里的点滴修行。胡蝶刚进明星公司的时候,阮玲玉也在,她们合作拍摄了《白云塔》,这也是她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合作。阮玲玉性格太硬,得罪了张石川,结果被公司雪藏,最糟糕的时候半年都没进过一次摄影棚。而胡蝶则不,她显然更会做人,她是电影圈的宝钗,在大小人际关系上都很留意,愿意拜“众人为师”,愿意和同人们合作。张石川是个暴脾气,动辄大骂,演员们都怕他,但他唯独没骂过胡蝶,其中奥妙,只能归结于胡蝶的听话和善解人意。

  胡蝶的大气,往往不在于她有多少能耐,面对事情有多大的手腕,而在于她的冷静与淡然。很多在别人看来天大的事,放到胡蝶这里,全都“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统统消解。胡蝶不比阮玲玉幸运,她的第一段婚姻同样糟糕,恋爱时一个样,结婚后又一个样。认识广东同乡林雪怀的时候,胡蝶是初出茅庐的小演员,他们在友联公司演《秋扇怨》,一个演女主角,一个演男主角。胡蝶初入影坛没有经验,戏假情真,与林雪怀郎才女貌,很快结下恋情。林雪怀在影坛并没有坚持下来,胡蝶日渐走红的时候,他投身商海,做得不很成功,最后还是胡蝶安排他到自己公司就职,靠胡蝶给钱度日。作为男人,林雪怀心里承受不了女高男低的处境,两人的分裂,误会上叠着地位的不匹配,几乎成为定局。从1927年春天订婚,到1930年底胡蝶聘请律师解除两人婚约,林雪怀和胡蝶走过了三年多失衡的婚姻。胡蝶渐成巨星,林雪怀却还是个小角色,即使胡蝶愿意俯就,林雪怀也无法收起他那男人的面子和自尊心。

  1931年,胡蝶和林雪怀的一场官司打得全城皆知,从法庭到小报,口水满天飞。胡蝶的压力,不比后来的阮玲玉小多少,而她却继续努力工作,一点不敢松懈。胡蝶知道,她的荣耀是电影带给她的,她若失败,也不应该是因为婚姻的失败而失败,而大抵是因为在事业上的疏忽。所以,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胡蝶越是在事业上认真。1931年秋天,张石川带着御用女主角胡蝶和摄制组,从上海北上北平取外景,拍摄《自由之花》《啼笑姻缘》《落霞孤鹜》三部片子。胡蝶演得好,也重游了北平,见了张恨水、梅兰芳,收获颇丰。可等到摄制组两月后回到上海,不但遭遇了《啼笑姻缘》双包案的尴尬情形,还无端端传出一个爆炸性新闻:“九一八”之夜,东北军头张学良与红粉佳人胡蝶欢歌共舞于北平六国饭店。

  胡蝶傻眼了,她想不到日本特务竟然想出这么个法子抹黑自己。这个谣言牵涉民族国家,牵涉整个东北的沦陷,其分量之重,能把人活活压死,可谓软刀子杀人。胡蝶背不起这个红颜祸水的误国恶名,尽管她相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但在那之前,义愤的国人还是被煽动了情绪,一时间舆论为之哗然。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耐不住,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刊登打油诗两首,开头便是,“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此诗一刊出,舆论甚嚣尘上,胡蝶和明星公司不再沉默,发表严正声明。但这个谣言,却始终伴随着胡蝶,半个世纪挥之不去。

  晚年胡蝶写回忆录,提及此事,还特别说明:“我和张学良不仅那时素未谋面,以后也从未见过面,真可谓素昧平生。”据说张学良也曾于1933年跟朋友说:胡蝶究竟是怎样的人物,连她在银幕上的影子我也没见过。跳舞一事,基本算是冤案无疑。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要换成阮玲玉,恐怕早已经不能承受,但胡蝶却依旧退一步行事,硬生生挺过来了。胡蝶说,跳舞风波,是“我生命史上最感到悲愤的一页”。风雨如晦,胡蝶暗自端然,只等那雨过天晴的一日。她知道,时间是最好的解药。她需要蛰伏,等待——等待命运之神慢慢转变,等待机会到来。胡蝶有自己的一套乐观哲学:“人生也似舞台,悲剧也总有结束的时候,我自己在苦的时候常对我自己说,快了快了,演完苦的就会有快乐的来了。”果不其然,离婚案件和

  跳舞风波过后,胡蝶遇到潘有声,收获了又一段爱情,1933年她又在《明星日报》选电影皇后的评比中摘夺后冠,风头无两。大小媒体还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写胡蝶。但胡蝶已经释然。身为名人,特别是电影界的名人,她知道,对于新闻报道,抗拒是没有用的,她能做的,是接受,然后借力用力,平步青云。1935年,胡蝶从国外访问回来,与潘有声走入婚姻殿堂。11月23日,两人在百乐门举办婚礼。婚房在法租界爱威斯路495弄9号,是一幢黄色的小洋楼。胡蝶迎来了人生的暖春。

  胡蝶的沉稳与干练,不仅在1931年得到展现,日后的人生舞台,大风大浪,她更是在悬崖舞蹈,每每化险为夷。胡蝶处世谦和,但有力,该模糊的模糊,不该含糊的,绝不含糊。抗战时期,胡蝶曾移居香港九龙塘,很少出街。日军“报道部”艺能班班长和久田幸助找到胡蝶,送“良民证”,送“食品配给卡”,还约胡蝶参加日军饭局。胡蝶一忍再忍。终于有一天,她决定破釜沉舟,化妆成贫家女,和潘有声一起,在游击队员的护送下,逃到了广东韶关。五天之后,著名影星胡蝶北上的消息传遍了世界,蒋介石高兴地派出飞机,把胡蝶一家接到重庆,认为这是激动人心的新闻。胡蝶的果敢,让她绝处逢生。她与人为善,同时,牢牢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虽然苦痛几许,但却自在。胡蝶刚入电影圈的时候,给自己取艺名,最初想到的是“胡琴”,但转而又觉被人拉来拉去到底不好,遂改名为“胡蝶”,与“蝴蝶”同音不同字,但其中寓意,也似“蝴蝶”,自由自在,飞来飞去。

  胡蝶的人生,成就在一个忍字上。拍戏的时候,她忍;离婚的时候,她忍;遭到谣言袭击时,她依旧忍;从香港逃到重庆,丢了30箱的金银细软,胡蝶还是选择忍。她那30只丢失的箱子,像潘多拉的魔盒,开启了她与特务头子戴笠的孽缘。胡蝶找到戴笠,问他能不能帮忙找到那些箱子,事关重大,那是她从艺多年存下来的戏服和细软。戴笠笑笑,表示没问题。他让胡蝶开了一张丢失物品的清单,动用手下在上海遍寻,找不到就买,然后一起拿给胡蝶,这算完璧归赵。胡蝶深感戴笠之“恩”,但也觉察到了危险。很快,她的丈夫潘有声被抓,理由是私藏军火。这显然是戴笠的又一个把戏,胡蝶只好被“请君入瓮”,再次去请戴笠帮忙。潘有声出狱了,但他不能和胡蝶相守,他被戴笠一纸调令打发到云南去了。1933年,胡蝶演过一部片子叫《脂粉市场》,是说一个女员工翠芬,反抗自己老板的潜规则,那是戏如人生。如今人生如戏,胡蝶却要反抗特务头子戴笠。怎么反抗?自杀么?她还有家人要保护。胡蝶想一想,还是选择“顺其自然”。

  戴笠把胡蝶软禁在重庆,据说有好几处秘密地点。一向追求自由自在的胡蝶,终于逃不过权力的牢笼。戴笠一直迷恋胡蝶,还没得到权势之前,他就是胡蝶的影迷。如今,他已从一个普通青年奋斗成为一个权倾一时的人物,夺得心中女神相伴,自然各种伺候,不愿怠慢。胡蝶要吃热带水果,戴笠立刻派飞机从印度空运;胡蝶说拖鞋不好穿,戴笠一个电话就让人弄来各式鞋子;胡蝶嫌房子采光不好,戴笠立马让人在神仙洞建一所新宅。然而,囚禁的生活并不快乐,三年,胡蝶又是个忍。抗战结束后,戴笠把胡蝶带回上海,想要跟她做长久的夫妻。戴笠找来杜月笙,拜托他去找潘有声,签个离婚协议。杜月笙照做了。但没想到,1946年春天,戴笠因飞机失事葬身于南京西郊的戴山。胡蝶用忍耐等到了机会,1946年的春天,她重获自由。她心中的感受,或许是又惊又喜又茫然。就像做了一场繁华的噩梦,破晓时分,大梦初醒,胡蝶惊出一身冷汗。自由,是她一直想要的;家庭,是她一直要保护的,但戴笠毕竟对她也不算坏,他只是霸道、不讲理。他的爱,她不能接受,但他的结局,也未免太出人意料。

  胡蝶回到了上海,回归了家庭,但影坛,却早已经不是她的影坛。她无法面对小报的流言,无法面对左翼的朋友,无法面对滔滔的人言。胡蝶再一次选择忍。她和丈夫带着一双儿女再次避难香港,用时间冲淡一切。对与戴笠同居的事,胡蝶自知说不清,便索性不说,任由世人口水纷扰,她独自保留真实版本。直到晚年写回忆录,提及这段,胡蝶依旧说:“关于这一段生活,也有很多传言,而且以讹传讹。现在我已年近八十,心如止水,以我的年龄也算高寿了,但仍感到人的一生其实是很短暂的。对于个人生活琐事,虽有讹传,也不必过于计较,要紧的是在民族大义的问题上不要含糊就可以了。”她和戴笠的故事是一锅粥,混沌难解,扑朔迷离,戴笠一死,只有女主人公自己知道其中配料,历史的解释权尽在己手。胡蝶完全有资本旧账重翻,对戴笠一番控诉。但她没有。这正是胡蝶的聪明之处。她知道,缄默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往事如烟,让过去的过去,让到来的到来。胡蝶总是向前看,至于纷扰的过去,不可控制,任其自然。

  胡蝶和潘有声的婚姻,简单,、甜蜜、波折,有始有终。在离婚案和跳舞事件爆发之时,她遇到了潘有声。胡蝶的头脑是清醒的。她没找光鲜亮丽的同样,没找位高权重的达官贵人,而是从感情出发,找了平实可靠身材健壮的商人。她没有被自己的明星光环迷惑,她知道自己的不平凡,但她也深知自己的平凡。走出家庭,她是万人追捧的电影明星;走进家庭,她只是一个普通又普通的妻子,柴米油盐,细细碎碎,生儿育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胡蝶从一个温暖的家庭走出来,理所当然有着很强的家庭观念。她做影星赚钱后,一家老小,也曾都靠她一人养活。在婚姻中,胡蝶对于男人,不是靠,而是帮。她不是依人的小鸟,攀援的藤蔓,她更独立,男人给她牢笼,她立刻反击,男人对她温柔,她细心考验,然后立下承诺,不离不弃。阮玲玉一生碰到三个男人,一个是不懂得什么是感情的小开,一个是玩弄感情的老手,一个是不敢面对感情的怯弱者,她的感情,从来没能找到对接的出口。相比之下,胡蝶则清醒得多。她知道,她需要找一个“木”一点的人。潘有声出现得正是时候。

  抗战爆发前,潘有声是上海德兴洋行的总经理,做过茶叶生意,抗战结束后,潘胡移居香港,胡蝶对丈夫的生意也多有帮扶。这其间,两人婚姻之中,戴笠半路杀出来,赶走潘有声,幽禁胡蝶,三年之久。但胡蝶夫妇,还是靠一个“熬”字,苦尽甘来。胡蝶与潘有声的婚姻,因为波折而格外不行,时代巨变,风雨琳琅,个人的能力是那么微小,一不小心,就要颠仆在人海,但他们的婚姻,却因为坚持而幸福。这种幸福,绝对不是生就来的,老天爷白赐予的,而纯粹是靠自己的修炼,九九八十一难一道一道克服难关得来的。1952年,潘有声在香港去世,胡蝶悲痛欲绝,但她依然好好生活,并于1959年重返大银幕,主演《街童》和《两代女性》。1960年,她主演的《后门》获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而后,胡蝶再度退出影坛,在台北过了十年平静日子。儿女成家,子孙满堂,胡蝶忙于义卖会、国剧演出、影剧协会事务,她总能找到事做,不耽误任何人,活出自己的人生。

  胡蝶演了很多片子,但现在一下就让人们记起的着实不多。许多人张口就能说得出阮玲玉的《神女》、周璇的《马路天使》,却猛然间说不出胡蝶演了什么片。胡蝶演电影只那十年,而后几十年,才是她人生真正的大戏。逃难、幽禁、经商、复出,胡蝶从大江到大海,顺流而下,遇到困难,她就那么口问心,心问口,仿佛熨斗,来回几下便捋顺了烦扰的心事。胡蝶是大女人,有能力,有担当,有运气,有胸怀,她的历史,她自己书写,外界口水无数,但她却牢牢把握最终解释权。胡蝶一生谜团无数,但她大多缄口不言,让历史回归历史,安安稳稳。据说,胡蝶在大陆还有个私生女儿胡友松。1966年,27岁的胡友松,嫁给了76岁、回大陆探访的李宗仁,写就另一段传奇。如有真有这段母女缘分,远在海峡另一端的胡蝶听闻此事,想必也是感慨良多。

  晚年的胡蝶移居温哥华,坐享天伦。她洗尽铅华,叫回胡宝娟,立志过一种简简单单的生活,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温哥华城像一个摊开的右手,静静地伸向太平洋,胡蝶住在高高的大厦上,远眺着东方,大洋的彼岸,就是上海,她眷念,但也知足。不过,即便在“隐居”的日子里,也还有人认得出胡蝶。某日她出街乘车,一位老太太故意在她身边落座,是熟悉的中国人的脸庞,是谁,又想不起。那老太太笑说:“你不会认识我的,我是当年仰慕你的影迷。我从你的眼神里认出了你,跟你上了车。其实我回家是该坐相反的路线的。”曾经沧海,而今云淡风轻,最繁华时有人知晓理所当然,未必认真去珍惜,而繁华落尽后,仍有记得,实得感恩。胡蝶的晚年,博大、自得,阔朗得仿佛温哥华的海——平静的表面,谁又知海面以下的汹涌?1989年,胡蝶在散步时跌倒,引发中风,并发心脏病,在温哥华去世。据说,她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蝴蝶要飞走了。在民国众多女演员中,像蝴蝶这样善始善终的到底不多,她用薄薄的翅膀,卓越的努力,跃过了一个个险峻的山头,飞过了沧海,飞出了一段华丽又凄迷的传奇。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电影圈,能跟明星影片公司抗衡的,大概只有天一影片公司了。?邵氏兄弟创办电影公司的时候,野心很大,要做就做最好,就要做天下第一,所以取名为“天一”。“明星”是端正的,豪气的,主流的,从《孤儿救祖记》开始,他们就是沪上电影界的龙头老大,一呼百应。他们有最牛的导演张石石川,最棒的编剧郑正秋,还一手捧出四大名旦,风华绝代上海滩,影片上映,每每轰动。明星是上海电影届的主流,以一种端正之姿,号令群雄。天一不一样。天一野心虽大,但它不和明星硬碰硬,他们懂得分流观众,追求数量,而非质量,他们绕开主流,避其锋芒,另辟蹊径,有点农村包围城市的意思。他们做的电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乡土货,和明星的大片比,天一的制作很有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思。

  明星拍通俗言情片,天一就拍古装历史片。天一没有郑正秋这样的王牌编剧,便大胆地从中国传统故事里挖掘题材,硬是闯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天一公司的旨归落在一个“旧”字上,旧伦理,旧道德,发扬中华文明。天一公司是打不死的小强,天一三巨头之一的周剑云,曾经联合其他五家电影公司,在发行上对天一进行“六合围剿”,可天一却南下香港、南洋,走乡窜镇,硬是开拓了自己的发行网。海外华侨喜欢天一出品的中国味浓的片子,那里面包含着一种乡情。南洋的发行网络,在抗战开始后,救了天一一命。当其他电影公司因战争或毁或迁,终至破败的时候,天一却能凭借南洋的市场,一脉相承。邵逸夫的影视帝国,就是在天一的基础上传承下来的。

  “天一”公司是个标准的家族企业。大哥邵醉翁在商场上是个铁腕人物。其父邵玉轩在上海开颜料行,名气很大,且同情孙中山的革命,去世时,康有为、虞洽卿及曾任苏浙总督的卢永祥、民国元老谭延阁等都为他题词,给足面子。邵醉翁作为长子,理所当然地接过父亲的摊子,一心从商,在做娱乐业之前,他做过颜料、北货、绸布、纸张、钱庄,还开过银行,都小有成果,但都不是他的兴趣所在。后来,上海笑舞台的老板因欠邵玉轩的债,便把笑舞台抵押给了邵家。邵醉翁理所当然接手,张石川做前台经理,郑正秋做后台经理,一起经营文明戏生意。1922年,张石川和郑正秋创办明星公司,拍新片,在上海滩大红大紫。邵醉翁深受刺激,他大概不愿相信昔日在自己手下做事的两个人,居然一夜反超,叱咤风云。

  邵醉翁之所以“不怕”明星公司,也多少与其早年的经历有关。他和张石川、郑正秋,可以说是一同打拼过娱乐界的朋友,但现在,张郑双双跳槽,立起炉灶,邵醉翁一赌气,拉来自家兄弟,决定大干一场。邵醉翁给弟兄们都改了名字,隐去代表辈分的“仁”字,而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找灵感,分别取名为醉翁、邨人、山客、逸夫,很有些田园暖色,也多了些武林高手的意味。

  “天一”公司的运作模式和“艺术追求”,让许多演员十分诟病。有人甚至说,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加入天一。天一的运作风格便是今日香港TVB的源头,简朴、高效,市场优先,不冒险,对员工不无压榨。导演李萍倩说:“我出了大中华又为什么重入天一?这也许是面包问题吧!可是重入天一的我,却改变了不少,不像以前那样勇敢了。换一句说,就是为吃饭而艺术。”天一曾经绝对的台柱,一年拍十几部片子的胡蝶,则中肯地说,天一虽然残酷,却是磨炼演技的好地方,许多人是从天一出来的,蔡楚生、沈西苓、许幸之、史东山……他们成名都在离开天一之后,在天一的日子是一个艰苦的量变积累,无自我的,筋疲力尽的,慢缝慢补,终于破茧成蝶。

  从天一崛起的女明星不多,即便有一两部卖座的,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女演员常常在天一待不住。谈艺术在天一是奢侈。天一的艺术,如果有的话,也是在商业娱乐基础上艺术,是仓促的,灵光一现的,偶一为之的。加之天一拍类型片,片中角色比较类型化,演技上要求不高,所以在培养女星方面,也似乎缺少那么点动力和竞争力。胡蝶在友联拍完《秋扇怨》,转入天一成为一姐,一年8部电影,7部都是她主演,紧赶慢赶,风风火火,但人还是半紫不红。转入明星公司后,张石川为她量身定做《火烧红莲寺》,一把武侠风烧得满城风靡。邵醉翁不是没有发现明星的眼光,在上海新舞台,戏曲新秀袁美云,就是被邵醉翁发现后硬拉近天一拍片子的。可袁美云真正的代表作,却是在艺华,在中联,在华影。

  天一有一种强大的同化的力量,无论多么个性的演员,放入天一的框子里,都变成一个味儿,武侠的,古旧的,忠孝节义的,天一是个加工厂。很难想象,在天一演《小女伶》的袁美云,到了艺华,居然演出了《化身姑娘》这样前卫的片子。时尚在变,风格永存,天一的武侠片风格,一直延续到香港邵氏影业时期,女演员想要在天一红成个性明星,很难。但这并不是说,天一不捧女明星。电影行业是个造星的行业,而女明星,又往往是一个公司的“面子工程”。1933年的电影皇后评选,其实不过是电影公司实力的比拼。胡蝶、陈玉梅和阮玲玉只是打前阵的先锋,她们背后站着的,则是明星、天一和联华三大公司。只不过,天一公司捧人,要比其他两家公司更加特别。天一始终强调一个“忠”字。忠不忠心,是天一的老板最看重的。这种捧人的方略,或多或少影响到如今的香港电视圈,TVB捧视帝视后,也往往最看重忠心,女演员的个人能力、魅力反倒在其次。

  当年天一公司成立,拍的第一部片子《立地成佛》,主演是吴素馨。而后,吴素馨主演《白蛇传》《梁祝痛史》等影片,成为20世纪20年代知名的“打女”。胡蝶加入天一后,两人均为天一台柱。因此,完全可以说吴素馨是天一公司元老级的女演员。胡蝶被明星挖走之后,吴素馨顺势上位,成为受重用的一姐,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1928年胡蝶离开天一后,吴素馨却很少在天一公司参演,即使偶尔出现,也是B咖,演不到重要角色。最终她只好出走。相反,后起之秀陈玉梅,却出乎意料地受到力捧。力捧一人,在天一的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而陈玉梅,也终于在1934年,继胡蝶之后,成为电影皇后。她也终身留在了天一。其明星姿态与生存之道,折射出的女演员同电影公司的微妙关系,颇值得玩味。

  与转会的胡蝶和打女吴素馨不同。陈玉梅几乎是天一公司的“发小”——她个人的成长史,与天一的成长史,几乎是同步的,他们同生同长,同气连枝,同进同退,知根知底得好像自家人。天一是一片绿海,陈玉梅就是绿海中孕育出来的花。一个“乖”字,让陈玉梅在天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陈玉梅15岁进邵氏笑舞台训练班。1926年,她开始在《唐伯虎点秋香》里演秋香,初现影坛。1927年,陈玉梅在邵氏的安排下,出演《铁扇公主》《大侠白毛腿》《夜光珠》等电影中出演配角,给胡蝶和吴素馨搭戏。到了1927年,天一与南洋的青年影片公司分解,邵醉翁调整公司结构,合同效力不再,张石川趁机挖走胡蝶,天一面临着捧谁做一姐的问题。就听话程度来说,稳重忠心的陈玉梅似乎更符合邵老板的心意。天一是家族企业,自然也有家族企业的弊病,那就是:除了自家人,对谁都不是十分信任。胡蝶的出走,已经让邵醉翁感觉到了人才流失的惊悚。他不能再犯第二次错误。

  在利益驱使的娱乐圈,女星们为了酬劳出走在所难免,早起王汉伦、杨耐梅、张织云,后起的胡蝶、阮玲玉,谁不曾为钱跟公司起过不愉快。捧女星的尴尬在于,不捧,在观众群里没有号召力;捧了,万一红了,免不了会有“客大欺店”的困扰。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邵氏为了两全其美,再出奇招,想出了一个张石川想不出也做不到的办法:邵醉翁迎娶陈玉梅做二太太。两家变成一家,陈玉梅升格为邵氏的老板娘,自然只能为邵氏拍片,不会转投别家,而且,陈玉梅成了老板娘之后,酬劳问题也迎刃而解,总之都是落在自家钱袋。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事实证明,邵醉翁的眼光是不错的。名气和容貌,固然是邵老大娶陈玉梅的重要原因,但陈玉梅温婉大气的性格,也是她入主邵氏的要素。阮玲玉是刀光剑影,胡蝶是太极推手,陈玉梅则是扎实的马步。陈玉梅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稳。陈玉梅的童年简单平静,她不需要从婚姻里攫取太多的爱,来补偿早年的不如意。婚姻对她来说,是个堡垒,有点互助合作组的意思,她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跟丈夫闹个没休。她是能忍辱负重,过长久日子的女人。对于感情生活,她更可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娱乐圈雨大风急,她知道

  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知道什么,不该知道什么。

  陈玉梅总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她够稳。她演电影稳,做人稳,做太太也很稳。1928年到1934年是陈玉梅电影生涯的黄金期,短短五六年,拍足30余部,演技得到很好的磨炼。1934年,上海《影戏生活》报社举办电影皇后选举,邵醉翁远程操控“买榜”,仅仅一天,陈玉梅的选票就狂增两万多张,最终,陈玉梅以30322张选票当选电影皇后,成为继张织云、胡蝶之后的“电影皇后”第三人。风光过后,陈玉梅急流勇退,淡出影坛,专心家庭。在为人处世上,陈玉梅也很懂进退。在天一拍片的早期,陈玉梅很少因为片酬而与公司发生摩擦。成为邵醉翁的二太太后,陈玉梅待人就更加大气、持重。她经常邀请其他不同公司的女星来家里做客,合影留念。陈玉梅像一身低调又华丽的旗袍,靠一种静气压住场面。相比阮玲玉和胡蝶在私人生活上的“绯闻”和“丑闻”,陈玉梅是健康的、平淡的、积极向上的,陈玉梅的情感史很简单,说得出来的也仅有邵醉翁一人。

  而天一的老板邵醉翁,在宣传陈玉梅上,也是很有策略的。相比于联华的阮玲玉、明星的胡蝶,天一的陈玉梅搏版面没那么厉害,但她却在天一的运作下,细水长流,凡出现在媒体,大多是正面形象,一点一滴累积起观众对于她的认知。这种造星模式,直至今日仍为不少影视公司使用。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电影公司不厌其烦,终于在人们的头脑中建立起健康女星的“刻板印象”。邵醉翁自办公司,开拍古装片,能省就省。陈玉梅拍戏,邵醉翁舍不得次次做新戏服,陈玉梅只好着旧衣上阵。再加上她在电影里唱过《节俭歌》,所以得了个“俭约明星”的绰号。天一公司因势利导,跟着就宣传陈玉梅的淳朴形象,时常安排她参加政府举办的公益活动,比如推广布衣运动、发起航空救国。陈玉梅的口碑越来越好,在许多人心里,她有责任感、热心公益,形象积极健康,与同时期许多绯闻缠身,私生活混乱的女明星比,她更具有榜样价值。

  陈玉梅隐退的时间也颇耐人寻味。1934年,正是天一公司战略调整的转折点,邵氏兄弟决定把重心南移,离开上海这个是非之地。陈玉梅的进与退,可以说是与天一的进退同步的,到了1934年,南移的天一,似乎也已经不需要一个“电影皇后”在上海滩为他们撑脸面,相反,南下发展事业,一个能够稳住家庭大后方的贤妻良母,则比一个整日出风头的女明星更重要。于是,陈玉梅旋起旋落,凭借家族公司的力挺,在电影界如日中天,又因为家族事业的调整,而隐居家庭,安安分分做一个“背后的女人”。

  与众多苦痛、纠结、甚至不得善终的女明星比,陈玉梅栖身影坛的姿态显然不是抵抗的。王汉伦的独立,杨耐梅的放荡,张织云的迷惑,阮玲玉的刚烈,甚至胡蝶的坚持自我,都让她们在男人的江湖的颠沛流离。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极负盛名的电影花旦里,也只有陈玉梅,凭借一种温文尔雅的顺从姿态,在男人们拼杀的空隙中,坐收渔利,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只可惜,陈玉梅的电影生涯太短了,她在电影上的投入,似乎并不是为了在艺术上有所追求,一个好的归宿,一种简单的、正常的人生活,似乎才是她最想要的。

  所以,在1934年之后,陈玉梅的隐退,是如此彻底,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她的挣扎。炭精灯下的生活,或许她早已经过够了,如今,华丽转身,主政邵氏的后花园,陈玉梅心满意足。或许,这里才是一片更富有刺激性的江湖。抵港之后,陈玉梅除了在邵氏电影《水晶心》《丹凤朝阳》中担任配音外,极少露面。整个邵氏家族需要她参与其中,她的忙碌是隐形的,不为外人知的,她已经是完完全全的邵家人。20世纪70年代,香港有报纸刊登出一张邵醉翁和陈玉梅的合影。他们合作了一辈子,白头偕老,纵然爱情稀薄,也有亲情浓郁。秀恩爱吗?不必。但刊登合照,也似一种宣言,意思是说,看,我们还在一起,小得意溢于言表。婚姻,应该有爱,但更多的是忍耐,所有幸福的背后,都有咬牙坚持的成分。陈玉梅成功了,世俗意义上,她是许多女明星的人生典范:成名──嫁给成功人士──做太太、相夫教子……总觉得陈玉梅像海,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许多委屈和犯难,只是,她挺过来了,微笑着,笑傲江湖。

w w w. xiao shuotxt. n 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伊北作品集
可以暴烈可以温柔我们,是否还有好时光水墨青花,刹那芳华南京爱情故事北京浮生记亲爱的这不是爱情你若盛开清风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