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曾国藩智慧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1章 曾国藩的治军之谋(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曾国藩智慧全集》 作者:陈浩

第31章 曾国藩的治军之谋(2)

  曾国藩为坚持船炮不齐不出省作战的原则,不仅拒绝了咸丰皇帝的命令,也摈弃了师友的私人情谊。当湖北第一次危急时,他于咸丰谕旨之先,已接到湖广总督吴文镕求其急速援救的函札。吴文镕是曾国藩的老师,长期以来二人交谊甚厚,无论公理私情,他都是应该迅速赴援的。但是,曾国藩接到吴的信函后仍不想赴援。不久太平军西征部队回师西上,吴文镕接连发信向曾国藩求援。曾国藩皆复函拒绝,反复说明不能草草轻发的道理。吴文镕终于被其说服,虽自度必死,仍令曾国藩万勿草草而出,还特致书说:“我今为人所逼,以一死报国,无复他望。君所练水师各军,必等稍有把握,然后可以出而应敌。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轻率东下。东南大局,完全依仗你一人,务以持重为意。倘若你有不测之险,恐怕连后来的继承人都找不到了。我虽然是老师,牵涉国家的份量还是不如你重要。希望三思。”当太平军进攻庐州时,江忠源危在旦夕,曾国藩也拒绝出征,仅派刘长佑和江忠睿率一千新勇由陆路赴援。

  安庆会战的计划制订后不久,曾国藩就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这种压力先是来自朝廷。1860年,太平军施“围魏救赵”之计,先攻杭州,吸引围攻南京的清军来支援,然后突然杀了一个回马枪,趁着清军调动围攻南京的兵力救援杭州之机,一举攻破了清军的江南大营,并乘胜追击,连下苏州、常州,使苏南地区全部落入手中。

  为了解安庆之围,太平军发动第二次西征。太平军兵分两路,合取武汉,以迫使清军回兵,从而解安庆之围。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率部自桐城出发,很快逼近武汉。当时湘军的主力都在安庆前线,湖北兵力极为空虚,只有湖广总督官文所率的三千防兵驻守武昌,而且战斗力极差。听闻太平军来攻,整个武汉三镇的官员富户逃徙一空。

  面对此情此景,湘军内部也开始发生意见分歧。许多人包括胡林翼都要求撤安庆之围,回救武汉。然而,曾国藩却仍然十分清醒和坚定,坚决要死死地盯着安庆,不为浮议所动。他非常清楚,即使太平军有破湖北之势,亦无守湖北之力。武汉即使一时失去也会马上收复。而围攻安庆的军队一撤,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太平军在江西、湖北攻城略地,无非是要分散我的兵力而已。我只求攻破安庆,此外的得失一概不与之争。再过一两个月,大局即定。”结果湘军攻下安庆,直接威胁天京的安全。

  法立令行,以严治军

  曾氏名言

  驭军驭吏,皆莫先于严。

  译文:治军治官,都是以严在先。

  在治军方面,曾国藩说:“驭军驭吏,皆莫先于严。”而要“严”,首先要“法立令行”。他指出:“立法不难,行法为难。凡立一法,总须实行之,且常常行之。”凡事预则立。预先设立法令,使人人有法令可依循,这只是好的开始,重要的是要严格地执行法令。而要做到这点,领导者必须以“诚信”为本,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力图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这样才能使人们“循循于规矩之中”。领导者还必须首先守法,不可乱了规矩。如曾国藩所说:“自立准绳,自为守之,并约同志者共守之,无使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子。”

  金松龄的父亲金老太爷曾救治过曾国藩的母亲。曾母病危,金老太爷亲自煎药服侍,三日三夜不曾合眼。最后,曾母终于转危为安。曾母很是感谢金老太爷的救命之恩,每年三节都叫曾家兄弟亲自送礼,以表酬谢。然而曾国藩为了树立威信、整肃军纪,忍痛杀了金松龄。

  金松龄的龄字营、罗泽南的泽字营奉命开赴江西,应江忠源之请,来到南昌城西南郊。两人见永和门外有太平军驻扎,于是便在离永和门十里外,扎下营盘。

  罗泽南求胜心切,帐篷一扎好,便邀来金松龄商议。他记得各种兵书上都讲偷营劫寨是速战速决的好办法,便向金松龄提出当夜劫营的计策。金松龄跟随江忠源打过两年多的仗,知道太平军的厉害。他对罗泽南说:“劫营固然好,但我军来到此地,估计长毛已经知道。鸟飞尚有影子,何况一千多号人马。倘若他们已做好准备,反而弄巧成拙。”罗泽南说:“今夜二更,我率泽字营去偷袭大营,即使不胜,也可挫伤他们的锐气。龄字营跟在我后面,胜则乘势追击,败则抵死相救。”金松龄自知无论声望、地位以及与曾国藩的关系都不能与罗泽南相比,只得勉强答应。

  这夜,两营勇丁都没睡觉。二更时分,罗泽南派出的侦探回来,说长毛都已睡着,站岗巡逻的也没几个。罗泽南大喜,亲自带领泽字营走在前面。金松龄带着龄字营随后跟着。

  他们一直到太平军营盘前,看到四周漆黑,没有一丝动静。罗泽南下令直冲大营。令刚下,前哨一片骚乱。他们踩着陷阱了,十几个勇丁掉了下去。原来太平军的营盘四周都挖了陷阱。当下一场混战,泽字营丢下了二十多具尸体。龄字营见势不妙,后哨变前哨,撤离了战场。正当太平军将领林启容指挥人马将要全歼泽字营时,永和门内江忠源的部队闻讯冲出城外,罗泽南才带着败兵狼狈冲出包围圈。

  当罗泽南将这场战斗的经过报告曾国藩后,引起曾国藩的深深忧虑。罗泽南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金松龄的败不相救。绿营兵在广西战场上与捻军作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此。倘若不对此事严加处罚,今后湘勇就会步绿营的后尘,后果不堪设想。罗泽南劫营失之轻率,然其勇气可嘉。书生带兵,最怕的就是缺乏勇气。罗泽南的这种勇气不可挫伤。尽管金松龄不赞同罗泽南的轻率冒进,但他终究答应了共同行事;即使不答应,也不能见死不救。金松龄罪不可赦。

  曾国藩想到倘若军纪松弛,今后定不能成事,于是决定忍痛杀金松龄以立军威。这是湘勇建立以来,第一次斩自家兄弟,而且这首次开刀的竟是一个营官!最后,曾国藩又宣布:“罗泽南身为营官,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轻率冒进,致使兵败,本应严办。姑念其敢以五百初次出征勇丁进捣一万长毛之老营,其勇气可贵可嘉。现革去营官职务,戴罪留营,以观后效。”

  曾国藩立法,在军中,则有营规,约束甚严。如遇骚扰百姓者,立即枭示,等等。在地方,则以严刑峻法以“锄强暴而安孱弱之民”。

  对官吏则严加监督,动辄弹劾。晚年他掌握地方实权后,还对吏治大加整饬。

  同治十年正月,曾国藩已是一位衰病交加的老者。此时,他仍然关注部下的军纪。当他听到长江水师十卒敲诈勒索的传闻时,高度警惕。

  二十五日他给住在老家的澄沅两弟写信说:“长江水师,外间啧有烦言。或谓遇民间有骨牌、字牌者,则以拿赌讹索,得数千或千余文,乃肯释放;或以查拿私盐、查拿小钱,搜索民舟及附近人家,讹钱释放;夜索打更之灯油钱;民船拉纤,不许在炮船桅上盖过;干预诉讼,至有哨官棍责举人者;甚且包庇私盐、袒护劫盗种种弊端。余设立水师,不能为长江除害,乃反为长江生害。两弟在省时,亦常闻此等闲话否?如有所闻,望详细告我。”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驭下之严。

  在军规上,曾国藩更是威严。他对刘长佑、王璞山说:“军士所过,有取民间一草一木不给钱者,即行正法。望两君日以斯言训儆之。

  至要至要!千万!千万!”

  屡败屡战,挑战强敌

  曾氏名言

  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译文:遇到挫折的时候,必须咬牙立志,积蓄自己的力量,增长自己的才干。

  强敌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关键在于是否敢于向前。以屡败屡战的精神去挑战强敌,就能首先在精神上略胜一筹。有时候,强手与强手的对决,不是单纯的实力比拼,还有胆量的对决、意志的对决。

  一、困境中接受磨炼。孟子有一段着名的话,说明了艰难困苦与伟人成长的关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曾国藩认为自己一生中最长进的时候就是身处危难的时候。困境中正是磨炼人的时候,而且还能促使人多思考。

  曾国藩一介儒生却带兵打仗,起初都是败仗,输得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他把幕僚所写奏折上的“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由此可见其意志坚强。尤其是他曾经四次自杀未遂,其所遭受的挫折和失败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但他能够战胜自我,调整情绪,蓄气长志。

  “屡败屡战”的精神,是他敢于挑战强敌的体现。

  咸丰四年(1854年)四月,曾国藩率军至靖港镇,与太平军展开苦战。由于中了太平军的埋伏,湘军大溃。曾国藩为了免于败后受辱,竟然跳江自尽,幸被随员们救起,后退到长沙。

  失败后的曾国藩没有气馁,重新招兵买马,造船配械,终于在六月发动了第二次进攻。这时他又被石达开困在鄱阳湖,无法突围。石达开便使用火攻,将湘军一百多只战船烧得精光。这次他更是痛不欲生,又一次赴水求死,自杀未果,黯然逃到南昌,受尽天下的冷嘲热讽。

  二、拥有从头再来的勇气。一次又一次的惨败也曾使曾国藩灰心丧气,悲观到了极点,乃至蓬头垢面,不饮不食,跑到山上去写遗嘱。虽然他一败就要自杀的做法确有不当之处,但并非因为失望而如此,而是因为羞愤和自责,再加上他从小受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为国捐躯、尽忠报国、舍生取义的思想早已把他的灵魂浸透了,他早已经写下“死在沙场是善终”这样的诗句,所以他并不以此举为耻。

  曾国藩说过,从他从戎那一天起,就已经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

  作为一个文人而勉为其难来带兵打仗,如果难以期望大成,那么他但求一死。其勇气与魄力令人钦佩。曾国藩其实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有着普通人的种种缺点和弱点。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具有战胜失败、战胜自我的勇气与意志。

  失败过的人都能理解一败再败、信心被消磨、郁闷无处发泄的苦楚。所以,失败了,要允许发泄,允许郁闷,但唯独不允许放弃。

  只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就迟早会成为成功的人。

  以奇用兵,出奇制胜

  曾氏名言

  应战时,虽他营不愿,而我营亦必接战;不应战时,虽他营催促,我亦且持重不进。若彼此皆牵率出队,视用兵为应酬之文,则不复能出奇制胜矣。

  译文:应该作战时,即使别的营垒不愿出战,我的营垒也必须接战开火;不应该作战时,即使别的营催促,我也要坚持稳重不轻易进兵。如果彼此都牵制关联,勉强出兵,把用兵看作写应酬文章,那么就再不能出奇致胜了。

  《老子》云:“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大意是说,我不敢先发进攻,而是采取守势;不敢冒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这就叫作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虽然有奋臂进击,却像没有手臂可举;虽然可以牵制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以牵制;虽然手持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持。老子的这一思想对曾国藩影响很大,成为他攻防战守的主要理论基础。他说:“凡用兵主客奇正,夫人能言之,未必果能知之也。”

  这种战略战术核心思想就是要以退为进,不轻易出击,保存实力,后发制人。

  一般说来,用奇兵比用正兵好,老子就说要“以奇用兵”。奇兵的优点是隐蔽,出其不意,变幻莫测,但有时也要用正兵,威风凛凛,气吞山河,使敌不敢进犯。

  那么,什么时候为主,什么时候为客,什么时候用正兵,什么时候用奇兵,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曾国藩说:“忽主忽客,忽正忽奇,变动无定时,转移无定势,能一一区别之,则于用兵之道思过半矣。”可见“变动无定时,转移无定势”,这才是用兵的最高智慧和最高境界。

  曾国藩说:“行军本非余之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平、直”二字,可以说概括了曾国藩战略战术思想的特点。但是,平直不等于用兵呆拙。曾国藩在极主稳慎的同时,也很注意机动灵活,讲求变化多端。他指示下属说:“兵事喜诈而恶直也。”“古人用兵,最重‘变化不测’四字。”又说:“行兵最贵机局生活。”关于稳慎与灵活的关系,曾国藩在一副箴弟联中说得很明白:“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稳慎与变化,有先后之序;精到与简捷,须同时并求,这就是曾国藩的战略原则的总的要求。为了力求机局多变,曾国藩提出了“虚虚实实”之法。他说:“兵法最忌‘形见势绌’四字,常以隐隐约约、虚虚实实,使贼不能尽窥我之底蕴。若人数单薄,尤宜如此诀。若常扎一处,人力太单,日久则形见矣;我之形既尽被贼党觑破,则势绌矣。此大忌也。”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天_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浩作品集
执行力曾国藩智慧全集做情绪的主人做最好的管理者别找借口找方法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