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层层突破》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4章 深谋远虑 稳中求进(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层层突破》 作者:宋树理

第14章 深谋远虑 稳中求进(2)

  李嘉诚股票上市的战略决策,为长实发展成为庞大的集团公司在资金问题上开阔了一条宽广之路,这一步是他跨入超级富豪行列关键的一步。

  自六十年代末期至七十年代初期,香港各界对股票所产生“要股票,不要钞票”的强烈投资狂热,掀起了一阵比一阵更高涨的“上市狂潮”。在这一股疯狂的“炒风”之中,人们纷纷卖掉了自己好冬答易攒下的金银手饰,工厂、土地房屋,甚至有的商人还卖掉了自己的地产公司,将楼宇建造所筹集而来的贷款,统统地放在了股票市场上,大“炒”而特“炒”股票。此风险冒得也未免太大,太不加考虑了。1973年3月,在这一股涨狂潮中,恒生指数竟升至一千七百点的高峰,还真把一部分人给乐得盾开眼笑,有点得意忘形了。

  但是好景并不长,如昙花一现,在随之而来的时间里,变幻无穷的世界经济袒露了它神秘莫测的另一面,在一九七三年中期,世界石油危机的猛烈冲击下,香港经济受到巨大影响,出口市场萎缩,股票市场大泻,并且跌去市值七成以上。整个香港的经济,特别是其中占有显著地位的房地产、金融业更是一片阴风惨惨、人心惶惶。

  而在这段时期,稳沉持重的李嘉诚,在塑胶花,房地产经营方面却相继不断地显示了他的独创才能之后,又再一次在经营股票中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事物发展规律超乎寻常的领悟力。他由于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特别看好,在1972年10月趁着香港股市处于牛市,充分地吸纳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并且将这巨额现金又投放于大量物业的低价收购上,做了个来去循环。这样,就在人们用低价卖出物业并用所得的钱去购买股票时,李嘉诚却统率着他的长江实业一边发行着股票,一边将发行股票所得的资金成批地去收购那些低价出卖的物业。真是一个商业奇才。

  一九七三年末至一九七五年曾两次发行新股集资一亿八千万元,趁世界经济严重衰退,香港市场大幅度波动、地产处于低潮之际,成功地大批购入楼宇地皮十多个地盘,其主要:(1)购入鱼涌太古一号地盘,面积约三十四万方呎,几个月后将所占一半股权出售,获利一千四百一十万元,超过上年全部租金收入。(2)与亨隆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发展位于九龙亚皆老街地盘,面积约六万三千六百方呎。(3)与新鸿基、永泰新世界联合组成“有得置业公司”,位于沙田小沥源之沙男市地段第一号土地一幅。该地段面积为四千英亩,计划兴建住宅楼宇约共楼面积五百七十万方呎及商业楼宇约共楼面积三十六万五千方呎(长江实业占25%权益)。(4)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通过直属联营机构成立“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之附属公司“BRIDGEWATERCO.LTD斥资八千五百万元,购入港岛北角半山著名风景区之赛西湖大地秀一幅,占地约达八十六万四千方呎,平均每方呎地价不过九十九元。计划仅用约五万三千方呎地皮面积兴建十幢高级住宅大厦,每幢廿四层(每一单位可配购车位一个),全部大厦楼面总面积可达一百三十万方呎,二年内竣工。一九七八年全部售出,由于大厦占地盘面积仅为6%,余下约八十一万方呎即占地盘约94%均为空地,利用赛西湖风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娱乐、运动和休闲场所。

  一九七六年长实进一步发展,大量收购地皮楼宇,其主要有:(1)与新鸿基、亨隆及周大福合资购入高士打道、港岛湾仔海旁的英美烟草公司原址,该地盘占地约六万八千余方呎,计划兴建五幢三十层高住宅,商业大厦,其中包括伊利莎白大厦及洛克大厦。(2)与香港另一家地产公司合作购入薄扶林道RBL806~807号地段,该地段占地约逾二十万方呎,计划兴建住宅大厦,约有楼面面积一百万方呎。(3)购人占地一万零三百方呎的英皇道499号和占地四千六百余方呎的马宝道78号,计划兴建廿四层高工业大厦一座。(4)购入九龙尖沙咀汉口道2号现成商业大厦全座(即美轮酒店现址)占地约一万方呎,楼高十四层。(5)购入香港坚尼地道凤凰台地盘其余50%权益,占地约五万一千六百余方呎,为五座兴建中之高级住宅大厦,每座楼高十九层,楼面总面积三十五万方呎,住宅单位共三百六十个。(6)购入九龙琼林街地段N.K.I.L.5722号工业用地一块,占地约五万四千方呎,计划兴建十三层高新型工业大厦,全部楼面部面积约达五十三万三千方呎。(7)一购入葵涌地段K.C.T.L322—325号工业用吉地一帽,占地约九万二千余方呎,计划兴建十二层高新型工业大厦,楼面总面积约达八十万方呎(长实占50%权益)。(8)购入九龙金巴利道25号现成商业大厦全座(即中秋月酒店现址),占地约六千三百条方呎,楼高七层,计划改建为一座十七层高新型商业大厦,楼面总面积可达七万方呎(长实占50%权益)。(9)购入新界屯门农地(长实占55平方呎),等等。这一年长实集团的资产净值总数达五亿三千六百万元,比一九七二年公司上市时的法定资本二亿元增加了一倍以上。全年除税后综合纯利达五千八百八十七万九千元,另有经常性收入六百五十三万元,仅租金纯收入达二千一百九十二万元。

  在香港这个经济腾飞、快速发展的城市,能否利用股票市场,将关系到每一个公司企业的成功与失败。一般来说,投资股票必须根据本地“市场走势”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确立熊市或牛市的趋势,然后决定是买入还是卖出。

  但是许多地产公司却不谙此道,在股市疯狂时期将上市集资所得悉数购买高价的股票,结果呢?在股市大跌时又焦头烂额,一败涂地了吧。而长江实业却能从股市上升中获得大利,趁着低落又购买地盘,相比之下,经营手法之高低,榴去又何止千万里呀!此无他,有李嘉诚这位“股市高手”掌舵之故也。一九七七年长江实业突飞猛进。李嘉诚在一九七六年度业务报告中乐观地展望说:“一九七七年本港经济及一般工商业仍将有所进展,以本业而言,购买楼宇需求依然殷切,楼价则因地价高涨及建筑成本关系仍将缓步上升。租值方面应可维持稳定”。他看准了地产市道正好即将到来,特地召开股东特别大会作出集资决定:将当时法定资本港币二亿元增加至港币三亿元,即增加票面值每股二元之股份共五千万股。发行每股票面值港币二元之新股二千万股,以每股港币五元六角价格并由获多利有限公司以配售方式全部包销,获得新资金一亿一千万元。同时又与国际的四年长期贷款。上述两项新资金共三亿一千万元,为长江实业在一九七七年进行庞大投资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1983年4月8日,长江实业与青洲英坭发表联合声明:长江实业以每股9元2角5分发行2458万新股予青洲英坭,作为长实于1979年对英坭所作出的不少于五亿五千七百万元购入鹤园地皮的承诺,发行新股总数相当于二亿二千七百三十六万元,长实主席以私人名义保证于14个月内以每股现金9元2角5分购回上述部分股票或全部新股。投资双方关于共同发展红石勘的原属英坭的物业的决议,长实保证青洲英坭在红石勘一地可收取不少于五亿五千七百万的地价。经三年的发展,到1982年底已建成商业大厦及工业大厦各一幢,但仍有五、六块土地可供发展。青洲英坭已收取二亿一千九百二十万元,且还将收得二千一百万元。余下的款项三亿一千六百八十万元于1984年7月至1986年10月期间再行收取。但为早日解除上述合作发展协议,青洲英坭将余下发展土地全数售与长实,长实提前于1983年5月9日付款二亿二千七百三十六万元作地价。上述数字已扣除期内可得到八千九百四十四万元利息。

  这一行动实乃地产业崩溃后的应变措施,对双方都很有利的一次大交易。对于青洲英坭来说,提前得到了这笔地租就可以大大加快资金的周转了。本来,红石勘前期的两项物业都已经完成了,而且还出售了大部分。但是却因为地产的市道逆转,不少买家“挞订”及延迟成交,以至青洲英坭预期中的大量现金回流并没有到来。当时,青洲英坭手中握有长实股票二千四百多万股,可将股票转为现金,或在市面抛售,或按原定以每股9元2角5分价格给李嘉诚,从而减轻其在银行的负担及其所担的利息。

  而对于长实来说呢,能够通过发行股票而换取青洲英坭在红石勘的物业,就根本用不着动用大量的现金了,而且最低保证价得到了,也是十分有利的。根据长实与青洲的原定计划,在红石勘地盘发展全部完成后,将有370万平方英尺的工业及商业楼宇。所以,平均每平方英尺楼面的地价成本只有126元,也是比较便宜的。

  人弃我取,低进高出,这就是李嘉诚在股市与地产中的战术,其关键是有特准的眼光。股市的兴旺与衰退,大都与政治经济因素有关,大致上有一定的规律性,要抓住规律,方可取胜。

  三、投资地铁重塑形象

  一九七七年是李嘉诚日后成为地王,成为香港首富的分水岭。一九七七年之前,李嘉诚只是不太出名的普通的成功商人,而七七年之后,李喜诚就成了一个大名人,拍卖场上,李嘉诚举手应价,被誉为“擎天一指”,在地产界举足轻重。

  这一切的转变缘由是因为李嘉诚参与地铁中环站(亦称遮打站)和金钟站上盖兴建权的竞投,一举击败置地巨人而中标,吹响了华资全面进攻的号角。李嘉诚也因此而被誉为“民族英雄”。

  地铁工程,是当时香港开埠以来最浩大的公共工程。中环站和金钟站,是地铁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车站,位于全港最繁华的银行区,中环、金钟两站,就像鸡的两只腿,其上盖可建成地铁全线盈利最丰厚的物业。全港地产商无不垂涎欲滴,志在必得。

  在李嘉诚眼中,投标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上盖发展本身盈利,更在于一旦中标,可使长实声誉直线上升,脱颖而出,跻身第一流的地产商之列。在此前,在人们眼里,长实只是一间在偏僻的市区边缘和荒凉的乡村山地买地盖房的地产公司。在尺土寸金、摩天大厦林立的中区,长实竞无半砖片瓦,无立锥之地!

  李嘉诚涉足地产20春秋,拥有地盘物业面积已直逼置地,已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李嘉诚觉得改变形象的时机已经成熟。

  李嘉诚立志攻坚,挺进中区,与置地展开正面交锋,“最后夺取城市”。在这决战的历史关头,李嘉诚的心情既兴奋又沉重。假如一战而捷,占领了中区,那么长实就可“一飞冲天”;但假如失败了呢?那长实将屈居人后,卧薪尝胆。

  同时李嘉诚也深深地明白:一个公司的形象将直接关系到信誉。关系到利润的大小。所以,地铁上盖投标,机不可失!

  这个李嘉诚,终非池中之物,时机一到,便蛟龙人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实力未够时,要忍辱负重,踏实积累。而当积蓄够了实力时,一遇到机遇就要奋力搏起,以达到一鸣惊人,给公司树立一个新的形象。因为良好的形象就意味着财富。

  现在回味起那次竞投地铁上盖发展权,仍然有点心里发怵,那是一场香港地产界的大战。

  在竞投之前,李嘉诚就做了估计,他预料参加竞投者将会有置地、万古、金门等英资大地产商、建筑商。稍逊于英资的华资各地产建筑公司也极有可能全力一搏了。

  很自然的,置地的夺标呼声最高了。看来李嘉诚要真想虎口拔牙,从本质讲就是要与此庞然大物对撼了。然而,整个香港界谁又不知道这样一句俗语呢?“撼山易,撼置地难!”

  港岛中区,是置地的“老巢”。当年,置地创始人保罗·遮打参与中区填海,获得港府成片优惠地皮。置地在中区拥有10多幢摩天大厦。置地广场和康乐广场(又名怡和大厦),位于未来的中环地铁车站两翼。中环车站又恰好落在遮打道上。遮打道的南侧,则是遮打花园广场。就凭这些街道的名称及物业的主人,就可知置地在中区的地位。

  还有更厉害的是,当时的公众和传媒,依据那老而得来的惯例,具然把中环站叫做了遮打站。而金钟站则离这座遮打花园广场仅100米,简直就处于置地的眼皮子底下。要攫取中环、金钟东站的兴建权,就等于是打人中区的心脏,等于是要到置地这只座山虎的食槽里夺食。卧榻之旁,又岂能容他人酣睡呢?看来这场恶斗是在所难免了,要扳倒置地这个巨人,非同儿戏,如果稍有不慎,自己就会弄得倾家荡产全盘皆无了。因为不管怎么说,长实的实力的确是逊色于置地。

  因此,面对着长实与置地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李嘉诚制订了不动声色,避其锋芒的战略。因为李嘉诚深知,长实如果与置地锣对锣、鼓对鼓,列阵而战,那长实将必死无疑了。所以,李嘉诚一直在考虑,看看“志在必得”的置地,是否也会有“大意失荆州”呢?

  李嘉诚冷静地分析对手。置地的另一个创始人是凯瑟克家族的杰姆·凯瑟克。凯瑟克家族由于对中共政权怀有太重的戒心,所以,一直力主把发展重点放到海外。这样,现任置地大班及其后台老板怡和系大班纽璧坚坐镇香港抉择的精力势必被分散。

  这是置地的不易洞察的薄弱之处,人们往往会被置地的“貌似强大”蒙住双眼。

  其次,置地一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过于自负的置地,未必就会冷静地研究合作方,并“屈尊”去迎合合作方。

  这也是置地的另一个致命弱点。

  所以李嘉诚认为,只要周密而谨慎地行事,战胜置地还是很有希望的。与此同时,李嘉诚也在想地铁公司这次招标的真正意向是什么?李嘉诚不惜余力四处打探,获悉港府将以估价的原价批予地铁公司。

  地铁公司与港府多次商榷,意欲用部分现金、部分地铁股票支付购地款合6亿港元。但港府坚持全部要用现金支付。

  就这样,李嘉诚首先掌握了一点:竞投车站上盖发展权,必须以现金支付为条件。除此之外,透过地铁公司与港府在购地支付问题的分歧。李嘉诚还看出了地铁公司现金严重匮乏。地铁公司以高息贷款来支付地皮,现在急需现金回流以偿还贷款,并指望获取更大的利润。

  根据获知的信息,李嘉诚知己知彼地制订出克敌制胜的方案,其中最主要的两条是:一、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由长江实业公司一方提供现金作建筑费;二、两个地盘均设计成一流商业综合大厦,商厦建成后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铁公司与长江实业分享,并订破对半开的惯例,地铁占51%,长实占49%。

  在一九七七年一月十四章日,香港地铁公司宣布接受招标竟投正式开始,一共有30家财团、公司递交了保密的投标书。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宋树理作品集
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层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