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层层突破》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3章 厚德载物 一代儒商(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层层突破》 作者:宋树理

第33章 厚德载物 一代儒商(3)

  李嘉诚:这就说来话长了。简洁地说,主要有四大原因,其一,我十二分地理解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很想赚一些钱,做一些善事,帮帮他们;其二,我爱读书,却因为穷,没法完成学业,实现我心中的理想,所以我很想多赚一些钱,去帮助那些心有大志而力所不及的穷人的子女,有了更多的钱,才方便在教育上更好地发展;其三,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父亲因为没有钱买药而失去生命的情景,所以我很想再多赚一些钱,去帮助那些被病魔缠身的人,去不断地发展人类的医疗事业;其四,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Challenge(挑战),今天的社会是一个讲求实力的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而且,钱是永远赚不完的,你要赚钱就必须利用你的胆识去面对或者接受这种挑战。你看我随便一说就有四大压力,我的压力其实大得很哪!

  在这儿,李嘉诚对他的创业和成功作了一个极富有启益的总结。看过之后,我相信对初创业和想创业想成功的人会大有收获的。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重要的不在于它是不是发光这一事实,而是你如何去挖掘它,让它发光。

  十、欲在“怡置”苦战八年

  英资置地公司一直为老牌英资洋行怡和集团所控制,怡和集团的主席也理所当然的成为置地公司的主。曾经鼎鼎有名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地产商一一置地公司,拥有绝大部分香港商业金融中枢——中环的物业。这一切对于李嘉诚来说。有多么巨大的诱惑力是可想而知的。

  如果控制了置地公司,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是香港地产界“王中之王”。只有傻瓜才会不去考虑,争夺置地公司控制权,更何况一直以“最具野心”而著称商界、且精明过人的李嘉诚呢?他那里能够轻易地放过眼底下置地公司这块“诱人的肥肉”呢!

  在香港岛的繁华地带,是香港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地区,她的声望如同麦迪逊大街、华尔街和主街一样,是世界经济阵容中最敏感的灵魂地带。这里鳞次栉比地巍然矗立着一幢又一幢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而且一幢比一幢更加充满神秘莫测的魅力。这里既是左右香港经济气候的策源地,又是最容易受经济气候影响且波及面最大的“敏感地带”。

  其中,有一幢高耸入云的大楼,这幢圆形窗户大楼而对着万种风情的蔚蓝色维多利亚海湾,它高深莫测地耸立在香港经济的金字塔尖,且神秘地隐藏着一切一切……。

  大楼各层中有许许多多的世界各国著名中心,以及香港有代表性的办事处,这就是香港著名的怡和大厦。大厦的顶层,就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也是香港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怡和财团,旧称怡和洋行。

  怡和洋行于一八三二年在广州设立,一八四一年将总办事处迁来香港,逐步扩展成一家业务多元化的公司。怡和公司最初靠的是贩卖鸦片起家,以后逐渐将业务扩大,形成一家经营范围广大、实力雄厚的多元化国际集团。

  一九六一年六月二十六日,怡和以有限公司名义在香港上市,从此成为香港十大上市公司之一,并获得“怡和王国”的称号。

  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中国内地十年动乱的影响,英资集团对投资地产业持审慎态度。而新中国成立后,在华损失资产约一千万英镑的怡和财团,对香港的前途更是信心渺茫,因而大举进军海外,其中包括收购英国的怡仁置业、夏威夷及菲律宾的戴维斯制糖厂、中东的TTI石油及南非的雷尼斯综合企业。不幸的是这些投资并不成功,其后多被出售。而华资财团趁机低价吸入大量地皮,积极发展物业。七十年代后期,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香港地产大幅度增值,伴随而来是华人资本的迅速膨胀,资产成倍,甚至是几十倍地增长。

  九龙仓、和记黄埔、会德丰、港灯集团等大型英资企业,先后落人华人财团之手。两年前,香港便盛传,华人财团的下一个目标,将会是置地了。因为,华人财团几乎是清一色的地产建筑商,谁不垂涎置地在中区的豪楼名厦?

  早在包玉刚收购怡和系的九龙仓时,怡和高层对华资的觊觎已有了防备。纽璧坚在财务顾问的协助下,重调全系控股结构,核心是怡和与置地互控,即怡和控股与怡和证券控制置地四成股权。置地反过来控制怡和控股的四成股权。证券分析家将此称为“连环船结构”,怡和置地互控,大大强化了抵御外敌的能力。不过,连环船结构也有很大的破绽可寻。敌手若控得一船,就与另一只连锁的船,展开贴身肉搏战了。一损俱损,后果将更不堪设想了。

  1984年间,怡和置地双双进入低谷,累累债务使投资者信心大降,股价滑落。其中怡和最惨,市值才30亿港元左右,置地情况稍好,仍有100亿港元。柿子先拣软的捏,市场一改原有的传闻,说华资财团下一个目标是怡和,进而控得置地。

  不时有股评家对怡置系统的防御体系发表高见,有人称互控的股权结构,如两只大闸蟹,各用一只钳子把对方钳紧钳死,然后又各腾出一只钳子来抵御外敌。两者虽然同系,同一位大班,而两者股东利益并非一致,致使各伸出的一只钳子不能协调作战。

  又有人说,并非纽璧坚设计的互控结均不好,而是怡和大势已去。若10多年前,怡和这头雄师酣睡,亦无人敢扰其美梦,更何谈斗胆拽一根须毛下来。

  西门·凯瑟克上台后不久,请英国拯救破产公司闻名的戴伟思,主理置地的业务。到1986年,他又从美国请来投资银行家包伟士,重组怡置系结构。

  西门·凯瑟克已看到互控结构的破绽。包伟士登场后,设计了怡置脱钩的计划。1986年10月,重组计划出台,置地宣布将全资附属公司牛奶国际分拆上市,尔后又宣布将另一间全资附属公司文华东方分拆上市。1987年2月,怡和控股宣布成立怡和策略(怡策)。据1988年6月号的《星岛纵贸纵横》,改组后的怡和系控股结构为:

  怡和控股与怡和策略互控,怡控占有怡策19%股权,怡策控26%怡控。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分别控置地11%和15%股权;分别控牛奶国际9%和27%股权。怡和策略控35%文华东方。凯瑟克家族控有怡和控股的股权,据传在10~15%之间。这样,凯瑟克家族的大本营怡和如铜墙铁壁,同时又击碎了觊觎者欲借收购怡和而达到控制置地的企图。凯瑟克家族的主要利益在怡和,故而包伟士的杰作表现出该家族的内心。

  有人说“包氏结构”顾此失彼;也有人说是凯瑟克家族“保帅舍车”。凯瑟克家族削弱了对置地的控制,外敌入侵置地的可能性也就相应增大。因此,证券界认为已交怡和迁册海外、行将大举走资的凯瑟克家族,有意将置地这块大肥肉,悬在“垂涎欲滴”的华南虎面前,徒价而沽,好卷资远走高飞。

  李嘉诚一直对置地拥有中区豪楼名厦情有独钟。经过70年代末80年代中的一系列收购,长实系实力大增。现在,置地被置于怡和核心结构的外围,壮志未酬的李大超人,岂有不购之道理?

  市场言之确凿,李超人与华资财团欲再次联手合作,吞并垂暮狮子置地。1987年股实前12个月,各种收购的传闻,随股市冲天的中气甚嚣尘上。众多财大气粗的华商翘楚,均被会议言欲染指置地:长江实业的李嘉诚,环球集团的包玉刚,新世界发展的郑裕彤,新鸿基地产的郭得胜,恒基兆业的李兆基,信和置业的黄廷芳,香格里拉的郭鹤年等等,皆在此列。另外,尚有股市狙击手刘銮雄,亦有意趁虚而入,狙击这个庞然大物。

  传说刘銮雄登门拜访怡置大班,提出以16港元/股的价格,收购怡和控有25%的置地股权。西门·凯瑟克愤然拒绝,一则嫌刘氏心欲太贪,出价如此之低;二则刘氏在股市名声欠佳,置地毕竟是怡和的“爱女”,“为父”总想为“爱女”找一个殷实厚道的婆家。

  “心水”(头脑)甚精的刘氏顿时无辙,悻悻告退。又有诸多“大粒佬”(大老板)接踵而至,一一拜访凯瑟克大人。凯瑟克愈加囤积居奇,既不彻底断绝众猎手念头,又香饵高悬。惹人欲罢难休,欲得不能。

  这只是一些小小的传言,其中流传最广的要数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了。李嘉诚的威名,凯瑟克早已如雷贯耳。他们还在港灯一役中交过手。超人出马,西门·凯瑟克不敢怠慢,更不敢掉以轻心。李嘉诚表示愿意以17港元/股收购25%置地股权,这比置地其时10港元多的市价,溢价6元多。西门·凯瑟克对这个出价仍不满意,同时,他也未把门彻底封死,作出一副很坦然很有诚意的样子:

  “谈判的大门永远向诚心收购者敞开——关键是双方都可接受的价格。”

  李嘉诚等人与凯瑟克继续“讲数”(谈条件),双方分歧仍颇大。华资财团告辞,商议对策,约定下次谈判。李嘉诚不想表现的太积极,他一如收购港灯一样,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有利的时机。此际,香港股市一派兴旺,攀上历史巅峰。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扶摇直上的香港恒指,受华尔街大股实的波及,一泻千里。1987年10月19日,恒指暴跌420多点,被迫停市后的26日重新开市,恒指再泻1120多点。股市残骸遍地,一片哀号。

  香港商界,多惊恐万状,形如过河泥菩萨,自身难保,哪有余勇卷入收购大战?自救乃当务之急,置地股票跌幅约四成,凯瑟克寝食不安;李嘉诚的百亿集资计划刚出台,能否如愿,当属未知数。李嘉诚的“百人救市”,成为当时黑色熊市的一块亮色。证券界揣测,资金用途,将首先用作置地收购战的银弹。

  正如一场暴风雨,来得猛,去得也快。等到3年底,堕入谷底的恒指开始回攀。银行调低贷款利率,地产市况渐旺“地址股市”,纯地产建筑股占全港总市值的31%,地旺股旺,股市淡友皆以大好友的面目活跃于市场。农历大年刚过,收购置地的传言再次起落,华南虎再度出山。

  事后,报章披露,1988年二、三月间,李嘉诚等华南翘楚,多次会晤西门·凯瑟克及其高参包伟士。一直善于等待、捕捉时机的李超人,何不借大股实中,怡置系扑火自救,焦头烂额之际趁火打劫呢?股灾中,置地股摔落到6.65港元的最低点,就以双倍的价格收购,也不过13港元多,仍远低于李嘉诚在股灾前的17港元的开价。

  原来,根据收购及合并条例,收购方重提收购价,不能低于收购方在6个月内购入被收购方公司股票的价值。10月股灾前,华资大户所吸纳的置地股票,部分是超过10港元的(每笔交易的内容全部储存于联交所电脑)。这就是说,假设以往的平均收购价是10港元,现在重提的收购价,不得低于10港元的水平一个月后,则不受此限。

  4月中旬,正是股灾发生后的整6个月。这一时期,置地股从6.65港元的最低点回升后,几乎胶在8港元的水平线上徘徊,仍低于股灾前的水平,对收购方有利。

  到4月初,李嘉诚以广生行董事的身份出席该公司股东会。他首次向舆论透露了长实持有置地股份,是作长期投资,并无意出任置地董事参与管理。

  “天机泄露”,华南虎吞并老狮子的现代寓言充斥市场,愈发甚嚣尘上。

  4月底,以超人为首的华资新财团草拟函件致置地,要求在6月6日的置地股东年会上,增加一项重任新世界主席郑裕彤、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为董事的议案。华资新财团捏有王牌——合持股权已直逼置地的控股公司怡和。

  市场上仅就这事已经沸沸扬扬,置地股价如同被阳光直射的温度计,猛地一跳,急窜到8.9港元。这是股灾之后,置地股日各项幅最大的一天。

  但是凯瑟克岂会束手就擒呢?他与包伟士急谋对策,布置反收购。

  在4月28日,怡和策略与所控的文华东方发布联合声明。由文华东方按每股4.15港元的价格,发行10%新股予怡策,使怡策所持文华东方股权,由略低于35%增至41%。对华商众豪来说,这不啻当头一棒。精明的李嘉诚亦意识到事态的严竣。怡策与文华东方股权的变化,虽与置地无直接关系,却是怡和抛出的反扑信号,其后,怡和将会随机抛出系的反收购措施。

  月底月初的几天里,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以及香港中信集团的荣智健,数次晤面,商讨对策。为防置地效仿文华东方,必须趁另一反收购举措未出笼前,向怡和摊牌。这一切似乎在凯瑟克的预料之中,素有耐心的李嘉诚不得不先出一招,再伺机还招。

  5月4日傍晚,股市收市后,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荣智健等,赴怡和大厦与西门·凯瑟克、包伟士谈判。虽然是短兵相接,双方都很彬彬有礼。李嘉诚开门见山,说明本财团收购置地的诚意,提出以12港元/股的价格,收购怡和所持的25.3%置地股权。

  凯瑟克亦单刀直入,坦率且坚决地表明否定意见:“不成,必须每股17港元,这是去年大股灾前你郑重其事开的价格。李先生素以信用为重,不可出尔反尔。置地只是市值下降,实际资产并未损半点,如何就从17港降到12港元呢?”

  李嘉诚平静地说道:

  “凯瑟克先生,如果你未得健忘症的话,一定还记得,这17港元并非双方敲定的成交价,都表示继续谈判重新议价。你我都在商场呆过这么多年,我想你一定不会‘市价是一切价格的依据’这一商场规则。现在置地的市价才8港元多一点,我们以高出市价近4成的价格收购,怎么能说收购价下跌了呢?”

  双方说话都绵里藏针,话里含有揶揄之意。气氛凝聚着浓烈的火药味。素有“沙胆彤”之称的郑裕彤,以咄咄逼人的口气又挑起新一轮较量:

  “既然和谈不拢,那只好市场上见。我们四大集团将宣布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全面收购。按证券交易惯例,收购方的出价高出市价两成以上,便可在市场生效,置地的公众股东会站在我们一边!”

  包伟士以牙还牙,说:“我们将奉陪到底——只要你们不怕摊薄手中的股权的话。置地不是九龙仓,更不是港灯,置地就是置地!是怡和手中的置地!”

  包伟士半含半露,无疑又把杀手锏抛出来。

  华英双方最后达成妥协:

  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及置地三间公司宣布停牌。同日,怡策宣布以每股8.95港元,购入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恒基兆业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份,合占置地发行总股份的8.2%,所涉资金18.34亿港元。

  这样,怡和所持的置地股权,由路过25%增至33%多,控股权已相当牢固。恰和“更胜一筹”的是协议中有个附带条款,长江实业华资财团在7年之内,除象征性股份外,不得再购入怡和系任何一间上市公司的股份。

  喧市数年之久的置地收购战,就以这种结果降下了尾幕。看好这场收购的证券界舆论界均大为失望。一些华文报刊在报道结局时,称这是“一场不成功的收购”。有些英文报刊则称这次战役是“华商滑铁卢”。

  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这次为何不决一死战,较个高低胜负而就这么草草收兵了呢?市民们都感到特别的纳闷。事后,传媒不断披露材料,使人们能窥其内幕之斑。现综术如下: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宋树理作品集
李嘉诚白手起家的层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