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唐太宗李世民》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8章 征服突厥(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唐太宗李世民》 作者:何君

第28章 征服突厥(1)

  突厥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南北朝时期,突厥族就已逐渐发展壮大,曾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队。隋末唐初时不断侵扰中原边境,百姓深受其苦。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不仅以善于知人、用人,勇于纳谏改过而名垂后世,他还善于谋大局,事事从大局着眼,不因小失大。有时甚至为了得到更大的胜利而不惜向胡狄之国称臣纳贡。其忍耐之功甚是值得世人学习和借鉴。

  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和太宗贞观初年,唐朝对北方的突厥族采取卑屈迎合的政策,向突厥可汗称臣纳贡,以便换取突厥对唐军的支持。正是这一招缓兵之计的巧妙运用才换得了前线战争的胜利,从而为唐王朝统一全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隋朝初年,突厥族内部出现斗争,导致统治集团分裂为东西两部,其中东突厥不久便被隋朝军队打败,向隋文帝称臣,并且每年交纳贡赋;西突厥也因为内部的动乱而一度衰落。可是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东、西两大突厥部落重新崛起,势力又一次得到迅速发展,一跃成为雄踞漠北、力控西域的强大集团。它的雄起对中原地区势必造成了一种严重的威胁。

  唐代历史学家杜佑在他的《通典》中就有对于突厥的衰而复兴的记载:“(突厥)又更强盛……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俱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东尽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大唐起义太原,刘文静聘其国,引以为援。”

  这段文字中不仅描述了当时突厥族的强盛,而且还提到了李渊在晋阳起兵之前,曾派刘文静携带厚礼重金前往突厥表示友好,实际上是表示臣服,以换取突厥对李氏集团的支持和援助。正如史书所载,李渊父子在起兵之前,突厥军队突然袭击晋阳,突厥人在晋阳城里烧杀抢掠,弄得鸡犬不宁。李渊父子通过这次事件已经意识到突厥这支可怕的力量,如果不与它搞好关系,那以后肯定遭灭顶之灾。

  为了消除后顾之忧,李渊父子与大臣刘文静商议后决定,由李渊亲自给突厥始毕可汗写了一封卑辞修好的书信,并且带上厚礼,派刘文静前往突厥进行谈判。

  刘文静到达突厥后朝见始毕可汗,始毕可汗趾高气扬地问道:“今唐公起事,意欲何为啊?”

  刘文静回答说:“皇帝废冢嫡,传位后主,致斯祸乱。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故起义军,欲黜不当立者。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

  刘文静这次抓住突厥可汗贪财图利的弱点,向其许诺攻入京师后所有财帛金宝归其所有,当然正中始毕可汗下怀。因此,始毕可汗听了刘文静的回答后立即同意了这种分配方式,他派出大将康鞘利率领两千骑兵,跟随刘文静前往太原,并献出千匹战马以示友好。

  无疑刘文静这次出使突厥是成功的,虽然表面上李世民父子向突厥表示了臣服,但实际上他们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消除了争夺天下时来自突厥的威胁。因此,当刘文静不辱使命地回到太原时,李世民父子高兴地说:“如果不是先生善于辞令、机敏过人,我军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收获呢?”

  如果从人数上来说,始毕可汗派出的这两千人就打仗而言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可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李渊父子正是借助其声威,以作声援,打通了突厥这一关,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这种隐忍对刚刚起步的李氏集团来说,是非常值得的。

  突厥人看到李渊等人对他们的话总是言听计从,因此也就逐渐地得寸进尺起来。始毕可汗常常找出颇多借口,要李渊进贡财物,“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计。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这里所谓的“优容”,实际上是说由于实力不如突厥,而不得不满足对方的贪欲,对突厥的各种无理要求不敢有违抗。可见形势十分被动。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二月,突厥始毕可汗去世,为了表示哀悼,李渊作为当时的一朝之君,他决定“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又遣内史舍人郑德挺往吊处罗(可汗),赐物三万段”。这种隆重的礼节只有在国君死时才诏百官吊丧,而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为了稳住突厥,同时也是为了和新的突厥统治者处理好关系,这种隐忍的策略在当时也是别无选择的。

  尽管唐与突厥一直保持着这种臣属的关系,但是突厥军队仍然到处进行抢掠,而唐军和那些地主将官则是不敢加以约束。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突厥处罗可汗率军助李世民攻打刘武周,结果在并州城内大肆抢夺美女,并州总管李仲文竟是毫无办法。同年秋,处罗可汗死,唐高祖李渊仍是以臣礼致吊,仍诏百官到其使者处吊丧,可见唐的势力仍是处于突厥的下方。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突厥侵犯唐所管辖的原州、陇州、并州等地,边关连连告急。有人向高祖李渊建议道:“突厥之所以常常侵犯关中,就是因为长安有众多的子女玉帛,如果我们把这些子女玉帛迁到别处,定都他处,突厥自然就不会再来了。”李渊觉得此话有理,他派宇文士及到樊城、邓县一带寻找建都之地。

  秦王李世民听到这种言论后,当即提出反对,他对父皇李渊说道:“戎狄为患,自古有之,陛下圣武龙兴,光宅中夏,精兵百万,所征无敌,怎么能因胡寇扰边,就迁都逃避,真是被四海羞辱,留百世笑话啊。霍去病只是汉朝一将,犹志灭匈奴,何况臣忝备藩维,愿借几年的时间,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

  李渊觉得世民的话也颇有些道理,正在他犹豫未决之际,长子李建成说道:“昔日樊哙要用十万军队横行匈奴,这不是跟秦王所说的很相似吗?”的确,刘邦死后,匈奴致信吕后,戏言不恭,吕后大怒,准备征讨。樊哙投其所好,声言要用十万大兵扫平漠北。季布劝谏,历数樊哙虚言不实。吕后只能不了了之,确保了汉初政权的稳定。

  李世民对于长兄的这种调侃很是气愤,他说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时间的改变,形势早已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那樊哙何足道哉?而本王则是言出必行,我保证不出十年,必定漠北。此话绝非戏言。”

  后来,李世民真的做到了,就从不久后的一场战争开始,唐对突厥的态度逐渐强硬起来。

  不久,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侵,大军连营南下,秦王李世民率兵拒敌。由于关中正值雨季,粮食受阻,军中士气不高,人心疲惫。唐军和突厥军在豳州相遇,可汗率万余骑至城西,在五陇阪列成阵势。唐军将士都被这一阵势给镇住了。

  而此时的李世民对其弟李元吉说:“突厥骑兵不可一世,而我们更不能向其示弱,此时必须应战,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吗?”

  李元吉害怕,他推辞着说道:“敌人强大,轻易出战,必定会重创我大军,我们应该避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

  李世民笑道:“你不敢去,那你就留在这里观战,助我一臂之力就行了。我一个人去!”

  秦王率兵直抵敌阵,他大声呼喊道:“我国与可汗和亲,为什么还要负约侵入我国土?害我良民?我秦王李世民要与你们讨个公道。可汗你如有本事,就出来跟我单独比试比试。”

  颉利可汗摸不清这李世民的底细,只得笑而不应。而李世民不在乎这些,他又向前,最后派人对突利说道:“你突厥与唐有约在先,两国之间和平共处,现在却要带兵来攻我唐,难道你忘记了香火前的盟誓了吗?”

  突利仍是不应。

  李世民继续往前,准备要跨过横沟。颉利见世民轻出,又听到香火之言,他怀疑突利是不是与秦王暗中有所来往,于是他止住了李世民,他说:“大王不需过来,我颉利别无他意,只想和大王巩固我们的盟约吧,我这就引兵稍退。”

  此时的雨下得更大了。世民对众将们说道:“突厥依仗弓箭,如此大雨,他们筋胶俱解,弓不可用,而我们住在房子里,槊坚犀利,以逸制劳,此时不战,等待何时!”同时,他还派人向突利陈说利害,突利因担心失去汗位,内心不满,因此愿暗中帮助李世民。

  李世民潜师夜行,冒雨而进,趁着夜色跨过了横沟,突厥大惊不已。

  颉利刚要出兵应战,突利这时说道:“大王现在万万不能出战,李世民等神出鬼没,肯定设下了陷阱,否则他怎么会轻易出师呢?大王现在出战,必定遭其伏击,全军遭殃啊!”

  颉利听信了突利的话,于是亲自前去请求和亲。秦王李世民答应了颉利的要求,突利请求与李世民结为兄弟,李世民与之结拜,最后两军盟誓而去。

  李世民以先声夺人之势,运用离间之计巧妙地退去了突厥大军。然而突厥威胁始终存在。第二年,颉利再次率领大军十余万,劫掠朔州,进犯太原等地,唐军将领张谨率领士兵英勇抵抗,然而毕竟兵力相差悬殊,最终全军覆没。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刚刚即位两个多月的唐太宗李世民又接到了突厥的挑衅。突厥见太宗刚刚继帝位,觉得有机可乘,于是先后侵入高陵、泾州等地。泾州行军总管尉迟敬德率领唐朝守军奋勇杀敌,虽然斩首千人有余,但是突厥的主力部队仍未受到的巨大损失。

  颉利可汗亲率20万大军到渭水便桥之北,派使心腹执失思力入见进行讹诈:“颉利、突利二可汗率兵百万马上就要到了,太宗还是出城主动投降吧,否则突厥铁蹄将把大唐踏为平地。”

  太宗面对突厥人的背信弃义,气愤地说道:“我与可汗当面议定和亲,先后赠送金帛无数。然而你们却屡负盟约,引兵入侵我境。我让一寸,你进一尺,蹬鼻子上脸。人心都是肉长的,我问心无愧,而你们这些戎狄却忘恩负义,自夸强盛。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来人!把他给我推出去斩了!”

ww 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天_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何君作品集
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