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为什么是毛泽东》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9章 幼年共产党:没有行动力,就无法掌握主动(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为什么是毛泽东》 作者:任志刚

第19章 幼年共产党:没有行动力,就无法掌握主动(3)

  宋美龄是大家闺秀,一举一动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许多人都以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为荣。她的英语水平很高,在美国用英文演讲能获得呼啸般的欢呼。她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告诉美国人她是要博爱的,她将把基督的精神传递给中国人民,这个伟大的使命让美国人感动不已。当美国友人亲切地关心她说,在中国做领袖很累吧,因为中国有许多人都吃不饱,快饿死的人不好管,因为他们是要造反的,你和蒋先生很难对付他们吧?宋笑着说:no,no。这位女士优雅地伸出一个手指头,在她自己那美丽的脖子上轻轻地横着比画了一下。

  这个动作,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也写在了历史书上,因为这一段不是来自中国人写的四大家族,而是美国人记录下来的史料。从那以后我只要看到喜欢宋美龄的人,我就忍不住想记下他们的名字,只要是看到热爱蒋介石的粉丝,就想知道他们的行踪,这完全是无意识的、无意义的行为,只是想着万一哪一天碰着了,看一看他们铁石心肠之上的脖子能否抵抗这么轻轻的一划?

  蒋介石的上升是一种必然。

  蒋介石在投奔孙中山之前,算是混得不那么好的。但他也不是平凡之辈,他知道抓住趋势,在其他人热衷于混迹十里洋场的时候,他就意识到应当投奔孙中山。前面我们说过毛泽东获得了两万块大洋的资助,只是毛泽东将这些大洋用到组织同学出国和湖南的活动上了,而蒋介石也获得了某种资助,据说有人看出他的不平凡,资助了他若干大洋,这些大洋起了作用,他将大洋献给孙中山,使得他进入到孙中山的圈子。孙先生的圈子里面最缺的恰恰是军事人才,而蒋介石算是留学日本学过军事的,他的兴趣也在军队,他早早地抓住了枪杆子这一真理,积极组建黄埔军校,不断增加自己的实力以及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忠诚,并且找到了自己内部同志们的缺陷(孙中山和汪精卫不注重军事)以及敌人(主要是军阀)的致命弱点,找到了战胜敌人的方法,那就是借钱买枪。有了枪就有军队,有了军队就可以打击军阀,得到军阀的地盘,就可以产生红利,有了利益就可以借到更多的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军阀们多是些没有政治眼光及抱负的土鳖,就会守着自己占据的地盘,剥夺百姓,往往是等着别人来打。对军阀采取分化瓦解收买打击的策略,这些都是蒋介石的拿手好戏,蒋介石的力量就这样一步步扩大了。

  虽然这种高成本的扩张做法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隐患,但在当时的中国,蒋介石的办法确实是最容易被实力集团所接受的好方法,我们不能因为蒋介石后来的失败,就把蒋介石说成是臭狗屎,事实上蒋介石在一开始是最成功的,他的解决方案也是中国多数上层人物最容易接受的方案,他不愿意进行大的彻底的变革,除了他自己代表的集团的利益之外,这也是中国多数中间阶层的愿望。蒋介石通过军队的建设和买办及江浙财团建立了联系,再通过买办及江浙财团与西方英美财团建立了合作关系,他的力量一支独大,他是一位成功人士。中国其他的力量中大约只有阎锡山有资格与他抗衡,但阎锡山所依赖的华北财团财力比不过江浙财团,这就使得蒋介石最终胜出。英美势力与江浙财团最终选择了蒋介石作为他们的代言人,蒋介石也乐意做这样的成功者。于是后来的一切,与共产党翻脸,与俄国人闹翻就成了必然。中国人你死我活地拼杀,不过是外国利益的角斗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外国人固然可以不在乎中国人的生死,可是中国的高层人也不在乎,这是为什么?自己的同胞的性命不值钱,领袖又有什么可以自豪和值得尊崇的呢?

  此时的共产党在国民党右派眼里就相当于不出本钱、干拿红利的大股东,在国民党右派们自我感觉已经找到胜利方法和道路、投靠英美势力肯定会得到更大利益的时候,英美也热衷于将俄国人的势力赶出中国,两方一拍即合。这时候陈独秀采取退让的政策只能更壮了国民党新右派的胆。

  国民党“二大”结束后才两个月,蒋介石就制造了“中山舰事件”,他在做进一步的试探,这回他把矛头指向俄国。这就表明,此时的蒋介石已经获得英美等西方势力的支持,要不然他干吗要对俄国人挑衅?要知道黄埔军校就是在俄国人的资助下建立的。

  那些认为斯大林是铁汉的人们要失望了。面对挑衅,苏联军事顾问团和陈独秀不敢反击,主张妥协,毛泽东和周恩来提议反击被拒绝。毛泽东准确判断出此时的蒋介石只是试探,因为他手里只有一个军。其他的军队尚不在蒋介石的控制之中。

  机会稍纵即逝,事物总是在萌芽状态下最脆弱,一旦长大,就意味着失控。英法的绥靖政策鼓舞了希特勒,蒋介石的不抵抗策略育肥了日本人,陈独秀不敢反击蒋介石,道理是相通的。

  蒋介石试出了结果,共产党尤其是俄国人不但没有实力而且还是软蛋,于是通过分化瓦解拉拢威胁,蒋介石把其他尚在观望的国民党军头们收服了,不到两个月,他就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逼迫国民党通过了《整理党务案》,把共产党从国民党领导岗位上轰下去。

  这时候的毛泽东赤手空拳,能做的就是拒绝签字、拒绝举手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虽然何香凝、柳亚子、彭泽民等国民党左派声泪俱下地反对《整理党务案》,但已不起决定作用。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做出过先和俄国人合作,再与美国人合作的决策,结果却截然不同。蒋介石只是看到了俄国人穷的一面,远不如美国人富有,可以给他现金和武器,却短视到了看不到俄国人能够直接伤害中国。在没有力量的情况下得罪近邻,巴结远亲,不是愚蠢短视就是自私无良。斯大林固然没有勇气跳出来和希特勒或者美国人干上一架,但对待弱势中国,却拥有极大的魄力。蒋介石靠着黄埔军校起家,却以背叛俄国人的方式与英美勾搭,得到的是美元和武器,失去的却是外蒙古大片领土。不过联想后来的蒋氏作为,北方领土似乎不在蒋氏心中。毛泽东则不同,为了叫俄国人放心,不再伤害中国,不惜和美国人干上一架,但等俄国人不再有能力伤害中国的时候,又毫不客气地将俄国撂到一边,去和美国人握手言欢,最终美国人欢呼是他们击垮了苏联,中国人也乐于看到北方不再有大的威胁。

  多数人研究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过于关注国共两党之争了,其实这中间主要是国际势力之争,蒋介石也不用给自己找太多的反对共产主义的理由,无非就是一个小算盘打得颇精的政客罢了。

  根据蒋介石的《整理党务案》,共产党人被罢职,毛泽东也丢了代理宣传部长的官。

  实力是最大的真理

  发现第一力量:农民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蒋介石比毛泽东早一步懂得枪杆子的重要性,也早一步掌握了枪杆子,靠着与买办联手,最终得到中国的财主们的支持,爬上了中国统治者的宝座,用中国的国家利益作为抵押品,获得了英美财团的金钱支持,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初一看好像是获利不小。但他的提案,却将热衷于搞宣传的毛泽东逼到了培养自己的力量那里,这恐怕是任何反动派都没有想到的。

  上层的路被蒋介石堵死了,这看来是坏事但却是好事。把坏事变成好事是天才的特质。因为毛泽东的心向下转了,转向了他的力量基础,那就是广大的农民。

  毛泽东自己就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在农村长大,然而,他走向社会的时候,却是希望自己通过修养和努力,进入社会上层的俱乐部,他小心翼翼包装着自己,以防自己身上的农民味道散发出来。他热衷于读书,热衷于组织留学,热衷于和教授名流交往,积极参加共产党的建立,热情为国民党做宣传工作。我们从保留下来的照片上就能看出,年轻的毛泽东的打扮几乎是一袭长衫,头发中分,颇有名士风度,唯一与其他的领袖不同的是他总在寻找支撑自己的力量,对隐藏在农民中的力量,他一开始也没有确认。

  建党初期,按照陈、李从俄国学来的道理去办是毛泽东的基本路子,他首先关注的是工人运动,党内有一个比较明白的人叫恽代英(烈士),他在1923年曾写信给毛泽东说,我们也可以学习陶行知(教育家)到乡村里去搞一搞。毛泽东认为,现在城市工作还忙不过来,怎么顾得上农村呢?

  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在实践上致力于农民运动的,是彭湃(烈士),他组织的农会颇有成果。

  说起来,把毛泽东逼到农民那里还真的是拜国民党右派们所赐,就是上面说过的被国民党右派们从上海赶走的那次。

  1924年12月,毛泽东离开上海回湖南老家养病,命中注定,他就是和农民有血肉相连的缘分。他惊奇地发现“湖南农民变得非常富有战斗性”,于是,他尝试着“发动了一个把农村组织起来的运动”。

  他创办夜校,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发展会员,发展中共党员。农民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当时颇具影响,引起土豪劣绅的忌恨。他们提议逮捕毛泽东,毛泽东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安然脱险。

  1925年年初,毛泽东到了长沙,在湘江边上,橘子洲头,回想当年的师范生生活,写下了有名的《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是不是表明他已经知道答案了呢?这完全有可能,因为他随后就写出了毛选第一篇。

  令人惊讶的是他并没有直接去干,他还想试试其他的途径,在韶山从事农民运动的实践,无疑让他接近真正的力量,不过在国民党的高层工作的吸引力似乎更大些。

  国民党“二大”后,毛泽东当不成宣传部长了,但他依然为国民党工作,因为他的同志们也都待在国民党里。毛泽东的新工作是担任国民党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蒋介石搞黄埔军校,毛泽东则主抓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毛泽东请了周恩来、彭湃等所能请到的知名人士来讲课,毛泽东亲自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三门课。

  毛泽东通过讲课,整理出了一个重要理论,抓住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关键,那就是先前的革命没有得到三万万两千万农民的拥护,他敏锐地发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列宁依靠已经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夺取了政权,蒋介石依靠江浙财团和英美财团联上了手,获得了中国上层社会的支持和力量,毛泽东没有这样的直接的力量可以依靠。

  在毛泽东的革命方程式中,联合最多的人参加革命是他的出发点,而农民占据着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自然是第一力量,他需要借助隐藏在中国最多人口的农民中的力量,只有依靠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深受压迫的农民群众,只有把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放在革命的中心问题的地位上,才有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原来如此!毛泽东经过长期的探索,终于自觉地认清这个关键性问题,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这一思想的明确竟然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从理论上先提出,再到无可奈何地投入,到最后的真正觉悟,就这样一步步完成了。毛泽东主要干这个了,从此他再也没有改变,他后来则明确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路线,此时他已接近了这条道路。当然,对如何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如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如何取得革命的胜利,他还缺少一个关键步骤,那就是枪杆子。

  此时,北伐开始了,蒋介石已经可以组织起有效的力量来验证自己的成功之道,各种左派的力量也在积极贡献着,这时候的敌人是共同的,那就是各个军阀。北伐军所到之处,都有当地工农群众直接给以各种援助,胜利使得参与革命的各派力量都产生了自己是正确的感觉,而不去考虑这种感觉有没有道理,是不是真的。

  摊牌的时刻已经临近,陈独秀也在中共会议上提出要争夺领导权,不过要限制农民运动,农民的武装“不要超出自卫的范围”,从这样自相矛盾的指示中,谁也不知道陈独秀拿什么来和蒋介石争夺领导权。

  毛泽东已经意识到农民运动可能是他寻找的最根本的力量。这种自觉和悟性使得他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农民运动权威。同时他找到了一个有力量的盟友——瞿秋白,此时的瞿秋白地位仅次于陈独秀,瞿秋白赞成毛泽东的观点。

  我们有一个阶段知道的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罗章龙、王明这些名字,都是因为所谓的十次路线斗争,其实这是一段改写了的历史,准确说来他们其实走的都是一条路线,那就是俄国人指挥的路线,除了王明,他们多是毛泽东的朋友,只是后来毛泽东有了另外一条路线。注意,路线之争和私人关系是两回事,路线之争也代表身份,他们都接近最高层面,只是没有找到成功之路。

  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位置上的所作所为,证明毛泽东是有本事的,所以也为他赢回来共产党内的地位,他随后担任了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不愿意坐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去指导农民运动,他赴长江沿线一带视察,联络江西、湖南、湖北各省国民党省党部,商办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等事宜。

  这一段历史看上去没有太多的意义,其实却是关键的转折点,无论是中国社会还是毛泽东本人都在经历蜕变的前夜。但没有太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

  在南昌,郭沫若第一次同毛泽东见面,郭沫若在后来写的回忆录里,感觉毛泽东“静如处子”,很有些像汉初的张良,男人女相是智慧的象征。可是事实上郭沫若并没有望气的本事,他没有意识到他眼前的这位就是中国未来的主宰者。

  真正有这种本事的人是另外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叫柳亚子。柳亚子在广州见到毛泽东后,居然望出了那盘踞在毛泽东头上的王者之气,这不能不让人惊讶,柳亚子是毛泽东团队之外,最早有这样意识的人之一。

wW w.Xia oshuotxT.Net Txt 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任志刚作品集
为什么是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