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官场达人张之洞》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0章 找个现管,充当靠山 (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官场达人张之洞》 作者:梁纪锋

第10章 找个现管,充当靠山 (1)

  当官可以如此清廉,但不可以如此憋屈和清贫,必须得尽快出人头地。怎么才能尽快出人头地呢?那就得在朝中找一个可靠的靠山,然后靠着他升迁发迹。可朝中除了慈禧和张之万之外,还有谁可靠呢?

  车到山前必有路。张之洞可靠的靠山已经出现了,他就是同治皇帝的老师、军机大臣李鸿藻(1820—1897,河北高阳人)。

  李鸿藻是咸丰二年(1852年)中的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由于政绩卓著,为官处事严肃认真,而且极具孝心,李鸿藻被慈禧选为同治皇帝的老师,后授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等职。同治四年(1865年),他又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封太子少保,后来入参军机兼任总理衙门大臣。

  看了李鸿藻的履历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他深受慈禧倚重,他升职的速度超快,他是实力派高官。短短十几年,他就从一个七品翰林院编修,跻身为朝廷一品大员,没有实力能行吗?可见,张之洞找他做靠山,似乎找对人了。

  李鸿藻确实是慈禧深度倚重的大臣,慈禧快速提拔他的真实目的,就是利用他来制衡和分解恭亲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洋务大臣的势力。慈禧是依靠曾国藩、左宗棠为首的湘军势力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势力,来镇压太平军、捻军等农民起义军的。农民起义军被镇压后,这几位大哥都厥功甚伟,都成了朝廷重臣和封疆大吏。

  这几位大哥成为封疆大吏后,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并在自己的地盘上,兴办洋务实业,发展国民经济,他们又成为洋务派首领。

  慈禧很支持曾、左、李办洋务实业,因为帝国需要振兴,经济需要发展。但慈禧却时刻戒备曾、左、李,她担心曾、左、李势力过大会危及她的政权,于是通过“以人制人”的手段来制衡他们。李鸿藻正是她用来制衡曾、左、李的一枚棋子。

  慈禧用李鸿藻来制衡曾、左、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们都是恭亲王的亲信,恭亲王是他们的靠山。慈禧提拔李鸿藻,也有让他制衡恭亲王的意思。恭亲王虽然失势,可他毕竟是执掌军政大权的王爷,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李鸿藻就是再受慈禧倚重,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慈禧也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安排一个和恭亲王势力相当的人来制衡他,这个人便是恭亲王的弟弟醇亲王。

  谦卑的醇亲王

  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的父亲,慈禧的亲妹夫和小叔子。光绪皇帝继位后,慈禧有意让醇亲王取代恭亲王的位置,但醇亲王是一个极其低调的王爷,他似乎对升官和发财不感兴趣。

  在道光皇帝旻宁(1782—1850)的众多儿子中,醇亲王和恭亲王最有名气,但论真才实学和执政能力,醇亲王远远不及恭亲王。在政治立场和对外政策方面,兄弟俩是截然相反,恭亲王是主和派的核心人物,而醇亲王则是主战派的核心人物。比如,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时,兄弟俩的态度就两极分化。尽管如此,可醇亲王有一个长处,那就是他善于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同治皇帝去世后,慈禧拥立醇亲王的二儿子载湉为新任皇帝。按理说,醇亲王应该感到惊喜才是,可他当场失声痛哭,并晕倒在地,半天都站不起来,后来被人扶送回府。谁都知道,醇亲王这是在装,他为什么要这样装呢?

  第一,他深知皇帝这活儿不好干,儿子那么小,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然会受慈禧制约,前途叵测,命运难料。而且,儿子生的儿子,还不能算作自己的孙子,只能算作四哥咸丰皇帝的孙子,这可亏大了。

  第二,他觉得皇帝的老子不好当,皇帝儿子那么小,他这个当爸的地位很尴尬,好多事情,他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第三,他要是不辞职,而是以皇帝老子身份自居的话,那他的六哥恭亲王岂不羡慕嫉妒恨死他?

  醇亲王如此谦卑,不是因为他真的不贪恋权力,而是因为他懂得一个道理:想在官场上混,就得谦卑,谦卑一下,并不意味着矮人一截。恰恰相反,人生还会因此而圆满,谦卑既是避免祸端的预防措施,也是顺利发展的有效手段。

  思来想去,他干脆向慈禧递交了辞职报告,请辞一切职务,慈禧大概是被他感动了,便同意他辞职,但明确表示他的亲王爵位可以世袭罔替。事情到这一地步应该可以了,可这位王爷还是不放心,又上疏请辞爵位。不过,他的四嫂和大姨姐一直没同意。

  辞职之后,醇亲王和妻子一直过着低调而平静的生活,直到光绪十年(1884年),恭亲王被革除一切职务时,他才出山接替恭亲王执掌军国大事。他不是不贪恋官位,他是在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他笑到了最后,这就是谦卑的力量。

  超级愤青李鸿藻

  醇亲王和李鸿藻在为官处世方面是两个极端,他们一个性情含蓄低婉,一个脾气火暴耿直;一个善于讨好顺从慈禧,一个喜欢和慈禧对着干;一个是明哲保身的皇帝父亲,一个则是锋芒毕露的超级愤青。

  说李鸿藻是一个超级愤青,一点也不为过。同治五年(1866年),李鸿藻入参军机后,他的母亲不幸去世。按照祖制,他要回老家守孝三年,可他是同治皇帝的老师,他要是一走三年,同治皇帝可就没办法天天向上了。这是国家大事,国事大于家事,于是慈禧令他在任上守孝,不得擅离职守。

  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可李鸿藻就是认为孝比天高,说什么也要回家!慈禧很生气,又下了一道严旨,他非但不听,还上了一道长长的奏折,高谈阔论:“孝就是比天高,哥就是要回家!”

  慈禧不好惩处一个把孝视做比天高的人,又三令五申他不得回家。李鸿藻见来硬的不行就装病,他装作很可怜的样子,三番五次哀求慈禧同意他回家守孝。慈禧欲哭无泪,她只好同意了李鸿藻。李鸿藻虽然屡屡犯上,老跟慈禧顶牛,却博得了“天下第一孝子”的美名,他耿直犯上的性格,也深为天下孝子所折服。

  四年之后,慈禧的母亲病故,所有的王公大臣都去吊唁,唯独李鸿藻闭门不出。很显然,他这是报复慈禧,慈禧很无语,但她是国家领导人,在这件事情上,她只能无语。

  同治十二年(1873年),当同治皇帝决定以孝敬母亲的名义重修圆明园时,李鸿藻第一个跳出来抗议,并多次上疏反对。遭到同治的批驳后,他竟然联络以恭亲王为首的十位大臣联合上疏,力阻修园。最后,在恭亲王等人的竭力阻止下,圆明园至今也没能重修。

  像李鸿藻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愤青。愤青,每个时代都少不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愤过,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

  我说李鸿藻是个超级愤青,一是他位高权重,愤起来力量超猛;二是他号召力强,在他身后,还集结了一大批赫赫有名的愤青,如翰林院侍讲学士(从四品)张佩纶、翰林院侍读(从五品)陈宝琛、詹事府左庶子(从四品)黄体芳、国子监司业(正六品)宝廷、监察御史(正七品)邓承修等人。

  晚清盛产清流党

  李鸿藻和这些人搞在一起,就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党派——清流党。所谓的清流党,就是那些以批评弊政、参劾权臣为己任的清高自傲型言官群体,这些言官在朝廷上都有一定的名望和地位,但无多大实权。他们擅写声讨、参劾一类的奏折,其角色相当于政府的内参记者,常常搞得大臣们心生嫉恨,也常令慈禧和皇帝下不来台。

  晚清的清流党可分为“北清流”和“南清流”两个派系,“北清流”就是以李鸿藻为首的北方籍清流人士。“南清流”则是以军机大臣沈桂芬、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南方籍清流人士,主要成员有盛昱、王仁堪、志锐、文廷式、黄绍箕、丁立钧等人,这股政治势力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是力挺光绪皇帝的中坚力量,也称为帝党。

  “北清流”和“南清流”也经常掐架,但他们的政治思想和立场却空前一致。清流党的工作看似很给力,但他们实际都是一帮激进刚正的言官。不过,明清两代是言官兴盛的时代,清流党的出现,也是时代的产物。

  加盟清流

  同治九年(1870年),张之洞从湖北挂职期满回京后,就和潘祖荫、李慈铭、王懿荣、陈宝琛等一帮词界名流搞在一起吟诗踏青。这帮人都是愤青,张之洞明显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七年之后,张之洞从四川挂职期满回京,又和这帮人搞在一起,特别是陈宝琛,他已成为李鸿藻手下的得力干将。

  这次回京,帝国领导结构和人事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没人顾得上张之洞,他很失落,日子过得很苦。原来和他吟诗踏青的那帮哥们儿都升了官,可他还是一个不入流的官员。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而然会对帝国及其领导层产生一些看法。他的那些看法与陈宝琛那帮人不谋而合,在陈宝琛那帮人的影响下,他也渐渐产生了一颗愤世嫉俗的心。通过陈宝琛,张之洞又结识了张佩纶、黄体芳、宝廷、邓承修等清流干将。

  在这些人当中,张之洞和张佩纶(1848—1903,河南丰润人)的关系最要好,张佩纶是同治年间的进士,两人都以学问渊博著称,并结成了铁哥们儿。

  在清流党中,张之洞深受李鸿藻器重,他们性情相近,非常合得来。在清流这个大家庭中,张之洞似乎找到了久违的温暖,于是他欣然加盟其中。

  无奈的选择

  张之洞知道清流党是怎么回事,也知道那帮人都是愤青,他不想当愤青。但在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下,他还是别无选择。

  首先,他出身官宦家庭,从小接受正统而严格的儒家思想教育,满脑子都是家国天下,张口闭口都是忠君爱国。同李鸿藻一样,他也接受不了恭亲王和李鸿章等人对外妥协求和的政治主张。在政治思想上,他们步伐一致。

  其次,他性格耿直,作风清廉,这一点也和李鸿藻等人相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就这样搞在了一起。

  再次,他回到北京后,没有得到帝国领导层的提携和关照,他很失落,也很窘迫,于是想找一个可靠的靠山。

  在当时的京城高官中,李鸿藻是最佳的靠山人选。通过李鸿藻的任职履历,张之洞看出了一个门道:慈禧有意培植以李鸿藻为首的清流党势力,就是想通过清流党来制衡恭亲王和李鸿章等洋务派势力。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李鸿藻和他的清流党都会受到慈禧的倚重。

  如此说来,李鸿藻就是晚清政坛一只绩优股,身价不菲,如果选择他长线投资,那么一定能获得永久性分红。于是,张之洞就选择了他。张之洞选择李鸿藻,不是无奈的选择,而是双向选择。在他选择李鸿藻的同时,李鸿藻也选择了他。李鸿藻和张之洞的族兄张之万同朝为官多年,两人交情甚好,退休在家的张之万虽不能直接关照张之洞,却把这事托付给了李鸿藻。有了张之万的托付,李鸿藻就不得不关照张之洞。

  张之洞选择李鸿藻,其实是想给自己找一个顶风挡雨的直接领导。他虽然是慈禧钦点的探花,属于慈禧的人,但他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属于慈禧的人太多了,她根本顾不过来。我和她的差距太大了,她也不可能事事都顾我。如果选择李鸿藻做我的直接领导,那么好多事情,他都可以替我张罗。有道是现官不如现管,李鸿藻就是我的现管,只要和他搞好上下级关系,他就会在慈禧面前替我多多美言,那么我就一定有机会出人头地。

  无论怎样,张之洞加入了清流党,他被打上了愤青的烙印。对此,他也许不服,但他别无选择。那就当一回愤青吧,愤一下也没什么不好。

  力挺慈禧,一本万利!

  打造另类愤青

  张之洞确实不愿被打上愤青的烙印,加入清流党后,他干的是愤青的活,却不肯背上愤青的名,他甚至连清流党的真实存在,都坚决予以否认。他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他是想隐藏自己的愤青身份,然后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别具时代特色的另类愤青。

  所谓的另类愤青,就是从本质上和传统愤青有明显区别的新时期愤青。在清流党内,张佩纶、黄体芳、陈宝琛、宝廷等人都是传统愤青,他们激进刚正,逮谁咬谁,而且脖子一根筋,说话不计后果,做事力求极端,不参倒权臣死不罢休。

  这样的人,倒是一身正气,但极其容易得罪人,特别是容易得罪高级领导人。这样的人,人缘不会太好,早晚会遭到打击报复。但这样的人在当时又非常走红。因为传统,他们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愿,关注度非常高,并拥有很多铁杆粉丝,而他们的粉丝多为学子或朝廷普通官员。比如说张佩纶,他的粉丝就有很多,很多粉丝都把他当做偶像明星,甚至刻意模仿他的穿衣打扮。就像当年我的那些发小们,疯狂模仿天王刘德华和郭富城的发型一样。

  在当愤青的那些年,张佩纶经常穿一件竹布衫,他穿竹布衫的样子很潮很酷也很有范儿。走在大街上,回头率那是相当高。因为很多粉丝都喜欢他这种范儿,没过多久,京城青年尽穿竹布衫。

  张佩纶的这副打扮,很像文艺青年。他确实是一个文艺青年,一身的文艺细菌,要不然他的孙女也不会成为蜚声中外的大作家——张爱玲!

  张之洞倒不想走明星路线,自打加入清流党,他就给自己制定了这样几个处事规则:

  1、上书言事,纠弹时政,均从国家、民族和群众利益出发。这事要大干特干,目的是要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2、对事不对人,不搞人身攻击。原则上不参劾位高权重的大臣,以免日后遭报复。

  3、一般不惹国家领导人特别是慈禧生气,并要处处替他们排忧解难。

w w w.x iao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梁纪锋作品集
官场达人张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