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官场达人张之洞》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1章 找个现管,充当靠山 (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官场达人张之洞》 作者:梁纪锋

第11章 找个现管,充当靠山 (2)

  4、不搞党派和阶级斗争,要让领导和群众切实觉得自己是一个正直负责的好言官。

  张之洞给自己制定的这几个处事规则,就是他包装自己的一种手段,这就是所谓的另类愤青,确实与传统意义上的愤青有很大的区别。在他看来,上书有风险,言事需谨慎。因此他制定的规则很圆滑,很世故,超出了一般愤青职业规则的底线。

  清流一哥

  加入清流党后,张之洞和张佩纶撰写的奏折不计其数,纠弹时政十分玩命,在朝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得到了慈禧的关注和肯定。

  慈禧其实和很多大臣一样,讨厌清流党,讨厌他们好大空言,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慈禧又得依靠他们这帮激进分子,制衡恭亲王、李鸿章等人。因此,她在讨厌清流党的同时,也鼓励清流党的发展。

  张之洞很有自知之明,他一直遵循自己制定的处事规则,避免让慈禧心生厌恶。而他撰写的奏折,其文采和见识,在所有言官中都是最棒的。因此,时人也送给他和他的同事三个美称:青牛角,翰林四谏,清流六君子。

  无论是“青牛角”、“翰林四谏”,还是“清流六君子”,张之洞都是一哥。如果说李鸿藻是清流党总书记的话,那么张之洞就是清流党的执行总书记。然而,张之洞出“污泥”而不染,他的处事方式和其他言官截然不同。他在清流党中名气最大,不是说他平时表现得最愤恨,而是说他撰写的奏折最多,质量最高。

  其实在清流党,张之洞只是一个教习庶吉士,是一个不入官阶之流的学官,不具备上书言事的资格,他只好充当其他人的枪手和幕后推手。比如在光绪三年(1877年),他为黄体芳代写了很多直陈时弊的奏折,多被朝廷采纳,并颁布施行。此后不久,他又为黄体芳代写奏折,参劾户部尚书董恂。董恂确有斑斑劣迹,但在恭亲王等人的庇护下,董恂最终没被扳倒。

  张之洞却火暴走红了,朝野上下无人不知道他的声名,他从十几年前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奏折哥,升级为一个名震京城的奏折帝。

  升迁慢的启迪

  张之洞奏来奏去,除了获得一些名气外,官位一直没有得到升迁。从光绪二年(1876年)腊月从四川回京,到光绪五年(1879年)二月,他一直待在翰林院做教习庶吉士。两年过去了,其他同事都不同程度地升了职,可他还是个不入流的官员,而且连上书言事的资格都不具备,他郁闷得要死。

  难道就因为他长得不帅吗?细究之下,他觉得升官顺利与否,跟他长得帅不帅并没有多大联系。难道是李鸿藻靠不住吗?还真不是,李鸿藻没少在慈禧面前替他美言,好多事情李鸿藻都罩着他,李鸿藻绝对是一个很称职的靠山。

  张之洞一直没升迁,原因不在于他不帅,也不在于他没靠上李鸿藻,而在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在大多数人眼里(包括领导),言官也好,愤青也罢,他们的分内工作,就是上书言事,纠弹时政。既然是分内工作,干多干好都是应该的。也就是说,言官的工作数量和质量不和晋升挂钩。更何况,绝大多数人(也包括领导)都戴着有色眼镜看言官。因此,当言官不太好升职。

  张之洞后来也明白这层道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他也想明白了另一个道理:长久不升职,不是说明你干得不好,而是你没干到点子上。上书言事,纠弹时政,虽然都是正事大事,但终究不是什么好事。没有哪个领导喜欢你报忧不报喜,也没有哪个领导愿意听你对他们的工作指手画脚,特别是女领导。

  像慈禧的这样的女领导,就更不能对她说三道四,因为她是个自私狭隘的人,报复心很强。你屡屡上书言事,她没有处分你,已经很给你面子了,不要蹬鼻子上脸。  女领导一般都渴望得到男下属的力挺和热捧,而力挺和热捧女领导的男下属,也往往都能得到提拔和重用。

  想到这里,张之洞决定尝试转型和改进工作方法,寻找机会力挺慈禧。说得直白一点儿,他要想办法讨好慈禧。讨好慈禧,就意味着要违反言官的职业道德。如果不想违反职业道德,那就得退出清流党另立门户,然后紧紧地抱着慈禧的大腿,很犯贱地说:“慈禧姐姐,如果你想重用我,那就多多地抱抱我、亲亲我、夸夸我……”

  然而,退党不是时机,紧抱慈禧的大腿撒娇犯贱,也不是个爷们儿干的事。无奈,张之洞又很艰难地作出了一个决定:继续潜伏清流党,穿着清流党的外衣,一边干愤青工作,一边找机会讨好慈禧。

  这项工作技术难度很高,操作起来也有风险,但张之洞很有把握,他要做得滴水不漏,面面俱圆,恰到好处。他想,只要讨好了慈禧,让慈禧切实感觉到他对她的好,那么慈禧就会义无反顾地提拔和重用他。他的这个想法完全行得通,但这需要一个合适的机会,他在等待并寻找这样的机会。

  中年悲剧

  光绪五年(1879年)二月,张之洞的机会来了。但在机会来临之前,他第三次经历了丧妻之痛!那个和他情投意合的妻子王氏病故了,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女儿张仁准。

  他太悲痛了,中年不能承受丧妻之痛啊!悲剧!这实在是悲剧!怎么会这样呢?人的一生,有多少个中年可以丧妻?又有多少个妻子可以在中年病丧?

  我们无法想象张之洞当时的心情。王氏死后,他再也没有正娶。后半辈子,他虽然娶了李氏、秦氏等作为侧室,但他都没有把她们扶正。也许,他是谨以此举,表达对王氏及前两任夫人的深切怀念。也许,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克妻男,不敢再祸及未来爱他的女人。

  张之洞虽然失去了深爱的王夫人,却得到了朝廷的提拔。同月,他升任国子监司业(清代最高学府的副校长),国子监司业是一个正六品官,他愤了两年,终于升了官,终于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上书言事了,真不容易!

  慈禧的烦恼

  张之洞升官了,慈禧却遇到了麻烦。麻烦来自同治皇帝的继嗣问题。四年前,她强暴祖宗家法拥立载湉为帝时,引起了朝臣们的强烈抗议。为了平息朝臣们的不满情绪,她提出让光绪生的儿子继承同治皇帝位。这显然是她的缓兵之计,但朝臣们一直在紧盯着这件事,并经常敦促她兑现此事。

  四年过去了,光绪皇帝才八岁,他倒是想生个儿子,可他根本生不出来啊。因此,这件事慈禧一直没能兑现。慈禧没兑现这事有充分的理由,但有些朝臣却等不及了。其中一个名叫吴可读的吏部主事,他见同事们言谏都不好使,竟然决定走极端:死谏!

  这年三月,慈禧领着光绪小皇帝,在清东陵为同治皇帝和他的皇后举行大葬典礼,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都随行送葬,吴可读也在其中。吴可读是一个正六品的低级官员,他是没有资格随行送葬的,但这位老兄铁心死谏,于是找到主管领导好说歹说,最终被破例批准。

  葬礼举行完毕,慈禧便率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返京,唯独不见吴可读。他去哪里了呢?原来,他一直猫在队伍的最后面,趁人不备溜到蓟州(今天津蓟县)三义庙服毒自杀了。

  自杀之前,他写了这样一封遗书:“请求两宫皇太后明降懿旨,为同治皇帝立嗣。二百多年来,大清皇位都是以父传子,这是万世不变的规矩。按照规矩,结合现实,你们应立同治帝的侄子为帝,可你们偏立咸丰皇帝的侄子为帝。你们立光绪不是来继承同治皇帝位的,而是来继承你们丈夫咸丰皇帝位的,这是不合规矩的,这对同治极不公平!朝臣们对此极为不满,可你们却坚持己见,太不把祖宗家法和朝臣们的意见当回事了。你们立了光绪也就算了,但你们不能不给同治立嗣。现在,我要抗议,我要以自杀的方式,请求你们尽快给同治立嗣。光绪是没有儿子,但你们要在同治的侄子中找一个,尽快找一个!否则,死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吴可读的这封遗书曝光后,震惊了朝野,也成了当时的重磅新闻。因为吴可读赤裸裸地揭露了慈禧的野心和隐私,让她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慈禧很恼火,甚至无地自容,但她没像某些领导似的身不正嘴还硬,凡事只要不利于自己,都要站出来辟谣。她觉得四年前的那件事,地球人都知道,如果刻意辟谣,事情会越描越黑,那样的话,她就会被动地陷入舆论的旋涡。

  慈禧是明智的,随后她的做法也是很聪明的,因为吴可读死谏的事情,毕竟是事关帝国继统的大事情。于是,她把王公大臣及文武百官召集起来,开会讨论这事究竟该怎么办。开会之前,她特别强调:“吴可读死谏的事情,我在四年前就已提出过解决方案,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事情是可以解决的,可他偏要死,我也没办法。”

  慈禧这么说,就是在向王公大臣们暗示:这件事情,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该怎么办就不该怎么办,究竟该怎么办你们看着办。

  王公大臣们都知道慈禧的心思,但这件事情已被炒得沸沸扬扬,如果参议失当,势必会引起骚乱,也会引火烧身,所以他们都不敢发表自己的真实意见。王公大臣中有很多人都质疑此事,可面对慈禧那个性情怪异的女上司,他们往往言不由衷,各执一词,众说纷纭。很长时间过去了,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处理意见。

  这种情况显然对慈禧不利,她必须快刀斩乱麻。可面对王公大臣的种种参议,她头皮发麻。她甚至很生气:这么多王公大臣,怎么就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力挺我呢?难道这么多人,连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想不出来吗?我不相信,我偏不相信!这些人分明在看我的笑话,不好玩,很不好玩!气死我了!

  给力的奏折

  四月的一天,就在慈禧无计可施、气急败坏的时候,一道非常给力的奏折让她眼前一亮,大喜过望,如释重负。那道奏折这样写道:

  “请太后明降懿旨,光绪皇帝生了儿子后,就要作为同治皇帝的嗣子。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既是两宫太后的意思,也是皇帝本人的意思,两宫太后和皇帝是一家人,既然他们的意见都一致,那么他们的意见就合乎祖宗家法,合乎臣心民意,大家就不要再起哄啦。”

  “继位和继嗣其实都是那么回事,都是皇家的事,皇家爱咋地就咋地。现在虽然没有确定由谁来继嗣同治帝位,但将来继承光绪帝位的人,也一定是继嗣同治帝位的人。也就是说,继承光绪帝位的人和继承同治帝位的人,其实是一个人。大家不要把这个简单的事情搞得那么复杂,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很复杂,岂不是很累吗?”

  “早在四年前,太后就解决这事了,可吴可读偏要死谏,他这是脱裤子放屁,他死得毫无意义,他白瞎了他自己。作为官员,上书言事时,要多提一些有利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事情,不要老整那些蛋疼的提案,也不要揪着那些既定的事情不放,简直是吹毛求疵!”

  这道奏折真的非常给力,既强有力地替慈禧作了辩解,也维护了慈禧的正统地位和切身利益,慈禧看过之后,眼睛为之一亮,心头为之一震,然后被感动得掩面而泣:这奏折写得太好了,太给力了,事情可以解决了!

  姐姐的告白

  随后,她一看奏折落款,禁不住尖叫:又是那个张之洞啊!该死,我差点把他忘了!

  张,姐当年真没看错你,你也真不愧是个奏折帝。你咋那么懂姐呢?又咋那么有才呢?从来没有人如此,打动姐的心。

  张,你写的这道奏折真是太给力了,几句话就批驳了吴可读的所有指责和大臣们的所有议论,相信他们看了你的这道奏折后,都会无话可说,这是姐想要的结果。

  张,你替姐摆平了这事,姐特别感谢你!放心,等姐忙完这一阵子,就着手提拔你。姐知道你前些年升迁慢,工资低,这都怪姐粗心大意,可姐过得也不如意。

  知道吗?姐当的不是太后,而是孤独和压力。这年头,做女人难,做皇家女人难,做权力型皇家女人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无论姐前些年怎样冷落你,你都不要往心里去啊,姐今后一定会补偿你、报答你!

  一石二鸟

  慈禧在心底盛情感谢了一番张之洞后,就根据张之洞的这道奏折,理直气壮地发布了一懿旨:“今后,在光绪皇帝所生的儿子中,谁继承皇帝位,谁就是同治皇帝的儿子!”

  慈禧的意思是说,此事就这么地了,今后这事谁也不要再议了!这道懿旨发布后,朝臣们真的不敢再提此事了,而慈禧则安然地坐在太后的位置上继续呼风唤雨。

  这一切都是必然的,但这一切也有赖于张之洞。张之洞成功而出色地讨好了慈禧,他必将一本万利。

  张之洞在讨好慈禧的同时,也讨好了醇亲王奕譞。因为吴可读在遗书上明确要求慈禧现在就要为同治皇帝立嗣。如果真要现在就立嗣,那皇位继承者肯定就不是光绪皇帝的儿子了。如果不是光绪皇帝的儿子继承皇位,那醇亲王可就亏大了。因此,张之洞上的这道奏折,既维护了慈禧的地位,也保障了光绪皇帝和醇亲王一家人的利益,他当然讨好了醇亲王。

  醇亲王记住了张之洞的好。五年之后,当他出山接替恭亲王执掌军政大权时,他和他领导的那帮军机大臣,就成了张之洞强有力的靠山。他们这帮人政见相同,互相倚重,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权阵营,在晚清政坛上独占鳌头,独领风骚。

  至此,张之洞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成功地为自己织就了一张关系大网。他上有慈禧、醇亲王、李鸿藻、张之万等人,中有清流党那帮哥们儿弟兄,下有数百门生。在不久的将来,他将利用这层关系大网,稳定晋升,轻松做官,从而成为晚清官场达人!

WwW/xiaoshuotxt.N 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梁纪锋作品集
官场达人张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