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官场达人张之洞》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6章 机智劝学,避祸趋利 (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官场达人张之洞》 作者:梁纪锋

第56章 机智劝学,避祸趋利 (3)

  八月初三夜里,谭嗣同又密见袁世凯,详细制订勤王方案:秘密迎接光绪进新建陆军大营,然后诛杀荣禄,再率兵进京控制慈禧。

  八月初五,光绪再次召见袁世凯,密令他近期举事。

  袁世凯这几天有点忙,也有点乱。他的思想是很矛盾的,他一直在作艰难的思想斗争。一方面,光绪皇帝这么依赖他,他要是勤王成功的话,必将前途无量。另一方面,荣禄又是提拔重用他的上司,他督练新建陆军就是荣禄和李鸿章一起举荐的,没有荣禄,他也许就不会手握这支重兵。

  况且荣禄待他不薄,他不忍下手。他即使下手,手下的7000名新建陆军,也不敌荣禄的9万人马。万一勤王失败,他的新建陆军不仅全军覆灭,他本人也会死无葬身之地啊!

  再说慈禧是什么样的人?能轻易放过他?想到这里,袁世凯害怕了。回到天津,他立即向荣禄告了密。

  袁世凯就这样背叛了光绪皇帝,十年之后,他因此险招杀身之祸,要不是张之洞倾力解救,他真就做了皇族亲贵们的刀下鬼,这是后话。

  但袁世凯因为告密有功,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时,被慈禧提升为山东巡抚,他从此步入晚清政坛。

  荣禄得报,大吃一惊,他当即下令封锁了北京,并向慈禧告发。

  慈禧大惊失色,她做梦也没想到,平日一贯唯唯诺诺的光绪竟敢这样做。她当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回师紫禁城,把光绪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并再度临朝训政,史称“戊戌政变”。

  这是慈禧发动的第二次宫廷政变,第一次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的辛酉政变,两次政变她都以胜利而告终,她再度垂帘听政。至此,戊戌变法宣告失败,从开始到失败只持续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大多数史料都认为慈禧发动政变原因就是她反对维新变法,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些绝对。

  慈禧和她的后党在思想上是顽固守旧,但光绪皇帝诏定国是,推行维新变法是经过她同意的。光绪皇帝一直是傀儡,像变法这等大事,他不可能不请示慈禧。事实上,中日战争后,慈禧本人也有了“中国须变革才能图强”的意识,因此她本人并不那么顽固地反对维新变法。她只是反对康有为等人“结党营私”的行为、“改革政体”的主张、“保中国不保大清”的言论以及他们联合光绪皇帝,架空并控制她慈禧及其后党成员的谋逆活动。

  如果康有为等人和光绪举事成功的话,那大清国就真的不保了,她慈禧的政权和老命也就真的完蛋了。她是不会让这一情况出现的,于是她立即发动了政变。

  在发动政变前,慈禧只是在旨令中斥责康有为“莠言乱政”,令他停职待参,并未通缉,也并未申斥谭嗣同等人。但当她得知康有为和谭嗣同有意图谋逆时,就对他们起了杀心。

  她是权欲熏心、心狠手辣的太后,你想控制她,她不杀你才怪!

  慈禧囚禁光绪后,下令关闭北京各城门,封锁交通,派兵全城搜捕维新派人士,特别是要缉拿首犯康有为、梁启超,还有那个主张拉拢袁世凯进京勤王、控制她的谭嗣同。

  慈禧下达通缉令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日本驻华使馆的帮助下成功逃往日本。

  在日本,他们结识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但他们的政见和孙中山有着本质的不同。孙中山是要推翻满清王朝和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而康有为和梁启超则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力保光绪皇帝归位,康有为后来还在加拿大组织成立“保皇会”。

  从此,康有为和梁启超又从维新派,演变成为“保皇派”。清朝灭亡后,他们才回国。

  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了,谭嗣同和杨锐等人却没逃,他们压根就没想逃,他们甚至还策划营救光绪皇帝,可最后没有成功。 

  八月初九,谭嗣同和杨锐等人被逮捕。谭嗣同被捕后,他的挚友、贴身护卫、武林大侠大刀王五(1844—1900年,河北沧州人)曾联络武林人士,买通狱卒,密谋营救他,却被他坚决拒绝了。谭嗣同视死如归,他还在狱墙上题了一首千古名诗:

  望门投宿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八月十三日,慈禧令军机大臣刚毅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康有为的弟弟)六人押赴北京菜市口开刀问斩,这六人就是“戊戌六君子”。

  这一年,谭嗣同年仅33岁,杨锐年仅41岁。

  北京发生的一切,张之洞都了如指掌,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在“戊戌六君子”中,除了谭嗣同和康广仁外,另外四人都是他的门生、幕僚和亲信,他心痛万分。特别是杨锐,他一直都把杨锐当做第一门生,只是因为做了他忠实的卧底,才惨遭非命。杨锐死得十分悲壮,刽子手手起刀落后,他“血喷丈余”,围观者惊骇不已。

  正因为此,张之洞从内心深处,深深地、永远地负罪和愧疚于杨锐。杨锐被捕后,他急电盛宣怀恳请军机大臣王文韶设法营救,并直接电请直隶总督荣禄代他向慈禧求情,但慈禧杀心已决,他回天无力。

  三整军机

  慈禧临朝训政后,继续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并将康、梁的同党一网打尽:革除已经开缺回籍的翁同龢,永不续用;罢免湖南巡抚陈宝箴、学政江标、按察使黄遵宪等人。

  请注意,慈禧对待帝党及维新派人士,只是革除和罢免,而没有像以前那样赶尽杀绝,这似乎不像她的风格,但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她并不是绝对反对维新变法。

  恰恰相反,发动政变后,她还担心朝臣们不敢再言维新变法,于是再三强调:“一切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仍应次第推行,不能因噎而废食。务请内外臣工,一化新旧之见,不得妄意揣摩,或挟私攻诈……”

  这是慈禧的原话,她的意思是说,不要因为朝廷通缉康、梁,处斩了谭嗣同等人,就不敢再言维新变法了;也不要因为有人参与过维新变法就对其挟私报复,揪住不放了。可见,慈禧对维新变法还是持积极态度的,并不是全因反对维新变法而发动政变。

  稳定了朝局人心后,慈禧又调整了军机处的班子。

  中日甲午战争前调整的军机处班子,其成员分别是世铎、张之万、翁同龢、李鸿藻、孙毓汶、徐用仪、刚毅,还有统领军机处的恭亲王奕訢。这八个人,大部分都老了,退了,没了。

  恭亲王奕于戊戌变法前半个月就病故了,享年65岁。恭亲王一生身兼皇子、亲王、议政王、军机揆首、总理衙门大臣五大顶尖职爵,一生五起四落,风光无限,却又十分憋屈。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窝囊的一生。他的四个儿子三个早逝,活着的二子还过继给了八弟奕詥,他去世后,王爵便由嫡孙溥伟(1880—1936年)承袭。

  溥伟名义上是奕訢长子载澄的儿子,实质上则是次子载滢之子,因为载澄无子,溥伟便过继给载澄。溥伟毫无影响。因此,奕訢死后,恭亲王成了绝版。

  张之万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就退休还乡了,次年病逝于老家南皮,享年87岁。老头子生得其所,死得其乐,一辈子深得皇恩,位极人臣,却为官平庸,功名及后世影响力远不如他的族弟张之洞。张之万死后,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达”,与纪晓岚齐名。

  李鸿藻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病逝,享年77岁。老头子倔了一辈子,却为官俭朴,为人正直,他死后朝廷追赠太子太傅,谥号“文正”,与曾国藩齐名。

  翁同龢的人生结局,前面提过了,这里不表。

  孙毓汶和徐用仪因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力主求和,再三逼迫光绪皇帝批准《马关条约》,而遭到臣民的唾骂与弹劾。战后,孙毓汶请求病休,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他才死去。徐用仪被人参劾为“朋比误国”,他也因此退出军机处和总理衙门。

  剩下的军机大臣中,世铎继续无为,他后来基本上与政治无瓜葛,可以无视他的存在。除他之外,也只有刚毅一个人了。

  可见,当时的军机处力量十分薄弱,慈禧不得不调整补充自己的人手。她首先对刚毅委以重任,授予他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随后,她又把徐用仪召了回来,授予总理衙门大臣,次年又晋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

  至于军机处,她安排了三个人,一个是荣禄,一个是王文韶,另一个是裕禄。

  八月十三日,也就是问斩“戊戌六君子”的那一天,慈禧就令荣禄卸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同时授予军机大臣,令他执掌兵部,节制北洋各军。

  荣禄入参军机后,原四川总督裕禄(1844—1900年,喜塔腊氏,满洲正白旗人)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裕禄也是慈禧的亲信。慈禧令他接替荣禄后,又授予他军机大臣、礼部尚书兼总理衙门大臣。荣禄入军机前,慈禧就把王文韶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调入军机,兼任总理衙门大臣。

  第二年,慈禧又补了一个军机大臣:刑部尚书赵舒翘(1847—1901年,陕西西安人),赵舒翘入军机后,升任总理衙门大臣兼管顺天府尹(北京)。至此,新的军机班子组建起来了,他们是世铎、刚毅、王文韶、荣禄、裕禄、赵舒翘。

  不难看出,这几个军机大臣,或者无为,或者无能,或者无才,或者无名。总之,他们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清朝真的无能人了,这个王朝真的快完蛋了。

  避祸而上位

  张之洞对军机处毫无兴趣,在这场令他肝肠寸断的政变中,他只求自保。因为他和维新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和帝党关系暧昧。慈禧即使不严办他,罢免他也是不为过的,可他在这场政变中竟然毫发未损,反而再次名利双收。

  这一切,皆缘于他的老谋深算和权谋手段。特别是他的那部《劝学篇》,既与维新派划清了界限,也为各个政治派别所接受,并成为朝廷执政的行动纲领,实在是神来之作。

  而《劝学篇》的超级畅销,也和慈禧的大力推行密不可分。如果说《劝学篇》侵犯了慈禧利益的话,那她也不会任其畅销全世界的。可见,慈禧对张之洞依然是倚重和信任的,尽管她知道张之洞同维新派和帝党关系暧昧。

  政变结束后,刚毅和徐桐等大臣参劾张之洞说:“《劝学篇》其实是康有为的那套思想,我们学它何用?”慈禧听后却不以为然地说:“张之洞对我和大清都是绝对忠诚的,他的思想完全不同于康有为‘保中国不保大清’的思想,他是一个温和的改革者。”

  后来,慈禧在对湖北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后,公开称赞张之洞“为国勤劳”、“堪顾大局”。这八个字既是对张之洞在湖北政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他名望的一次极大提升,他再次上位。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不公。张之洞扶持资助维新派,同他们联系密切,又和帝党关系暧昧,他本来是要被慈禧列为打击对象的,却因为他的老谋深算以及慈禧的特殊恩宠而躲过了这一劫,且名利双收。

  这件事谁都想不通,但这件事确实发生了。这件事也只有精于权谋的张之洞才能这样做,换作别人肯定不行。这就是权谋的力量,你不服也不行。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梁纪锋作品集
官场达人张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