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和珅全传》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8章 收服下属——恩威并用,结党营私(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和珅全传》 作者:凡禹 和琳

第18章 收服下属——恩威并用,结党营私(1)

  收人心不惜血本

  和珅发迹之初,只是一个凭借皇帝的一时赏识的新人,他的官职直线上升,固然让人羡慕,可以令朝中的大员们目相看,心中产生畏惧的情绪。然而,另一方面,不免让人觉得此人没有根基,在朝中难有自己的一方势力,言行难免不被采纳和揶揄。虽然一时间可以沐浴到皇帝的圣恩,时间久了却禁不住风雨的侵袭,难以长久。和珅对此当然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一开始就非常注意培植自己的亲信,为此,他有时竟然到了不惜血本的地步。

  和珅的死党国泰原本是一个纨绔子弟,生的肥头大耳,给人一种笨拙迟钝的感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和珅结识了。他心中不禁一动,认为和珅与众不同。但也仅此而已,交情不深不浅。和珅也觉得此人必定不俗,因为世上多有这样的人,外表憨厚,实际上精明到了极点,国泰一定就是如此,所以,和珅有心拉拢他。

  可是,怎样才能笼络住他的心呢?要知道,国泰累世家资殷实,金钱俗物是很难令他动心、甘愿伏首帖耳效忠自己的。况且自己收伏国泰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他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权力,现在倒要先“倒贴”他,未免有点背离他的初衷了,况且那样只能暂时拢住他,缺无法真的使其心服口服,后来苏凌阿的一个有意的安排终于让他如愿以偿。

  苏凌阿姓他塔拉氏,是满洲正白旗人,乾隆六年(1741年)中举,被任命为内阁中书,后来离京到江西饶广做道台。苏凌阿认定此地穷山恶水,早就打定主意要离开,但自己没有门路,要想通过他的政绩上达朝廷,让皇帝调他进京做大官,无疑是痴人说梦。但他知道,如果自己再不想办法往京城调,就有可能在江西了此一生了。

  苏凌阿思来想去,找到了一条自认为是捷径的路:既然不能直接面圣,那么借助皇帝身边的宠臣来达到目的也未尝不可。而当时最得宠信的,举朝上下非和珅莫属。

  于是,苏凌阿说干就干,很快向朝廷寻了个托辞,顺利回到京城。回京后,他想尽办法先与和珅的弟弟和琳天天泡在一起拉拢感情,每日不惜花费银两,与和琳花天酒地,走动颇为亲密,不久之后,就已经称兄道弟了。后来他终于借和珅的儿子过生日之机,随和琳一起见到了和珅,并送上了四千两银子作为贺礼。谁知,这份贺礼在那些为巴结和珅而进献的礼物中非常不起眼,和珅根本没有记住苏凌阿,他决心要让和珅对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有意把自己的女儿纳兰赠予和珅,又怕名声不好就想邀请和珅到家中做客,趁机让纳兰与和珅相见。和珅知道苏凌阿是在巴结自己,就高兴地答应了。到了那天,就在他在众人的簇拥下步入苏凌阿家中的大厅之时,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蹦跳着跑到和珅面前。和珅见小女孩长的粉雕玉砌一般,非常喜爱。打听之后,方知这女孩就是苏凌阿的女儿,名唤纳兰。和珅手抚着女孩的头发,赞不绝口。

  苏凌阿是官场老手,岂能放过这等大好机会?当下命纳兰拜和珅为干爹。自此纳兰便经常出入和府,和珅对她也是喜爱非常。这纳兰与和珅名为父女关系,实际上是和珅的小妾,和珅对着纳兰一时非常爱不释手。这样,苏凌阿与和珅的关系自然而然就近了一步。后来,和珅得知国泰对纳兰情有独钟,就忍痛割爱,找个机会把自己的“义女”介绍给了国泰。

  没多久,在和珅的主持下,国泰与纳兰举行了婚礼,正式成亲,国泰当然对和珅大为感激。婚后不久,和珅就为国泰谋得了泗城县令的职位,而苏凌阿也被和珅提拔到吏部任侍郎,可谓皆大欢喜。而和珅一下就有了两个亲信,心中自然非常高兴。和珅之所以让苏凌阿去吏部,是因为吏部掌管着官员的甄选任命权,在如此重要的部门里怎能不安排自己的亲信。

  自此,国泰作为和珅的一名忠实的爪牙被深深地安插在地方上,为朝中的和珅搜集消息,聚敛财富。和珅此后在政坛上历经风雨,几次历险,都是因有了国泰的从中穿插安排才得以逃脱。

  和珅为了收服国泰,不惜将貌美如花、自己喜欢的纳兰相赠,虽然一时间难以割舍,实际上赢得了国泰的信任和衷心。凭借这一看似过重的付出,收获了常人难以料想的利益。这也体现了和珅能从大局出发而忍痛割爱,为自己赢得了后路的先见之明的举动。如果他仅是一味地贪图享受,则绝不会赢得他人的信任,更不会有人为其奔波卖命。

  征服异己狠为先

  凡古往今来的成就大事者,都不是遇事犹豫不决的人,他们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办事果断决绝,没有“妇人之仁”。和珅能够扶摇直上,做起事来更是心狠手辣,决不手软,否则就算政敌的唾沫星子就能把他淹死。他尤其是对待那些敢于与他作对的人,常要置人于死地方才安心。

  和珅当道时,常有人因胆敢对和珅的所作所为提出质疑而落得丢官归田,甚至家破人亡的下场。其中武虚谷的遭遇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

  武虚谷,又名武已,河南偃师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出任博山县知县,而当时的和珅身兼步军统领一职,负责维护京师一带的社会治安。当时社会上盛传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率众起义的农民领袖王伦没有死,正在招兵买马准备造反。于是,和珅以搜捕王伦、铲除后患为借口纵容部下肆意烧杀抢掠。他们不仅在京师一带活动,有时甚至跑到王伦的起兵地点山东一带寻衅滋事。

  不久,刚刚出任县令的武虚谷就遇到了和珅派来的官兵,官兵在乡间肆意伤害百姓、抢夺钱物,搞得民怨极大。武虚谷是个耿直的人,见不得这些人的耀武扬威。于是派人将他们拘捕到县衙。谁知这些人仗着和珅撑腰,以官差自居,傲慢无礼,见了武虚谷也不下跪,并向他暗示自己是和中堂的属下,让他识相点儿,把他们放回去。

  武虚谷自认并不理亏,于是厉声说道:“朝廷派你们来是为了抓捕逆贼,不是让你们来滋扰百姓的,你们到达我县,胡作非为,还有什么可说的。”说完命令左右把这群人痛打了一通,赶出了博山县。

  这些人那里吃过这等亏?回去又添油加醋的向和珅回禀,说博山县知县对和中堂傲慢无礼,口出狂言,没有丝毫恭敬之心。和珅知道这件事后对武虚谷怀恨在心,没过多久竟然寻了一个借口,革去了他的官职,把他远远发配到了东北为奴。

  和珅对待一个平时和自己够不着说话的县令都处心积虑,出手狠毒,恨不得赶尽杀绝。可想而知,他对那些身居高位、平时不把自己放在眼中的官员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和珅自得乾隆青睐之后,朝中的大臣有很多对他已经不敢轻慢,执礼甚恭。但也有一些性情耿直的官员认为和珅出身发迹不由正途,只是靠讨好君王才得以荣显,对他颇为轻蔑。

  一次,江西巡抚海成来京述职,到了军机处,对所有的人都一一作揖,对和珅却态度甚是傲慢无礼,并且说道:“没想到几日不见又多了一个军机大臣,看来是有人能耐大,做了炮竹升上了天。”并且故意让和珅听到,最后竟然对和珅进行人身攻击。和珅当时并未发作,但决心要灭一下海成的气焰。

  乾隆时盛行查缴“禁书”,海成向来惟朝廷的命令是从,所以对收缴“禁书”也十分卖力,成效很大,还说“尚不能一时尽净”,并表示还要继续努力,因此还受到乾隆的赞赏。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差点儿就因查缴禁书而丢了性命。

  当时有本书叫《字贯》,作者是王锡侯,本名王侯,害怕自己的名字让朝廷忌讳,遂改名锡侯。年近四十才中举,后因屡试不第,决心弃考著书。乾隆四十年(1775年),他花费了十七年心血,终于写成了《字贯》一书,并刊行面世。该书分为天、地、人、物四类,是一部简明的字典。他对自己的这本书也是非常满意,并在序中提到:“天下字贯穿极难,诗韵不下万字,学者尚多识而不知用。今《康熙字典》增加到四万六千多字,学者查此遗彼,举一漏十,每每苦于终篇掩卷而茫然。”所以,他著这部书就是为了能够将天下字贯通联系,使学者便于查找。

  谁知,就是他序言中提到《康熙字典》有诸多不便,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王锡侯的同乡将此书以诬蔑贬低圣祖康熙帝的名义告官。经办此案正是海成,他认为王锡侯目无圣祖,胆大狂妄,建议乾隆先革去举人身份,再审拟定罪。乾隆仔细看过《字贯》后,对此并为在意,遂将此事暂时搁在一边。

  谁知此书辗转落到和珅手中,他恨不得能从书中找到对皇家的不敬的只言片语,以期获得乾隆的重视和宠幸。终于,他书中的“凡例”中看到圣祖、世宗的庙讳及乾隆的御名字样同其他的字同样一一列出,于是抓住把柄,立即向乾隆参奏。乾隆听说书中竟有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对皇帝的名字不加避讳,触犯了皇家的威严。于是下令把王锡侯处斩,子孙六人处死,全家21人连坐;这还不算,他还痛斥了海成不细心办案的过错,革去了他的职务,并交刑部治罪。

  和珅在这一次次的“壮举”中,打击扳倒自己的政敌,本人却一次次升迁,并在乾隆面前邀宠。他的行为甚至其他国家的使臣也有所耳闻,朝鲜的使臣回国后在史书上有记载:陕西有一个书生,因对和珅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的罪行看不下去,加上亲见官场的昏暗和人民的痛苦。于是不顾个人安危向乾隆上书,痛陈和珅的种种恶行,希望乾隆按律治和珅的罪。

  书生的奏折最好终于到了乾隆手中,但乾隆此时正对和珅恩宠有加,那里听得进半点良言?对和珅依然是坚信不疑。但是和珅却不能容忍有人如此对他,于是派人打听到这个书生的下落,杀死了书生的全家。满朝文武见和珅如此恣意妄为而仍受到皇帝的宠信,哪个还敢不对他尊敬?一时间官员们见了和珅都是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和珅一来,如同皇帝驾临一般。

  其实,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想,就会发现和珅之所以对人施展这么毒辣的手段,也是迫不得已。他没有高贵的出身,也不是科举出身,所以,尽管官职高高在上,却得不到相应的尊敬,心理难免不平衡。如果他不对那些政敌痛下毒手,给自己立威,他在官场上恐怕是没有好日子过的。后来他为了取悦皇帝,巩固自己的地位,难免做了不少不义之事,惹得官怒民怨。此时他只好靠严酷的手段打击别人,杀一儆百,让别人不敢对他轻举妄动。否则就会被人联合告倒,早早结束他的政治生涯甚至姓名了。然而,聪明一世、饱读诗书的和珅怎么会不知道这样做就是违背天下的公理?他这样做,岂不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自寻死路?可见和珅也有利令智昏的时候。

  罗织党羽结帮派

  和珅最擅长的不是文学,这方面他比不过刘墉、纪晓岚;也不是带兵打战,这方面他比不上阿桂等人……但是他能够深入了解一个人的心理。他懂得属下愿意为他效命的原因不过是“拉大旗,找保护”,因此才肯为他卖命。他正是紧紧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建立起他的人情“关系网”。

  其实,就连和珅自己也是找了乾隆“拉大旗,找保护”。他深知,自己之所以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甚至有人称他为“二皇帝”,还不是因为他是乾隆身边的红人,说白了,他能笼络一大帮人为他做事靠的是他与乾隆之间的“特殊关系”。乾隆就是他的靠山,他的保护伞,他正是在伞下悠闲自得的那个人。和珅也正是从他与乾隆之间的关系上,领悟到了要编织自己的“关系网”必要性:他对乾隆的阿谀奉迎,正如属下对他的拍马溜须一样。而且,自己有了乾隆这个最大的大树可依靠,是其他人求之不得的,也是别人敬他、靠他的根本原因,也是他能够全国“结网”的优势。

  乾隆的自我标榜和好大喜功的行为给和珅提供了拉帮结派的机会。和珅正是借着他的绝对权威,“擅弄威福,大开赂门”,以致犬牙遍及全国各地。

  和珅深知,正是由于乾隆的宠信和庇护,他才能飞扬跋扈。因此,他在乾隆面前百般弄巧,博得乾隆对他的欢心和宠信,得到实权。然后转身就打着皇帝的旗号胡作非为,罗致党羽,毕竟天子的招牌还是很管用的。

  事实上,在和珅当政时期,对清朝前期一些成法、制度的变革,他都是打着乾隆的旗号,由皇上出面进行的。比如军机章京不设具体定额,而由军机大臣自己选用,不必向皇帝引见和关白;大臣的奏章要一式两份,一份直送皇上,一份(副本)送军机处,其实就是送给他;“议罪银”制度的实施;规定御史出缺,一律提名60岁以上的老臣充当等。这一系列变革和措施,都是和珅为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和巩固自身的特殊地位而出台的,这也很好地钳制了舆论,不得不说是和珅的大手笔。

  在乾隆这把大伞的保护下,和珅很快就为自己罗致了一张很大的关系网,控制了官吏的言行。朝鲜使者就记载:“阁老和珅,用事将二十年,威福由己,贪黩日甚,内而公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纳赂谄附者,多得清要。中立不倚者,如非抵罪,亦必潦倒。”可见和珅这张网结得是多么结实。

  和珅在乾隆面前越发表现得恭敬有加,乾隆就更加有意抬高和珅的身份,如,特意把他家从正红旗抬入正黄旗,使他家列入上三旗成员,使他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乾隆每次出外巡幸、秋狝的旅途中和珅始终伴随皇上而行。朝廷内外见和珅如此受乾隆恩宠,更加对和珅这个靠山趋之若鹜,而和珅的这张关系网也越结越大、越结越结实。

  其实,那些攀附和珅的大臣们向他献媚、行贿,大多并非心甘情愿,但都对和珅身后的乾隆敬畏三分,而人们又知道乾隆就是权力的象征。而乾隆目前只宠信和珅一人,所以,只要乾隆在,和珅就会大权在握。所以,人们要拜的不是和珅,而是他身后的乾隆和那高高在上的权力,和珅只是乾隆的代言人,只有通过和珅,才能有机会见到乾隆,这是这部分官员与和珅建立起庞大“关系网”的逻辑,也是这个关系网的内在凝聚力。

  就这样,和珅靠着自己的头脑和三寸不烂之舌,讨好皇帝,哄得他开心,获得信任。然后再向下笼络各级官员。就这样,上至乾隆帝,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下至各地州县的官吏,政府政策的基层贯彻者,和珅全都有紧密的联系。他自己也被乾隆多次任命不同部门的官员。所以,在中央政府中的各个要害部门,和珅不是亲自担当要职,就是选派自己的亲信掌权。如任命年老昏庸的苏凌阿掌管吏部任吏部尚书,将朝廷的选官大权操纵在股掌之中。

  就这样,朝廷上下的大部分官员相互纠结,形成了一个以和珅为纽带、环环相扣、紧密相联的巨大关系网络。所以,一旦有任何对和珅不利的事情发生,就会立刻反映到和珅耳中。这样,他就可以从容部署应对之策,将危险化解于无形之中。

w w w.x iao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凡禹 和琳作品集
和珅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