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古典文学名著 > 《史记注释翻译》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8章 游侠列传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史记注释翻译》 作者:司马迁

第18章 游侠列传

  本篇导读

  “布衣”作为“帛衣”的反义词,指非贵族、非官僚的平民百姓,这是司马迁记录历史的关键词之一,表达了作者浓厚的庶民意识。《游侠列传》是司马迁为汉初以来社会上存在过的“布衣之侠”所立的类传。本篇记述郭解等“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的豪侠之士。描述了社会不平等所造成的结果,产生了以个人力量制裁不平等之游侠人物。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1,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2。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3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注释

  1 春秋:泛指历史。

  2 志:记,怀念。倦:停止。

  3 伐:耀,与上句“矜”字同义。

  译文

  韩非子说:“儒生用文字扰乱法治,游侠用武力违犯禁令。”二者都受到讥讽,但儒生们多为世人所称赞。至于那些凭儒术取得宰相卿大夫,辅佐君主,功名载于青史的,本不用说了。即使像季次、原宪,是里巷书生,他们读书而守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被世人所嘲笑。所以季次、原宪一生住着徒有四壁的陋室,布衣淡饭也没有保证。他们死去四百多年了,弟子至今仍然不停地称道他们。如今的游侠,他们的行为虽然不遵循正义,但他们言必信,行必果,已经答应的诚心兑现,不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别人的危急,即便有过经历了生死存亡的经历,也不夸耀自己的才能。羞于炫耀自己的功德,这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吧!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1,况以中材而涉2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注释

  1 菑:同“灾”。

  2 涉:经历,遭逢。

  译文

  况且紧急情况是人们所常遭遇的。太史公曰:从前舜在淘井和修仓时遇到危机,伊尹携带鼎俎当了厨师,傅说藏身在傅险(在今山西平陆东)做苦力,吕尚曾受困在棘津,管仲被戴上过镣铐,百里奚喂过牛,孔子在匡地遭到围困、还在陈国和蔡国饿得面如菜色。这些都是儒生所称赞的有道德的人,他们尚且遭到这样的灾难,何况那些只有中等才干而身处乱世的人呢?他们遭遇的灾难怎么说得完呢!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1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注释

  1 跖、:古代的两个有名的大盗。

  译文

  民间俗话说:“什么叫作懂得仁义,已经享受过仁义之利益的人,才有仁义之德。”所以伯夷以食周粟为耻饿死在了首阳山,但文王、武王的声誉却并不因此而降低;盗跖、庄凶狠残暴,他们的党徒却长久地传颂着他们的功德。这样看来,“偷衣带钩的人被杀,偷国家的人被封侯,封侯之家自有仁义”,不是假话啊!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chái)1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2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3可少哉!

  注释

  1 侪:同类,同辈。

  2 设:讲究,重视。

  3 曷:即“何”。

  译文

  现在拘泥所学的人中有的抱守狭隘的道义,长久孤立于世俗之外,哪里比得上降低议论而迎合世俗,随波逐流地去猎取功名呵?而那些布衣平民之徒,谨慎地取舍并作出承诺,即使赴千里之外也要倡导义气,为此冒死不辞,这也有他们的长处,不是随便能做到的。所以士人在窘迫中能托命于他们,这不就是人们所赞扬的英雄豪杰吗?假如拿这些乡里游侠与季次、原宪比较权力以及对社会贡献的话,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从办事见效果,说话能兑现上来说,侠客之仗义行为又怎么可以缺少呢!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1,声施2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捍当世之文罔3,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4,设5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6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注释

  1 砥名:打磨、提高自己的名节。砥,打磨,修炼。

  2 施:延,传播。

  3 捍:抵触,违犯。文罔:法律。文,规章;罔,网。

  4 比周:互相勾结。比,近。周,合。

  5 设:依靠,凭借。

  6 猥:谬,错。

  译文

  古代布衣之侠的事迹,已无法知道了。近代的延陵、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等人,因为都是君主的亲属,凭借封地的收入和卿相的地位,招揽天下的贤士,使自己扬名于诸侯,这不能说不是贤人。好比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快,风势使其激扬。至于乡里之侠,修炼品德而名节扬于天下,无人不称赞其贤能的,这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儒家和墨家都对他们排斥而不记载。使秦朝以前的平民之侠湮没无闻,我甚感遗憾。据我所知,汉朝建立以来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等人,虽然时常触犯当朝的法律,但是他们的义行符合道德,廉洁而谦让,值得称赞。名声不是凭空树立的,士人不必虚意附和。至于那些结党营私的强宗豪族,他们彼此勾结,依仗豪强暴力奴役穷人,肆意自我享乐,游侠也鄙视他们。我哀叹世俗不明白他们的真心,竟然错把朱家、郭解等与残暴之徒混同对待而加以嘲笑。

  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1,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既阴脱季布将军之阸,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

  注释

  1 歆:欣喜,自我欣赏。德:恩惠。

  译文

  鲁地的朱家,与高祖同时代。鲁人皆以儒家学说进行教化,而朱家是因为行侠而闻名。他所隐匿而救活的豪士有数百人,其余的普通人更是说也说不完。然而始终不炫耀自己,不为施恩而沾沾自喜,对自己曾施予恩惠的人,唯恐再见他们。赈济不富足的人,先从贫贱人家开始。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衣服没有多种颜色,吃饭没有两样以上的菜,乘车只用小牛车。专去救人之急,超过对待自己私事。他曾暗中帮助季布将军摆脱困境,待季布尊贵,终身不见季布。自函谷关以东,无人不仰望着与他结交。

  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自以为行弗及。田仲已死,而雒阳有剧孟。周人以商贾为资,而剧孟以任侠显诸侯。吴楚反时,条侯1为太尉,乘传车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剧孟行大类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戏。然剧孟母死,自远方送丧盖千乘。及剧孟死,家无余十金之财。而符离人王孟亦以侠称江淮之间。

  注释

  1 条侯:周亚夫。

  译文

  楚地的田仲以侠义闻名,喜欢剑术,像服侍父亲一样服侍朱家,自以为行为不及朱家。田仲死后,洛阳有个剧孟。周地人以经商为资本,而剧孟是以任侠品行显赫于诸侯。吴楚反叛时,条侯任太尉,乘坐驿站的传车将要到达河南时,找到剧孟,高兴地说:“吴楚起兵而不求助于剧孟,我知道他们没有能力做什么了。”天下骚动,宰相得到他仿佛得到一股可与国家相匹敌的力量。剧孟的行为大体类似于朱家,而喜好玩六博棋,多为少年的游戏。然而剧孟母亲死时,自远方来送丧的大约有上千辆车。到剧孟死时,家里剩下不足十金的财产。而符离人王孟亦此时也以侠义之行,在江、淮一带受到称颂。

  是时济南瞯氏、陈周庸亦以豪闻,景帝闻之,使使尽诛此属。其后代诸白1、梁韩无辟、阳翟薛兄、陕韩孺纷纷复出焉。

  注释

  1 诸白:诸位姓白的。

  译文

  这时济南的瞯氏﹑陈地的周庸也以豪侠闻名,景帝听说后,派人把他们都杀了。那以后,代郡的白氏、梁地的韩无辟﹑阳翟的薛兄﹑陕地的韩孺,纷纷复出了。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1,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2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不休,及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注释

  1 阴贼:深沉,狠毒。

  2 借交:豁出性命,(不怕牺牲)帮助朋友。

  译文

  郭解是轵县人,字翁伯,是擅长相面的许负的外孙。郭解的父亲因为任侠,在孝文帝时被处死。郭解为人矮小精悍,不喝酒。少年时残忍狠毒,愤然不快时就杀人,被他杀掉的人很多。以自己性命为朋友报仇,藏匿亡命者,犯法抢劫,以及私造钱币,挖掘坟墓等,不可胜数。却有上天保佑,每次碰到危难,总能逃脱,像是有人赦免。郭解长大时,改变操行,谨慎守法。以德报怨,给别人的多取得的少,行侠仗义的本性更突出了,他救了人命,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他把残忍深藏在心底,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因一点小事而突然爆发起来。许多年轻人仰慕他的行为,也常常为他报仇,而又不让郭解本人知道。郭解姐姐的儿子倚仗郭解的势力,劝人喝酒,人家不胜酒力,强迫人家喝,逼得人急了,动手杀了郭解的外甥,而后逃走了。郭解的姐姐发怒说:“凭你郭解这么大的名气,有人杀了我的儿子,凶手竟然抓不到?”把尸体扔在道上,不埋葬,想让郭解难堪。郭解暗中派人探听到了凶手的去向,凶手没有办法了,只好来向郭解自首,如实地说明了真相。郭解说:“你杀得对,是我们的孩子没有道理。”于是放走了凶手,而归罪于自己的外甥,把他的尸体收起来埋葬了。大家听说这件事后,都称赞郭解的义气,而归附他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1,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2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3。”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4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注释

  1 箕倨视之:箕倨、直视,在古代都是傲慢无理的样子。倨,通“踞”。

  2 阴属:暗中嘱咐。属,嘱托。

  3 践更:谓取得人钱,代人往出徭役者。脱:漏,免。

  译文

  郭解每次出门归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人傲慢地叉着腿坐着看着郭解,郭解叫人去问那人的姓名。门下的人想要杀他,郭解说:“同住在一个城邑而不受人敬重,是我的德行没有修好,他有什么罪!”于是暗中告诉县尉说:“此人是我所急需的,轮到该他出徭役时免了他。”每到该去服徭役时,县吏都不找他。那人奇怪,去问缘故,才知道是郭解让免他徭役的。于是这个人就光着背来向郭解请罪。当地的青年们听说这件事,更加仰慕郭解的行为了。

  雒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1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雒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雒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注释

  1 居间:从中调停。

  译文

  洛阳有人相互结了仇,当地的贤豪十几个人都来给他们调解过,他们始终不听。门客来拜见郭解。郭解连夜去见结仇的人,仇家看着郭解的面子,勉强接受了调停。郭解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的许多人都给你们调解过,你们都不肯听,现在你们听从我的话,我怎么能从别的县跑来侵夺别人地盘贤豪的调停权力呢?”于是连夜离开了洛阳,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此事,临走时还说:“你们暂时先别听我的话,等我走后,当洛阳的贤豪们再来调解时,那时再听他们的。”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1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注释

  1 厌:通“餍”,饱,满足。

  译文

  郭解为人恭敬,不敢坐着车子进县衙。到其他郡国为人办事时,事情可以解决的,就尽量解决好;不能解决的,也设法让大家满意,然后他才吃得下饭去。大家因此更加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城中的少年及邻县的贤豪,半夜来访总有十多辆车,请求把郭解的门客接到自家去供养。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1,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由此杨氏与郭氏为仇。

  注释

  1 不中訾:不到规定的资产标准。訾,同“资”。

  译文

  到了迁徙富豪去茂陵时,郭解家里贫穷,财产够不上搬迁的标准,但官吏害怕,不敢不让他搬迁。卫将军替郭解求情说:“郭解家里贫苦,不够搬迁条件。”武帝说:“一个平民居然能使将军替他说情,说明这个人家中绝不贫穷。”于是郭解被迁徙了。为他送行的人出千金之资。轵县人杨季主的儿子任县掾,是他提出让郭解迁徙的。于是郭解哥哥的儿子就砍了这个县吏的头,从此杨家与郭家结了仇。

  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欢解。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阳,身至临晋。临晋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关。籍少公已出解,解转入太原,所过辄告主人家。吏逐之,迹1至籍少公。少公自杀,口绝。久之,乃得解。穷治所犯,为解所杀,皆在赦前。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2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

  注释

  1 迹:追踪。

  2 当:判,定罪。

  译文

  郭解迁徙入关后,关中的贤人豪杰认识不认识的,都闻声争相来与郭解交友。郭解为人矮小,不喝酒,出门从无车马。后来又有人杀了杨季主,杨季主家人上书告郭解。这时又有人把上书人杀死在皇宫大门外。武帝知道后,下令逮捕郭解,郭解逃跑。把母亲家属安置在了夏阳,自己逃到了临晋。临晋的籍少公本不认识郭解,郭解假冒他人,请求出关,籍少公放走了他。郭解辗转到太原,所过之处,把自己的去向告诉给招待过他的人家。官府一路上追查郭解,待至追查到籍少公这里,籍少公自杀了,口供断绝。很久以后,官府才抓到了郭解。他们四处调查郭解的罪行,结果发现郭解杀人的事都发生在大赦以前。这时轵县有一个儒生,陪同使者闲谈,有人称赞郭解,儒生说:“郭解专门作奸犯科,怎么能说是贤人?”郭解门客听说此事,又杀了这个儒生,割了他的舌头。官吏们追问郭解,郭解实在不知道杀人者是谁。而杀人者也从此销声匿迹,不知是谁。官吏宣布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说:“郭解作为平民行侠弄权,因小事而杀人。他虽不知,但其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该判大逆不道。”于是诛杀了郭解翁伯全族。

  赏析与点评

  “文景之治”一词早已成为“无为”政治的代名词,但是在本篇中,文、景二帝对“布衣之侠”却是格杀勿论;公孙弘是典型的儒家士大夫的代表,本篇中他满门抄斩郭解时所谓“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的理由,却与后世朝廷宰相所说的“莫须有”三字何其相似!司马迁在两千年前抨击的现象何曾有过间断!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司马迁作品集
史记白话文txt版史记三家注史记(史记白话文)白话史记史记注释翻译史记全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