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如果说还有什么比赚钱更高的愿望的话,那就是赚了钱后,像自己的祖辈、父辈那样,去从事教育事业。此时,他还是不喜欢做生意,而对童年的梦想念念不忘。

  老板挽留不住李嘉诚,但并未指责他“不记栽培器重之思”,反而约李嘉诚到酒楼,设宴为他饯行,令李嘉诚十分感动。

  席间,李嘉诚不好意思再加隐瞒,老老实实地向老板坦白了自己的计划:

  “我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办一家塑胶厂,我难免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也大概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的。不过我绝不会把客户带走,用你的客户销售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

  李嘉诚怀着愧疚之情离开塑胶公司--他不得不走这一步,要赚大钱,只有靠自己创业。这是他人生中一次重大转折,他从此就一去不回头,迈上了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创业之路。

  后来,李嘉诚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果然,有不少原塑胶公司的客户转向与李嘉诚合作。但李嘉诚无一例外地谢绝了,并一再强调他原先打工的那家塑胶公司的实力和那位老板对自己的深情厚义,希望这些客户继续与那家塑胶公司保持往来。

  李嘉诚的真诚使这些客户感动不已,他们便继续与那家塑胶公司做生意。

  20多年后,由于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香港塑胶业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原料大危机。李嘉诚牵头建立了潮联塑胶业商会,担任主席,挂帅救业。同时,将自己公司的库存原料拨给那家塑胶公司,把自己的恩公从倒闭的边缘挽救了回来。

  已经年过花甲的塑胶公司老板噙着热泪说:“阿诚的为人,我没有看走眼。”

  当然,这已是后话,在后来的日子里,李嘉诚虽然是在商言商,但重义轻利本质始终未变。其为人有口皆碑,这便形成了他生意兴隆的人际基础。

  李嘉诚走上创业之路后,环境又改变了。生意场上的风风雨雨和挑战刺激,不容李嘉诚有片刻喘息与停留,他已无法回头。

  于是,他强迫自己定下心来,强迫自己培养做生意的兴趣。然后,他真的有了兴趣,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并一步步地向前发展。

  独立创业是很多青年人的梦想,这当然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志向。在创业之前,至少应该考虑资金和经验两个问题,如果这两方面,尤其是经验方面有不足,则宜慎重。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也必须考虑,那就是:失败后怎么办?一般来说,如果失败后还有再战的勇气和再战的能力,才称得上是一个成熟的创业者。

  李嘉诚独立创业,是基于对时势的准确判断。

  20世纪后期,大批难民从陆路水路涌向香港,使香港人口从40年代日占时期的五六十万人一下子激增到了1950年的近200万人。这批内地人,给香港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也使香港本地的市场容量扩大了许多。

  此外,外国资本家的在华利益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设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外国洋行及工厂纷纷撤到香港。

  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以及日本占领时期给香港带来的创伤。香港经济获得了资本的起动力和人才的辅助力,加上有大量的廉价劳工,使香港经济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以及重振的基础。

  不过这时的香港却谣言四起,认为中共会趁战胜之威,收复香港,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但是,整个世界经济自二战后迅速恢复,开始迅速增长。这一切都显示着香港经济起飞的迹象。

  李嘉诚坚定地看好香港的经济前景。他十分肯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创立自己的事业,现在是最好的时机,不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则悔之晚矣。

  李嘉诚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毅然辞工,独立创业的。

  他选择塑胶业作为发展方向,是基于两种考虑,首先,他在塑胶公司积累了充足的全盘经营塑胶厂的经验,这完全可以作为他创业的本钱。李嘉诚后来在回忆塑胶公司的经历时,感慨地说:“这段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今天用10亿也买不到的。”

  其次,塑胶业在当时世界上尚属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塑胶制品加工容易,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塑胶原料从欧美日进口,产品既可在本地市场销售,又可扩展到海外,销售渠道比较广。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

  李嘉诚为什么能做出如此明智的选择呢?这是因为他在工作之余,时刻不忘关注时局的变化,对各种行业前景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会和挑战,都有一定了解,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因此,他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

  不管我们是在打工,还是在自己创业,都有必要对自己所从事行业的前景有清醒的认识。经营往往受非人力所能为的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明察善断,未雨绸缪。

  “盛极必衰,月盈必亏”。道家的朴素辩证法,自然也适用于商界。当一个行业刚刚兴起时,往往意味着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也同时意味着需要一个艰苦的开拓过程。当一个行业非常成熟时,容易进入,但也意味着发展前景有限。在一盛一衰之间,蕴藏着无穷的风险和机遇。

  正可谓: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审时度势,是为商者最重要的素质。

  机遇来了,许多人都能发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成功者并没有天生把握机遇的能力,他们只不过是在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并且多积累了一些知识而已。

  创业之初,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

  李嘉诚打工时间没有几年,而且他打工的薪水也不是很高。他每赚一笔钱,除了日常必用的部分外,全部交给母亲,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积蓄。

  据他的同事朋友回忆,李嘉诚从未奢侈过一回,他外出从来都是吃大众餐,他的衣着,没有一件称得上是高档货。

  不过,李嘉诚从不认为他的积蓄,是他自己省出来的。他总是对他人说;“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笔钱创业,是母亲勤俭节省的结果。我每赚一笔钱,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外,全部交给母亲,是母亲精打细算才维持了全家的生活。我能够顺利创业,首先得感谢母亲,其次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后来,他好不容易凑了5万港元创业资金。其中较大的一笔,是他几年来推销产品的提成,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向亲友借来的。李嘉诚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交往中,都给别人留下了良好的形象,大家都感觉到他诚实稳重,将来定会大有前途,所以都乐意资助他创业。所以,在借钱时,并没费太多的周折。

  李嘉诚既然决定要做,就决心一定要做好,所以极希望给自己的塑胶厂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他从辞工时起,一直在思考厂名,他先后取了几十个厂名,都觉得不满意,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中华民族的骄傲--长江。于是,他就把厂名定为“长江”。

  他对这一名称的解释是:“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形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集团,也应该为中国人引以自豪。长江浩荡万里,具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李嘉诚的开阔胸襟和远大抱负。

  当然,李嘉诚是个实干家,他要以行动来实现他的宏愿大志,而不愿意挂在嘴上。很长一段时间后,别人问他“长江”的厂名之意,他只是淡淡地说:“长江的大名响亮,我便借了过来。”古话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其下下。”要想做大事,赚大钱,就必须目光远大,如此“取法乎上”,至少可得其中。

  因为远大的目标可以激励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气魄,可以让我们经受得住挫折,输得起也赢得起。如此坚持不懈,不可能没有一番作为。

  李嘉诚后来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是以高远的理想为基础。当然,在创业之初,他也经历了不少艰辛。资金有了,厂名有了,厂房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李嘉诚从港岛到九龙,跑了一个多月,才在港岛东北角筲箕湾租借了一座破烂不堪的厂房。

  当时,数十万内地人涌到香港,使香港的房产一下子水涨船高,闹起了房荒,房租高得吓死人,工业用户自然更高。李嘉诚手头的资金实在太紧张了,他只能找最廉价的厂房,暂且建起厂来再说。

  筲箕湾山清水秀,但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实在不是办工厂的好地方。但就是这样的地方,也让李嘉诚费了好一番周折。

  李嘉诚当然也明白办工厂应该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谁让自己穷得没有钱呢?正因为偏僻,所以租金较低,几经讨价还价,李嘉诚便租下了这间厂房。

  李嘉诚想,创业之初,到处都需要钱,就这么点钱还是尽量放在生产上,等以后羽毛渐丰,收入有余时,再迁到市区吧。李嘉诚这一做法,可谓量力而行,深得自然之道。

  然而,这间厂房实在是破旧不堪,窗户几乎没有一扇完好无损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风钩脱落,房顶上到处都是天窗。香港春夏两季雨水特别多,雨水经常漏泄得遍地都是。厂里的压塑机是从旧货市场上买来的,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落后的不能再落后了。

  就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李嘉诚开始了自己艰辛的创业历程。

  感悟: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机遇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成功人士往往在机遇到来的时候,能表现出准确的判断力,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决策,从而跃上机遇的快巴,成就人生的转折,走向辉煌。

  6.有了目标就去做,不能犹豫不决

  李嘉诚语:我们做任何事,都应有一番雄心大志,立下远大目标,才有压力和动力。犹疑之间,寸阴即逝。

  企业的成功在于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这样就会把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为此目标而奋斗。1971年1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中国内地“文革”运动暂时告一段落。同年7月,美国尼克松总统派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会晤。

  这表明,中国可能很快就会与美国消除敌对状态,紧锁的国门将会逐步打开,那就将使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进一步加强。

  国际大环境和中国内地大环境的变化,为香港经济的腾飞带来了宽松的政治气候,香港经济界重新恢复了对香港前途的信心。从70年代起,香港经济由正业化阶段,逐步转入多元化经济阶段,百业转旺,对楼宇的需求激增,地产市道逐步转旺。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决心集中物力、财力和精力发展房地产业。

  在第一次公司高层会议上,李嘉诚满怀信心地提出,要以置地公司为奋斗目标,不仅要学习置地的成功经验,还要有超过置地的规模。

  香港置地有限公司,于1889年由英商保罗·遮打与怡和洋行杰姆·凯瑟克合资创办,当时注册资本为500万港元,为全港最大的公司。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置地公司不仅在香港处于绝对霸主地位,并跻身全球三大地产公司之列。除地产外,置地还兼营酒店餐饮、食品销售,其业务范围以香港为中心,辐射亚太14个国家和地区。

  李嘉诚居然提出超越置地的目标,颇有点不自量力的味道。所以,引来股东们嘘声一片,李嘉诚手下各部门主管也是满脸狐疑之色。

  一位部门主管忍不住站起来问道:“与置地等地产公司比,长江还只能算小型公司,我们能竞争得过地产巨霸吗?”

  “能!”李嘉诚充满自信说道:“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置地创始人遮打爵士由英国初来香港时,也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贫寒之士,他靠勤勉、精明和机遇,终成一代巨富,他创九仓(九龙仓)、建置地、办港灯(香港电灯公司),多有胆识和魄力。

  当然,以目前长江的实力,远不可与置地同日而语,但我们可以先学习借鉴置地的经营经验。置地能屹立半个多世纪不倒,主要得益于它以收租物业为主、发展物业为次的方针。置地不求近利,注重长期投资。今后长江,也将以收租物业为主。

  置地的基地在中区,中区的物业已发展到极限,寸金难得寸土,甚至可以说是寸土尺金。以长江的资金储备,自然还不敢到中区和新兴市镇去拓展。待资金雄厚了,再与置地正面交锋。

  记得先父生前曾与我谈起久盛必衰的道理,我常常以此话去验证世间发生的事,多有验证。久居香港地产老大的置地,近10年来,发展业绩并非尽如人意,其势头远不及地产后起之秀太古洋行。

  我们长江,草创时寄人篱下栖身,连借来的资金合计才5万元。物业从无到有,现在已达35万平方(英)尺。现在我们集中发展地产,增长速度将会更快。因此,超越置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可见,李嘉诚并非夜郎自大,说大话空话。他是有的放矢,把置地当成靶子,在心理上先把置地“吃”透。

  然而,李嘉诚这番有理有据的话,并未使在座的各位完全信服。

  长江和置地,两者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业界素来就有:“撼山易,撼置地难”之说,人们认为,李嘉诚要实现其目标,除非真的具有“超人”的本领。

  谁也没想到,李嘉诚后来真的实现了“超越置地”的目标。他的远见卓识,再一次让人叹服。

  李嘉诚始终坚持自己定下的目标,采用迂回包抄的战略战术,先从地价较低的市区边缘和新兴市镇拓展,具备了一定的资金实力后又挺进中区,与置地直接对垒。最后,李嘉诚终于把置地这个巨人掀翻在地。直到那时,人们才真正体会到了李嘉诚气吞山河的力量。

  1977年,是李嘉诚事业上不寻常的一年。

  当时,国际经济环境逐渐转好,世界性石油危机已成为历史;中国内地已结束了十年浩劫,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开始逐步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在此形势下,香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百业繁荣,刺激了地产的兴旺;地产的兴旺,又反过来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一时间,地产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举足轻重。

  自从1958年李嘉诚涉足地产以来,他先是在1971年将长江工业改为长江地产,而后又更名为长江实业,并成功上市,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976年,长实的年经常性利润达到了5887万港元、拥有地盘物业635万平方英尺、资产净值增至5.3亿港元,创历史最好业绩。李嘉诚在业界实力渐强,声誉日隆。

  不过,此时的李嘉诚仍未被业界和传媒视为地产巨子,商界名人。长实说到底,仍不过是一家中型地产公司而已,认识他的人很少。例如,当年在一次拍卖会上,有个实习记者问旁边的老记者:“那个额头高高,头发微秃,频频举手应价的中年人是谁?举一次手加个几百万,好像很平常?”

  老记者说:“他叫李嘉诚,长江实业公司的老板,当年靠做塑胶花发迹,还被捧为塑胶花大王。近些年投资地产,拥有多座工业大厦,还在赛西湖发展高级住宅楼宇,在地产界已小有名气,看他在拍卖场上的气度,实力不可小觑。”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吕叔春作品集
快捷记忆法李嘉诚一生三论:论谋事·论经商·论做人遇险自救全攻略聪明孩子都在玩的数学游戏女人,挣钱才是真漂亮唐骏传奇教育从赞美开始:孩子,你最棒!透过举止看人性为人处世方与圆马云是这样创业的做生意要会算计晋商:中国第一商帮的经营之道做人要有心机全集晋商告诉孩子,你要有点心计说话滴水不漏的九大隐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