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职场二规则》在线阅读 > 正文 第8章 职业忠诚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职场二规则》 作者:黄晓阳

第8章 职业忠诚

  政治家、企业家,都喜欢谈忠诚,可普通的职场人士,最犯糊涂的,就是忠诚。

  我们一旦进入小学,老师就会不断地在我们耳边讲忠诚。可到底是什么是忠诚,到底应该忠诚什么?坦率地说,确实存在一个概念上的糊涂。

  我要讲忠诚,需要先对忠诚进行一番解释。可当我考虑这一点时,我也犯糊涂了。于是,我查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忠诚:

  汉语成语,广义上指对所发誓效忠的对象(国家、人民、事业、上级)、朋友(盟友)、情人(爱人)或者亲人(亲戚)等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没有二心。忠诚代表着诚信,守信和服从。

  这个解释让我更进一步迷惑。从这个解释中,我们看到,忠诚似乎应该是对应一切。大到你要忠诚国家、人民、事业,小到你要忠诚你的亲戚。连亲戚都忠诚了,那么,你是不是一定要忠诚于你的亲人?比如忠诚于你的儿子。好了,我们再来看最后那句,忠诚是守信和服从,那么,你要忠诚于你的儿子,所以,你要服从你的儿子。如果这样推论,忠诚这个议题,就走偏了。

  今天的中国,我们看不到忠诚,大概也源于我们对忠诚失去了定义。

  定义的模糊,也直接导致了忠诚对象的模糊。

  还有,解释中特别强调,是指对所发誓效忠对象的忠诚。那么,我没有发过誓,我是不是就不需要忠诚?我公开是发过誓,但内心深处,我知道我是在说假话,我从来都没有打算将这种誓言坚持下去,我是不是也不需要忠诚?

  正因为如此,政治家企业家谈忠诚的时候,普通人也就听一听,当作耳边风。为什么?因为普通人会想,你政治家谈忠诚的那些,其实,你自己并不一定忠诚,你只是骗我们去忠诚,我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好欺骗。

  现在的社会现实就是如此,所以,没有人相信政治家的忠诚。

  那么,企业家谈忠诚呢?

  同样不信任。你谈忠诚,无非是想我效忠你,为你加班加点地干活,却少要报酬。说一千道一万,你只是想把忠诚变成你口袋里的利润。我又不是傻瓜,专干这种利人不利己的事。

  社会没有了忠诚,所以,我们到处都能见到背信弃义,我们到处能见到的,是利己主义。

  说了这么多,我总得对忠诚进行一个定义,否则,这个话题没法谈下去。

  我给忠诚下的定义即是:

  人对内心选择尤其是对人生方向感的坚持、守信和服从。

  客观上,你的忠诚对象是信仰,比如你信仰的理论,让你产生这种信仰的人等。主观上,你的忠诚对象,是你自己,是你对信仰的认定。

  所以,忠诚对象,包括了四个层面,即,忠诚于你自己的选择、忠诚于命运对你的安排、忠诚于你的精神之师、忠诚于你的事业领袖。

  第一节 忠诚于你自己的选择

  任何人,忠诚的对象首先是自己,是自己的选择。

  这一点,所有人都能够理解,是一个浅显的道理。

  可是,理解是一回事,会不会这样做,又是另一回事。绝大多数人,是能够理解的,可具体做的时候,就把这种理解忘了,抛到九霄云外了。

  不信的话,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你问一下自己,我忠诚吗?有多少人敢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一个忠诚的人?

  如果你不能理直气壮地说你是一个忠诚的人,这就出问题了。

  你的忠诚对象不是党不是国家不是民族这些大概念。我们刚才已经强调了,你的忠诚对象是你自己。可即使如此,你都不敢拍着胸脯,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一个忠诚的人。那么我问你,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可不可以理解,你是一个可怕的人?你是一个糊涂的人?你是一个无原则无底线的人?你不敢坦率地承认,你是一个忠诚的人,难道不是因为你内心深处,从来都没有一份坚持,没有一个信念?没有一种认同?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忠诚,你还能指望他是一个有原则有底线的人?还能指望他是一个活明白了的人?

  同样的问题,如果我们换一个提法:你是一个不忠诚的人吗?

  结果如何?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举手,给出否定答案。

  这时候,我们发现,确实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问你是否是个忠诚的人,你不敢确认。问你是否是个不忠诚的人,你可以毫不犹豫地否定。那么,你到底是个忠诚的人,还是个不忠诚的人?

  问题出在哪里?

  我告诉你,问题出在你从来没有考虑过你要忠诚于你的选择,要忠诚于你自己。你确实认为你是一个忠诚的人,但是,你没有忠诚。你没有忠诚,不是因为你不是个忠诚的人,而是因为你不知道忠诚什么,没有找到你的忠诚对象。

  不知我们能不能这样理解,我们之中,绝大多数人进入某个职业的时候,内心深处,就没有喜欢过这个职业,从来都不曾想过,要以此为生,要在这个职业这个行业干一辈子。从一开始,就抱着一种骑马找马的思想,随时准备跳槽。

  这一点太容易理解了。这个单位给我三千块钱一个月,另一个单位给我四千,我立即就背叛这个单位了。还有一个单位,又给我五千,我怎么办?

  你还没法说我,因为从来就没有一个人对我说过,对待职业需要忠诚。我所受的教育,也从来没有这一课。

  我会纠结我当初的选择?我会纠结忠诚与背叛这样的问题?不会。我会毫不犹豫地跳槽。

  你认为职场就是一个市场,就像买卖股票一样,时间优先、价格优先。同等价格下,谁先向你伸出橄榄枝,你就投向谁的怀抱。非同等价格下,你自然会选择更高价格。

  这里面没有忠诚什么事。或者,你从根本上认定,这件事,与忠诚无关。

  不是说要忠诚于内心的选择吗?既然这种选择并非我内心的,甚至是违心的,你让我忠诚,那实在很难。

  事业成功一定需要忠诚吗?难道说,忠诚者,更容易获得事业成功,而不忠诚者,更不容易获得事业成功?无论如何,看不出这其中的联系啊。

  上面,都是一些与忠诚相关的错误观念。

  要证明这一点很简单,可以做一个实验。

  假设有两份简历送进了人才市场,年龄、学历、工作时间、目前职位等全部相同,不同的是职场履历,其中一人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基本上一年甚至半年就换一个单位,伴随着跳槽,也有相应的升职。十来年时间,任职单位换了七八个,也升了三四级,最终进入公司高管,成为猎头公司抢夺的对象,也进入了职业经理人行列。另一份简历却要简单得多,十来年的工作经历,仅仅只在同一个单位,同样升到了高管层。

  这样两份简历,哪一份更受人才市场欢迎?

  我不知道别人如何,如果是我选择,我宁可付更高的薪酬,招那个只在一个单位工作过的人,而不愿花更低的薪酬,招那个经历了很多工作单位的人。为什么?他们的业务能力是一样的,但第一个人的忠诚度,拉低了他的整体评分。我把他招进来,或许能够解决我的燃眉之急,但一两年甚至几个月之后,我又得想办法去挖人。相反,另一个可能会将自己的整个后半辈子奉献给这个职场,我即使给他更高一些的薪酬,管理成本,也会低很多。

  我们再将上面那两个人的基本条件变一下。这两个人的工作能力都一般,在职场五六年,均没有得到升职的机会。其中一个,多次跳槽,另一个始终只是在同一个单位。好了,现在一个机会来了,公司准备在他们两人之中,选择一个升职。你们说,会选择谁?公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个从一而终的。

  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忠诚优先。

  你们不是讲人才流动的市场规则吗?这就是第一规则,并非完全的时间优先和价格优先,也不完全是能力优先,排在第一的,肯定是忠诚。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社会,忠诚是值钱的,尤其是今天这种缺乏忠诚的社会环境之中,忠诚就显得更加宝贵。

  可是,在职场,我们为什么难以见到忠诚,却只见到价格?

  这里面有一个看问题的角度问题。你看不到忠诚,是因为你只是人才市场的一件商品,既然是商品,你就处于流通之中。你所能看到的,就是价格的高低,流通速度的快慢,受市场欢迎的程度等等。忠诚这个东西无法量化,一般人很难看到。

  可用人单位呢?他是人才的消费者,他心目中有一把尺子,和你认定的尺子不同。

  明白了这一个道理,我们再来看忠诚于你的选择,就容易得多。

  一般来说,我们进入一个职业或者行业,无外乎两种情况,第一,自己的选择,第二,不得已而进入。

  第二种情况,我们放在下一节再讨论,这里仅仅只是讨论你自己的选择。

  你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这个职业是你喜欢的,这个职业是社会认同度较高的,大家都说好等等。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仅仅是你选择了这个职业之后,忠诚于这个选择吗?恐怕不一定。

  我本人身在编辑记者这个行业,和很多编辑记者接触过,我了解这个行业的忠诚情况。

  先不说别人,可以说一说我自己。我进入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小学老师。坦率地说,我没有忠诚于这个职业,因为我梦寐以求的是当编辑记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一直都在努力。后来有一天,我终于实现了这一目标,进入了一家杂志社,当上了编辑记者。

  这个职业是我自己选择的,我忠诚于这个选择吗?我是忠诚的。但是,我这种忠诚,是否始终如一?不一定,中间有反复。

  为什么会有反复?理由很简单,我梦想当编辑记者的时候,将这个职业想象得很神圣,很光彩,很浪漫,总之,可以用上所有一切美好的词汇来形容。不说这些美好的词汇,仅仅说一些小事,都能让我兴奋不已。比如说,我喜欢看书,每期杂志出来,拿到十来本样书,一个一个地送人,那种感觉,特别自我满足。我喜欢写文章,以前写文章,把文章的命运交给别人,现在,我也能掌握别人的文章的命运,那种兴奋和满足,同样无法形容。

  当了一段时间编辑之后,发现自己所做的事,只不过是日复一日地帮别人改稿子,每天都在做着一些极其琐碎的事。拿到新杂志,已经不能给自己刺激,替别人改文章发文章,同样不能给自己新刺激。到了今天,别说在报纸上发一些短文不能给我丝毫刺激,就算是每年出版几本书,一样对我失去了刺激。这时候,我还会像从前那样疯狂地喜欢这个职业吗?不会。

  既然已经出现审美疲劳,甚至已经发生兴趣转移,你还会忠诚吗?有一部分人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会了。

  任何一项职业,都不是人们从外面看到的那般,既不是黯淡无光,也不是光彩四射。任何职业,都是极其繁复的,极其琐碎的。任何职业追求,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螺旋形的,每隔一段时间,你的前行之路,就会遇到瓶颈,就会触到发展的天花板。这时候,你会苦闷,会挣扎,会失去方向感,会因苦于无法突破而心浮气躁。耐不住寂寞,守不住琐碎,就根本不可能成功。

  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普通人的理解,是要给此人以大难,让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其实并非如此,最难捱的,恐怕不是大难。对于大难,你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或者有了心理承受力,你被迫接受,反倒能泰然一些。相反,最难以令人忍受的,是平庸、琐碎,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一件事。

  几十年前,我在十堰市读书,去参观过第二汽车制造厂的总装车间。那个车间是一条流水线,流水线的两边,站着很多工人,每个工人,差不多只干一件事,比如上螺丝。车桥走到他的面前,他拿起一颗螺丝,往某个固定的地方一套,然后拿过电动的工具,再往这颗螺丝上一套,通上电,卡卡一阵响,这个螺丝被旋紧了。干完这件事,流水线也就走到了下一道工序,而另一辆车的车桥,又走到了这名工人面前,他再拿起一颗螺丝,再旋紧。一个八小时工班下来,他反复做的事,就是套螺丝,旋紧这样两件事。

  这样的事,有任何创造性吗?没有。干这件事的人,内心是平静还是烦躁?做的人是什么心境,我不知道,我在旁边看着,都替他烦躁。

  那么,我们干另一项工作,是不是就没有这种枯燥了?恐怕不是。我们当编辑,每天干的工作,同样是看稿,改稿,发稿,校对。同样是枯燥的。当记者,每天就是去采访,然后回来写稿。写稿嘛,无非就是拟标题、引题、主题、副题、导语。大多数人烦躁了,不以为然了,完全程式化了。

  这才是真正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比那些重大打击,更加难以忍受。

  我说忠诚是值钱的,为什么值钱?就因为忠诚需要付出,而且是极大的付出。付出的是什么?就是这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过程,就是这个耐得住寂寞的过程,就是这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过程。你突破了这一过程,你就成功了,你就值钱了。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电视新闻节目,讲一个卖面包的女性。最初,她在某一家面包店打工,她从事的工作,不是做面包,而是卖面包。做面包可能还有技术含量,在一般的人眼里,卖面包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可她不同,她做出了技术含量,什么技术含量?手快。她的手快到什么程度?一二十只面包,她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全部装进袋子里。我从电视画面中第一次看她表演这个动作时,以为是快镜头。她那个速度,比电视的快镜头还快,眼花缭乱。后来反复看了几次,知道不是快镜头,人家确实有这么快,以至于很多人,并不真是想找她买面包,而是想借助这个机会,近距离看她表演。她的面包店,生意好得出奇,总是排着长队。是她的面包味道比别人好?可能,但这不是根本,根本在于她将一件极其简单枯燥的事,做成了艺术。到她那里买面包的人,已经不是去买口味,而是去欣赏她的艺术。

  为什么会超越口味享受艺术?原因很简单,我做不到,你做到了,我在骨子里,对你有一种崇敬。这是个人情感取向,与口味已经无关。

  《至青春》受到大家的追捧,是因为所有人都有过那样的经历?所有人都有共同吃饭的经历,所有人都有共同睡觉的经历,你写出来试试,能打动谁?人们寻找的,是共同的情感取向。某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做得好,有口皆碑,是因为大家有共同的口味?不是,是因为共同的情感认同。

  你做得比我好一点,我会认同吗?不会,我可能觉得你和我在同一级别。如果你比我好出了很多,好到了我很可能用一辈子的努力,都无法达到的程度。我一定会认同。这就是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的道理。也是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的道理。这就是成功。

  我和很多编辑记者朋友聊天,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没有进入这一行之前,心驰神往,进入这一行,干了几年,发现也只不过是这么回事,最初的新奇感没了,干劲也就没了。编辑这个行业,有很多极其细致且需要耐心的工作,比如说,对于字词句的精细把握,很多字,区别只是在细微之处,也有很多字,很可能是习惯性错误或者某些特殊情况下造成的习惯性错误。

  举个例子,的地得的用法。

  早期,这三个字是严格区分的,学校的老师教这三个字的时候,特别细致,大多数学生,很容易就能分出。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种习惯,知道用这三个字的一般规律。后来,国家搞文字改革,也不知哪个人拍脑袋决策,将这三个字通用。这么一通用,就引出了一系列混乱。几年之后,又废除了这一改革,仍然恢复到从前。可是,这一改革害了很多人。首先是通用期间上学的这批学生,不懂这个用法了。接下来,这批学生长大了,目前进入教界的老师,都是这批学生,他们不懂这三个字的用法,自然也不可能教好学生。一代又一代人,就被耽误了。

  现在二十多岁到三十来岁的人,有多少人明确这三个字的用法?太少了。

  如果你是一般人,不懂也就不懂。社会有一种容错的良好习惯。但是,你如果从事编辑记者行业,那就不行,你一定得懂。

  一定得懂,就真的懂吗?我告诉你,我们有很多编辑记者,根本就分不清这三个字。我们现在印在纸上的文字,这三个字经常出错。报纸还好说一些,因为后面有一道专业校对程序,杂志和图书没有。杂志和图书的校对程序,由编辑自己完成。所以,最容易出现这类错误的,就是杂志和图书。

  你连这最简单的三个字都分不清,你够格当编辑记者吗?我说你不够格。

  然而,你如果用这个标准来选编辑记者,你根本选不到人。今天毕业的大学生,真正搞懂了这三个字用法的,是一个极小的比例。职场不能以此为标准,否则,他们后继无人,只能在这方面放宽尺度,希望这些人,在工作阶段修正。问题在于,仅仅这么小一个错误,说修正就修正了?不是。看似一个很小的错误,十年八年,都修正不了,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修正不了。

  修正不了,不是因为这事有多么大的难度,恰恰在于,你是否用心。

  我的《二号首长》和《爱情万岁》的编辑,是一个年轻的编辑。有一件工作,她做得极其细致,比如你的文章中提到某一条法律条文,不管她是否知道,或者是否认同你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她都会去查一查。再比如你提到某个历史事件,她也一定会仔细去查。

  我当了多年编辑,知道编辑最容易犯的是经验主义错误,以为某个事是对的,就不去考证了,最后可能是错的。这样造成的错误非常之多。

  这样去考究一个词一个字一个史实的对错,是不是一件极其枯燥的事?绝对是。如此枯燥的事,你都能做得很好,还有什么事,你是做不好的?这就是敬业,就是忠诚。

  当然,我这样说,并非这个编辑就已经把编辑这个职业做到了极致。坦率地说,任何一个行业,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做到极致,可能性很小,尽可能做到最好,才是敬业的表现。

  这就是精于此道,以此为生。

  只要你永远忠诚于你的职业选择,你就会永远地执着于探究这个职业中,极其细微的技术或者事理,就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并且从中获得乐趣。没有这种精神,根本就不可能精于此道。这个精神,就是职业精神。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坚持自己最初的职业选择?为什么不能忠诚于那个选择?是我们选择错了?后来需要调整了?不是,更大的可能,是你承受不了生命之轻,是你耐不住精于此道所必须经历的寂寞、困惑甚至煎熬。

  精于此道,重点在这个精字上。

  怎样才能做到精?不是你读了多少书,有了多少高深莫测的技术,你才是精,恰恰在于,你若是能够把最基本的,最基础的东西,做到最好,做到大家都挑不出毛病,那才叫真正的精。

  在汽车厂上螺丝如此,在面包店卖面包如此,当编辑,同样如此。

  你做不到,是因为你有两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你没想到要忠诚于你的职业,哪怕你以前想过,后来改变了,那些令人烦躁的细节,让你改变了,那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让你改变了。当然,也有些人,是从来都没想到,我们在后面再讨论。

  第二个没想到,是你没想到怎样做才能是精。

  有些人或许会说,我想过,可是,没有人教我,我不知道怎么去做。

  我告诉你,这是借口。你是想过,但你只是出于一种完成任务的心理去想,只是出于学生心态去想。你并没有想过,你要忠诚于你这个事业选择,你要精于此道,以此为生,要将自己的一辈子,套在这个职业上面。

  如果你知道,这个职业,就是你的整个人生,就是你的一辈子,你对今天的任何一个小事负责,对任何一件小事精益求精,其实是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是对你的一辈子负责,你不需要有老师教,也会去主动悟明白所有事理。

  退一步说,的地得怎么用,没有人讲过吗?要对每一点可能出现的事实差错进行反复核对,没有人对你讲过吗?全都讲过,全都是老生常谈。有哪一个编辑意识到,我容易在的地得方面出错,所以,我编稿子的时候,对于每一个的地得都要仔细核对,反复推敲?没有。所有非职业行为,都会自以为是,在这里混过去了。

  可见,不是没有人教你,而是你的职业忠诚出了问题。是你的认识出了问题。

  第二节 忠诚于命运对你的安排

  上一节着重谈的是忠诚于你的选择。

  对于这个议题,可能会有很多人不服。为什么?人生之不如意八九,大多数都属于被迫选择,无奈选择和被选择。大多属于自己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却又不得不从事这个职业。

  套用一句电影台词,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你喜欢的是另一个职业,却又不得不一辈子从事现在这个职业。

  这种情况很多,估计有百分之八十。

  前面我也说过,我的第一个职业是老师,可我不喜欢这个职业。

  在一个你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干的职业之中,确实是痛苦的。既然痛苦,怎么办?

  办法不多,只有两个。要么,你倾尽全力,追求你喜欢的职业。要么,你认命,努力地喜欢上现在的职业,把这个职业干好。当然,你可能还有第三个选择,那就是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果你选择的是第三种,你心甘情愿主动站到了八的队列,我无话可说,这个,不在我的讨论之列。

  在我们的社会中,尤其是就业形势显得极其严峻的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由自己选择了职业,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在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职业。这也是社会存在二八现象的原因。既然你不喜欢这个职业,你也就少了追求的动力嘛。

  不由自己选择职业,无非几种情况。

  第一种,自己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可是,父母认为这个职业很好,自己无力和父母抗争,不得不违心地服从了父母的选择。

  第二种,当初,自己稀里糊涂,没有想明白这一辈子要干什么,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听信了别人的话,胡乱填了现在的专业,进入职场时,不得不进了与大学专业相关的行业。

  第三种,完全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是被命运推到这个行业来的。

  这三种的无论哪一种,都不是你自己的选择,可以归结为命运的安排。

  命运的安排,是不是就不算你自己的选择?实际上,也同样是你自己的选择,只不过,你自主选择了,那是主动选择,命运替你安排而你又接受了,那是你被动选择。同样是你自己选择的。

  被动选择,并不等于不选择。尽管是被动的,你还是选择了。

  从主观上说,你是一个缺乏主见的人,你是一个不执着的人,你是一个不太会通过各种办法,达成自我目标的人。也就是说,你因为没有准备好而失去了自主选择权。正因为你本身存在的缺点弱点和不足,才造成了被动选择的局面。

  也就是说,你没有能力主动选择,命运才伸出了被动之手,帮你选择了。

  你可以为你的被动找到可以不忠诚的理由,但你可以找到足以不忠诚于命运的理由吗?不能。

  你的婚姻不是你自主选择的,是你的父母帮你选择的,所以,你找到了不用忠诚婚姻的主观理由。但客观上呢?你因此就可以不断地背叛你的妻子,就因此有了在外面胡来的通行证?显然不是,你的背叛行为,其背叛对象,并不是你的妻子,并不是你的婚姻,而是你的忠诚。

  你的背叛,并非完全针对客观的具体事态,而是你的品质。你用背叛行为否定的,是你个人的品质。客观只是为你的主观提供了一种口实。

  婚姻是如此,职业同样是如此。

  你认为别人替你进行选择,没有充分尊重你的自主意愿,所以,你可以背叛。因为别人不是你,相对于你自己而言,这个别人,在你生命之中的分量,远远轻于你自己。可你没有想过,这个别人,并非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命运,是你个人的性格个人的思想积淀现状决定的。

  你若想明白了这一点,你还敢背叛命运吗?

  你可能敢。那么,你就是一个彻底的反叛者。这种反叛,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你内心的强大与否,取决于你所处的环境,是否具有这种反叛条件,取决于你的个人魅力,是否足以驾驭你体内的反叛因子。

  你的内心真的强大到了足以对抗命运吗?确实有人能,但这种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包括二之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只可能被命运左右和编排。

  话说回来,你若真强大到了足以抗拒命运的程度,说明你已经知天命。知天命的人,不会反抗天命,只会顺势而为,借力打力。知天命的人,肯定不会背叛,而是确定目标之后,另行选择。

  另行选择和背叛,显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另行选择是自主选择,是主动行为。这种行为受确定的人生目标指引,有着极其明确的方向感,并且由一系列短期计划链牵引着,逐步接近人生目标。这本身就是忠诚,而不是背叛。

  背叛却是对目标的反正,包括自主确定的目标以及命运替你确定的目标。

  你如果没有力量自主选择,却又不甘于命运的安排,你的职场状态,就只可能是两种情况,一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这是背叛的一种。还有一种情况,今天搞点这个,明天搞点那个。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种情形就像偷情者,一个职场偷情者,今天在这里搞一搞一夜情,明天在那里搞一搞一夜情。

  你的心中,永远不再有忠诚这样一个概念。

  真是这样,你的生活将失去这个职场,你的灵魂,将失去一个赖以依附的家园。

  一个优秀的职场人,并不仅仅服从于内心的选择,在某些特殊的时候,还服从于命运的选择,更忠诚于命运的选择。哪怕在相当一个时期内,这种选择对他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产生了极大的阻力,但与反抗命运的安排相比,所能遇到的困难,需要克服的阻力,将会小得多,所以,他会咬着牙坚持下去,成为顺应命运的职场强者。

  在一个你不喜欢的行业,不热爱的职业,要培养出热爱甚至挚爱,确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一件有可能极其痛苦的事。所以,很多人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得过且过。可我要说,这种难,还能难得过你去同命运斗吗?难得过你不仅要克服你的性格弱点,还要克服你的知识储备不足以及环境逆势吗,克服追求热爱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阻力吗?

  前者,就叫顺势而为。后者,我敬佩你的倔犟,却怀疑你的能力。

  何况,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到底是你自己的选择更适合你未来的发展,还是命运的选择更适合你未来的发展?你如果要我在这个问题上找一个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我告诉你,我找不出来。原因是,它根本没有对或错的答案。

  不信的话,我们可以看看,有多少自主选择了职业,最终却改弦更张的人?他们为什么改变了最初的选择?原因可能有很多,其实有没有相当一部分人,最终发现,自己的那个选择是错的?一定有,而且非常多。

  坦白地说,今天,我可以算在成功之列,应该可以将自己归结为二了。但我内心深处,却有一种认定,我当初的选择,是错的。

  假设人生有后悔药,命运能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既不会在教师这个职业极其努力地工作,因为我确实不喜欢这个职业,同时,我也一定不会选择继续写作,而是选择了大学毕业后去房地产公司。

  我很多次对别人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我就入错了行,我不该选择现在的职业。这不是职业选择的问题,而是对个人能力的认定问题。在写作这个行业干了几十年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其实,我是不适合写作的,我没有这样的天分,也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如此一来,我背叛命运的选择,所要付出的艰辛,大得难以想象。很多家长找到我,说是他的孩子喜欢文学,让我带一带他的孩子。我告诉他,不要选择这个职业,这是一个追求无极限的职业,是一个永远看不到目标的职业。

  不具有搞文学的天分,我其实早就已经发现了,早就已经明白了。当我还只有二十来岁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就明白了。那时候,我写诗,结果我发现,我身边的那些年轻的同事,偶尔写几句诗,比我的好很多。我写文章,天天都写,结果我发现,那些并不怎么写文章的同事,一旦写一篇文章,让我眼前一亮。还有他们的知识,他们的阅历,他们读过的文学名著。天啦,我和他们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他们才最有资格做这个文学梦,我却只不过是那个梦想成为美天鹅的丑小鸭。

  还不仅仅是那些年龄和我差不多的同事给了我巨大的打击,我所在那所学校的一些学生,也同样给了我巨大的打击。我发现,学生中有不少人,文章写得特别好,语言非常漂亮或者说华丽,我和他们简直没法比。

  不过,我和绝大多数发现自己选择错了的人不同,我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了,或者说,哪怕是在最消沉的时候,在最觉得无望的时候,也坚持下来了。

  这种情形,让我想到了龟兔赛跑的故事。

  乌龟为什么能跑得过兔子?就在于乌龟的坚持。

  这也是一种忠诚。

  我讲自己的这段经历,其实是想说明一点,无论是你自己选择还是别人帮你选择,其实,都是命运在帮你选择。

  命运总在乱点鸳鸯谱,总是把具有某方面天赋的人,安排在与他这种天赋完全不相关的行业。成功不在于你是否充分发挥了你的天赋,而在于你是否充分挖掘了你的潜力,在于你是否有坚韧的毅力,咬着牙走到最后,在你是否忠诚于命运的选择。

  努力去适应命运的安排,忠诚于命运的安排,对命运的安排由敬畏到尊敬再到热爱,或许就是你人生最正确的选择。相反,和命运对抗,你将成为命运斗士,但你取胜的可能,极其之小。

  这就又回到了我们前面说过的话题。

  一个优秀的人,不在于他选择了什么样的职业,也不在于职业是否他的爱好,其最大的优秀,只在于他能将职业变成事业,将非爱好变成爱好,将不熟悉不懂变成精于此道。

  要做到这一点,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将命运的选择,变成你自己的选择,并且无限忠诚于你自己的选择。

  这很可能是一个人从平凡走向伟大的轨迹,也就是成功的轨迹。

  第三节 忠诚于你的精神导师

  人为什么要忠诚于自己?说白了,自己在选择未来,所以,你需要忠诚的,是你自己的未来,需要忠诚于你的人生。

  其次,无论是你自己的选择还是命运的选择,都有同一个指向,这个指向,就是你的未来,是你的整个人生,也就是你人生之初朦朦胧胧的方向感。所以,无论是忠诚于你自己的选择,还是忠诚命运的选择,都是忠诚你自己的人生,忠诚你自己的未来。

  显然,人生仅仅只忠诚于这两项,远远不够。

  人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波折,充满了变数,充满了艰难。导引你克服这所有一切不利因素,从一个胜利走向又是一个胜利的,是什么?简单地说,是你个人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什么?不是你的物理力,比如你的体力,不是你的传承,比如富二代官二代,而是你的领悟。有领悟的人,就算是智力差一点,也一样会干得很好。没有领悟的,就算你的智商再高,恐怕也不容易成功。

  不信的话,你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中学生涯大学生涯。那些平常学习成绩好的,门门功课都是优等的,是不是智商高一些?我认为绝对是。可是,这些智商高一些的人,是不是个个就成功了,而那些智商低一些的,就不成功?不是。几十年后,回过头去看看,有很多在社会上成功的人,并没有读过大学,更没有读过研究生。说得难听点,读书的时候,你无论怎么看,都看不出来,他将来会发达。

  可实际却是,他真的发达了,真的成功了,而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反而远远不如他。

  这种现象,到处都是,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为什么?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对人生的领悟,找到了人生正确的方向。

  这个领悟,不是生来就有的,一定是受了什么启发,一定有一个精神导师。

  由此可见,是精神导师决定了你未来的人生。所以,第三个要忠诚的,就是你的精神导师。精神导师所起的作用,是引导你对人生进行定位。

  提到精神导师,绝大多数人,都会极度迷惑,仔细想一想,我有精神导师吗?没有啊。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起到对我的人生定位的作用。正因为没有这样一个人,我没有忠诚,也就可以理解吧。如果有这样一个人,我是一定会忠诚的。且不说忠诚于我的精神导师,就算是我中小学的老师们,他们甚至并没有起到对我的人生定位的作用,我一样对他们非常好。如果真有一个影响我一生的精神导师,我是一定会对他忠诚的。

  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学生离开学校之后多年,对当年老师感情最好的,不是那些学习成绩最好的老师曾经倾尽心力的学生,而是那些差生,那些经常受老师批评的学生。对于这种现象,老师们心里都不是太舒服,觉得为了教这些学生成材,当初花费心力,却得到这么一种结果。而那些好学生,对此不以为然。为什么?他觉得自己并没有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

  为什么他们觉得没有学到什么?这种理解的差别在于,老师并没有成为他们的精神导师,他们是教了自己文化知识,可这种事,换一个人,一样可以教得好,你并不是惟一,没有对他们的人生,有重大引导。这种重大引导,显然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生的方向感。

  如果事后诸葛亮地看待这件事,有某些学生,日后是必定要进入二之列的,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进入二之列,是因为在其他时候其他地方,受到了精神导师的指引。相反,绝大多数教过他们的老师,仍然在八的行列里挣扎着,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这样的老师,又怎么可能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

  这些二们确实忠诚于自己的精神导师,可是,他的那些中小学老师,不在此列。

  那么,差生们为什么会对中小学老师好?显然,之所以是差生,并不是他们的智力如何的差,而是因为他们的懵懂。恰恰是这些中小学老师,将他们带出了懵懂时期,给了他们的人生以重要指引。

  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了,精神导师有严格定义吗?如果有,其定义是什么?

  你如果说,那些透悟了人生的大师,是你的精神导师,这个我肯定不会反对。问题在于,你一个职场新人,有什么样的因缘际遇,能够让你遇到那些透悟了人生的大师?恐怕没有。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遇不到。

  之所以遇不到,还存在另一个原因。就算你遇到了一个高人,他有足够的领悟力引导很多人的人生方向,但不一定能够引导你。他的引导,不足以带动你的领悟。

  既然没有,你是不是就注定不可能有精神导师?

  我更倾向于认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精神导师。

  人生如同登楼,学校阶段,只不过是在一楼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那些比你高的人,那些站得比你高的人,都会对你的人生进行引导,他们是你的阶段性精神导师。等你走出了学校,进入社会,你实际进入了另一个生活和工作空间。这另一个空间,有可能仍然在一楼,也有可能在二楼,甚至由于你的努力,已经登上了三楼。而那些曾经站在二楼三楼指导你人生方向的人,已经不足以担当你的人生之师了。因为你正在上楼,视域的开阔,令你看到了更高,也找到了更多的精神导师,就是那些站在五楼六楼甚至更高层的人。

  可见,人生之师,有很多种不同形态。那些得道大师,可以成为某些人的终生之师,而另一些人,可能仅仅只是阶段之师。

  无论是终生之师,还是阶段之师,都不是不可以超越的。一旦你的领悟超过了你的精神导师,你就超越了。

  被你超越的那些过去的精神导师,你并非不尊重他们,不爱戴他们,只是不忠诚于他们了。你所忠诚的对象,只能是一个,就是你人生的方向感。那些被你超越的人,已经不可能给你方向感了。

  从这种意义上说,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并不忠诚于自己曾经的精神之师,不需要恐慌,只说明你已经超越,已经找到了新的方向感。你如果仍然忠诚于过去的精神导师,也不需要暗暗窃喜,它只能说明两种状态,其一,你还在原地踏步,至少也是感悟较少;其二,你在感恩,而不是忠诚。

  明白了精神导师的意义,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到,那就是对团队精神的忠诚。

  对于任何一个职场人士来说,团队不是你的精神导师,可团队精神是你的精神导师。

  任何一个团队,都有其团队文化,团队精神。这种团队文化团队精神,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企业或者团队中每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指导着你的人生方向的纲领。所以,这种团队文化团队精神,就是你的精神导师。你追随并且忠诚于这种精神,你就可以随着团队的成长而成长,你就可以享受团队的成长带来的实惠。战争年代,我们会发现,人们成熟得很早,二十几岁,就已经当军团长了。而在整个军队,年轻并且有成就的将军非常之多。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都是一些年轻将军在建立功勋。相反,和平年代,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还像没有断奶一样。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他们那个团队的作用,也因为他们经历生死,无论是团队精神,还是生死考验,都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导师。

  现在是和平年代,人们成就事业要晚得多。为什么会晚?团队的作用太小,相当一部分人,甚至完全不明白团队精神的效用,甚至忽视团队精神。

  远的国外的,我们就不说了,说我们身边的,中国共产党。

  当初,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有那么多先烈,为了这个党前赴后继,甘愿献出青春甚至生命?因为这些人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团队精神,将团队的精神,看成自己最高也是最终的精神信仰。

  这个团队或者这个组织的精神,为什么会成为你的精神,成为你的信仰,从而成为你的精神导师?因为这个团队向你输出共同的价值观,这种共同价值观被你认同,成为你的价值观,成为你人生的方向。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是如此,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也是如此。

  对于个人来说,要想确定人生的方向,要想找到这种目标,相对较难,需要一个极其漫长的摸索过程。绝大多数人,如果没有一个团队来率领他,他只能单兵作战,只能靠自己一个人不断摸索。他可能会成功,但这种成功来得会比较晚,脚步会非常迟缓。相反,如果有一个团队率领着你,一群人集中智慧,研究出的团队方向,会更加明确,会更有前进动力。你若是能跟着一个团队的步伐,你就可以省很多力。

  换句话说,一个团队的目标,一个企业的精神,为什么可以成为一个人的职业信仰?很简单,它是由一群精英人士共同研究共同确定的,它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你选择了这个团队,认同了这种精神,就等于获得了一批精神导师,而不是一个。这个团队共同的价值观,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助推你更快地接近目标。这就是事半功倍。

  当然,你所选择的团队,是一个没有精神没有信仰的团队,是一个得过且过的团队,比如战争年代那些占山为王的土匪团队。那也是一个团队,成在那样的团队中,你是否应该忠诚于其团队精神?其团队精神,是否能成为你的精神导师?

  这个问题,在职业选择一章,我们实际已经说得清楚明白了,在这里,已经没有再讨论的必要。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种现象,某一个团队成功了,这个团队,便会出现一大批精英。《知音》成功了,凡是在《知音》工作过的人,在社会上,就会受到欢迎。马云成功了,马云团队成员,在人才市场的价格,就会身价倍增。湖南卫视成功了,全国各级电视台或者文化企业,都跑到湖南卫视去挖人才,薪酬标准,高得很。

  我常常听到一些人在说,我的这个人才,是从哪里哪里挖来的,我的那个人才,是从哪里哪里挖来的。

  如果我心里不平,可能会问一句,你挖来的那个马云团队的成员,人家只不过是部门经理的助手,你却让他来当你的总经理,他有没有这个水平?是否能将你的事业带向成功?

  沿着这个方向思考,答案恐怕不会那么肯定。也就是说,你挖来的这个人,可能水平很高,也可能水平一般。

  可同一个问题,换一个角度思考,更容易让人明白一些东西。

  假设,我需要一个总经理,我去马云的团队挖人,挖来的,可能只是一个部门经理的助手。我去另一个不那么出名,不那么成功的企业去挖,挖来的,可能是一个部门老总,甚至有可能是一个集团副总。这个部门老总或者集团副总,很可能比马云团队那个助手学历更高,智商更高,但具体办事能力,会不会更强?难说。

  很简单,在失败的团队,学到的,是失败的经验。人家在成功的团队,学到的是成功的经验。他的智商确实没你高,他的情商恐怕也不如你,可人家的经历比你丰富,见识比你多。更为重要的,他们那里集中了一批具有更高人生领悟的人,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其领悟的高度,远远超过一般团队。

  我们可能还有一个经验,某个人和我是同学,以前,我怎么都看不出来他有怎样的水平,可他只不过运气好,进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团队,几年之后再见到人家,人家已经独挡一面,成了部门老总甚至集团副总,已经开着高级小车,住着洋房别墅,而你,还在一个一般的团队里苦苦挣扎。

  一个优秀团队,给员工带来的,绝不仅仅只是高收入,更为重要的,还是职业忠诚,是精神启迪。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可这样的财富,又往往被人所忽略。

  所以我说,你要忠诚于你的团队,因为这个团队精神,是你的精神导师。

  假如你发现并不忠诚于你的团队,怎么办?

  你不忠诚于你的团队,有两种可能,一,这个团队的价值观和你的价值观存在很大差别,你根本无法认同这种价值观,甚至是你努力之后,仍然不可能认同。二是你不懂得忠诚的重要性,也不明白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你实际上稀里糊涂,懵里懵懂在混日子混职场。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你其实很好处理,选择离开,去找到那个和你价值观相同的团队,并且去忠诚那个团队。方向一致才能有共同的动力和更小的阻力,才能使动力最大化,更容易让你和你的团队接近你们所追求的精神或者物质目标。

  方向正确,努力才有价值。

  你和你的团队目标不一致,无论怎么努力,总是拧不到一起,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就算你很能忍耐,能够放弃小我,成就大我,因为价值观的根本不同,你这种忍耐,也会极其痛苦,工作的时候,也会因为认识的不同,产生很多的问题,出现很多阻力。

  所以,换一个团队,是你最好的选择。

  如果你努力地找了,发现并没有一个团队的价值观和你相同或者相近。那么,你恐怕需要做的是调整自己,最大的可能,是你的人生观价值观错了。

  有人会说了,为什么是我错了,而不是企业错了?

  完全有这种可能,是企业错了而不是你错了,你是对的。

  可你想过没有?你的对,是你一个人的认同,企业认为他们是对的,是一群人的认同。一群人认同,是一个共同的力量。他们沿着这个方向向前,充满着干劲。你呢?因为你和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和他们形成不了合力。

  我们常常会说,真理很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既然如此,整个社会,为什么一定要遵从大多数人的意见?理由很简单,这样执行成本要低得多。若是听从你一个人的意见而扭转绝大多数人的意见,这个扭转成本,就大了。

  你也许还会说。如果我和企业的价值观不同,为什么要改变的是我,而不是企业?我有没有可能改变一个企业的价值观?

  你有可能改变,那必须是你成为企业的董事会成员或者总经理办公会成员之后,或者成为企业领袖之后。否则,你必须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

  若是第二种情况,你不懂得忠诚,你没有价值观,你其实是在懵里懵懂稀里糊涂地过日子,那你就需要高度警惕了。因为你此时绝对身在八的行列,是否能够进入二,只在于你人生的觉悟,在于你对人生之师的确认并且获得指导。你什么时候开始明白过来,证明你已经开始改变,踏上了前往二的人生之途。你若是到三十岁四十岁,还找不到这种忠诚,那你就危险了。

  不是我危言耸听。

  任何人,任何领悟,都有过程。这个过程越短,人生也就越成功。这个过程越长,成就也就越小。一个人,并非不能在三十岁四十岁才领悟,问题在于,生命给你的时间有限,领悟得太晚,上帝已经不肯再给你时间去实施了。

  所以,是否忠诚于你的事业或者团队,是人生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一个分水岭。

  忠诚不是常挂在口中说的,是要深入到骨髓融入血液的,是要时时刻刻付诸行动的。所以,对职业和团队的忠诚,千万不能被自己营造的假象迷惑。

  任何一个团队,需要统一的精神旗帜,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工作小组。

  你如果不能团结在同一面旗帜下,那就是你的错,而不是旗帜的错。站在旗帜下对旗帜说三道四指手划脚,是你幼稚、糊涂,而不是旗帜的颜色不对。

  第四节 忠诚于你的事业领袖

  忠诚的第四部分,就是忠诚你的事业领袖。

  忠诚你的事业领袖,通俗地说,就是忠诚你的老板。

  前面谈到对自己的忠诚,对命运安排的忠诚,对精神导师的忠诚,绝大多数人,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可现在,谈到对事业领袖的忠诚,甚至是对老板忠诚,很多人就不能理解了,表面上,或许不敢说半个不字,内心深处,是不以为然的。

  现代人民主思想根深蒂固,同时也稀里糊涂。在他们看来,忠诚个人,就是个人崇拜,就是在维护拥护极权。其次,我凭什么忠诚于老板个人?如果这个企业是国营的,老板只是国家资本的代理人,很难说是企业领袖,也不能完全代表企业,忠诚这样的个人,有什么意义?如果是一个私人企业,企业就是老板的,他的全部利益,也就是个人利益。我们有必要忠诚于这种个人利益吗?何况,这个老板很可能是个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家伙,在这样的人手下干事,我已经很委屈自己了,还要忠诚于他,我做不到。

  我们先来看看忠诚个人,是不是在搞个人崇拜,是不是在拥护极权。

  任何一个社会,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都是一种结构体。这种结构体,就是权力管理结构,或者也可以说是社会的等级结构。除非无政府主义,否则,社会一定由各种各样的权力结构体组成。

  正是这种社会结构,构成了社会秩序。失去了严谨的社会结构,秩序就将不复存在。

  怎么维护这个结构的正常良性运转?靠法度。在国家层面,维持社会结构秩序的叫法律,在企业层面,叫制度。

  我们每一个人,只是这种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明白,正是这种严谨的社会结构,维护了我们的个人利益。失去了这种结构,我们的利益,是得不到保障的。

  所以,我们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必须维护和忠诚于这个社会结构。

  而领袖或者领头人的存在,恰恰是这种社会结构的产物,是这种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你如果不忠诚领袖或者领头人,忠诚于这一社会结构,就是一句空话,一句假话。

  有人会说,如果这个领头人是民主的,我会忠诚,如果是不民主的甚至是极权的,那我为什么要忠诚?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社会结构大体上都是相同的,都是金字塔形结构。那么,为什么有的金字塔就是极权的,有的就是民主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然,这属于另一个范畴的话题,原本不在我们的话题之内。

  在此,我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不作深入探讨。

  任何社会结构,都是一种权力结构,越是处于社会结构的上端,手中握有的权力就越大。人一旦有了权,就容易专权,最终导致极权。这是极权产生的原因,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并非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人,有了巨大权力之后就不专权。也并不因某个处于权力结构下端的人,以宣传民主思想而渐渐走向权力顶端,就一定会永久地秉持其民主思想,不会发生改变。他行使权力的时候,诸多制肘和阻碍,会促成他寻求专权。

  要限制这种专权行为的发生发展,不在乎个人有没有民主思想,只在乎整个社会结构有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对可能出现的专权乃至极权行为进行约束和制裁。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专权或者极权的产生,不在乎这个人或者这个结构体,有多少民主思想,而在于这个结构体,在制度上对于专权或者极权的出现,设置了怎样的法例以及建立了怎样的维护法例的执行体系。

  我们有民主思想,因此,我们反对极权的权力结构,那没错。但符合民主的权力结构呢?你也反对?你自然会告诉我,你不会反对这种权力结构。

  于是,问题来了。既然你不反对民主的权力结构,那么,你是否忠诚于民主的权力结构?你也不忠诚吗?

  你不忠诚于这个权力结构,你就游离于这个权力结构之外了。那么,所谓的民主的权力结构,就不代表你。这是不是说,这个权力结构不民主了?有点值得怀疑。

  更多的人会说,既然是一个民主的权力结构,因为这个权力结构代表着我,我自然忠诚于这个结构。

  那好,又有问题来了,权力结构是金字塔形的,金字塔的顶端,就是领袖。你既然忠诚于这个权力结构,那么,是否忠诚于这个金字塔的顶端?

  实际上,这是现代民主的一个悖论。

  美国人向全世界贩卖他们的民主论,让全世界的民主主义者认为,民主就是不需要忠诚于那个权力结构的顶端。如果你不忠诚于权力结构的顶端,实际就是不忠诚于权力结构。可这个权力结构,又是你民主选举出来的。人们就是陷在这种自己都把自己搞糊涂了的理论之中,彻底失去了忠诚。思想的混乱,也就因此而产生了。

  有关这个话题,我不需要深入地探讨,只是提一提,只是说明,你是否忠诚于你的领袖,与你的领袖是否极权,并没有必然联系。人个对领袖的忠诚,也不是搞个人崇拜,不是否定民主。领袖不是个人崇拜的产物,而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方向感的产物,这个领袖,恰恰是给你方向感的人。何况,忠诚是由下向上的,个人崇拜而产生的极权统治,是由上向下的,方向性完全不同。

  当然,盲目的崇拜和无原则无底线的忠诚,容易使顶层结构产生极权思想。

  既要忠诚于权力结构,又要防止这种忠诚实际助长了个人崇拜以及极权的产生,这才是民主的精髓。这种精髓的一部分,是民主集中制,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讨论一件事的时候,大家可以充分发扬民主,一旦由上级拍板,就不能有任何异议,对了的要执行,错了的,也要执行。

  当然,真正的民主机制,并不仅仅是这个民主集中制的机制。此外,还应该有一个机制,那是一个纠错机制。

  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纠错?不是你随时随地的纠错,也不是任何个人均允许以任意方式纠错。你必须通过合法的程序,对那个导致错误的程序进行纠正,而不是纠正某一件事。

  可以举两个例子。我们都说,美国宪法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完善的一部宪法。但是,美国宪法条款是不是完全不存在错的?是不是完全不需要改进?显然不是。美国宪法制定的时候,南部还是奴隶主制,后来,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废除了这一制度。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其源头在于北方希望对宪法中与奴隶有关的条款进行修正,而南方却要维护这个条款。

  美国宪法有很多条修正案,更多的修正案,是在完全和平的、符合法定程序的情况下完成的,而不是像南北战争一样,以极端的方式完成的。

  这里涉及一个民主的要义:法度有可能是错的或者不合时宜的,但是,在这条不合时宜的法度没有废除或者没有被修正之前,必须按照法度执行。正确的或者说真正符合民主的做法,应该是一面维护现有法度的执行,同时通过法定程序,推动对这一可能不合时宜的法度进行修正。

  在这里,我举另一个例子,发生在中国的例子,药家鑫案。

  药家鑫案没有判决之前,国内掀起了一股巨大的舆论,说药家鑫罪不至死,他不应该被判死刑。甚至有人上纲上线,认定,如果药家鑫被判死刑,就是现代刑法改革的彻底失败。

  我个人认为,这件案子,实际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死刑该不该废的问题。二,具体到药家鑫案,他该不该死的问题。

  死刑该不该废?我个人认为,死刑该废,但必须弄明白一件事,废死,并不等于这个人不该死。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立法根本,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全世界都遵从这一原则。在这一根本原则之下,世界上又有很多国家废除了死刑,立法根本,不在于某些人该不该以法律的方式判处其死刑,而在于法律在严厉之时,还需要表现一定的温情和仁慈。也就是说,判处某个人死刑,是理。而理之外,规定不以司法的方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权,是情。可见,废死其实是一个哲学命题,并且含有道德意义,而不完全是一个法律命题。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明白,药家鑫案中,药家鑫该不该判死刑,并不是药家鑫罪行的轻重决定的,而是定刑的宽严尺度决定的,是法律的人性标准决定的。

  药家鑫如果不被判死刑,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刑法中有关死刑条款的修订。这一条款在没有得到修订之前,必须按现有条款执行。你可以利用这一案件推动刑法修订死刑条款,但并不能因为这一条款存在任何瑕疵,就可以拒绝执行。

  一句话,在新的法度没有产生之前,任何人无权对旧有法度拒绝执行。

  由此,我们明白了一个事理:你必须遵守你所在群体比如公司或者其他机构的法度,必须忠诚这个法度,并且忠诚执行这个法度的领头人。就算你对这种忠诚存在怀疑,也只能遵循法度规定的质疑方式,而不能在规则之外。

  有人或许会说,如果这个领袖自己都不遵循法度呢?我也应该忠诚吗?

  这不是忠诚的问题,是你自己的选择问题。

  一个自己不遵法度的人,不是一个英明的领袖。这种人是否存在?肯定存在,甚至有可能大量存在。正因为存在,也造成了很多人认为不需要忠诚的错误理解。从客观上说,你确实不需要忠诚于这样的人。但从主观上说,还是你自己的问题,你不应该错误地选择这样一个企业。错误地选择了一个不应该忠诚的事业领袖,就是错误地选择了人生路上的领航人,错误地选择了你自己人生的方向,很可能是你一生中最大的错误。正确选择了事业平台,也正确选择了事业领袖,却又不忠诚,是你人生的另一大错误。

  有人说,我想忠诚于自己的事业领袖,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做。也可能有人说,我的事业领袖所处的位置太高,我和他之间,隔了很多层,平常,我们连面都见不上,我怎么对他忠诚?

  确实,一个大公司的员工和这个公司的事业领头人之间,隔了很多级,你甚至都无法直接地判断,这个领袖,是不是一个英明睿智的领袖,是不是一个值得你忠诚的领袖。就算你知道,你也不知道怎么去忠诚他。忠诚于最高领袖,似乎是公司高层那一级的事,而处于公司下层的普通员工,似乎只能忠诚于他的上司。

  普通员工怎样忠诚于你的事业领袖?其实很简单,忠诚于你和公司共同的事业,忠诚于你们共同的价值观。再具体一点,也就是敬业。用一句话概括:敬业,就是最大的忠诚。

  一个集体的所有员工,都是因为对一项事业的一致认同走到一起来的,为了这份共同的事业,你如果能够恪尽职守,就是最大的忠诚。

  换句话说,你如果不能恪尽职守,就说明你不是一个优秀的员工,甚至不是一个优秀的职场人。

  第五节 忠诚的根本前提是方向感

  前面四节,谈了忠诚的四个层面,说白了,其实就只是一个核心问题:忠诚于人生的方向感。忠诚自己的选择,是忠诚人生的方向感,忠诚命运的安排,忠诚精神导师,忠诚事业领袖,都是忠诚于人生的方向感。

  学生时代,老师对我们谈忠诚的时候,谈的是忠诚的具体对象,比如忠诚党的事业,因为党的事业能给你方向感。忠诚国家,国家同样能给你方向感。我谈到百度百科对于忠诚的解释,认为那个解释导向一个错误的方向,是因为导向你要忠诚你的儿子。为什么忠诚你的儿子就是错误的?根本原因也在于,你的儿子,不可能给你人生的方向感。

  我们为什么要忠诚?因为你所有的忠诚,都指向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是你的人生方向。

  反过来看,相当多的人,为什么没有忠诚?原因只有一个,他没有这种方向感。

  没有方向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没有开悟,不明白人生需要方向感。其二,曾经有方向感,后来失去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迷失了。迷失又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纯主观原因,二是纯客观原因。

  如果是纯主观原因的迷失,只要好好领悟我在上面谈到的忠诚问题,应该可以重新找回方向感。因此,在本节,我们不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本节主要讨论的是另一个问题,纯客观迷失。

  第三节谈到的忠诚于事业领袖,曾涉及可能存在的极权问题。这是客观迷失的一种,整个团队,实际已经失去了理性的方向感,只剩下盲目。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事业领袖的实际作用,是要给一个团队指引方向,也就是给团队的每一个人指引方向。但在有些企业,领袖已经失去了这种能力,此时,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迷失了方向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公司高层,尤其是职业经理人。

  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成功人士们,对于职业经理人的忠诚,是持怀疑态度的。据我看来,这些职业经理人,并非不忠诚,而是他们追求的事业,已经到达天花板,从而使得他们失去了方向感。

  前几天看到微博上中传一段据说是马云的话。马云说,01年,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告诉我的18位共同创业同仁,他们只能做小组经理,而所有的副总裁都得从外面聘请。现在十年过去了,我从外面聘请的人才都走了,而我之前曾怀疑过其能力的人都成了副总或董事。我相信两个信条:态度比能力重要,选择同样也比能力重要。

  这番话是不是马云说的,我没有去证实,也没有太大证实的必要。我在这里引用,只因为他这段话的一个深刻含意,是在谈忠诚,恰好,我在这里也谈忠诚。

  马云说最后强调说,态度比能力重要,选择同样比能力重要。什么意思?就是强调忠诚。当初创业的那十八个人,能力虽然差了那么一点,可他们忠诚。正因为他们忠诚,所以有了坚持,正因为他们忠诚,所以有了选择。这段话的意思,完全符合我谈的第一种忠诚,忠诚于你自己的选择。

  这段话对于初进职场的年轻人,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马云这段话中提到的能力,当然不是指智商和情商的差别,而是综合能力。决定综合能力的主要是两大因素,一是个人的领悟力,二是经验积累。如果经验积累是一个时间坐标的话,那么,领悟力,就是一个空间坐标。这两个坐标的递进,就是能力的增长。

  马云的意思是说,这个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决定的能力的增长,与你最终是否成功无关,至少,与在马云的团队里是否成功无关。真正有关的是坚持和对企业领袖的选择。

  看吧,这就是忠诚。

  还有一句俗话,也表明了这一意思:千年的媳妇熬成婆。

  意思是说,当小媳妇不要紧,只要你坚持,你有足够的耐性和韧性,一点一点地熬下去,一步一步地捱下去,终有一天,你会熬成婆。这里,媳妇和婆,当然是两个比喻。今天的媳妇很幸运,一进门就当家作主人,不仅是内当家,还是外当家,里里外外的一把手。可在过去,儿子很多,媳妇也很多,一个大家庭。比如说像红楼梦中的那种家庭,媳妇根本不可能有太高的地位,真正的家庭权力,掌握在婆婆手里。媳妇要想获得理大的家庭权力,就只有一个路径:熬。

  这句话里,还有一个职场道理。媳妇年轻,能力坐标的数值很低,领悟值和经验值,都处于起点,就算人和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差不到哪里去。只要熬了相当一段时间,这两个数值,才会逐渐达到高位。至于到底有多高,时间坐标的变化,几乎所有人都一样,差别只在领悟力,也就是纵坐标的高度。

  如果没有坚持,不能熬,不断地变换角色,结果如何?

  你不断地从这个单位跳到那个单位,就一定能够成功了吗?不一定,甚至更难。原因在于,你不断变换单位,职场历练多了,可能促进你的横坐标递增,也可能促进你的纵坐标递增。但是,你失去了职业忠诚,失去了坚持,等于从一个坐标系换到了另一个坐标系,自然无法达到一个更高的峰值,自然也就无法成为马云所说的副总或者董事。

  现实的例子摆在那里,马云所聘请的那些职业经理人,他们的能力数值,显然要比和马云一起创业的那些人高得多。可是,他们最终都离开了,从一个坐标系进入了另一个坐标系。为什么离开?我不知道,马云的言外之意,是他们没有坚持,没有正确地选择。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忠诚于马云,没有忠诚于马云这个事业团队。

  所以说,马云的这句话,除了在告诫年轻人需要忠诚之外,其实也是在暗指职业经理人在进入市场化的职场之后,已经失去了职业忠诚。

  这种认识是对还是错?表面看来,是很有道理的。那些从外面聘请来的人,全都走了,伴随了马云企业的高速发展,却没有享受最终的胜利。难道不是显示他们错了吗?如果他们像马云所说的,或者像马云团队的早期创业者那样,咬着牙坚持下来了,岂不是一个美好的前程?

  这事,是不能假设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这个假设,只是充分运用了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现象,另一个是结果。用结果来假设过程,是一个非常可笑的行为,因为这个结果,很可能是过程造就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结果很可能是另一种样子。

  马云没有用当初创业团队的十八个成员,而是聘请了一批职业经理人,他认为这是他犯的一个错误。这句话是错的,也是用结果来推导过程。

  过程是什么?是马云和十八个创业伙伴一起创业,于是,我们可以给这十八个人每个人建一个坐标系,经验值是横坐标,领悟值是纵坐标。此时,这十八个人的能力值是多少?因为处在起点,我们可以设定为零。

  一个企业或者一项事业的成功与否,是否与这个坐标系的数值相关?不一定。

  这里还有另一个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同样有两根轴,横轴是创业者的思想高度,纵轴是行业的发展前景。

  在一个发展前景很好的行业,或者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企业领导人的思想高度就算是弱一点,也能被行业的发展推高企业的成功指数。反之,就算企业领导人的思想高度再高,行业发展前景有限,企业的成功指数,也不可能高,很快就会触及发展的天花板。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近三十年成功的企业,都是哪些行业?

  改革开放之初,最热的商品是家用电器,那时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什么的,都需要开后门,所以,家用电器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最好。生产家用电器的,迅速成为明星企业。电视机有长虹、康佳,最早还有什么北京、熊猫什么的,洗衣机行业有小天鹅、威力等,空调行业有春兰、格力、海尔,电冰箱最多,有容声、万宝、新飞,还有其他一些家用电器,如热水器、微波炉等等。

  这些企业都曾经是时代的弄潮儿,这些企业的领袖们,也都曾万众瞩目。那些成功学者们,就去研究他们的成功,写成一本又一本书,拍成一部又一部电视剧。他们的经验能学吗?显然不能,今天,你再去看看,这些人去了哪里?在成功企业榜上,差不多是消失了。

  原因只有一个,纵坐标,已经触天花板了。

  到了八九十年代,什么最热门?电脑。于是,电脑行业,又出了一批人,联想啊什么的,成就了什么人?成就了柳传志他们这一批人。联想或者柳传志,曾经是怎样的励志教材?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捧着他们的书看,希望复制他们的成功。可能吗?苹果都不主要做电脑,而是改行去做手机了,联想还死抱着电脑,不死的话,大概离死也不远了。

  电脑硬件之后,又冒出了一个最热的行业,互联网,于是,又出了一批人,包括马云,包括马化腾。他们这批人,仍然在这个时代弄潮,那是因为这个行业,仍然处于快速上升之中。未来什么时候会冷下来,或者发展速度会慢下来?我不知道。但一定会到发展瓶颈,一定会有那一天。

  互联网之后,最热的是房地产。于是,又出现了一批弄潮儿,潘石屹啊,任志强啊,王石啊,一大堆。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坐标系的纵轴,无一不是快速发展。自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些快速发展的行业,同样有些人成了先烈,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为什么会死在沙滩上?这就取决于横轴了,纵轴的发展虽快,横轴也就是企业领袖的思想高度有限,使得企业的发展值上不来。

  企业领袖的超前意识和超前决策,有利于企业选择纵轴。所以说,企业领袖的思想高度决定企业的发展空间。

  但是,企业领袖的这个思想高度,是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柳传志创业的时候,是不是已经清楚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不是,他只是因为学的这个专业,想创业的时候,只有这个领域,是他最熟悉的。马云创业的时候,是不是清楚这个行业的发展高度?同样不是,创业之前,他从事过很多行业很多职业,基本都是失败的。他是屡败屡战,最后误打误撞,闯进了这个行业。还有更多的人,一样屡败屡战,却没有马云运气好,没有误打误撞,不留神跨进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

  好,你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行业,这时候,包括企业领袖在内的创业团队成员,又回到了我们谈到的第一个坐标系了,即经验值和领悟值的那个坐标系。

  在这个坐标系中,领袖的能力值上升一定会比所有人都快。上升得快,有很多原因,智商情商是因素之一,站在企业最顶端,接触面广,信息来源多,因为企业命运系于一身,想得比别人多,都是原因。如果没有企业领袖能力值的快速增高,这个企业,自然也不可能迅速发展。

  换句话说,他如果没有如此之快的成长,他的思想很快就到达了天花板,他的企业,也就没有继续成长的空间了,他也就成了那个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的前浪了。可见,就算是企业领袖,也是一步一步成长来的,而不是天生的。世界上没有天才,只有理解力和领悟力的差别,只有位置的差别带来的机遇的不同。

  相反,其他的共同创业者,虽然也都会有大幅度的进步,可与领袖相比,速度显然太慢。尤其领袖的高屋建瓴、领袖深入细致的思考纬度,从某种意义上说,造成了他们的懒惰,在他们看来,凡事只要有领袖,就一定是对的。

  领袖会不断地提醒他们,你们要快点成熟起来,企业发展需要你们能够挑起更重的重担。他们也想努力,可他们有依赖,有人替他们托底,没有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忧虑,所以,他们对于企业未来以及个人未来的思考,没有企业领袖那种迫切性,从而形成一种思维上的懒惰,局限了纵坐标的递长。

  客观现实,也会局限他们的能力值增高。最初创业的时候,只有那么十几个人,这些人,大多数是普通职员,他的经验值,也就是当好一个普通职员。忽然有一天,企业发展了,十几个人发展成了几十个人,最初的那些普通职员,全都成了小组长,每个人带了几个兵。他们怎样带这几个兵?怎样当领导?恐怕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慢慢明白一些道理一些方法。好不容易等他们懂了掌握了管理一个小组。企业又快速发展了,变成了几百人的企业,需要他们带几十人了。几个人都还没带好呢,几十人能带好?

  马云说,当初他对自己的创业团队说,你们只能当小组经理。这话没错,说的是客观事实,一点都不夸张,也并没有贬低那些人,而是一个成长滞后带来的问题。这不是马云一个人面临的问题,是所有快速成长的企业领袖,都会遇到的共性难题。

  这时候,企业领袖怎么办?等这些人成长?那么,他的企业成长速度就会慢下来,且不说这种慢,会让其他同行超越,这种慢,很可能使得一个现代企业团队,永远无法形成。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条路可走,向外引进人才。

  可见,引进职业经理人,是一个高速成长企业必须经历的过程。

  这批职业经理人到来之后,会给马云的企业带来什么?第一,他们会带来一系列的新思想新方法,比如系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比如对某些职场心态的认知和领悟。他们所带来的东西,会给以前的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这些人警醒,让这些人顿悟。以前,领袖不断强调,你们要学习,要努力,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差什么。现在,来了一批职业经理人,看一看人家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暗中比一比,立即明白了差距,提高了能力坐标系中的纵轴空间。第二,领袖不用他们而宁可去外面找人,肯定让他们之间的一些人感到了压力,甚至是巨大的压力,同时也获得了动力,他们开始激起直追,迫切性和危机感使得他们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白差距也使得他们有了方向感,因此拓宽了能力坐标系的横轴广度。

  这批职业经理人,除了支撑企业的快速发展之外,还在帮助马云建立现代化企业架构,为现代企业培养人才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没有这批人,马云创业团队的成员,会不会成长?一定会。但是,时间会长得多,速度会慢得多。这批职业经理人的到来,为马云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

  由此可见,马云说他请这批人是犯了错误。他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他如果没有聘请这批人,他的企业,一定没有今天这样的规模,没有今天这样的架构,没有今天这么多的人才储备。甚至还有可能,早已经被别的企业挤到了一个狭小的发展空间,不得不惨淡经营了。

  这一步棋,为马云企业乃至马云个人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助力。马云看不到这一点,却在那里抱怨这批人缺乏职业忠诚。可见,马云的能力坐标系中,纵轴也就是领悟力,已经有了天花板。

  一个思想高度已经触及天花板的人,会是一个什么状态?因为你的这个天花板确实非常之高,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或许一辈子,都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所以,你是这些人的精神领袖,你是这些人的忠诚对象。

  然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学无止境,领悟更无止境。作为企业领袖,你的思想已经触了天花板,上升空间已经非常之小了。跟着你的那批人,要么看清了彼此间的距离,要么,甚至已经在领悟值方面超越了你,你还能要求人家忠诚吗?若是人家还忠诚于你,那就不是忠诚,而是愚忠,是盲目的。

  人家为什么要忠诚于你这个事业领袖?那是因为你确实是一个事业领袖,不仅能够领导这个企业走向成功走向辉煌,更能在人家的精神领域,起到精神导师的作用,能够为人家指明方向。当人家找不到这种方向感的时候,还会留在你这里,浪费青春?绝对不会,他们肯定选择离开。

  这种离开,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背叛。恰恰相反,他们是在追求,是更进一步的忠诚,忠诚于自己的方向感。

  我们把视线引开一点,比如湖南卫视的制片人。当初,这些人进入湖南卫视的时候,都是职场新人,小男孩小女孩。假以时日,这批人伴随着湖南卫视的成长而成长,逐渐成为独挡一面的高级人才。正是湖南卫视培养了他们,造就了他们。他们对湖南卫视有感情吗?一定有,而且很深。如果问一问那些离开了湖南卫视的人,他们提起湖南卫视,一定是激情澎湃的。这就是忠诚。

  但另一方面,他们已经成了知名的制片人主持人。这些人如果仍然留在湖南卫视,面临两大问题。第一,这里人才实在太多,竞争激烈,搞不好,他连上节目的机会都没有。连节目都上不了,还谈什么事业前景,谈什么方向感?第二,他们的收入,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的水平。人家外面已经开出了几百万的年薪,而他们在台里,且不说只能拿到几十万年薪,甚至连上节目的机会,都可能没有。

  他们怎么办?因为死忠而委屈地留下来?还是另攀高枝?

  他们确实是想死忠,可是,你得给他死忠的方向感啊。这种方向感一旦消失,他就失去了人生动力。这种动力感的消失,对于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不是可怕,而是一种类似于死亡的可怕。

  再回到马云。他那句话告诉大家一个结论,当初那些创业团队成员,现在大多成了股东、董事,言外之意,那些聘请来的职业经理人,是不是没有成为股东,没有成为董事?我不知道。人家给你的企业带来了如此之大的实惠,你连一点股份都不肯给他,你连一个董事席位都不肯给他,他的方向感在哪里?你不仅不给他股份,不给他董事席位,还因为企业需要内部竞争环境,给他设置了很多竞争对手,他的方向感,又在哪里?

  不错,你后来给了其他人股份,给了其他人董事席位,那是为什么?那是因为你通过这些职业经理人的离去,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家用这种办法教育了你,启发了你。

  可见,忠诚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忠诚的空间,就是方向感。

wWw。xiaoshuotxt。net Txt 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黄晓阳作品集
高手过招爱情万岁(下)阳谋高手幕僚二号首长2梁朝伟画传爱情万岁(上)职场二规则决战江湖二号首长京西胭脂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