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职场二规则》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0章 职场关系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职场二规则》 作者:黄晓阳

第10章 职场关系

  职场新人很容易犯的错误之中,还有一个,对职场关系的认定。

  这里所说的职场关系,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认真说起来,职场关系其实并不复杂,无非三种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和客户关系。

  如果将人际间难以处理的关系进行一个排名,这三大关系,很可能排得非常靠前。任何一个职场人士,跨入社会便要面对这三大关系,而这三大关系对于他们又是全新的,陌生的,人对新事物的恐惧心理,使得职场新人处理这三种关系的时候,会有莫名其妙的畏惧。

  首先,同事关系怎么处理?太难了。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人难调众人口味,你进入职场之后,很可能发现,一个集体之中,什么样的人都有,处理同事关系的时候,怎么做都是错。也完全有可能,你对这个人这样处理,是对的,但对另一个人,用同样的方法,却错了。许多年轻人一旦从学校走进社会,便会心生感慨,社会太复杂了,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更多的职场新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路,是学校养成的,也就是说,带着学生心态进入职场,也用学生心态的那一套来处理职场关系。

  学生心态怎么处理?最常见的做法是谁都不得罪,你好我好大家好,保持距离,一团和气,各人自扫门前雪。

  真是如此,你很快又会发现,你在同事中和稀泥,老板不高兴了。老板不想看到同事中没有原则没有规则不负责任的和气,他最希望看到的同事关系是八个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所谓团结,即同事关系要好,团队要有良好的互动,紧密的协作。同事关系若是势同水火,你别指望老板给你分出个是非对错,通常都是各打五十大板。这时候,你会对老板非常不满,这是什么老板?完全没有是非概念。

  所谓紧张,是希望同事之间,有竞争,甚至是激烈的竞争,既是工作上的竞争,也是心态调整上的竞争。有竞争才有活力,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激情。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老好人思想,只可能让团队死水一潭。

  所以,你如果在同事关系中和稀泥,那你就把老板得罪了。

  学生心态中的和稀泥,既没有取信于同学,又得罪了老师。只不过学生们看不透这一点,不会处理这种关系,才会产生一种思维定式。

  和稀泥也是逃避矛盾的普遍做法。为什么逃避?因为进无可进,处理不好这些关系,你才回避,才想尽可能讨好。

  处理关系的正确方法,并非一味地讨好,而是要讲分寸,讲规则和原则。

  正确的职场人际关系处理,有什么样的规则?

  我总结了一下,有三大规则:工作第一原则,老板第二原则,团队第三原则。

  你理清了这三大原则,职场关系就好处理了,理不清这三大原则,你可能把职场关系搞得越来越复杂。

  第一节 共同的目标永远摆在第一位

  什么是工作第一原则?一个团队,共同的目标永远处于优先地位。

  一个优秀的人,一个二阵营或者将来必将成为二阵营的人,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次序思维。分得清轻重缓急,分得清大小厉害。人们处理不好各种关系,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哪为大哪为小,不知道先后次序,不知道轻重缓急。

  将两张钞票放在你面前,面值都是十元,但一张是人民币,一张是美元,告诉你,你可以拿走一张。你会拿哪一张?肯定是美元。因为你懂得大小。可是,同样将这两张钱摆在孩子面前,他会选走哪一张,就难说了,因为他不知道大小。

  处理职场关系就是这个道理。很多人之所以遇事不懂得处理,一味地逃避,就因为他不知道这些复杂的关系,哪为大哪为小,无法取舍。

  若是你能在心目中排出个永远的第一,你就知道,所有一切目标,均要让位于这个第一。这个第一,永远处于优先地位。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什么是第一?就是这个团队的共同目标,说得文气一点,就是这个团队的共同价值观。

  这个目标,是整个团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所有团队成员的共同目标,利益所系。你如果不认定不遵从这个共同价值观,只说明一点,你置身于团队之外,根本不应该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员。那么,你最应该做的,不是考虑怎样处理好各种职场关系,而应该考虑离开团队。如果你所做的事,会损害团队的共同价值观,那么,你迟早会被这个团队排除在外。

  绝大多数职场人,不是在做损害团队共同价值观的事,也不是游离于团队共同价值观,而是从来没有想过,要把团队的共同价值观,摆在自己人生的首位,要努力地竭尽所能地为实现这个共同价值观做出自己的贡献。

  没有想过的原因,一是没有明白我在上一章讲的职场认知,没有想清楚公与私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大与小的关系,简单与复杂的关系。二是还在懵懂之中,从来没有想过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并且为了这个未来,现在要做什么。也就是从来没有规划过自己的人生。

  一个优秀的职场人应该怎么做?

  哪怕我并不认同你们这个团队的共同价值观,哪怕我准备跳槽,为了跳槽,我早已经暗暗在进行准备,甚至我已经和新单位联系好了,随时将离开,去新单位上班。但是,只要我仍然在现有岗位留一天,我就要把这一天的事做好。

  职场中最常见的做法是什么?我已经和新单位谈好了,过十天半个月就要去上班。从此时起,在原单位,我就不做工作了,老板给我什么工作,我都答应得很好,就是不做。也不用担心老板不高兴,反正过几天我就要走了。特别是最后时刻,一旦老板同意你离开,拍屁股就走人,该做的交接不做,拖着,给原单位出点难题。

  这种人,以为是给原单位出了难题,以为是报复了那个对自己不好的老板,而事实上,你是输了自己的口碑,输了自己的职场原则。

  相反,你的做法如果是另一种,哪怕根本不认识你的人,也会不断地说你好。

  前几天,有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她去某个城市参加本集团的一个高层会议,这个会议是交给一个会务公司组织的,报到那天,她站在酒店大堂,看会务公司的人搞接待,很快就有一个小姑娘进入她的视线。一起搞会务接待的有好几个人,大家都是一副公事公办的表情,只有这个小姑娘,对待所有人,都极其热情,你提出的所有问题,她都积极帮你处理,她自己处理不了的,也一定会想办法帮你做到。

  当时报到的人很多,我的朋友站在一旁,很有耐心地等待,也可以说,在观看她的应对,在欣赏她工作,同时也认定,不要其他人接待,只选她,哪怕多等一会儿也行。轮到我的朋友之后,她提了几个问题,小姑娘全部微笑着回答。我的朋友问起一个不同片区的同事,希望知道她到了没有,被安排在哪个房间,现在何处。小姑娘并不清楚这些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与她搞会务接待,关系不是太大。如果她回答,抱歉,我不知道这些。我的朋友也无可奈何。

  可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热情地查了登记资料,又想办法和对方联系。

  我的朋友见她如此热情,便提出了另一个要求。这个要求,与她的会务接待,更是沾不上边。可她仍然没有拒绝,而是热情地问别人,替其联络,最后还将她送到指定地点。正是接触的时候,小姑娘向她要其他联系方式。

  一般来说,大家都不肯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给陌生人,更不用说较为隐私的联系方式。可因为对她的印象极好,我的朋友很爽快地满足了她,包括微信和QQ号码。

  说到这里,你们不要想歪了。她们两人的性别是一样的。

  那次会议之后,她们在QQ上聊天,小姑娘有什么问题,都向她请教,她也乐于教她。为什么肯教她?理由很简单,她觉得这个小姑娘不错,将来一定能有大出息。也就是说,这个人的将来是二还是八,你不需要太多了解,只要看她做一两件事,便可以判断。

  我的朋友得出的判断是,她将来肯定会是二。

  帮这个社会多造就一个二,是大家都乐于做的事,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聊熟了之后,她告诉我的朋友一件事,她正在努力换一个单位。现在这个单位,确实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她需要一个更高的空间。我的朋友问她,你有目标了吗?她说,有了。我想去百度,我一直在为此准备。她介绍了自己的准备情况,比如她将自己几乎可以利用的时间,用来了解百度,了解百度的团队价值观,了解其员工的工作方式,了解成为百度员工所需要的各项准备。她甚至为自己做了一个进度表,严格地列出自己成为一个百度人,需要一些什么,哪些是自己做到了的,哪些还有距离,哪些自己根本没有做,应该在一个什么时段内完成。

  听到这些话,我的朋友非常感慨。

  令人感慨的,不仅仅是她为了进入百度而做的准备,更在于她对现有职位的负责。作为现公司一名极其普通的员工,她其实可以得过且过,可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事实上她没有,她仍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现在的工作,尽一切可能,将每一个细节做好。这种人,绝对已经做好了职场准备,所缺的,也就是经验和履历。

  我的朋友,和她只不过见了一次面,便开始替她做义务宣传。可以设想,她身边那些熟悉她的人,会替她做怎样的宣传?她在现在的公司,会给上司给同事,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她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又会给新的上司,留下什么印象?

  毫无疑问,她一定能够得到新上司的赏识。

  别说是新上司,就算是我这个从未见过她的人,只听朋友如此介绍,我就得出一个判断,这样的人,如果愿意到我手下来工作,我一定举双手欢迎,我还要尽我一切可能,为她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助她成功。

  任何一个团队,都有他的共同价值观,都有他的目标任务。

  一个优秀的职场人,只要留在这个团队一天,不管是否认同其共同价值观,都要为这个团队的目标任务兢兢业业。

  具体到处理职场关系上面,只要你是在执行第一原则,那么,另外两个原则,都可以放在次位。

  如果你执行第一原则的时候,和第二原则第三原则发生了矛盾,怎么办?

  不是你去低就第二原则第三原则,而是牺牲后面两个原则。

  说白一点,假若你坚定地认为,你是在执行第一原则,可你的老板不能理解,甚至不支持,这时候,你要做的,不是服从或者屈从老板,而是想尽办法,说服老板接受你的意见。在你反复做了说服工作,老板仍然不能接受的情况下,怎么办?你不是和老板翻脸,另搞一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曲线救国,想到某种较为缓和的办法,或者将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目标,一步一步地实现,让老板看到,你的这个计划是可行的,你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说到这里,我再讲一个我自己的例子。2007年,我从广州来到长沙,担任湖南日报一家杂志的总编辑。坦率地说,这个,不是我的目标,我的目标是想通过这家杂志赚到钱,然后从事纪录片和微电影,当时还没有微电影这个说法,我所说,自然也不是微电影,我提供的是另一种说法。一开始,我和我的老板谈过此事,老板很可能也就是听一听。

  原因有两方面,第一,老板对我谈的纪录片和微电影,老板并没有认真想过,属于他并不了解的领域,他无法得出判断。第二,这两件事也是我没有涉及的领域,我是否能做这件事,他无法评估。何况,我自己都说,要等我把杂志办好了,赚到钱了,再来做。那就是以后的事,现在谈,为时过早。

  我搞了几年杂志,结果我发现,我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因为杂志根本没有赚到钱,而是在惨淡经营。在这种前提下,我根本没办法正面和老板谈我的目标,只能有机会的时候,旁敲侧击地谈一谈。这样谈,老板自然也不可能重视。

  这就出现了我上面谈到的情况,团队目标和老板的目标不一致。

  为什么这样说?我要搞纪录片和微电影,是我个人的目标,为什么是团队目标?这里还需要介绍一下,我所在的单位,是湖南日报的下属单位,华声在线。这是一个网站,这个网站的目标,是上市。为了上市,湖南日报对这个网站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改制,完善其产业链,必须将《三湘都市报》的资源打包划归华声在线,最近又在将报社其他优质资源打包划归。同时,华声在线也在极其努力地拓展自己的产业链,力求在上市之后,产业链更加的完善,盈利项目更多。

  而我所涉及的纪录片和微电影,恰恰可以拓展其产业链的一个平台,即网络电视台。

  我第一次和老板谈自己的设想时,华声在线,还只是一个二十几人,年收入三四百万元的小机构。别说我的老板,就算是整个网络世界,也没有仔细地考虑过某一天,会出现很多的网络电视台,技术、政策、市场,都受限制。而现在,有很多在线平台,已经涉足这一领域。

  这里面,还必须谈到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我本人的原因。我可能有一定的市场预见性,但我不是一个好的执行者。我有这么一个设想,而且这个设想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可我知道,靠我操作,难度是非常大的。我必须在老板的支持下,组织一个团队,才能完成这件事。

  这件事,我叫了很多年,并且一直执着。直到《二号首长》产生重大影响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其实可以将未来的这个影视平台再增加一个部分,即影视剧部分。也就是说,未来的影视公司,将有三大业务:影视剧、纪录片和微电影。同时,在做到一定规模之后,进行产业延伸,发展网络读书平台和网上版权交易平台以及网络电视台。

  这个目标一旦实现,将会成为未来的上市公司产业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平台。

  当初,老板对这个计划并不热衷,显然不是老板缺乏预见性,而是另外两个原因,其一,老板脑子里正在规划一个未来,他所规则的这个计划,没有你说的这个东西。其二,你所说的这个东西,其实只是一个设想,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计划。若要将这个设想变成完整计划,有两种路径,一是由老板来计划,二是由你自己来计划。

  由老板来计划,这个难度非常大。老板心中有一盘棋,他正在下这盘大棋。若是他从这盘棋中抽身而出,来完成你这个计划,搞不好就是丢车保卒,得不偿失。最可行的路径,自然是你自己将这个设想变成完整的计划。

  我讲这件事,只想说明,第一原则,永远处于优先地位。当第一原则和第二原则产生冲突的时候,你需要做的,显然不是服从第二原则,而是用你自己的努力,去让这两大原则产生协同。

  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你的计划,必须是正确的,必须是符合第一原则的。

  你提一个大而空的,根本无法实现的计划,却要老板接受。老板否定之后,你仍然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甚至不惜得罪老板,那是另一种意义,不在此之列。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你如果提出的是一个很好的计划,又因为老板没有同意,你却想尽一切办法,克服所有的困难,将这个计划实现了。你不仅不会得罪老板,相反,你会得到老板的赏识。

  换个角度说,你提的是一个很好的计划,老板为什么不同意?一般人觉得老板没有眼光没有能力,这么好的计划,都不懂欣赏,因而产生一种想法,跟着这样愚蠢的老板,还能有什么前途?要么,意志消沉,要么,考虑另择高枝。

  事实上,只要你真的是很好的计划,老板一定会欣赏。原因只有一个,老板一定比你高明,老板考虑问题的角度和你不同。老板之所以否定,是因为他站的层面比你高,他看到的很多问题,你没有看到没有想到。

  在职场中,常常遇到两类年轻人,都属于想入非非型,一类人做个计划,大得不得了,根本没有执行的可能。另一种人,完全不了解市场,只是自己想得很好,却不知道市场是否接受。

  这两类人,我都遇到过。

  我曾带过一个实习生,他交给我一个计划,希望我能够配合他执行。我一看这个计划,天啦,成功之后,可以赚四个亿。且不看具体内容,仅仅凭常识判断,他如果能在二十三四岁时,刚踏入社会就凭一个方案赚到四个亿,那他就不是中国第一,而是前无古人后不知道有没有来者的世界第一。

  别人是否相信这样的方案,我不知道。我是不会信的。理由很简单,任何世界第一,都是脚踏实地,一点一点干出来的。在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经验的情况下,你若想变成世界第一,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买彩票,二是做梦。除此之外,就算是卖毒品,都不可能达成这一目标。

  几年后,他来找我,向我提供了一个新方案,倒不是赚几个亿,目标已经小了很多,搞一个活动,可以赚到近百万。

  搞一个活动赚近百万人的,肯定有,而且还不少。看起来,他开始脚踏实地,开始现实了。而实际上,看一看他的方案,发现和他的第一个计划,其实是同一类型,他之所以能够赚到钱的前提,是需要一系列人物替他站台。他的四个亿计划,需要省委书记的支持,而这个百万计划,同样需要一堆特殊人物支持。这些特殊人物包括了宣传部长、文化厅长以及很多位知名人物,包括知名主持人、公知、教授等。

  宣传部长和文化厅长是官场人物,而知名主持人、公知和教授,却是公众人物,这些公众人物是有市场价格的。我默算了一下,将宣传部长和文化厅长撇开,单是他的计划中的公众人物的市场价格加起来,恐怕都不止百万。

  也就是说,他所打的算盘很简单,利用我的关系,以零成本或者接近于零的成本请到这些人,再利用这些人赚到百万。他没想到,哪怕我和这些人关系特别好,我也不可能零成本请到他们。别说零成本,略低于市场价格的成本,都是一件难事。你要请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些人有可能同时出现在你的活动上吗?

  如果将这样的方案,拿给老板,老板一眼就把你看穿了。

  还有一个年轻人对我说,我正准备写一部小说,一定会很畅销。我说,你觉得它为什么畅销?它的畅销元素有哪些?年轻人说,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非常精彩。我问,精彩在什么地方?你举几个例子。

  他说,这个男主人公很精彩,他是一个花花公子,很会追女人。我问,他怎么会追女人?他说,他很会讨女人的欢心,经常给女孩子送些礼物,说些甜言蜜语,在他的强大攻势下,女孩子很少有不心动的。我再问,他都给女孩送些什么礼物,说些什么甜言蜜语?他说,比如他经常给女孩子买小东西,化妆品啊,小首饰啊什么的。

  我说,别说这么多了,你还是做一个方案我看看吧。

  不久,他拿了一个方案来给我看,自己被自己激动了,说得神采飞扬。可我看了他的方案,立即断定,他没有谈过恋爱。我对他说,你不妨找几个女孩子问一问,你写的这些套路,会不会有女孩子喜欢?

  他说,一般的女孩子,可能不喜欢,但是,我的女主人公喜欢,这就够了。

  我说,你的思路恐怕不对。你要写一部小说,不是你的女主人公或者男主人公是否喜欢,而是你的读者你的编辑是否喜欢。

  推而广之,在一个团队,你做一个方案,你的客户是否喜欢,你的老板是否喜欢。

  在此,我讲的两个故事,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团队利益第一原则。团队利益不是个人想当然,很多时候,你认定的团队利益,很可能并不符合团队利益,此时,你如果仍然固执己见,就会非常麻烦。

  绝大多数年轻人进入职场之后,会有一种诚惶诚恐的心理,既想甩开膀子干一番大事业,遇到具体的事,又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

  简单地说,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他们很难全面理解和掌握团队的共同价值观,更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符合团队的最高利益。也就是说,在这一领域,职场新人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

  市场上为什么那些告诉职场新人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书好卖?就因为年轻人入职时间短,社会阅历浅,相对于怎么想,怎么做和做什么,对于他们更直接更迫切。

  然而,怎么想的问题没有解决,就算别人教你怎么做,你仍然做不好。

  上面讲到的两个例子,就属于不知道怎么想,想错了,因此产生的错误计划。

  既然如此,那我告诉你怎么做,当然,这个怎么做,仍然是立足于怎么想前提的。

  首先,不做任何损害第一原则的事。

  这一点,应该做起来不难。你的一切行为,必须保证一个前提,即不损害团队利益。至于是否能够给团队带来更大利益,在你暂时还达不到这种程度的时候,你不要太多考虑,甚至根本不考虑。

  第二,遵从第二原则,即老板原则。

  你的老板比你高明,他正在带领团队去实现这个共同价值观,你只要跟上老板的步伐就对了。

  如果你说,连这两点,我都做不到。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第二节 不要怕得罪同事,但一定不能得罪上司

  这一节,我们来谈一谈处理同事关系的第二原则:老板第二。

  所谓老板第二的意思,也就是在符合第一原则,却又出现了老板和同事之间意见相左,需求不同的时候,你怎么办?甚至还有一种可能,你所认同的第一原则,或者你的个人利益,与老板的要求冲突。

  出现这种情况,你一定不能骑墙,必须做出判断和抉择,此时,你应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提出来,可能所有的同事都会说,这还用问?肯定站在老板这边。

  不错,这是一个浅显的问题,一个似乎所有人全都明白的问题。

  可是,具体到细致的事务之上,恐怕很难这么理直气壮地说你明白了。

  举个例子。某个同事做错了事,你会把这件事告诉老板吗?

  同事做错了事,可能是无心之失,也可能是私心作怪,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团队利益。你怎么办?你如果告诉老板,可能有两种后果,一个直接的后果是,这个同事很容易知道是你告了他的黑状,从而仇恨你。另一个潜在的后果是,这件事可能不是太大,老板会觉得,水至清则无鱼,某一件小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在老板的容错范围之内。因此,他会怀疑,你这个人,是不是有点那个?所以,你将同事所犯的错告诉老板,风险很大,说不准两头都不讨好。

  在这种情况下,你仍然会选择将这件事告诉老板吗?

  再具体一点,老板决定,这个星期全体加班,不到晚上十点,任何人,不准下班。可你的同事在一起商量,我们只是晚上来打个卡,然后离开。谁都不准告诉老板,如果谁告诉了,就是叛徒,就是我们永远的敌人。你怎么办?

  你如果告诉了老板,你就会得罪所有的同事。同事一旦知道此事,一定会说你是叛徒,会孤立你,会找机会打击报复你,会在一切可能的时候刁难你。你如果不告诉老板,倒是得到了同事的认同,可是,老板若是有一天知道了此事,会怎么看你?且不说老板是否有一天会知道此事,就算老板不知道,你没有将此事告诉老板,都已经造成了背叛老板的事实。

  也就是说,面对这样的事,你必然背叛一方。你怎么选择?两难吧?

  我举的这个例子比较特殊一点。事实上,在职场,同事联合起来和老板作对的事,并非没有,但不一定是如此明显的事。最常见的不符合老板意愿的事是什么?是职场竞争规则被打破。

  职场竞争规则是什么?就是竞争,就是比学赶帮超。

  任何一个良性运转的团队,都会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氛围。而任何一个非良性发展的团队,团队内部,很可能一团和气,完全没有竞争。

  绝大多数员工,都希望一天只上八小时班,某个员工若是自己给自己下任务,自己给自己定上班时间,更多的时间,他都在办公室加班。结果会如何?那些坚持只肯上八小时班的同事,就可能孤立他,讽刺他,认为他是假积极,是图表现,想升官。

  学生中就是这样的。而在职场中,这种心理,也同样较为普遍地存在。

  我接手办过一本杂志。这本杂志原来是吃大锅饭,所有人的工资收入,严格按照规定来,主任是多少,普通编辑是多少,没有太大出入。我接手以后,想加强竞争,希望出现某人月收入是其他所有人工资总和的人。为了造成这种竞争环境,我制定了一个绩效工资制,将基本工资基数定得较低,将绩效工资定得很高。

  弄了几个月后,出现了麻烦。我的编辑部主任的绩效工资最少。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原因,他的心事早已经不在这里,去外面兼职了。因为他的绩效工资拿得少,就开始在下面使小动作,哪个人这个月的绩效工资拿了两三千元,他就找这个人谈话。说,你不要太出风头了,谁谁谁对你有意见。他不说自己有意见,而说别人。搞得同事关系,突然紧张起来。

  可这件事,没有任何人告诉我。我大会小会地讲,鼓励,鼓动,没有效果,大家每个月的业绩都差不多,这个月,你多一点,下个月,我多一点。我觉得这里面有问题,我也找人谈话。可任何人都说很好,没事。当然,我也找编辑部主任谈话。倒不是我怀疑他什么,而是觉得他每个月交上来的稿件质量和数量都成问题。为了维护他这个编辑部主任的脸面,我不得不降低标准,将一些可发可不发的稿子,也发了。

  即使如此,他也不满意。毕竟,他悄悄地出去兼职,是想赚双份工资。没想到,一边的工资突然少了下来,另一边是兼职,人家也不可能给他发全额工资。两项加起来,收入并没有多多少。他于是想出一个办法,找到那些编辑私下里开会,说现在这种搞法,大家收入差距太大,全部有意见。我想了一个解决办法,每个月的分数,还是按照黄老师的那样打。工资,也是每个人领,但领了之后,全部交给我,由我来平均分配。

  员工忍不住了,这个办法,侵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纷纷跑来找我告状。

  想搞好同事关系,想法不错,但必须有正确的心态,正确的方法。错误的心态错误的方法导向的,肯定是错误的结果。

  职场有一种情况,喜欢论资排辈,好像早入职一年半年,就有了心理优势,似乎提职的时候,入职时间,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因素。确实,当两个人各方面条件相当的时候,入职时间,可能是一个考量因素。实际上,入职时间,在职场是一个最微不足道的因素。对于绝大多数职场人来说,你只要没被提职,你入职一年还是入职十年,意义是一样的,你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根本就没有大哥二哥之分。

  换个角度理解,你入职十年而没有被提职,被提职的希望就极其渺茫,那些入职一年半载的,比你这个老员工,更有提职的希望。

  正因为论资排辈心理,职场新人处理同事关系的时候,更增加了复杂性。走进职场,往周围一看,不是自己同时进来的同事,就是早自己很多年进来的老师,这个关系怎么处理啊。等自己熬上一年半载,又有新人进来了,对待新人,自己便又有了心理优势。

  这种心态很害人。

  学生心态中,有一个极其普遍的特征,将老师置于自己的对立面,置于统治地位,而将同学置于竞争面,却又对高年级同学,心存畏惧,对低年级同学,心存优越感。学生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时候,永远是不得罪同学,也不讨好老师。个别同学若是讨好老师,一定受到其他同学的孤立甚至打击。所以,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怕突出,怕引起同学的不满,担心被孤立,同时,又想突出,却不知应该怎么做。

  学生干部还有一种心理,对于同学中所犯的小错误,一定会替其隐瞒,包庇,若是某个同学将这种小错误报告了老师,班干部还会联络其他同学,对其进行孤立甚至打击。同时,这类学生干部,又带有某种职场心理,认定自己是一个学生领袖,对学生有管理权和统帅权,要求学生对自己绝对服从,将自己置于非常直接的等级地位。

  于是,无论在学生心里还是在老师心里,都会形成一种单极化的等级关系。

  学生们将这种理解带进职场,因此觉得,职场中所有的关系,都是竞争关系,都是等级关系。将自己和职场中的同事、上司,均置于对立地位。于是,同事中如果有人做了错事,大家一定会帮着隐瞒,绝对不会向上司报告,怕别人说你打小报告,是小人。也怕别人说你为了讨好上司,不择手段,一心想往上爬。怕被同事孤立。

  正确的同事关系是一种良性竞争关系。也就是说,所有同事,都是你的竞争对手,同时也是你的合作伙伴,每个人都想往上爬,上司也会想尽一切办法,设计出制度和措施,促成职员向上爬,鼓励这种向上爬心理。如果职场都没有这种向上爬心理,这个职场就是一潭死水,就是一个纯八的职场,而不是一个二八分明的职场。

  同时,上司也希望你凡事向他报告,这样,他才能随时掌握团队的动态。

  任何一个领导者,最害怕的状态,是所有职员团结在一起,什么事都向他隐瞒,将他严严密密地隔绝在这个团队之外。

  某一个团队,若真的形成了上司被职员隔绝的形态,这种形态,一定不会长久,上司肯定要想办法打破这种状态,甚至不惜采取极端手段,比如开除某个员工。

  再换一个角度思考,你不打同事的小报告,自然有人会打同事的小报告。你不说的事,并不一定老板就不知道。老板一旦知道你知情不报,你在老板心目中,肯定减分了。不是老板小气,不是老板鼓励同事告密,根本原因于,同事将团队所有的事告诉老板,本身,就是在执行三大原则中的第一条,在维护这个团队的利益。相反,你知情不报,替同事隐瞒,你是在损害三大原则中的第一条。

  不打同事的小报告,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因为你损害了团队的共同利益,所以损害了三大原则中的第一条。同时,你还损害了三大原则中的第二条,即老板第二原则。

  一件小事,你却损害了职场关系中的两大原则,这就不是小事了,而是大事。

  只要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处理职场关系时,是否会得罪同事,并不重要。你如果有特别的能力,将同事关系处理得很好,自然好。若是处理不好这种关系,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只要处理好上司或者老板的关系,一切就不是问题。

  也就是说,在职场中,得罪同事并不是一件大事,得罪上司,才是最大的事。

  这句话还可以作许多不同的表述。

  在职场,你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讨好任何一位同事,更不要试图去讨好所有同事。但你必须讨好自己的上司。

  在职场,所有的同事都是你的竞争对手,上司不是,他是你的人生领路人。

  在职场,得罪了同事,不会影响你的工资收入,不会影响你的升迁,也不会影响你的去留。但如果得罪了老板,你可能在一个时期甚至永久失去了晋升机会,更严重的,还有可能被炒鱿鱼。

  我在这里谈很多的职场规则,可实际上,这些东西,并不是什么莫测高深的东西,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绝大多数规则,根本不需要我讲,只要你认真想一想,就能明白。比如这个是得罪老板还是得罪同事的问题。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你如果得罪了同事,结果如何?

  首先,你可能被孤立,不断有人在上司或者老板面前说你的坏话。影响到在同事和上司面前的印象,从而直接影响到你的职场升迁。

  其次,遇到评先什么,你就吃了大亏,得罪了同事,这个你肯定得不到。

  其三,你的工作需要同事协作的时候,人家会不乐意,甚至在背后使坏。

  除了这三条之外,可能还有些其他影响,但不重要。

  我们来说说这三条。

  第一条,不断有人在老板或者同事面前说你的坏话,败坏你的名誉。你为什么怕名誉会被败坏?因为你脆弱。换个说法,你有弱点,怕别人攻击你的这个弱点。假若你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你怕不怕别人说你干活偷懒,每天不干事?肯定不怕。人家如果真的这样说,对你,很可能是个大好事。

  原因很简单,别人有嘴巴,老板有眼睛。你说这个人不做事,可老板却看到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出现这种情况,你想老板会怎么做?千万不要以为老板是管大事的人,不管小事。这类小事,老板一定会管。

  想一想我讲的那个去电信营业部当收银员的故事。那位老兄没有告诉我怎么得罪了他的主管,有一种可能,他每天只顾着工作,不和营业部其他人来往,把大家得罪了。这些人在主管面前说他的坏话。主管也没有细致了解,仅仅只是看了看现象,人家的面前,确实是一直排着队,他的面前,确实很少人。人家收钱,都要数好几遍,多么认真仔细,他呢?总是马马虎虎,匆匆数一下,就放进了抽屉,多么敷衍?于是,她去找大老板了。

  找大老板结果如何?不是害了他,反而是帮了他,害了自己。

  再来看第二条。你如果得罪了同事,确实可能评不上先。这只是一种可能,不是绝对。

  几乎每个老板都会谈到一个观点,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什么叫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什么是职场老实人?就是那些实干的人,就是那些不计得失加班加点任劳任怨的人。就算你评不上先,我告诉你,你的老板,也会千方百计地补偿你,对你的老实,你的实干,进行肯定。

  我的手下有一个员工,工作了好几年了。坦率地说,平常,我看不出她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有时候,工作出了错,我还会严厉地批评她。每年评先什么的,肯定没有她。不是因为她得罪了同事,同事不肯投她的票,而是因为她和其他人相比,确实不够突出。

  但公司定了一些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奖惩制度,比如有个全勤奖。公司办公室的人拿到出勤表一看,她从来都没有迟到早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论刮风下雨,她都能按照上下班,这很不容易。可她做到了。年终时,你被评先,自然很好,拿一个奖状,再拿一千块钱奖金。这个员工呢?没有奖状,但同样拿到了一千元奖金。

  这个例子,与得罪同事无关。我只是想说明,因为你努力工作得罪同事,那不叫得罪,首先,你在维护团队的整体利益,为团队做贡献,执行了三大原则中的第一原则。其次,你其实是在帮助同事维护团队利益。因为你在职场太突出而被同事孤立打击,那不叫孤立也不叫打击,那是别人在帮你更加突出,在以他们的行动告诉你的上司,什么叫鹤立鸡群,他们是鸡,你是鹤。

  至于第三条,那就更容易处理了。平常,你若是有一些并不重要的工作,需要同事协作,同事可以拒绝和你协作,那是因为这些工作并不重要或者并不关键,你自己多加点班,事情就解决了。多加班,能够让你学到更多东西,也能让你在老板心目中赢得更佳形象,何乐而不为?如果这个事情是重要并且关键的,那你更不用担心,你的老板会出面组织。你的那些同事如果还在背后玩小动作,得罪的就不是你,而是你的老板。

  可见,你如果是因为工作得罪同事,同事关系是否恶化,你其实根本不需要花心思去处理。

  换个角度再来看同一件事,你因为工作得罪同事,在老板面前,你会赢得什么?

  首先,你的老板会认定你,你就是他需要的人,就是他要重用的人。

  对此,大家可能不理解。一个搞不好同事关系的人,老板会喜欢会重用吗?我告诉你,你搞不好同事关系,如果不是你个人性格的原因,而是因为你的工作太突出,你的工作做得比别人好,你的老板,一定会喜欢你重用你。不仅仅因为职场的奉献原则,也因为鲶鱼效应。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的沙丁鱼。在市场上,活的沙丁鱼价格,要比死鱼高出很多。渔民捕到沙丁鱼后,千方百计要把活鱼运回渔港。可是,沙丁鱼生性好静,哪怕被渔民捕捞起来放进渔仓,它们也一样没有危机感。渔仓里的水是死水,缺氧。运送途中,因为缺氧窒息,会有大量的沙丁鱼死去。但有一个船长想了一个办法,在渔仓里放进一条鲶鱼。鲶鱼以鱼为食物,在渔仓里,鲶鱼会不断追食那些沙丁鱼。沙丁鱼不想被吃掉,就得拼命奔逃。沙丁鱼奔逃,搅动了渔仓里的水,提高了水中的氧含量。虽然有些沙丁鱼会被鲶鱼吃掉,但相对来说,更多的沙丁鱼会因为供氧量充足活下来。

  需要说明的是,我个人比较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原因很简单,我小时候参与运送过鱼苗,给水中的鱼或者鱼苗供氧,物理方法很多。最简单也是最原始的方法,我参与运送鱼苗过程中,老板交待我,每隔半个小时,将腿伸进水中搅动一阵。哪家养金鱼的,都会弄一个循环水装置,为什么?这个装置,实际是在给鱼供氧。还有,我们去市场买活鱼,一定能看到小贩的鱼池里有一支水管,在不断放水。这也是简单的供氧方法。

  虽然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职场需要鲶鱼效应,我是认同的。

  老板最担心的事,可能是职场中装了一堆沙丁鱼,大家比着悠闲。而老板最希望的是,职场有几只鲶鱼,这些鲶鱼的活动,能够将职场这一潭死水激活。

  所以,你应该明白,你如果是一条职场沙丁鱼,那么,你得当心,你始终面临被牺牲的危机。相反,你如果是那条鲶鱼,哪怕你做事有点出格,哪怕你可怕毁掉某几条沙丁鱼,老板也会喜欢你,宠爱你,甚至纵容你。

  如果到了这种境地,你需要担心什么?

  老板一定会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你的鲶鱼效应更好地发挥。

  老板可能采取的措施,不外三种,第一,不断奖赏你激励你,鼓舞你的斗志,激发你的潜能,让你更进一步拉开和同事之间的距离。第二,给你加薪,让你更加鹤立鸡群,成为其他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第三,提拔你,让你成为那些被你得罪的同事的上司。

  如果你和你的同事之间的矛盾确实非常大,大到了影响工作的程度,那么你的老板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第一,把你调一个部门。第二,把某一个或者几个对你的工作影响最大的同事调部门。第三,将某一个或者几个沙丁鱼淘汰,牺牲掉。

  如果让我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我肯定不怕某一个人特别突出。如果我的员工中,有一个人特别突出的话。我可以告诉你们,我不惜把其他所有和你作对的人开除,重新为你组建一个团队。

  前面提到我在杂志社搞绩效工资的事,我告诉大家,我最希望出现的局面是什么?我希望出现一条鲶鱼,每个月能拿到几千上万元的绩效工资。如此一来,其他人怎么办?他们会孤立这个人?杂志社之所以没有出现拿到上万工资的人,就是源于这种心理,怕孤立,怕成为所有同事的对立面。有一个人为了维护这种平静,做了一些他不该做的事。作为老总,我肯定要淘汰这条损害了团队利益的沙丁鱼。

  在职场中,要找到一些沙丁鱼,太容易了。也就是说,要找八,是轻而易举的事,一招一大堆。可要找到一条鲶鱼,要找到一个二,非常之难。任何一个老板,哪怕是一个笨老板,也不会去干为了照顾八的情绪得罪二的蠢事。他一定会为了鼓励二,不惜对所有的八们开刀。

  另一方面,如果得罪了老板,你的日子会非常难过。这一点,我们不需要深入地讲。道理,大家是明白的。

  问题是,明白道理是一回事,怎样做好,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大事方面,你一定不会得罪老板,除非你是个傻瓜,否则,你肯定不会在显而易见的事情上面得罪老板。可是,你难保不在某个极其细微的方面得罪老板。

  比如说,你不想做鲶鱼,不想得罪同事。看似这是一件小事,但我要告诉你,就是这么一点小事,你得罪了老板。或者说,你用这么一件小事告诉老板,你是沙丁鱼,你是八,而不是二。

  你自己站错了队,就怨不得老板不信任你,不给你重任了。

  既然不怕得罪同事,只怕得罪老板,是不是可以完全不顾同事关系,独往独来自行其事?当然不是。这里所说的不怕得罪同事,只怕得罪老板,有两条原则。

  第一原则,工作有利原则。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你可以排除一切阻力。也就是说,你的任何一个可能对工作产生阻力的同事,你都可以得罪。

  第二原则,老板有利原则。你得罪谁不得罪谁,是与老板比较而言。如果拿同事和老板相比,你一定不能得罪老板。如果拿同事和同事相比,就是另一回事了。

  第三节 同事相处,需要互利互惠

  上一节,我们谈到不要害怕得罪同事,但一定不能得罪老板,可能给某些职场新人造成一种误解,即同事关系,可以不必考虑,处理得多么糟糕都无所谓,在职场中,永远要目光向上,不需要平视。

  如果你真这样想,那就错了。

  看看我的行文次序,你应该明白。宁可得罪同事,不可得罪老板,是有条件的。大条件,是老板和同事,你必须二选其一。

  事实上,还可以反过来理解,将得罪改为讨好,或者取悦,你或许更容易明白。做任何一件事,你是取悦领导还是取悦同事?这里有一个领导优先原则。只不过老板排在同事之前。所以,任何时候,你都不能以牺牲同老板关系的代价,来搞同事关系。

  这里虽然是在谈一个技巧性问题,实际又含有一种哲学意义。

  什么哲学意义?次序问题,轻重大小。

  处理职场关系,你得明确一个排序,即老板永远排在同事的前面。

  而在处理一般性的同事关系中,同样有一个排序,也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议题。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这个大排序是目标第一,老板第二,团队第三。

  所谓团队,既指你所在部门这个小团队,也指公司这个大团队。也就是说,你处理同事关系,既要考虑本部门的同事,也要考虑部门之作的协作。你既要努力地为小团队作贡献,同时,也要适当考虑为大团队做一些义务工作。

  怎么处理好小团队之间同事的关系?又怎么处理好大团队之间同事的关系?

  这事如果细说起来,可能需要一本书。在这里,我们不可能说得太细,只能简单地说一说原则。处理同事关系的根本原则只有一个,互利互惠。

  说简单一点,同事之间,也需要礼尚往来。今天人家请你吃了一餐饭,明天,你想办法再回请人家一餐。更善于处理的,并不完全这样,他可能采取其他一些办法。比如你请我吃了一餐饭,适当的时候,我还你一条烟。你经常请我吃饭啊,看电影呀什么的,我经常在工作方面帮你。

  有些人不这样干,认为这样很庸俗。我请司机班派个车,符合司机班的派车决定,司机出车,是他的工作。但有的人,要了这样的车,会给司机一包烟。有的人不会给。也还有一种人,给了,却到处损害这个司机的名誉,说,他是什么东西?明明是单位派车,他在完成单位的工作,还向我要烟。

  不给的人会怎么想?我就算打的,大概也就三十四块钱,因为是出公差,这个钱,单位是可以报的。给你一包烟,却得我自己掏,单位报不了。我亏大了。你如果真是这样想,那你就打的,不要请单位派车。你如果觉得有利,就去做,如果觉得无利,何必去做?人家做了额外工作,需要得到一点实惠,情有可原,是可以理解的。

  这只是一个小例子。我再说一个例子。

  某个广告员希望我帮他搞策划。既因为是同事关系,又因为平常聊得比较多,虽然不是同一部门,至少情感上比较接近。所以,我答应了。去了以后,我才知道,八字还没一撇呢,他和人家还处于初步谈判阶段,人家是否将这个案子交给他,甚至是否立这个案子,都没定。这事肯定搞不成。又一次,大阵仗了,不仅出县,还出省,组织了一个团队过去。去了也就去了,当时和对方谈了谈,事后怎么搞,既没有把这些人召集起来开个会,也没有落实一个基本想法。后来怎么处理这件事的,我不知道,反正是再没有音信。这样的事干了四五次,都差不多,最后的结果也都一样,什么结果都没有。

  还需要非常俗地做一个说明,这样的事做了四五次,且不说给我一点点报酬,我连一包烟都没有抽过他的,一餐饭都没有吃过他的。

  他可能会想,事情没做成嘛,如果做成了,拿到了利益,我一定会报答你。

  而我却会想,正因为他不会做事,所以,他一定做不成。事情没有做成,不是客观原因,而是他的主观原因,他做事没有规矩。不讲什么规矩?他其实是在利用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你利用别人达到你的目的也可以,但你得想清楚,做任何事,都是需要成本的,你利用别人,就需要支付利用的成本,无论是经济上的成本,还是感情上的成本。无本生意是没有的,你把人用了,事后连说法都没有一个,以后,人家肯定不会再配合你了。

  我个人认为,这之中,同样有一个次序原则。

  第一步,你必须和客户谈明一个意向,甚至是一个详细的计划书,包括你要利用的同事关系,都在你的考虑之列。人家认同你这个计划书,你才可以付诸行动。原则上,这个计划书,必须由你自己承担必要的成本。也就是说,理论上,应该由你来做这个计划书。

  当然,你如果觉得,你做这个计划书能力上欠缺,可以请其他部门的同事帮忙。

  请其他部门同事帮忙,你必须弄清一个事实,任务的下达方是谁。

  你请我做事,任务下达方如果是我的老板,那么,这是我的工作任务。理论上,我应该无条件完成。但这仅仅只是理论,具体还需要分清,这个任务到底是我份内的任务,还是份外的任务。

  我这个部门,原本的职责就是和你的部门配合,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那就是份内。如果我的部门并无这一职责,又是老板下达了这样的任务,那就属于份外工作。当然,无论是份内还是份内工作,这个工作成本,是由老板承担了。

  还有一种情况,任务并不是由老板下达,而是你私人找我协调,那么,哪怕是在为公司做事,我所接受的,也是一次私活。对于你和我个人,是私活,但对于我的部门,却是公事,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比如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如果是份外工作,或者私人间的协调,你就应该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支付相应的报酬。

  我主持《华声》杂志的时候,经常遇到类似的事情。如果说,你替杂志拉了一个广告,需要我派一个记者去采访,那是我份内的事,我无条件要做。你替我们杂志拉了一个大订户,需要我去陪人家喝一餐酒,或者做其他一些联络工作,是我份内的事,我无条件要做。尽管你拉广告或者订杂志,都有提成,有个人利益,但我不能这样想,你是在帮我工作,提高我的业绩。但是,你如果是拉了一个与《华声》杂志无关的广告,却要我帮你搞个设计,那么,就是我份外的事了。哪怕你得到了大老板的批准,我手下的员工,毕竟增加了工作量,甚至可能要加班。而你拿到的这个广告,又是有报酬的,所以,你就应该给我一个说法。

  除了大老板下达的任务之外,还有另一种情况,是通过部门之间的协调,完成的合作。这种合作,也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完全公事的协调合作,比如通过两个部门之间的负责人完成的合作。彼此之间的关系把握,在于这两个部门的负责人。我上面提到的例子,就属于这类合作。这样的合作,如果完全不存在互利互惠原则,那就是凭着私人情感。事实上,私人情感比职场间的互利互惠原则更不经济。

  因此,部门之间的这种合作,你最好不要考虑动用个人情感,更应该公事公办。公事公办,办得好或者办得不好,最终,你们都是朋友。如果动用个人情感进行这类合作,办得不好,朋友肯定没得做了,同事关系也会非常冷淡。

  不是这个人不讲情感,是因为人家看透了你,看明白了你,认定在你的心目中,个人情感不值钱,你是在利用同事关系,利用朋友关系。

  道理很简单,人家替你做了很多事,你一分钱都没给别人,你认为,你们之间的个人情感,同事友情,值钱吗?值多少钱?无论你认为值多少钱,但在人家心目中,它的价值是零。

  若是通过部门合作有一定的操作难度,一定需要动用个人情感,仍然不是问题,同样需要互利互惠原则。尽管你的这个方案没有成功,你没有拿到一分钱利益。但是,你没有成功是你的问题,不是那个协助你的人存在问题,人家既然投入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你就得为这个投入埋单。你可以和人家说明,因为你的业务没有做成功,没有拿到收益,因此,只能表示一下意思。但你绝对不能装糊涂,什么话都不说。

  你的这个项目没有做成功,它可能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你个人的原因,你没有将一切考虑好,设计好,没有将做这件事的步骤想好。你个人能力造成了这次失败。所以,你必须为这次失败承担一切。其二,确实是你请的人的原因,它的能力有问题,他设计的方案没有被对方接受,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但所有原因,仍然是你个人的原因,你识人有误,遇人不淑。因此,你同样该为此付出成本。

  你不想因此付出,你甚至根本就没想明白这件事,最终的结果,是你周围的人全都看透了你,从此不再和你合作。

  我说的这个人,不久从原单位离职了。他离职的原因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有一个基本判断,他大概是很难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的。他的思维方法有问题,因此导致他的工作方法,同样有问题。

  我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个互利互惠,并非强调爱贪小利的人性弱点。

  确实,所有人都可能贪小利。然而,你以小利去诱人,有些人可能不会接受。对于一个月薪几千元的人来说,你投以几十元的小利,他可能觉得已经心里满足了。但是,对于一个日收入几万的人来说,你给他几千元,他觉得是对自己的污辱。所以,互利互惠原则,并不是小恩小惠原则,而是对人家付出劳动的认定,对人家社会地位的认定,也是对你们彼此同事之情、朋友之情的认定。

  因为不是上级下达的任务,人家之所以肯出手帮你,不就是对这一切关系的认定吗?而你无动于衷,岂不是对这些关系的否定?既然在你的心里是否定的,人家凭什么还帮你?

  换句话说,你如果连小恩小惠都没有,那么,你就别谈什么职场关系,更别谈朋友关系,你们之间,什么关系都没有。

  在这里,我讲的是求人办事的原则。

  同事相处,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被求原则。

  你被同事求,本身说明同事对你的能力人品等方面的认定。从这种意义上说,你应该竭尽所能,为同事排忧解难,帮同事的忙,而不要凡事讲报酬谈条件。

  但是,就算是帮人,也不能无原则无规则。遵从原则遵守规则,是做人的底线。

  这里所说的原则规则,我想,应该有这么几条。

  第一条,必须合理合法。这个理,指企业或者团队的相关规定,这个法,当然容易明白,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道德标准。

  这一条,对于很多人来说,比较容易把握。公司的制度和国家的法度在那里,很少有人会不顾忌这些去帮别人做事。

  第二条比较难以把握,要合情。

  情,指人情。这个人情的度比较大,掌握起来,难度也比较大。如果说,对方求的这件事,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或者办事过程中,不投入成本的。我认为,应该无条件帮同事。这个掌握起来不难。

  但有三种情况,不那么容易把握。第一,事成之后,对方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第二,办事过程中,自己必须投入较大的成本,比如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甚至还可能有其他一些成本。第三,你本身参与该类活动,是有市场价格的。

  第一种情况,对方能够获得经济利益。比如说,对方向你借钱去投资,不管对方是否从这笔生意中赚到钱,你考虑要得到一定的利益回报,都属于情理之中。

  第二种情况,替别人办事,你需要花钱,需要欠第三方的人情,需要较长时间投入等,你要求一定的经济回报,同样是情理之中。

  第三种情况,你身份较为特别,参加类似的活动,本身就有利益回报。也就是说,你有一个公开的市场价格。此时,你给同事打一个折,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样在情理之中。

  除了上述三种情况,你应该尽自己所能,帮助同事,这是处理好同事关系的前提。

  在本节,我更多地谈了一些细节,实际上,这些细节,并不完全在本书讨论的范围,因此,我还有很多细节没有谈到,省略了。

  我要谈的,只是一个根本问题,即同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处理同事关系,你必须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互利互惠。

  第四节 把客户做成朋友

  职场关系中,还有一个难以处理好的关系,是客户关系。

  以前有一种观点:客户即上帝。后来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提出这一观点有一个基础,那就是客户是理性的,是讲程序的。如果遇到并不理性也不讲程序的客户,仍然强调客户就是上帝,就会发生严重失衡。

  因为强调客户即上帝,在一些服务行业,发生了各种荒唐事件。甚至有些营销行业,明示或者暗示营销人员和客户上床,以赢得订单。

  换个角度看,某些营销人员,如果不和客户上床,怎样才能拿到订单,怎样才能战胜同行业的竞争对手?

  客户手里握有资源,比如说一大笔广告预算,要给某些媒体瓜分,到底是给五家媒体,还是给十家媒体?客户说了算。到底是给A媒体还是给B媒体?同样是客户说了算。还有,就算是A

  媒体,到底是给甲还是给乙?同样是客户说了算。竞争者一大堆,到底给哪一个?以前的潜规则是给予一定的回扣,因此,给回扣的,就可以拿到这笔业务,不给的,自然拿不到。而现在呢?给予一定的回扣,已经成了显规则,客户给出多少钱,营销人员能够拿到什么样的提成,几乎是透明的。你如果没有一些新的手段,就不一定能够拿到业务。

  不仅仅是广告界如此,其他行业,同样如此。

  某单位要一批空调,或者修一条高速公路,你怎么把这类业务抓到自己的手里?真是靠竞标?鬼才信。所有规则以及潜规则,人家都玩过了,并且在同时玩着。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谁都似乎无法跑到更前面。

  如果你让我给你建议,我的建议只有一个,把客户做成朋友。

  我有一个做应用软件营销的朋友,她的个人经历极其典型,进入应用软件营销行列之前,她从未涉足过营销,甚至没有正经从事过职业,一直都在读书,读完大学后,工作了几个月,就进入一所大学的MBA专业学习,短暂的几个月工作时间,也是她思考自己未来之路的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将自己的未来之路确定在IT业。

  对于IT,她除了会用电脑,其余的一窍不通。除了营销,她不可能在IT业有立锥之地。可即使是营销,她也没有丝毫经验。可她有一点,那就是一颗有准确的头脑,做任何一件事,都在事前做好充分准备。不仅做好准备,还懂得找最佳路径。她进入IT行业只不过几年时间,就已经由最初的普通营销人员,变成了今天年薪50万的高级经理人。

  她有很多极其经典的事例,在这里,我仅仅讲一讲她处理客户关系的一个实例。

  那是她升为部门负责人不久的事。作为部门负责人,她的主要工作,已经不再是跑业务,而是带着一个团队跑业务。个人跑业务和带团队跑业务,自然是不同的。个人跑业务,所有的业绩,是个人的。带团队跑业务,只有团队业务才属于她,而她个人跑下来的业务,只属于团队。

  她的一个业务员告诉她一个信息,某局有一笔业务,标底一百来万,现在有好几家公司在抢,别的公司,已经多次与该局相关人士接触,而她手下这名业务员,想了很多办法,连人家的门都未能进去。

  她向这位同事仔细了解相关情况,得知,这个消息属于极其内部的消息,只是局里的一些高层人士才掌握。业务员数次想闯进去见一见对方的局长,然而,这个局是有门卫的,陌生人根本不让进去。有一次,好不容易通过正常渠道进去了,可是,进不了局长的门,人家完全不听他自我介绍,就将他赶了出来。

  作为部门负责人,她的职责之一,就是处理这些疑难杂症。

  为了进入局长的门,她做了三天的功课。首先,她列出了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怎样进入这个局的大门?也就是说,怎样不经过门口保安的登记,进入办公大楼。第二个问题,怎样确定她去的时候,要找的人确实在?第三个问题,她应该去找谁?局长有好几个呢,到底找哪个局长,才是最恰当的?第四个问题,假设见到了局长,她应该怎么做?

  为了解决这四大难题,她做了一个详细计划。

  进门的问题,她采取的是心理战法。她精心地把自己打扮一番,既不妖冶,又十分出众,让人一看,就能判断出,她是一个很有身份的女人。进门的环节,她已经精心设计了,既不报告自己是何方神圣,也不进行登记,而是大摇大摆地进入,然后主动和保安说话。话只能说一句,这句话,是她事前设计好的。她问保安,某某来了没有?这某某两个字,是局长的名字,不包括姓。

  她如果说:“我找某某。”保安可能会问,“你是谁?哪个单位的?登记。”

  她如果说:“我找张局长。”结果一样。

  她如果说:“某某在不在?”保安或许狐疑,这个人是谁?一定会仔细打听她的情况。只要保安一打听,她就不得不露底。

  只有一开口就说出局长的名而不带姓,才会让保安觉得,这个人是局长的熟人,而且不是一般的熟,熟到了可以直接叫名的程度。保安在一瞬间会猜测,她和局长,到底是什么关系?却不会想到要追问她的身份,因为保安会担心,追问过多,而她又确实和局长关系特别甚至有某种暧昧的话,保安其实是在探听局长的隐私,只要她在局长面前说一句话,自己就会麻烦。她不问局长在不在,而是问局长来了没有,暗示她其实是和局长约好的。

  此外,她还设计了好几种意外的应对方法。而实际上,这些预案全都没有使用,当她出现在门口,问出那句话时,只是稍稍停顿,而在保安一愣神的瞬间,她已经迈步向前走。而保安的回答并不出乎她的预想,仅仅两个字:刚来。保安说出这两个字的时候,她已经越过了保安,向里面走去。

  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同样是按照计划进行的。她确定自己要找的人是局长,而不是任何一个副局长。她上网看过局长的资料,牢牢地记住了他的外貌,进入该局之前,她又提前等在该局门口,确认局长进入之后,才开始行动。

  进入局办公楼后,实际上还有一个小问题,即搞清楚局长办公室在几楼,哪一间。这个问题,相对较好解决,只要进入,里面的人不会将她赶出来。

  剩下只有最后一道难题,怎样才能留在局长办公室。

  有关这一点,她是事前做过充分工作的。她上网查局长的资料,得知局长出版过一本书。她知道,这类书,看的人一定不会多,局长身边的人,虽然得到了局长的赠书,一定不会看。她用两天时间,将这部书的电子稿通读了,还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认真地提炼了书中的要点,特别找到了作者可能最得意之处。至于进入局长办公室之后的各种情形,她也都做过预案,连每一句话,都事先设计好了。

  进门时,她不能问,“请问您是张局长吗?”只能说:“张局长,您好。”这样开头,阻止了局长回答甚至直接轰出来的时间,为自己将设计好的话说完,创造了机会。接下来,她不能有丝毫停顿,需要继续说:“我叫某某某,是某某公司的。我希望您能给我三分钟时间。”

  必须主动介绍自己,但这个介绍不能繁复,否则,局长不愿意听。所以,她的设计中,介绍自己,仅仅两句话,一句,介绍自己的名字,这是出于礼貌,第二句,介绍自己的公司,这是在暗示对方,我为了那笔业务而来,却又不明说。然后,就说请给我三分钟时间。通常,别人会说五分钟,而她只说三分钟。就算对方再忙,也不因为这三分钟把他赶出去,毕竟,局长要考虑自己的身份。她仔细想清楚了一件事,要求对方三分钟时间,被对方赶走的可能,几乎不存在。何况,对方确实有这样一笔业务,确实需要和IT公司接触,给三分钟,完全可以接受。

  当天的情形,一切按照她的预案,没有丝毫走样。进入局长办公室,她说出第一句话时,局长仅仅抬头看了她一眼。她说出请给三分钟时,局长又将头低下了,继续刚才的工作。也就是说,局长同意了给她三分钟,仅此而已。

  她必须充分利用这三分钟,不能谈业务,因为三分钟不够。刚开头,时间就已经到了,局长很可能将她轰走。她要的不是三分钟,而是三十分钟三个小时。所以,接下来所说的话,同样是事前设计好的。她说,“我看了您的书,有几个地方,特别有想法,所以,我想和您交流请教。”

  此话一说,局长抬起头来,看着她,却没有说话。

  她心中一阵狂喜,知道有戏了,立即说出另一番设计好的话。这句话,谈的是局长书中的一个观点。这是书中的核心观点,也是一个较新颖的观点。她个人比较认同这个观点,而一般读者,就算读过他的书,也不一定认同。这里涉及一个思维角度问题,一般人的思维角度,恰好和他是相反的,因此,他的观点显得新颖。

  她将这席话说出来时,看到局长的眼睛一亮。那一瞬间,她知道自己有戏了。

  果然,局长的态度大变,从办公桌后站起来,请她坐下,又叫来办公室的相关人员给她沏茶。

  三分钟很快过去,她开始侃侃而谈。大约十分钟的时候,局长终于走出了自己的座位,坐到了她对面的沙发上。

  结果可想而知了。最初说的是三分钟,可很快,三十分钟过去了,局长还兴味十足。可是,她得见好就收,不能一直留在这里,三十分钟后,她主动向局长告辞,并且对自己耽误了局长这么长时间表示抱歉。整个三十分钟时间,她全部在谈局长的书,与业务有关的事,没有提半个字。

  她提出告辞的时候,局长显得有些不舍。可局长确实有事,因此主动问她,今天是不是还有别的安排?

  这是她最重要的事,其他所有事,都得让路。就算她还有别的安排,此时也要说没有。

  局长得知她上午没有别的安排,对她说,自己上午还有些工作要处理,不能陪她。但是,确实还想和她更进一步探讨。局长提出了一个请求,能不能留下来,中午一起吃饭。至此,他们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最初,是她请求局长,现在,是局长请求她。

  她答应了中午的饭局,但没有留在那里,而是先离开,到了时间,才赶去吃饭地点。

  中午吃饭的时候,她和局长谈的话题极其广泛,仍然没有谈业务。事后,局长好奇地问她:“你为什么从始至终,没有一句提到业务?”

  她说:“我提了啊。”

  局长不解,问:“你提了吗?我怎么没有印象?”

  她说:“我第一句话,介绍我叫什么,是哪家公司的。那就表明,我的目的,是那笔业务嘛。”

  局长感叹地说:“你太聪明了。”

  这是一句恭维,也是一句肯定。大家都是聪明人。聪明人只喜欢和聪明人打交道。局长之所以愿意和她打交道,就是因为她的聪明。

  即使如此,这还只是开头。

  有些人或许以为,一笔业务做完了,这件事,也就结束了。可她不这样认为,她的准则是将客户做成朋友,所以,哪怕是那笔业务结束之后,她还经常和局长联系,不仅如此,她还和办公室的一个人交上了朋友。有一次,局长生病住院,她从办公室工作人员处得知此事,立即赶过去看望。

  她说,一般人,可能会想到去医院看望。但她所做,远不止这些,因为她将局长当成朋友,而不是客户。她仔细了解局长的病情,然后又四处打听偏方。那个偏方对局长的病是否有用,她不能确定,但这件事让局长十分感动,局长主动说,你不一样,你就像我的亲人。这话并非只是说一说,局长确实像介绍自己的亲妹妹一样,将她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家人。于是,她和局长的妻子,也成了朋友。

  除了他在病中,她去探视,以及过年过节,送点小礼物,她竟然没有在局长身上花一分钱。相反,她告诉我,局长给她介绍了很多业务,总量相当于她整个业务的五分之一。

  与此相反,我再介绍两个我自己遇到的例子,两个与约稿有关的例子。

  自从《二号首长》热销之后,有很多编辑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我,向我约稿。约稿者实在太多,而作为文字工作者,字是一个一个写出来的,根本不可能满足各位编辑的要求。因此,这类约稿,我通常都会委婉地拒绝。

  有一次,有一位什么公司的女编辑通过QQ向我约稿。我仍然是委婉地拒绝,告诉她,我没有新的稿子。她说,那旧稿子也行啊。我说,我出过两部旧稿,效果不好。因此,我决定,以前的旧稿,不再拿出来出版。我因为一边工作一边和她聊天,有一句没一句。期间,我接了一个电话,之后又上了一趟厕所,可能耽误了十几分钟。再来看她的对话框时,见到一个问号,又一个问号。两个问号之后,发过来一句话:“你不就是写了一部烂书吗?牛什么牛?”

  我觉得这个编辑真有趣,却又不知该怎样回她,便没有理。岂知她大概是生了大气,一句又一句话发过来,全都是质问和谩骂。我只好把她拉进了黑名单。

  另一个约稿故事大同小异,是一个男编辑,通过微博的聊天功能向我约稿。我说,我没有新稿。他说,没有新稿,合约期满的旧稿也行。恰好那时我想将《魏文彬和他的电视湘军》再次出版,便说,你们如果要这本书,我可以签给你。

  他于是说了一番话。大意是说,我向你约稿,是希望要你的新作。你却拿旧作来糊弄个,这是不尊重人,连最起码的诚意都没有。

  且不说他们应该努力将客户做成朋友,至少,他们应该明白一点,向人约稿,是他们在求别人,就算不能表现出智慧,也应该表现出诚恳。可他们显然搞错了角色,不知不觉误认为客户在求自己。

  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一种可能,他们从谈话中,已经意识到,要想让此人成为自己的客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干脆说一些狠话,出一口恶气。

  问题是,他们的恶气从何而来?恐怕是他们自己气了自己。

  这两件事极有意味。但因为涉及我本人,我不好仔细分析。这些分析,留给读者吧。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黄晓阳作品集
职场二规则京西胭脂铺爱情万岁(下)决战江湖梁朝伟画传高手过招二号首长2阳谋高手幕僚二号首长爱情万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