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职场二规则》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1章 组织原则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职场二规则》 作者:黄晓阳

第11章 组织原则

  职场关系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关系,那就是同老板的关系。

  我们这里所说的老板,并非特指你的大老板,比如说总经理或者董事长,而是泛指你的顶头上司。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部门主管,是你的老板,你的部门主管的主管,也是你的老板。

  处理同上级的关系时,仅注重大老板而不注重部门主管,是错的,仅注重部门主管而不注重大老板,同样是错的。

  绝大多数职场新人,他们处于企业下层,接触到的,也就是部门主管和分管领导,部门主管和分管领导,就是他们的老板,至于大老板,他们几乎没有接触,也难以接触。那么,这种关系应该怎么处理?

  就算是和部门主管之间,又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关系?

  我常常见到和部门主管拍桌子的职场人,也常常见到直接上司做这做那的职场人,更间接一些的,有些人的心目中,可能觉得更上一层的领导才是领导,部门主管,和自己的级差太小,根本就不是领导,只是一个领头人。

  即使有些职场人明白,职场是一个等级场所,等级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秩序,但是,他们仍然不明白,怎样处理这种等级关系。

  也就是说,他们不明白职场的等级规则,并且不明白怎样去遵从这种规则。

  无论是处理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还是处理和老板之间的关系,都是在遵从职场规则。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中国是一个最讲规则的国度,又是一个最不讲规则的国度。绝大多数中国人脑子里,并没有规则这样一个概念。遇到别人不讲规则的时候,你会义正词严,喝斥别人,可轮到自己了,你一样不讲规则。

  所以,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的规则是对别人的,不是对自己的。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规则是可以随便践踏随便超越的,不是用来遵守的。

  你别不认同我的话。不信的话,我可以问一问,你们之中,有几个人过马路的时候,看红绿灯?有,但很少。没人监督的时候,你可能就直接闯了。

  再讲一个更细的例子,你进了电梯之后,发现后面还有一个人正准备进来,你是阻止电梯门自动关上,等别人一会儿,还是立即按下你要去的楼层,希望电梯门快点关上?你上车或者购物的时候,自觉排队吗?你晚上看电视的时候,会自觉把电视机的声音关小吗?你关门的时候,会有意识地让关门的声音小一些吗?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一大堆。

  这一大堆,都是社会规则。

  你如果不遵守社会规则,凭什么能拍着胸脯说,你一定会遵守职场规则?

  何况,职场有很多规则,显得非常隐蔽,很容易被人忽略,甚至被更多的人认定为潜规则。比如说,我在单位讲职场规则的时候,谈到一条,员工应该严格遵守单位的等级制度,这个制度本身,就是维护单位正常运转的规则,不能破坏。我举了一个例子,某位部门负责人派了部门一个员工,将报告直接送进了更上一级部门领导的办公室,中间隔了一级。我认为这种做法是越级行为,不符合职场规则。事实上,类似的行为,在一些较小企业,在一些快速发展的企业,或者在一些行政单位,都不算一件事,甚至普遍存在。但它确实不符合职场规则。事后,有员工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我这是小题大做。

  还有,在单位与上司相处的规则,普遍被认为是潜规则。如我前面谈到的忠诚于你的事业领袖,本章将要谈的与老板相处的一些规则,以及后面可能谈到的另一些与上下级相关的规则,大多数被社会认定为潜规则。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这些,都不是潜规则,它是显规则。也就是说,它全都是职场规则。

  因为你不了解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所以,你认为它是潜规则。是你错了,而不是规则错了。

  为什么是你错了?因为你是八,不是二。

  对于所有的职场规则,二们是不会弄错的。

  下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在职场中,你对老板的态度,有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第一节 老板永远都是对的

  老板永远都是对的,这是职场中和老板相处的第一规则。

  我说这话,很多人会反对,包括很多老板都会反对。

  老板怎么可能永远都是对的?老板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一定可能犯错误,毛主席那么伟大的人,都会犯错误嘛。权力越大的人,所犯的错误,也可能越大。一个权力很小的人,即使犯错误,也是一个很小的错误,一个可能影响自己,影响家人,最多也就是影响小团队的错误。相反,一个权力很大的人所犯的错误,则可能大到你无法想象,影响一个企业,影响一座城市,甚至影响一个国家。

  从这种意义上说,所谓老板永远都是对的,肯定是一句错误的话,是一句拍马屁拍到马腿上的话。

  你说老板一定可能有错,是站在完全客观的立场上说的。而我说,老板永远是对的,是站在纯粹的职场关系上说的,是对职场责任关系的一种认定。

  有人将这个观点进行了一番总结,得出一个三段论。第一,老板永远都是对的。第二,你如果拿不定老板是对还是错,遵照第一条执行。第三,万一老板真的错了,你也要执行,但要在执行过程中,努力消除这种错误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这种说法,仍然不能让所有的职场人士明白。我从另外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老板永远是对的。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层面。老板确实是对的,你错了。

  其一,老板站的位置和高点不一样,得到的信息和你不对称,他是从全局考虑问题,而你是从局部或者部门的角度考虑问题,甚至是从个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你站在个人角度,或者部门角度考虑问题,觉得这样做是对的。但是,老板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问题,他要平衡整个企业,要考虑到整个团队,不能厚此薄彼,要在一个企业内,保持相对公平。所以,他不能认同你的看法你的做法。你是错的,他是对的。

  此外,你觉得某件事应该这样做,而他呢?比你看得更多,接触更多。他知道你这样做,根本行不通。

  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作者,你来和我谈写作,或者谈出版,或者谈发行,谈版税,谈书商怎么对作者玩阴谋诡计。诸如此类的一些东西,你怎么和我谈?你所谈的,很可能是一些书本上的东西,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有很多东西,不一定是人家说得不对,而是你作了错误的理解。

  比如你对我说,郭敬明如何如何,他在接受某个媒体采访的时候,说过一些什么话。所以,我们这些年轻作者,应该如何如何做。你以定郭敬明说的话是金科玉律,你正是根据他所说的话去做的,因此得出结论,你肯定是对的。

  这话错了没有?没有错。确实,你如果能够像郭敬明说的那么做,也就是像老师教你一加一等于二那么去做,就算你不能超过郭敬明,不能做郭敬明第二,你也可以成为郭敬明第三第四第五。

  问题在于,你能像郭敬明那么做吗?你做不到。且不说你理解他的话是否存在偏差,你若想复制一个郭敬明,就已经难于上青天了。

  职场上还有些人,抱着某些人的经验经历,当成法宝,不断地告诉别人,李嘉诚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马云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不错,李嘉诚是那么说的,也是那么做的。问题是,你也是那么做的吗?人家李嘉诚能做到的事,你能做到吗?你明白了李嘉诚的案例,你所做的,就是完全按照他的案例来的?恐怕不是,你很难模仿,更不可能照本宣科。更大的可能,你所做的,只是你自认为和李嘉诚的方法一样,而实际上,差得太远。

  你看不明白这一点,可是,你的老板看得明白。他比你经历多,甚至有可能,当年,他就曾像你这么想这么做过,事实证明,那是错的。

  为什么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这里的老人,就是有经验的人,有经历的人,站得比你高看得比你远的人。

  你的老板,就是这样的人。

  其二,与你相比,老板确实是对的,这是一个概率问题。

  千万不要认为你的上司是个无能之辈,和你相比,差远了。我告诉你,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你的上司,而你没有成为他的上司,他一定有比你出色的地方,比你做得好的地方,比你思路更清晰的地方。也就是一句话,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你的老板而不是你成为他的老板,因为他比你高明。他已经用自己的职位,证明了他比你高明。

  上司比下属高明,是大概率事件。有没有下属比上司高明?有,但是小概率事件。

  如果你承认这一事实,那你就会明白,上司或者老板,确实可能出错,但与你相比,他出错的概率,肯定比你出错的概率小,甚至小得多。

  既然你比上司更可能出错,那么,当你和上司的意见相左的时候,你首先就不应该认定是上司错了,而应该努力弄明白,你错了没有。

  其三,老板做出一个决定,通常不会是草率的,而是深思熟虑的,多方论证的。

  老板的肩上有千斤重担,一个单位的荣衰,几百人乃至几千人的生存,系于老板一身,这个单位一旦垮了,不仅老板的身家完蛋了,很多人都要失业。说老板对这些人有着什么样的社会责任?那可能不准确。但是,老板确实会对某些一起创业的人,怀有很深的感情,对自己的企业怀有很深的感情。所以,没有任何一个老板,做任何决定之前,会草率从事。

  据我所知,老板如果要做重大决定,通常都会想很长时间,有些关系企业生死或者未来走向的决定,甚至酝酿好几年。不仅仅是老板一个人想,他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采取一些相应的手段,应证自己的想法。

  相反,老板手下的人员,包括高层、中层,更包括低层员工,对老板的决定说三道四,缜密思考多方论证的可能较小,更大的可能,是凭经验临时判断,凭着某种直觉,立即认定,老板错了的念头,是一时间冒出来的。

  到底是老板深思熟虑的意见正确,还是你脑袋一拍想出的意见正确?

  不是说你一时冒出的念头全部错误,也不是说老板深思熟虑的决定,就会百分之百正确。这里,同样有一个概率问题。也就是说,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决定,和临时拍脑袋拿定的主意相比,错误的概率,要小得多。

  第四,老板的用意,可能是你没有想到的。

  这一点,我不多解释,自己慢慢去揣摩。

  第二个层面,老板即使错了,也是对的。

  老板会不会出错?我告诉你,只要是人,就可能出错,且不说是人,恐怕神仙都会出错。出错是难以避免的。文革的时候,说毛主席不会出错,这个话,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就是违反唯物辩证法的。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又要说,老板即使错了,也是对的?

  这是针对职场而言。

  其一,老板做决定的时候,可能因为信息对称方面的原因,你认为是错的,实际上是对的。自然,同样因为信息对称原因,老板认为是对的,事实上,可能错了。前一种错误,是因为下级对于宏观面的把握不如上司全面客观造成的。后一种,是因为对微观面的把握上,上级不如部下造成的。

  在这里,我讲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是辽沈战役的故事,一个是粟裕七战七捷的故事。

  辽沈战役是毛泽东部署的,是党中央决定的。毛主席要打,林彪不想打,或者说不敢打。毛主席为什么要打?他从宏观面上把握了,这一仗,只要细节没有问题,一定可以打胜。客观力量的对比,已经不存在输的可能。林彪为什么不敢打?他的着眼点,是微观上的,辽沈战役有两个大隐患,一个是塔山,一个是廖耀湘。这两大隐患,无论哪一个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辽沈战役都会败,而且会败得很惨。

  假设,国民党部队的北进兵团通过了塔山,林彪围锦州的部队,肯定只能仓惶而逃。这时,葫芦岛的部队、锦州城的部队以及廖湘耀的部队,就会对林彪部队三面合围。同样假设,廖耀湘如果不犹豫,而是直扑锦州,也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最惨的一种结果,是塔山被突破了,廖耀湘也来了,林彪部队,连逃的时间都不能从容,只能死战一场。

  历史没有假设,最终结果是塔山没有被突破,廖耀湘也没有来,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锦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打下了。

  这一战役最终证明,林彪错了,毛泽东对了。

  我们再说粟裕七战七捷的故事。

  解放战争开始之初,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知道这一战不可避免,美国人只是一厢情愿。但因为有美国人在调停,国共双方,也不能完全撕破脸。国民党在宣化店打响解放战争第一枪前后,共产党制定了一个战略:中原部队突围,全国其他部队,占稳现有的根据地,并且相机夺取大城市,以便在谈判桌上,有更多的筹码。

  相机夺取大城市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北两大地区。而东北的林彪部队,是守住现有区域,也就是守住四平。华东当时有两支部队,一支是陈毅率领的山东野战军,一支是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因为很大一部分去了东北,所以,人数减得厉害,只有六七万人。数字我记得不准确。华中野战军,粟裕手中,只有三万人。还有分别掌握在其他战将手里的几万人。加起来,大概五万人左右。党中央的战略是,将这十几万人集中起来,先打下蚌埠,再夺下徐州。

  这一战略目标如果实现,整个华东和山东地区,连成一片了,而且,一旦控制了徐州,济南等大城市,全国的局面,会因为这个地区而根本改变。不仅如此,在国共的谈判桌上,共产党有了大筹码。比如说,林彪占有四平,就占有长春和哈尔滨两大省会。华北野战军占有张家口,这是察哈尔省的省会。陈毅和粟裕占有徐州,徐州虽然不是省会,其战略意义,远大于山东省会济南。共产党一旦占有这四个省会,谈判形势可想而知。

  毛泽东和党中央,从战略高度考虑这一作战计划,错了没有?没有。

  但是,从微观上看呢?这一战略目标能实现吗?不能。这一点,身在高层的毛泽东和党中央,完全有可能看得不全面。

  结果是什么?张家口丢了。这是当时共产党真正占领的惟一一个省会。林彪也没有保住四平,因为此时的东北部队是一盘散沙,根本就不是美式装备的新一军新六军的对手。别说对抗,差不多是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四平保不住,长春自然也就丢了。后来保住了哈尔滨,既可以说是侥幸,也可以说是美国人的调停实际上帮了忙。

  那么,华东呢?陈毅坚决拥护毛泽东,接到命令之后,立即带领山东野战军南下。结果是一连吃了好几次败仗,连立足都困难,退回去更不可能,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上面说的这些人,是否认定毛泽东在这件事情上面是错的?我不知道。华北和山东,是不折不扣执行了中央的命令,结果吃了大败仗。林彪开始也执行了命令,在四平打了一下,发现根本没有胜的可能,跑了。

  我所知道的,只有一个人,没有执行这一命令。这个人就是粟裕。

  有关这一段历史,我不想讲得更详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粟裕并不一定确定毛泽东的决策在宏观上是对的,但微观上根本达不到。他只是觉得,哪怕集中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也不可能完成占领蚌埠和徐州的任务。其他地区的作战任务是否能够完成,他应该并不清楚。

  即使如此,粟裕也没有说,主席,你错了,应该怎样怎样。

  粟裕到底是怎样技巧地说服了毛泽东,我不讲了,你们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后来,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建议,先在苏中打几个胜仗,把根据地的基础打扎实,再相机跳到外线,完成夺取蚌埠和徐州的作战任务。

  毛主席和党中央一旦同意了粟裕的方案,粟裕便在苏中搞起了自己一套。

  党中央当时要求和国民党寸步不让,寸土必争,在不能占领大城市之后,便要求各根据地,一定要占稳中等城市。粟裕分析了一下形势,发现自己根本占不了城市,甚至连城镇都占不住。根本原因在于,他手里只有三万军队,而国民党方面,李默庵手里有十五万精锐之师,如果正面作战,肯定死路一条。粟裕主动放弃了所有城市,甚至连城镇都放弃了,把部队转移到广大农村藏起来。城市被扔给李默庵,他不得不派兵防守,如此一来,十五万军队分散了,这里一个连,那里一个营。粟裕就是用这种办法,使得自己的弱势兵力,变成了优势兵力。他的三万人一直都是集中的,抓住机会,便吃掉李默庵几个连。慢慢的,仗越打越大,到了黄桥战役的时候,一下子吃掉了李默庵差不多两个旅。

  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自己的部队,很快由三万人发展成六万人。而李默庵的部队,由十五万人锐减了一半,兵力上形成了均等状态。正是这七场战斗,彻底改变了共产党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思想,也就是后来总结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几个要点,如把城市当包袱扔给敌人,精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农村包围城市等。

  我讲第二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毛泽东和党中央当时的战略决定错了吗?客观上,确实是错了,但主观上,没有错。如果真正能够实现战略意图,效果极其之好。

  所以,领导真错了的时候,你得考虑,到底是什么样的错误。

  说到这里,我顺便再说一句。事实证明,毛泽东比林彪、陈毅、粟裕等人高明。比如淮海战役,是粟裕提出来的。可粟裕提出的,是一个小淮海战役。这一提议,启发了毛泽东,他立即制定了一个大淮海战役。正是这个大淮海战役,把蒋介石和国民党送到了台湾岛。

  具体细节,我不讲了。

  其二,领导决定,是民主集中制的产物

  什么是民主集中制?就是在征求意见阶段,充满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西方国家最喜欢搞的是听证会。听证会上,听证的过程,就是发挥民主的过程。但这一过程,不可能产生决定,决定由谁产生?由一个更小的圈子产生,甚至由某一个或者几个人产生。具体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就是主管或者老板拍板。这就是集中。

  老板一旦拍板了,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换句话说,就是对了的,要执行,错了的,也要执行。

  这时候,已经不再是讨论对和错的问题,而是在执行过程中,每一个成员,努力将所有一切工作做到最好,在各个方面堵塞漏洞,避免错误。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其三,只要程序正确,就没有错误。

  职场新人在这方面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开会的时候不说,全都当学生嘛,只是听课,不发表任何意见。更为糟糕的,开会的时候,都不认真听,会上到底讲了些什么,一概不知。更是绝少有人带本子去记。一旦到了会下,什么怪话都来了。

  这就犯了学生心态的错误,犯了职场大忌。将程序执行的顺序弄反了。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有任何意见,都可以在会上表达,那是整个程序设计中,给你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你放弃了这个机会,是你的错,而不是老板的错,更不是程序的错。因为你没有充分表达意见而制定了错误的方案,老板有错没有?有。老板的错,其实也是你导致的。老板考虑问题,主要在宏观层面,而你更清楚微观。在微观面上,你应该给老板决策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建议。

  有些人在会上不表达这些,是等着老板找自己个别征求意见。这个思考方向,就是错误的。老板面对的是很多人,哪有时间一个一个地征求意见?

  更关键一点,如果老板拍板拍错了,这个错,肯定由老板来承担,而不需要你承担。

  你不需要为老板的错负责,你只需要为你自己的错负责。

  所以,正确的职场心态是,老板没有错,那是因为你没有纠正老板的资格,你只能检讨自己是否有错。

  当然,还存在一种可能,老板并没有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程序,一意孤行,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如果遇到这样一个老板,你仍然不是指出老板的错误,而是应该考虑换老板。

  在职场上,在老板对错这件事情上,无论是我们上面谈到的哪种情况,你都不能说老板错了。如果你一再认定是老板错了,而你是对的。不管老板是真错还是假错,都是你的错。

  跟了一个老做错误决定的老板,是老板错了?不对,是你错了。你不应该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时间浪费在这样一个人身上。是你错了吧?

  至于你常常觉得老板的决定是错的,而结果一次又一次证明,老板对了,是你错了,那就不用讨论了。你该反思自己。

  第二节 上司永远比你聪明

  在职场,我们常常能够见到聪明人。或者说,每一个进入职场的人,都想自己当聪明人,而不希望被别人尤其是上司看成是笨人蠢人。

  我这里所说的聪明人,包括了两重意思,一是自以为聪明的人,一是有小聪明的人。

  这两种人,说白了其实也是一种人,自以为聪明,实际就是不聪明。

  这类人在职场是常见的,我们每个人在职场中都能遇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各种自以为聪明或者小聪明的表现,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只不过,有些人身上表现得明显一些,有些人身上不那么明显。如果说它差不多接近于一种病态的话,有些人,是随时随地频繁地发作,有些人是偶尔发作一回。

  虽说自以为聪明和小聪明,其实是一种,在这里,我还是要分开来说一说。

  自以为聪明或者小聪明,是与大智慧相对而言的。

  大智慧的人,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而自以为聪明或者小聪明的人,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在学校里读了很多书,脑子里塞进了这个理论那个法则,自以为什么都懂了,什么都会了。你可能确实懂了,会了,可你懂的会的,只是眼前的小事,只要把这事往大里推想一下,你就不会了。

  这就像下象棋,你懂得马走日象走田车走直线炮要隔山打,就是会下棋了?不错,是会了。可会和能,恐怕有太远的距离。由只是懂得规则,到下得很好,中间还有很多个层次,能走一步看两步,是个层次,能走一步看三步,又是一个层次。那些象棋大师们,恐怕是走一步看十步。不仅仅是看十步,可能还有些心理战术,有些心态的自我调整。这就是大智慧了,而仅仅懂得规则,再会运用几个最基本的定式,就是小聪明。

  自以为聪明的年轻人,往往自以为是。别人说话才开了个头,你以为自己明白他后面会说什么,立即说我懂了,你的意思是如何如何。实际上,他所理解的,和你要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你要他做个什么事,才说了一步,他立即说,我懂了。去做,结果离题万里。你说他错了,他还会和你争论,说是你没有把任务下达清楚,没有像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一样,一二三四地向他讲明步骤方法。

  比如说,某个团队要搞一个策划案,主管事前把任务下达给每一个人,要大家提前做一个预案,然后开会集体讨论。自以为聪明的人,只将主管的话听了一部分,以为自己完全懂了,后面的不听,开小差了。下去之后,便按自己的理解做了预案,并且暗暗得意,认为自己这个预案极尽完美。

  到了开会集体讨论的时候,主管说,我们分步骤来,一步一步地推进。第一步,我们来确定一下场地问题。

  主持会议,最重要的是会议程序设计,如果没有一个程序设计,可能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根本说不到一起。作为主管,将会议程序分拆成很多小块,一步一步推进,是对的。可是,自以为聪明的人可能觉得,不应该这样。主管应该讨论自己的方案。他可能抢先第一个发言,说,我设计了一个方案,一二三四五六。

  自以为聪明的人一下把方案说出来,是希望大家讨论他的方案,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方案好得很,妙不可言,根本不需要过多地讨论,走一下过场,会议就可以结束,没有必要在这里浪费时间。

  且不说他的方案是不是真的妙不可言。单是他将领导设定的程序带跑了,实际上试图将这个会议,带到他设定的程序上面来,就错了。他不是规则制定者,只是规则执行者。他并不按主管制定的规则来,自搞一套,还存在一个不尊重别人不尊重上司的问题。

  此时,主管肯定会制止他,再一次告诉他,别的事先放一放,目前只讨论场地问题。

  自以为聪明的人,不是反思自己的错误,而是一味地认为,上司对自己有偏见,不给自己发言的机会,强行打断自己的发言,是极不礼貌的,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权压人。

  还有一种自以为聪明的人,总是我说东你说西。

  我遇到一个人,跟我谈文学。我说,这个地方应该这么写,像你现在这样写,市场可能不接受。他说,不对,郭敬明就是像我这么写的。郭敬明目前是最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家,只要是他的书,就可以卖得好。我就是按照他的方法写的。我说,郭敬明不可复制,你只能是你,永远成不了郭敬明。他立即说,国外的某个理论家是怎么说的。我说,国外的理论家针对的,不是你这篇文章,你所写的,恐怕也不一定符合国外那个理论家所说的情况。他又立即说,哪个大学的教授是怎么说的。我说,理论家或者教授所说,肯定有道理,问题是,他的道理和你的作品,是不是一回事?他说,我就是按照他们说的写的。

  自以为聪明的人,永远喜欢领着别人跑。而他们所跑的方向是否正确?他自认为是正确的,因为某个专家是这么说的,某个权威是这么说的。且不说你所说的专家或者权威,到底是自己的理解,还是照搬了别人的观点,就算他说的是真理,你还存在一个理解和运用问题。

  你脑子里装一堆的金科玉律,并且自以为是地认定自己完全学会了。可实际上,你的行动力,恐怕远没有达到完全遵守那些金科玉律的程度。你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而在一个现实经验丰富的人眼里,你所懂的,全是别人的,你自己什么都没有。你其实只是一张白描纸,上面被别人画上了很多道道,没有一笔是你自己的。

  一张白纸聪明吗?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是。

  所以,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要好好记住我说的话。永远不要轻易认定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而要学会听别人的话,好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再来说说小聪明的人。

  所谓小聪明的人,主要是指一种人,小事精明大事糊涂的人。这种人最突出的特点,也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看得多想得透,不肯做实际工作,只喜欢摆花架子。

  我在小说《爱情万岁》中写过一个类似的男人,他为了追求女主人公方子矜,表现出一种特别的聪明。女人要扫地,他立即抢过扫帚,说,我来做我来做。女人想,你扫地也好,那我去洗碗。他立即将扫帚一扔,跑过去抢过女人手中的碗,说,我来做我来做。只要女人做什么,他就过去抢来。看起来,他非常勤快,非常体贴。他对女人说一堆甜言蜜语,哄得女人心花怒放。而实际上,他一件事都没有做。

  这一招,对某些女人很有用。

  同样的招数,他也可能用在工作中。随时随地,都在做样子给领导看,认定这样可以哄领导开心,得到领导的信任。

  事实上,我告诉你,你这样做,或许能够讨好某类女人,却无法讨好领导。

  为什么?因为领导永远比你聪明。

  再举个例子吧。你在领导面前做了很多表面工作,只要领导出现,你肯定永远都在积极地工作。而实际上,只要领导转过背,你就开始玩电脑游戏。你这样做,领导就不知道了吗?我告诉你,领导其实看在眼里,只是不愿说出来罢了。

  领导一旦成为领导,他就希望通过各种方法,各种途径了解自己的团队,了解团队中的每个人。你在电脑上玩游戏,领导没有到你背后去看过,就不知道了?才不是。

  假如你在电脑上炒股票、玩游戏什么的。领导突然出现在你的办公室,尽管你面对的是门,你能看到领导进来,领导却无法看清你的电脑,是不是领导就真的不知道你在干工作以外的事?

  你的本能会向领导透露消息。什么本能?因为你在干工作以外的事,你害怕领导真的走到你背后去看。所以,看到领导进门的那一瞬间,你一定会伸手去动鼠标。你为什么要动鼠标?如果是在工作,你需要动那一下鼠标吗?只有一个可能,你在干私活,动鼠标是为了关掉某个窗口。

  你耍花架子,玩小聪明,肯定瞒不过领导的法眼。并非领导是神仙,能掐会算。而是有一个基本原理,假的永远是假的,假的真不了。而你所玩的那些假把戏,很可能领导以前也玩过。即使没有玩过,他经得多见得多,也看别人玩过。

  至少,领导在三个方面比你聪明。

  第一,领导比你聪明是客观事实。领导之所以成为你的领导,而不是你成为别人的领导,是因为他在很多方面比你做得好,经过更高级领导的多方面全方位考察,认定了这一点,才将他提拔到领导岗位上。

  有些朋友或许不以为然,觉得职场并非只提拔有能力有智慧的人,相反,还有很多庸人蠢人,也一样被提拔了。那些小聪明的人甚至会想,他们被提拔,正是因为他们的小聪明耍得好,吹牛拍马功夫了得,一时蒙蔽了领导。

  因为对他吹牛拍马奉承巴结的行为不齿,所以,他一旦成了你的上司,你从心眼里不服,在工作中不听从他的指挥,甚至故意刁难。你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你认定,他不如你,他通过非正当手段上去的,你被职场潜规则了。

  但是,我告诉你的结论,可能让你不舒服。错不在他,而在你。他得到升迁,并不是职场潜规则,而是显规则。

  为什么这样说?我来给你讲理由。

  你对他不齿,是不是因为他吹牛拍马的功夫比你好?你认定他是靠非正当竞争上位,他的存在使你失去了竞争的公平。为了证实你是对的而他是错的,或者你更高级的上司是错的,你会在内心深处,拿他和你进行一番比较。一比较,他就在你心目中变得更加不堪,简直一无是处。与他相比,你简直就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完人。

  可你没有想过,你这样比较的时候,用的是你的标准。你的标准是什么?你用自己的优点,去比较他的缺点。人们都有一个盲点,看别人的时候,永远看到的是别人的缺点。看自己的时候,永远看到的是优点。

  一个偏颇的标准,肯定导致偏颇的结论。

  你可以换一个标准试试,什么标准?拿我这本书做标准。你一条一条地对比,哪一条你做到了,他没做到,哪一条他做到了,你没做到。然后,你再看一看结果,看一看,到底是他比你做得好,还是你比他做得好。

  我明确告诉你,其实不用比,我也知道结果,他比你做得好。

  原因只有一个,你的更上一级领导提拔他的时候,拿他和你反复比较过了,得出过结论了。

  再换个角度看,就算他真的只会溜须拍马,我也可以反问你一句,你会吗?你不会。你连溜须拍马都不会,那么,你会什么?你会的比他多?恐怕不是。领导在考虑提拔你还是提拔他的时候,经过反复比较,最终结论,你和他是一样的。但是,他比你多一个技能,他会溜须拍马,你不会。所以,他的溜须拍马,为他赢得了加分。

  别看溜须拍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加分。

  前面,我们谈到了忠诚,忠诚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和第二个,忠诚你自己的选择,忠诚命运对你的安排,谈的都是同一件事,也就是忠诚你的事业,这个事业,同时也是你们团队的事业。第三个,忠诚你的精神导师。第四个,忠诚你的事业领袖。前面三个忠诚,你做到了吗?恐怕绝大多数人没有做到。如果做到了,你就不会去考虑他被提拔而你没被提拔这样的事。不管你是否做到前面三个忠诚,第四个忠诚,你做到了吗?

  假设,你和他一样,做到了前面三个忠诚,那么,你们可能都得了六十分。领导要在你和他之中提拔一个人。他会溜须拍马,你不会。至少,他做到了第四个忠诚,或者正在努力地实践第三个忠诚,你却没有。所以,最终得分,他是六十一分,而你是六十分。再假设,你和他一样,前面三个忠诚都没有做到,你们所得的,都是零分。第四个忠诚呢?他比你做得多一点,得到了一分。领导提拔了他,而没有提拔你,确实是他比你做得好。

  现在你明白了是潜规则还是显规则了吗?

  他被提拔了,你没有。因为他比你强。既然他比你强,你如果再不服,就说明你这个人思路存在大问题。需要反思的,是你自己。

  第二,领导比你聪明是历练的结果。

  你是一名普通员工,你考虑问题,更多是站在普通员工的角度。也就是说,你更多考虑是自己。无论你和哪个同事进行比较,参照物,都是你自己。

  正因为你所用的参照物是自己,就难免被私心局限。

  用一个比喻,作为普通员工,你只是站在一楼,层级太低,视野受到了局限,思维方法太单一,参照物和你存在同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你所用的度量衡,本身就存在问题。你用这个存在问题的度量衡去度量二楼三楼,能量出一个什么结果?

  相反,你的领导则不同,哪怕是只比你高一级的领导,他已经站到了比你高的层面,他上到了二楼。你只有站到二楼上去,才知道,视野会比站在一楼宽广得多,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完全变了。

  你站在一楼,你是普通员工,你所考虑的一切,都是普通员工的角度,更多考虑的,是你自己。一旦站到了二楼,他不能再像普通员工一样考虑问题了,也就是说,你不能再只是考虑自己了,不能拿着尺子只量别人不量自己了,他得考虑团队利益,考虑一碗水端平,考虑更上层领导的想法和意见。客观现实逼迫他更多角度多层面多视点地思考,从而拓宽了他的思维。

  你如果明白了这个一楼和二楼的道理,你就能明白,你的领导,肯定比你高明。这种高明,不是天生的,而是环境造成的,是不同的位置必须进行不同的思考,促成了他的思想提升。

  或者换一种说法,你还停留在一楼,你原来的经验、认识如果是一的话,你现在还是一。而他站到了二楼,他已经获得了一,现在因为有了新的位置,哪怕只增加零点一,他也比你多出了零点一。

  第三,程序决定了他比你聪明。

  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为什么压死人?不是他的重量比你重,块头比你大,力气比你大,而是职场规则在那里,你必须遵守职场,必须遵从你的上司。

  职场规则的设计,就是将更聪明的人提拔到更高的位置,从而获得更大的权力。

  换句话说,就算那个被提拔的人,真的比你差得远,但是,他被提拔而你没有被提拔,你也必须服从他。你对他的服从,仅仅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更内在的原因,是你必须服从职场规则。

  假如你不服从他,那么,你反对的就不是这个被你瞧不起的上司,而是整个职场规则。

  你评价一个人的对错,没问题。但是,你一旦颠覆了职场规则,你就大错特错了。

  现实之中,很多人会犯这种错误。就如前面谈到的那个买土豆的故事,那个乙,并不仅仅是在反对那个和他一起进来的甲,他是在挑战职场规则。

  再看一看我们周围,这种情况有没有?有,而且不少。

  一个比你晚入职的人,甚至原本是你部下的人,有一天,跑到了你的前面,成了你的顶头上司,你服吗?别急着回答,用心想一想。很少有人会服,有些人,一辈子都在这种不服之中度过,都在愤愤不平。

  可你从来没有想过,你不服的,不仅仅是那个跑到了你前面的具体的个人,而是职场规则。

  你只要懂得这么想,也就明白,是你错了,而不是他错了,更不是职场错了。

  领导为什么比你聪明?所有原因归结为一点,因为尺子的不同。

  你所用的尺子只有一把,那就是你自己。你拿自己当参照物,去量世上的一切。但领导所用的尺子,却是逻辑,秩序和规则。

  很多人会说,这个世界,其实没有标准。之所以说这种话,是因为说话的人以自我为标准。其实,这个世界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逻辑、秩序、规则。

  我们看到的,是不讲逻辑、秩序、规则的人和事。那是因为,人们对逻辑、秩序、规则的理解,各有不同。尽管不同,但有职务的人,和没有职务的人,对此的理解,还是有区别的。至少,有了职务之后,会懂得突破自我思考角度,找到一个新的思考角度,没有职务的人,很难有大局观。

  世上的很多事,想不通,是因为思维的角度不对。

  第三节 别把组长不当领导

  搞不清自己和领导之间的定位,是职场中常犯的错误。

  新入职的年轻人,见到谁都是老师,都是领导,工作几年之后,和大家都熟了,很容易混淆彼此间的定位。实际上,这种混淆,是对于职场等级的一种理解上的模糊。

  官场中常常见到一种现象,一个部门七八个人,六七个都是官,只有一两个兵。于是,出现了官兵倒挂,兵成了指挥者,官成了办事员。

  我的朋友在一个部门当处长,他这个处,共八个人,其结构是一个处长,两个副处长,处以下,还有一个科长,两个副科长,另外两个是办事员。这样的结构,就形成了一种极其搞笑的情况,最轻闲的,是这两个办事员,在处里,他们实际什么都不用做,任何事,都需要处长亲力亲为。

  单位没有保洁员,清洁卫生需要自己打扫。毕竟只是一个小单位,只有三间办公室,三位处级干部一间办公室,另外五个人,两间办公室。办公室的卫生,从来都是有级别的领导打扫,那两个办事员,肯定不干这件事。处长曾经想过订立一个清洁制度,转而一想,这个制度订了,对于自己这间办公室没有意义,他不可能安排那两名科员轮流打扫自己办公室的卫生。于是,另外两间办公室的卫生,就由科长或副科长打扫,科长或副科长不打扫,就没有人扫。

  处里如果搞什么集体活动,永远都是领导们在忙,两个科员在那里指挥。

  朋友讲了两件事,有一次,处里搞一个大型活动,为了节约开支,所有会务工作,都由自己搞。作为处长,他和一名科长亲自挂横幅,他们俩各自爬上一架梯子,在那里挂,一名副处长和一名副科长在下面扶梯子,一名科员站在不远处指挥。好不容易把横幅挂好了,处长和科长正准备下来,那名科员在下面大喊,不行不行,取下来。他和科长莫名其妙,问为什么要取下来,出了什么问题。科员说,这个横幅太长了,不能用,要重搞,得删掉几个字。

  科员的话对不对?有一定道理。可这种道理,本应在讨论方案的时候说出来,但是,全处一起讨论的时候,两名科员显示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一直在那里玩手机。现在,不仅方案已经定了,前期准备工作,也已经完成,他却说要改。处长说,算了,来不及了,就这样吧。

  这名科员却说,那不行。这样会出麻烦的。

  处长想,就算出麻烦,也是我的麻烦,与你有什么关系?

  没想到,为了这么个事,纠缠半天,这名职员态度很坚决,一定要换。处长哭笑不得,最后发脾气了,才作罢。

  另一次,处长带着一名副科长和一名职员出差。一路上,所有的事务性工作,都是副科长做,科员安于享受副科长的服务。办完事离开酒店,已经到达机场,才发现出了状况,那名科员的行李没拿,丢在出租车上了。

  他自己的行李自己不拿,却责怪科长没有帮他拿行李,像上级训斥下级一样,当着处长的面,训斥科长。处长看不下去了,说了科员几句,最后决定,科员留下来找行李,他和科长仍然按照原计划乘机返回。科员却不干,认为处长和科长应该留下来,和他一起找行李。

  处长生气了,置他于不顾,和科长一起走了。

  事后,这名科员到处说处长的坏话,觉得处长太不像话了,不应该扔下他不管。

  另一个朋友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他进入公务员系统时,处里共有九个人,七个都是领导,只有两个兵。当时的情况,和上面所说差不多,副科长以上干部,都是干杂事的,反而那两个兵,成了指挥员。他知道自己没有根基,能够进入公务员序列纯粹是考试加运气,所以,他只能苦干。

  那两个科员都有背景,见新来的这个完全不懂套路,什么事都抢着干,开始是提醒他悠着点,后来便孤立他,在其他人面前说他的坏话。发展到后来,他们会故意给他制造一些麻烦,想让他出错。正因为有这两个人的存在,他更加警醒,每一件事,都将细节考虑得十分周到。为了避免钻进别人设计好的套子,他养成了凡事做记录的习惯。有几次,他差点踩了别人设计好的陷阱,最终,是记录救了他。

  两年多以后,调来了一位新局长,要选一名秘书,将全局所有人排了一遍,选中了他。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他做事仔细。如今,他已经是副处级,而那两个科员,仍然是科员。谁都不希望手下多两个爹,全局没有人敢要他们还有一件小事,也很能说明问题。

  某单位有两个同事,彼此私下以兄弟相称。毕竟,大哥比小弟早两年入职,担任部门副主任的时间,也早小弟一年,所以,大哥总是以大哥自居,小弟对大哥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小弟遇到什么不懂的事,向大哥虚心求教,大哥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又会把小弟骂一通,说他智商太低,情商太差。彼此间这种玩笑开得多了,小弟完全不在乎。

  两人担任部门主任几年之后,发生了变化。公司要提升一位副总,共有三个候选人,两兄弟均在其中。经过反复研究,公司最终决定提拔小弟。

  如此一来,两人的位置改变了。小弟虽然只比大哥高了半级,毕竟是副总,是上级。

  有一次,大哥开玩笑地对小弟说,以后,我要叫你老板了。小弟连忙纠正大哥,还是像以前一样,你永远是我的大哥。对于小弟的说法,大哥坦然接受。即使如此,称呼方面,还是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变化。如果仍然像从前那样,称其小弟,肯定不适合,若是叫副总,大哥又觉得心里不爽,便采取了一种折衷的办法,直呼其名。若是私下场合,大哥还是大哥,遇到事,仍然把小弟先骂一通。

  大哥的部门负责洽谈一笔生意,最后一轮谈判,需要公司派出级别更高的领导出面,小弟便以公司副总的身份参与。整个谈判过程十分顺利,中午,客户摆下庆功宴,准备喝完这餐酒,下午就将合同签了。

  谁也没料到的事情发生了。客户原本对大哥和小弟之间的关系,便有些困惑,作为部门主任,他和公司副总之间,完全没有分寸感,说话口无遮拦。尤其是喝了几杯酒之后,说出的话,更加过分,动辄说副总智商低情商差,搞得客户十分尴尬。

  到了下午,客户变了,合同不签了。

  事后,他们做了很多努力,才知道,客户对这个合同失去了信心。

  首先,他们觉得,将这样一笔业务交给主任,他们不放心。他们觉得主任是个没有分寸没有底线不懂规则的人,如果开展这笔业务的时候,他也不讲规则,事情可能非常麻烦。其次,他们也对这家公司失去了信心。公司派出的这名副总,到底是有权的还是没权的?如果是有权的,为什么一个部门主任,敢对他如此不敬?如果是没权的,又派他出面谈判,岂不是对自己不敬?再说,这位副总如果有实权,而一个部门主任竟然敢对他口无遮拦,岂不说明这家公司的管理很成问题?跟一个管理混乱的公司合作,谁的心里,都会悬着一颗石头。既然发现了这种苗头,自然要防患于未然。

  事后,虽经多方努力,客户公司就是不敢信任他们,不仅这次的合作没有谈成,以后也不太愿意和他们公司来往。

  其后,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常常在大会小会上拿这件事举例,虽然不是指名道姓,毕竟事情早已经公开,公司所有人都清楚其中一些细节。

  如果一定要深究此事,公司的管理其实是存在问题的。如果公司在各项规章制度方面,对此有严格的限定,两人之间,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可是,公司高层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是在出了此事之后,严格管理制度,狠抓职工培训,而是一味地迁怒于这位大哥。大哥自然觉得面子挂不住,不久就辞职了。

  一般人认为,等级制度,是专制的产物,民主社会,一定没有如此森严的等级制度。

  这种理解显然是错误的。只要接触一下那些大型外企,你就会发现,他们的等级制度极其严密,在公司内部,绝对不能出现角色错位行为,不能容忍越级行为。另一方面,那些外企又并非将这种制度印成白纸黑字,而是形成一种企业文化,某个不尊从这种制度的人,自然会和这种企业文化格格不入,时间不长,便会自己离开。

  与此相反,中国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职场,都会一再强调规章制度,可在大部分地方,又是完全没有制度的。

  上面提到的一个机构百分之六七十都是领导,只有极少数不是领导,而非领导却在指挥领导做事的情况,在中国官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存在。而中国的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或者中小型企业,这类现象,也是常见的。国有企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权力结构类似于官场,企业的员工,都是各种关系进来的,部门负责人,对于这类员工没有人事权。中小型企业存在这类情况,是因为这类企业的老板是从很小规模干起来的,一开始就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他一起创业的那些人,脑子里也不可能有规章制度。

  这种情形,有点类似于刘邦的经历。

  刘邦打天下的时候,手下聚集了一大批能人。这些人是不是当时最杰出的人?不一定,可能有些人比他们出色得多,只不过,他们站错了队伍,看错了方向。比如项羽,显然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还有秦集团的章邯,同样是一个极其了不起的人。相反,刘邦手下的那帮人,更像是绿林好汉,完全没有正规意识。

  刘邦的队伍之所以更接近绿林,那是因为刘邦本人就是草根出身,没有读过MBA什么的,不搞制度性规范性管理,他的所有办法,都是绿林那一套。以至于他后来坐了天下,汉集团成了天下第一大集团,内部管理,还是绿林那一套。

  有两个例子,最能体现汉集团的草莽管理体系。

  刘邦当了皇帝,他家乡人民跑到皇宫里找他,穿着草鞋赤着脚,就踏进了皇宫,把皇宫的大殿里搞得像农村人家的堂屋一样,到处都是泥。而刘邦手下的大臣大将们,也都完全没有规则,不排坐次,不讲服装。以至于大臣们上朝,根本不需要排队,想站就站,想坐就坐,想说就说,朝廷的议事堂,搞得像个自由市场,乱哄哄的。

  萧何告诉刘邦,这样下去不行,一定要立一些规矩,刘邦还不以为然,觉得这些人都是自己的兄弟,没有必要搞这么多条条框框。正是刘邦的这种思想,纵容了像韩信这类人,使得他们心目中完全没有等级概念,最终却死在这个秩序概念不明上面。也有张良这样的人,一看刘邦的宫廷是个无规则的宫廷,知道时间一长,肯定会出大事,因此激流勇退,逃过一劫。而萧何的脑中,始终存在一个等级概念秩序概念,哪怕他在后方独揽大权,也始终不忘这一点。正因为他在这方面把握极其精准,才得以善终。

  《史记》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光看这句话,感觉刘邦将那些有功之臣杀尽了似的,事实上并非如此,被刘邦杀掉的大臣只是少数,大多数随他一起打天下的人,还是得到了极其丰厚的回报。

  显然,这里既有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差别,也有一个对职场规则理解的差别。

  站在大臣的角度看刘邦所为,用这句话来概括,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站在刘邦的角度看呢?这句话,就无理了。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是不是杀尽了功臣?不是,他杀掉的功臣,屈指可数。

  燕王臧荼是被刘邦杀掉的第一个异姓王,韩信是第二个,再有卢绾、彭越、英布、张耳等人。

  刘邦为什么要杀这些人?两个原因,第一,刘邦不希望异姓当王,可是,要分封功臣,他又不得不封这些人为王。封了之后,便想出各种办法,将这些人一个一个地灭掉。第二个原因,这些人当初和刘邦称兄道弟,等汉氏集团成为天下第一大集团之后,他们仍然改不了当初的草莽习气,无法适应和刘邦之间的等级差别。

  韩信和别人还不同,他是后加入汉氏团队的,一旦自己坐大了,便向刘邦要价,结果,刘邦不得不向他低头,提前给他封王。

  哪怕飞鸟真的尽了,良弓会不会藏起来?会,也可能不会。只有一种情况,那是一定要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什么情况?就是狗不想做狗,想和主人平起平座,甚至成为主人的主人。

  任何人,如果无视规则,就一定会被规则打击。刘邦打击韩信等功臣,用的是封建时代的规则。而现代企业里,对于那些不讲规则者的打击,用的是现代规则。规则虽然不同,规律却是相同的。

  任何超越这种制度的行为,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害。

  某些人或许以为,对方只是一个小组长,无权无职,我凭什么要把他当个官看待?

  这里面有一个认识误差。你不认对方这个小组长,不认的,只是这个人。但是,对方的小组长是职场任命的,因此,你所不确认的,是职场规则。

  不认某个人的领导权威,看起来是一件小事,是一件仅仅涉及某个人的事,实际上不是,你否认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职场,成大事了。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黄晓阳作品集
梁朝伟画传京西胭脂铺职场二规则二号首长阳谋高手爱情万岁(上)二号首长2高手过招幕僚爱情万岁(下)决战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