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风口上的猪:一本书看懂互联网金融》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0章 电子支付(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风口上的猪:一本书看懂互联网金融》 作者:肖璟

第20章 电子支付(2)

  这就引出了另外两种支付模式:银行卡互联网支付模式与第三方支付模式。<\/p>

  银行卡互联网支付模式其实只是将线下收单业务搬到网上——中国银联仍作为转接清算机构,负责发卡机构和网上收单机构的交易转接和资金清算。<\/p>

  第三方支付模式可能更为网购一族所熟知——支付宝、财付通(包括微信支付)等等都是这个领域的大玩家。<\/p>

  第三方支付又可以细分为网关支付模式与虚拟账户支付模式两种。<\/p>

  网关支付模式在前文略有提到,所谓网关,即连接银行自身支付系统与互联网的接口。它并没有账户属性,也不能很好地抓住用户,仅仅为银行和商户提供服务。早期的第三方支付如环迅、云网、易宝等一开始都采用这种模式。<\/p>

  以支付宝为代表的创新型支付公司开始意识到账户的重要性,继而采用虚拟账户支付模式。淘宝初创时,买家卖家互不信任问题导致其规模的扩大受到限制,为了降低淘宝网购的信用风险,2003年支付宝创新地推出了“担保交易”产品——买家下单后先支付到支付宝账户,确认收货后再跟支付宝确认将款项打入卖家账户,这也成为中国电子商务中支付的标配,也帮助淘宝(包括天猫)从2003年2000多万元的交易量跃升到如今超过万亿人民币的交易量。<\/p>

  不过回顾这些数字,我们发现互联网支付的大蛋糕里,第三方支付其实只占0.5%(2013年中国的互联网支付规模超过1000万亿元,其中第三方支付大概是5万多亿元,虽然这个数字在2004年只有72亿元)。除了第三方支付外,自然是走网银直连或银行卡互联网支付。各种原因,我认为一是因为大额的企业或金融机构间的结算清算还是比较难绕开银行,二是第三方支付的使用场景还是比较往零售消费靠,客单价较低。不过乐观地看,这也说明了第三方支付中互联网支付业务仍有许多想象空间——未来除了对零售消费的进一步挖掘,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可以深度挖掘现有的其他支付场景,同时尝试拓展其他使用场景。<\/p>

  在场景的拓展上。其实已经有不少先行者:汇付天下改变了航空商旅行业的支付,甚至在国内首创了“信用支付”概念,为航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垫资服务;汇付天下也深入基金零售业的互联网支付,旗下“天天盈”平台是首个获得证监会许可开展基金网上销售支付结算服务的支付平台;快钱则尝试渗透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现金管理与供应链金融服务。<\/p>

  (3)移动支付<\/p>

  移动支付,指的是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可移动设备进行的支付手段。移动支付的体量相对比较小,2013年仅占第三方支付总体交易规模6%。不过其增长迅猛。根据阿里巴巴的招股书披露,2013年其电子商务业务中,接近20%的成交额来自移动端,这个数字在2012年仅有7.4%。<\/p>

  移动支付包括3种主要类型:移动互联网支付、近场支付(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以及短信支付。<\/p>

  曾经颇为流行的短信支付基本已经偃旗息鼓!不过想当年SP彩铃业务和图片下载盛行的时候,短信支付那可是主流啊,甚至连Q币什么的也都是用短信支付。(一句话暴露年龄啊……)<\/p>

  而近场支付则仍未普及起来。2013年近场支付占移动支付交易额仅有0.8%(当然这其中主要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支付增长得太快)。这个情况在国际上也差不多: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研究报告,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额持续高速增长,近场支付技术却只占据2%的交易额。<\/p>

  近场支付在中国的发展相对缓慢,这不得不提中移动和银联在技术标准上的3年之争:中移动拥有自主产权的2.4GHz标准和银联采用的国际通用的13.46MHz谁都无法说服谁,手机厂商也不知道该生产谁的好,因此生产进度放缓,进而拖延了近场支付的普及进度。直到2012年12月,央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这个时候才算是盖棺定论,确立了银联主导的13.46MHz标准。中移动虽然心有不甘,也只能从了银联——两家也算是不计前嫌,于2013年6月上线共同打造的移动支付平台。<\/p>

  近场支付难普及的另外一点则是硬件的更新需要成本与时间的投入。硬件的更新不但反映在商户的收单设备,对消费者的手机也有硬件更新的需求。银联联合收单机构补贴改造POS机,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末,全国支持银联“闪付”近场支付的终端近300万台,但对消费者的教育引导仍任重而道远。<\/p>

  除了电信运营商和银联,第三方支付公司也跃跃欲试:2014年4月,支付宝就在新版钱包里加入了NFC公交卡充值功能,之后又和住建部IC卡应用中心服务进行合作,推出了“虚拟城市一卡通”,用户可以直接把具有NFC模块的手机当交通卡用。手机QQ则和北京亿阳汇智通合作,用户在使用手机QQ阅读电子书的时候,可以使用公交卡刷卡支付电子书。<\/p>

  反观移动互联网支付,由于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的出现以及电商巨头对其移动端的强势普及,交易规模在2013年得到了爆发:由2012年的781亿一跃到2013年超过一万亿。2014年第一季度移动互联网支付场景中,基金申购占比47.2%,在所有场景中交易量排第一。而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则铺天盖地地推移动端,三八妇女节前在上海地铁里头到处都是都教授“手机淘宝三八节”的广告。<\/p>

  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支付还有一个潜在的增长点——O2O支付(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通俗地来讲就是线下二维码支付(当然O2O也有其他类型,如条形码支付或声波支付等)。线下扫一扫二维码,再在手机上利用移动互联网完成交易,这其实在一二线城市早已不足为奇。本来阿里巴巴和腾讯都打算2014年大张旗鼓好好推广一番,无奈2014年3月却被央行出于安全性的考量而紧急叫停。时隔数月之后,二维码支付业务倒也在许多小店中重新出现了。<\/p>

  最后自然是要来张图总结一下第三方支付的主要业务。图58深色的部分是第三方支付企业有参与的业务类型。预付卡、固定电话、数字电视等,由于量太小,我就没有放到图里面。<\/p>

  (4)案例:为何银联对支付宝怀着满满的敌意?<\/p>

  从图58出发,倒是有个有趣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的:为何银联对支付宝怀着满满的敌意?<\/p>

  银行卡支付清算网络在中国基本被银联垄断。银联的股东是谁呢?其实是一堆银行和投资巨头。五大行的股份大概占了四分一,股份制银行占了三成,城商行们大概也有四分一。<\/p>

  银联2002年成立后,顺势将2000年早已成立的网上支付公司上海腾欣科技有限公司(ChinaPay)并入,改名为银联电子支付有限公司,这家子公司也在后来拿到了央行互联网支付与移动电话支付业务的许可证。<\/p>

  2002年年底,银联成立了子公司银联商务,它后来拿的牌照的业务涉及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以及预付卡受理。<\/p>

  参照图58,银联在线下收单、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方面都和支付宝有着正面的竞争关系——因为它本身也拿着两张第三方支付牌照。此外,互联网支付中第三方支付模式其实是对银联主导的银行卡互联网支付模式的替代;移动互联网支付中的O2O支付甚至可以替代线下银行卡刷卡业务。银联自然是看不惯支付宝迅猛的发展啦。<\/p>

  除了银联,支付宝推出余额宝后也不断拉仇恨,各大银行对支付宝越来越抵触——2014年3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集体下调支付宝快捷支付限额。<\/p>

  其实细想一层,这也不全然是因为余额宝。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推前,银行们的利差越来越窄,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将随之下滑。银行只能从非利息收入,即中间业务处获取收入——其中支付业务是大头。除了对第三方支付不再“纵容”,银行们也开始大力发展自身支付业务:平安收购了两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建立了“平安付”品牌,中信银行推出了二维码支付产品“异度支付”……<\/p>wWw。xiaoshuo txt.Netxiaoshuotxt。com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肖璟作品集
风口上的猪:一本书看懂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