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0章 想办法才会有办法(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作者:梁子

第10章 想办法才会有办法(1)

  只要努力想办法,一定能有好方法

  一个善于和勤于思考的人,总是能找到完成工作的最好办法。这样的人,必将成为生活的强者和企业的重要力量。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困难面前积极想办法的态度会激发我们的潜在智慧。因此,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非常注意营造一种动脑筋、想办法的氛围,他们相信天无绝人之路,而无路可走的人总是那些不下工夫找路的人。

  “确实是没办法!”

  “真的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我想这样的话,你肯定是十分熟悉,在你的周围,你也肯定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其实如果当你向别人提出某种要求时,要是别人也这样回答,你肯定会觉得非常失望!

  同样,如果你的上级给你下达某个任务,或者你的同事、顾客向你提出某个要求时,你这样回答,我想你同样能够体会到别人对你的失望!

  也许一句“没办法”,我们好像就已经为自己找到了不做的最好理由。然而也正是一句“没办法”,让我们浇灭了很多创造之花,从而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是真的没办法吗?还是我们根本没有去好好地动脑筋想方法呢?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腾。每个国民不仅为中国的国力得到世界的承认而高兴,而且,也为北京得到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的机会而自豪。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可以说在1984年以前,敢于申办奥运会的国家没有几个。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举办奥运会是赔钱的。

  但是,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却是一个转折点,因为这次的奥运会,美国政府不但没亏一分钱,反而赢利2亿多美元,可以说是创下了一个历史的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人,名叫尤伯罗斯,他是一个商人。

  在奥运活动中,尤伯罗斯将其与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做了通盘的考虑,想出了很多让奥运会赚钱的方法。而其中突出的方法就是将奥运会实况电视转播权进行拍卖,可以说在当时这是开历史之先河的。

  刚开始时,工作人员提出一个在当时已是个天文数字的最高拍卖价——1.52亿美元,但却仍然遭到了尤伯罗斯的否定,他觉得这个数字太保守了。

  因为他已经敏感地觉察到了人们对奥运会的兴趣正在不断高涨,奥运会已经是全球关注的热点。假如采取直播权拍卖的方式,势必将会引起各大电视台之间的竞争,那价钱肯定会不断抬高。果然不出他所料,后来单电视转播权一项就为他筹集了2亿多美元资金。

  以往的奥运会万里长跑接力,都是由有名的人士担任,但尤伯罗斯却一改这种做法,表示谁都可以跑,只要身体够棒,另外出钱就可,他规定每1公里按3000美元收费。

  这真是一个破天荒的想法,没想到消息一公布,报名的人竟然蜂拥而至。1.5万公里的路,总共收到了4500万美元!

  可以说这次奥运会给尤伯罗斯带来了空前的声誉。然而回首成功,他非常感慨地说:“世上的任何事情,只要你去想办法就会有突破点,就一定会有解决的方法。”

  是的,想办法就一定会有好方法!假如畏难,又怎么可能创造出这样辉煌的业绩呢?

  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彭加勒曾经说过:“出人意料的灵感,只有经过了一些日子,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后才产生。没有努力,机器不会开动,也不会产生出任何东西来。”

  我们平时喜欢讲一句话:“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其实也是因为有丰富的知识与经验的积淀才实现的。

  在职场上,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职员,在对待工作中的问题时,就要尽一切可能去寻找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法。

  一位中国商人在谈到卖豆子时充满了一种了不起的激情和智慧。

  他说:如果豆子卖得动,直接赚钱好了;如果豆子滞销,分三种办法处理。

  一、让豆子沤成豆瓣酱,卖豆瓣酱。

  如果豆瓣酱卖不动,腌了,卖豆豉;如果豆豉还卖不动,加水发酵,改卖酱油。

  二、将豆子做成豆腐,卖豆腐。

  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改卖豆腐干;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稀了,改卖豆腐花;如果实在太稀了,改卖豆浆;如果豆腐卖不动,放几天,改卖臭豆腐;如果还卖不动,让它长毛彻底腐烂后,改卖腐乳。

  三、让豆子发芽,改卖豆芽。

  如果豆芽还滞销,再让它长大点,改卖豆苗;如果豆苗还卖不动,再让它长大点,干脆当盆栽卖,命名为“豆蔻年华”,到城市里的各大中小学门口摆摊和到白领公寓区开产品发布会,记住这次卖的是文化而非食品;如果还卖不动,建议拿到适当的闹市区进行一次行为艺术创作,题目是“豆蔻年华的枯萎”,记住以旁观者身份给各个报社写个报道,如成功可用豆子的代价迅速成为行为艺术家,并完成另一种意义上的资本回收,同时还可以拿点报道稿费。如果行为艺术没人看,报道稿费也拿不到,赶紧找块地,把豆苗种下去,灌溉施肥,3个月后,收成豆子,再拿去卖。

  如上所述,循环一次。经过若干次循环,即使我没赚到钱,豆子的囤积相信不成问题,那时候,我想卖豆子就卖豆子,想做豆腐就做豆腐!

  在这个中国商人充满智慧的设想中,你想如果他不积极地去想办法找方法,他能爆发出如此令人惊叹的智慧吗?一个人若能这样,那成功离他还会远吗?

  深挖活用多开动,积极引爆你的潜能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有的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尽可能多地开发了他自身无穷无尽的潜能。

  很多人之所以碌碌无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努力,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成功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无意间把玻璃罩罩在了自己的潜意识里,限制了想象的空间,制约了潜能的挖掘。

  研究发现,那些被世人称为天才者,只不过是开发了他们的潜能而已。并非大多数人命里注定不能成为“爱因斯坦”,只要发挥出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我们大多数人的体内都潜伏着巨大的才能,但这种潜能一直酣睡着,只有激发它,才有可能做出惊人的业绩来!

  有这样一个案例。

  史蒂文因一次意外导致双腿无法行走,依靠轮椅生活了20年。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了意义,喝酒成了他忘记愁闷和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

  一天,他从酒馆出来,照常坐轮椅回家,却碰上3个劫匪要抢他的钱包。他拼命呐喊、拼命反抗,被逼急了的劫匪竟然放火烧他的轮椅。轮椅很快燃烧起来,求生的欲望让史蒂文忘记了自己的双腿不能行走,他立即从轮椅上站起来,一口气跑了一条街。

  事后,史蒂文说:“如果当时我不逃,就必然被烧伤,甚至被烧死。我忘了一切,一跃而起,拼命逃走。当我终于停下脚步时,才发现自己竟然会走了。”现在,史蒂文已经找到了一份工作,他身体健康,与正常人一样行走,并到处旅游。

  一双20年来无法动弹的腿,竟然于危在旦夕的关头恢复了功能。这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史蒂文产生这种“超常力量”的呢?显然,这并不仅仅能用本能反应来解释,它还涉及人的内在精神在关键时刻所爆发出的巨大力量。

  当人被逼着走入一种绝境的情势下,他自然会提起精神,调遣全部的精力、能量、行动等来想法设法突破困境,因而引爆一种不可思议的能量。

  著名作家柯林·威尔森曾用富有激情的笔调写道:“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靠近日常生活意识的表层的地方,有一种‘过剩能量储藏箱’,存放着准备使用的能量,就好像存放在银行里个人账户中的钱一样,在我们需要使用的时候,就可以派上用场。”

  可以说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尽可能多地开发了自身无穷无尽的潜能,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踩在了脚下。

  现代心理学所提供的客观数据让我们惊诧地发现,绝大部分正常人只运用了自身潜藏能力的10%。可以这么说,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等待被挖掘。

  迪斯尼玩具公司首席顾问玛丽娅的故事很富有传奇色彩。在她6岁那年的圣诞节,父亲要送她一件礼物,于是就带她来到迪斯尼公司经营的一家玩具城,让她自己挑选。平时小玛丽娅就特别喜爱玩具,但由于家庭拮据而买不起,她就经常自己用橡皮泥捏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她的橡皮泥玩具几乎每天都要翻新花样。

  来到玩具城后,玛丽娅却没看中一件玩具。她的这一异常现象恰好被站在一旁的玩具公司老板唐纳德发现了。这位美国玩具商耐心地听完玛丽娅不喜欢店里玩具的原因后,将她领到自己的办公室,把她刚刚指责的玩具一一摆在桌子上,又派人为玛丽娅取来橡皮泥,让她按自己的想象为那些玩具改变形象。结果让唐纳德大为折服,立即协商与这位只有6岁的女孩子签订一项长期合同,破天荒地聘请她为玩具公司的顾问。

  后来,迪斯尼公司为充分发挥和挖掘玛丽娅的天赋和潜能,每当世界各地有玩具展销活动时都要带上她,使她眼界大开,对各种玩具提出的意见和见解也更加准确、更能切中要害。经玛丽娅参与设计的玩具给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在玛丽娅15岁的时候,她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和最年轻的商人而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年龄大小,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天赋和潜能的合理开发。玛丽娅没有受到迪斯尼原来那些玩具设计师的影响,而是让自己的想法自由自在尽情地发挥,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所以设计出来的玩具独特而充满新意。

  我们都拥有强大的潜能,只是它们都隐藏在深处。犹如地下之水,只有深层地挖掘,人们才能品尝到这水的甘甜。

  生命力往往在压力中体现,这又不由得让人想起了石油。石油喷涌而出靠的是巨大的压力,压力越大,喷涌得越猛。人的潜能也遵循着“马太效应”,越开发,越利用,就能够越强。所以每个人由于潜能受到压抑而遭遇不幸或失败的时候,就必须有意识地练习释放自我,应该尽可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激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如果你和多数人一样,你只使用了天赋潜能的10%,另外90%还没被开发出来,那么你最终将被社会所淘汰。如果你能把那部分未曾启用的潜能转化为获取成功的强大力量,那么你无疑会成为真正的强者。

  少说尽力而为,多竭尽全力做事

  竭尽全力就是指尽自己全部的能力,穷尽一切办法,发挥全部潜力把事情做成做好。竭尽全力可以确保自己的工作结果符合要求,回报迟早会有的。

  美国西雅图一所教堂里的牧师——戴尔·泰勒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们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逃生,猎狗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实在追不上了,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

  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辩解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

  再说兔子带着枪伤成功地逃生回家了,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

  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我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被追上的话,可是要没命的呀!”

  泰勒牧师讲完故事之后,向全班郑重其事地承诺:谁要是能背出《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谁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

  《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全文无疑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参加免费聚餐会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望而却步了。

  几天后,班中一个11岁的男孩,胸有成竹地站在泰勒牧师的面前,从头到尾背诵下来,竟然一字不漏,没出一点差错,而且到了最后,简直成了声情并茂的朗诵。

  要知道,就算是成年的信徒,能背诵这些篇幅的人也是罕见的,何况是一个孩子。泰勒牧师在赞叹男孩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能背下这么长的文字呢?”

  这个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尽全力。”

  16年后,这个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尔·盖茨。

  很多时候,我们在接受任务的时候,总是说尽力而为;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劝自己尽力而为。其实,我们之所以说事情艰难,往往是由于我们畏惧困难,没有尽到最大努力!我们说自己已经尽力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把全部潜力发挥出来!

  谁要想出类拔萃、创造奇迹,仅仅做到尽力而为还远远不够,必须竭尽全力才行。

  所以,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我们永远不要先说难,而要先问一问自己:我们是否已经真的竭尽全力了?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这位被誉为“把美国带到轮子上的人”,一次,他想制造一种V8型的发动机。可是当他把这个想法跟工程师交流时,工程师们都认为这是一个美好的设想而已,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然而令工程师想不到的是,尽管他们每个人都这样认为,但福特却仍然坚持说:“要想办法把它制造出来。”

  无奈,工程师们开始了尝试,几个月后,他们给福特的回答是:“我们无能为力。”

  但福特却还是说:“继续尝试,直到成功!”

  一年多过去了,仍然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这时所有的工程师都觉得无论如何都该放弃了。但福特还是仍然坚持“必须做出来”。

  也就在这时,有一位工程师突发灵感,竟然找到了解决办法。就这样,福特终于成功制造出了“绝不可能”的V8型发动机。

  为何工程师们认为“绝不可能”的事情,最后还是有方法解决了呢?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一定先要把不可能的思想束缚放一边。而只是去想我们自己是否真的想尽了一切办法、穷尽了一切可能!

  因为,畏惧使人无法真正冷静地应对问题,甚至还会导致行动的瘫痪。但是如果你不问问题难不难,而只问自己是否尽了最大努力,这样你就会轻装上阵,尽力挖掘自己的潜能,反倒容易将问题解决,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奇迹!

  其实所谓竭尽全力,就是不给自己任何偷懒和敷衍的借口,让自己的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而生活中人之所以无法竭尽全力,往往是因为受到了“我已尽力”假象的迷惑——我已经做到最好了,再也无法往前走一步了。

  然而,这只不过是一个他们不愿意接受挑战的借口罢了。有时候,你可能觉得问题太复杂而打算放弃。但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在我们自己身上,只要挖掘自己的内在的能量,用心去找,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稻盛和夫被日本经济界誉为“经营之圣”。他所创办的京都陶瓷公司,是日本最著名的公司之一。该公司刚创办不久,就接到著名的松下电子的显像管零件的采购订单。而在当时这笔订单对于京都陶瓷公司来说意义非同一般。

  在日本,大家都知道,与松下做生意绝非易事,商界对松下公司甚至有这样的评价:“松下电子会把你尾巴上的毛拔光。”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梁子作品集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