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0章 成功的人都会用对方法做对事(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作者:梁子

第20章 成功的人都会用对方法做对事(3)

  每天一早来到单位,阿萨脑海里有几个专题打算写,可坐在那里总是不想写稿,常忍不住浏览网页、偷偷菜、打打电话,就是无法投入工作,一上午就这样恍恍惚惚地过去了。

  阿萨心想吃过午饭再写吧,可是酒饱饭足之后,打开Word文档,脑子却是一片茫然,一点思路也没有,临到下班才懵然感觉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可是文档中一个字都没写……

  下班后,陆陆续续有人约他出外吃饭,阿萨就开始纠结了:去吧,任务还没完成;不去吧,待在电脑旁,时间还是悄然滑过,自己还是不想干。

  其实阿萨以前不是这样的,那是跑突发新闻的时候,稿子是需要当天就播出来的,所以每天工作效率很高,风风火火去现场,然后回单位立马就写稿,甚至在回来的路上就把稿子完成了一半。

  阿萨现在换做纪录片,时间上宽松了些,一开始他还延续着原来当新闻记者的工作作风,总是提前好几天就把片子做好了。可是连阿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变得懒惰起来,明明任务就摆在眼前,可就是一拖再拖,不愿及时去做,非要等到最后的“死期”来临,才将自己逼得“狗急跳墙”加班加点工作。

  这样总是疲惫不堪不说,出来的成果自己都不满意。等到下一个任务来的时候,他又开始在心里发誓:明天我一定要早早开始,再也不把自己搞得这么累了。

  这些情形,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发生。工作上的一件事情,需要你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你会想,明天再说,到了明天又说再等一天也不晚……这样一直拖到不能再拖了,才不得不着手去做。事情仓促完成,效果总是不尽人意,不但挨领导批评,自己也徒增烦恼。

  明明任务就摆在眼前,可非要等到火烧眉毛的紧要关头或最后期限,才不得不打起精神去挑灯夜战;明明只需拨个电话、点下鼠标发封邮件,但总是抱着“再等等”、“就一下下”的侥幸心情。当这种情形成为一种牢固的习惯的时候,你就是患上了拖延症。

  要想改掉拖延症其实也简单,不妨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把日常必要的工作制定一份规范的流程出来,设定明确的时间表和完成期限。“日日清”就是克服拖延最好的办法。

  海尔在实践中建立起一个每人、每天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清理、检查的“日日清”控制系统。案头文件,急办的、缓办的、一般性材料摆放,都是有条有理、井然有序;临下班的时候,椅子都放得整整齐齐的。

  “日日清”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日事日毕”,即对当天发生的各种问题,在当天弄清原因,分清责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防止问题积累,保证目标得以实现,如工人使用的“3E”卡,就是用来记录每个人每天对每件事的日清过程和结果;二是“日清日高”,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改善、不断提高。

  身为员工,做事一定要坚持一大原则,就是“今日事,今日毕”。今日之事绝不可拖至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明天要做的事,如果每天都无法将今日的事做完,不但会浪费时间,而且望着累积的一大堆工作也会感到巨大的工作压力。

  一流的坚持:一次做好,次次做好

  任何一个人,只要在工作中倾注了心血,肯定能使自己的每一个“每一次”都无懈可击,也将会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取得人生的成功。

  第一次就把问题解决,次次都能把工作做到位的这种能把工作做好的能力,是每个人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最有利的武器。

  我们要想结果最优化、价值最大化,就要做到有效地节省成本、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时间去获得更大的收获,不仅需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更要次次把事情做到位。

  两个大学生毕业了,分配到一个公司去工作,两年过后,公司老总提拔了A当主管,B心理不平衡了,我们两个不是一块来的吗,我们工作都非常努力,怎么提拔了A,不提拔我啊。于是找到老总质问,你交给我的任何工作,我都踏踏实实完成了,怎么提拔A不提拔我,你给我个理由。

  老总说:“小B,这样,你先来帮我干一件事吧,你到隔壁的自由市场上去,你看有什么东西卖没有,回来跟我说一声。”小B二话不说,噔噔噔下楼,一会儿回来了。

  “市场上有个农民推了个手推车,在卖土豆。”

  “好,说一车土豆大概有多少斤呢?”老板说。

  “那我没问,我去问一下。”于是他又噔噔噔下楼了。一会儿回来了。

  “一车土豆300多斤。”

  “它大概多少钱一斤呢?”老总说:

  “噢,这个问题我还没问,老总那我去问一下。”说完又噔噔噔下楼了,一会儿又回来了。

  “八毛钱一斤。”

  “要是我全部300多斤都买了,价格能不能便宜啊?”老总说。

  “噢,这个问题我要去问一下,老总你等一会儿。”说完小B又噔噔噔下楼了,一会儿回来了。

  “300斤呢,他六毛钱一斤就卖的。”小B气喘吁吁地说。

  老总看他跑了四趟,汗水出来了,端一杯水过去说,“小B,你坐下休息一下。”又把做了主管的小A叫过来,说,“小A,你到隔壁市场上去看一下有什么东西卖没有,回来给我讲一下。”

  小A于是噔噔噔去了,不大一会儿回来了。

  “老板,有个农民推着一车土豆在卖。我顺便问了一下,一共300斤多一点,零买八毛钱一斤。全部买了的话,六毛钱一斤他就卖。”小A有条有理地汇报着情况。

  “叫他来,我们都买了。”老板敲着办公桌说。

  “我已经叫到门口了,只等您一声令下就进来。”

  小B一看到这个全过程,红着脸不讲话了。

  每做一件事,都要有结果,都要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不能满足于“做了”,而是追求“做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履职做事的质量,才能真正加强执行力。试问:天底下又有哪位老板不喜欢像小A这样的员工?这样的人肯定是公司的重要财富,肯定能成为公司发展的中流砥柱。

  抱着“把事情做到位”的态度去工作,你必定会认真地考虑事情的方方面面,预见可能发生的一切意外情况,并制订出详尽的方案,关键是你更会不自觉地打消退路和借口,而只会积极地为办成事找方法。

  寄卡片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它却帮助乔·吉拉德在客户中形成了独特的个人品牌,使他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推销员变成了名扬世界的“推销之神”。

  乔·吉拉德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他每年所卖出去的汽车比其他任何经销商都多,甚至他的销售量比第二位要多出两倍以上,在汽车销售商中,实属鹤立鸡群。

  当有人问及乔·吉拉德成功的秘诀时,他坦言相告:“我每个月要寄出1.3万张卡片。有一件事许多公司没能做到,而我却做到了,我给每一位客户建立了销售档案,我相信销售真正始于售后,并非在货物尚未出售之前……顾客没有踏出店门之前,我的儿子就已经写好‘谢谢惠顾’的短札了。”

  或许客户五年后才需要买车,或许客户两年后才需要送车给大学毕业的小孩当礼物;没关系,不管等多久,乔·吉拉德都会时不时打电话追踪客户,一年十二个月更是不间断地寄出不同花样设计、上面永远印有“I Love You!”的卡片给所有客户。

  乔·吉拉德每个月都会给客户寄一封用不同格式、颜色的信封装的信(这样才不会像“垃圾信件”,不会在还没有被拆开之前,就给扔进垃圾桶了)。顾客打开信,信一开头就写着:“我喜欢你!”接着写道:“祝您××快乐,乔·吉拉德敬贺。”2月,他会寄一张“美国国父诞辰纪念快乐”的卡片给顾客……顾客都很喜欢这些卡片。

  乔·吉拉德自豪地说:“我给所有的顾客都建立了档案,我会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的不同,分别给他们寄不同的卡片。而且,给同一客户寄的卡片中,绝不会有雷同的卡片。”乔·吉拉德通过这些细致的工作,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很多回头客,甚至许多客户每月都等着吉拉德独具特色的贺卡呢!

  成功并不一定需要创意和灵感,而是兢兢业业、有条不紊,把众多被细分的小事情做好、理顺。工作不是哪天心血来潮就做得好一点,新鲜劲儿一过,一切就又归于平淡,而是要坚持不懈,每次都做好,每件事都做好。乔吉拉德能够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就在于天天、月月、年年地把寄卡片认认真真坚持了下来。他,就是我们工作的典范。

  现代企业中最受青睐的是那些像乔·吉拉德一样的员工:始终持有一种做事的方法:认认真真地完成每天、每月、每年的工作。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对,第一步做对了,才能保证以后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任何一个人,只要在工作中倾注了心血,肯定能使自己的每一个“每一次”都近乎完美,也将会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取得人生的成功。

  一流的干劲,更要有一流的方法

  最好的工作办法一定是最实用的办法。工作要从成效出发,能取得最大成效的办法那就是好的工作方法。“斩草除根”、“四两拨千斤”、“简单而实惠”的方法无疑都是一流的工作方法。

  在俄罗斯盛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很普遍的真理:想法要有行动,行动要有方法。聪明的人不仅会努力工作,更会想办法简化工作中不必要的程序。

  找不对方法,即便有充足的实力,花了巨大的成本,却不一定会获得很大的收获;而相反,找到了好方法付出的成本不大,也不一定会收获的很少。如果能够开动大脑,发现最快捷的途径,你也许轻轻松松就能到达。

  在哈佛大学MBA课堂上,教授们做过这样一个课题:带上除了你以外的3个人,运两筐石料到山上去,每个人的经费只有100元,只允许在现场找人。

  第一个组织这个活动的人,从开始发动群众到最后爬到山顶用了6个小时,他的方法很正规,用钱去招聘人搬运,尽量挑选一些身材比较强壮的搬运工,招聘工人用了3个小时,爬山用了两个小时,中途休息用了1个小时。

  第二个组织这个活动的人,直接给附近的劳务公司打电话,劳务公司很快调派了3个身强力壮的人去负责搬运石料,结果,他只用了3个小时就爬上了山。

  而第三个组织这次活动的人,却仅仅用了1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爬到了山顶。首先,他找到该山的负责人,询问有没有缆车,在确认有缆车的情况下,他只需要找到3个旅游的人帮忙看管一下石头,然后坐上缆车直接到山顶。

  当然,课题的最后获胜者是那个坐缆车的人。虽然,另外两个人都表示不满,觉得他违反了规则,这个课题是训练你的组织能力,而不是投机取巧,然而,教授们最后把胜利判给坐缆车的人。

  教授们最后是这样说的:原因很简单,在任何公司里,你的上司只看中你的绩效,你的结果。

  这三个组织活动的人,都有自己做事的方法,都把事情做成了,但是真正获胜的却是那位看起来最省力气却获得同样效果的第三个人。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三流方法跟一流方法相比,效果是大不相同。一流的方法是能够一次就把问题解决掉,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到位的方法;而三流的方法则是一种可以一试,应付问题的办法而已。

  在青岛啤酒集团生产车间的一个角落,因为工作需要,工人需要爬上爬下,因此,有人放置了一个活动梯子。用时,就将梯子支上;不用时,就把梯子移到拐角处。为了防止梯子倒下砸着人,工作人员特地在梯子旁写了一个小条幅——请留神梯子,注意安全。

  这件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一晃几年过去。后来,外方来青岛啤酒集团谈合作事宜,他们留意到这个梯子和梯子旁的小条幅,驻足良久。外方一位专家熟悉汉语,他提议将小条幅修改成这样——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很快,梯子边的小条幅就改过来了。

  同样是9个字,很显然后者的方法更能把问题一次性解决掉。

  所以,要想达到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就必须用更有效、更简便、更节约的方法去完成执行。工作需要一流的干劲,更需要一流的方法。当我们为自己的目标付出努力的时候,当明明很有能力而又勤奋工作,业绩却远远落后于他人的时候,请不要抱怨,也不要自卑,先问问自己是否研究过付出的方法?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梁子作品集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