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犹太商人的智慧》在线阅读 > 正文 第9章 文化经营中犹太商人的创意 (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犹太商人的智慧》 作者:顾骏

第9章 文化经营中犹太商人的创意 (1)

  随着资本主义的确立,资本化或商业化、商品化的运动向一切传统领域包括各个文化领域渗透。传统社会中依附于政治权力、托庇于等级体制的各种价值项获得独立的身份,这种身份的证明就是在钱这唯一通用的尺度上衡量出来的标度:文化领域的独立是因为活动在这些领域中的人现在可以自食其力了,他们的作品成了商品,他们的活动成了商业活动,他们的创作灵感现在也有了明码标价!一切都合理化了!

  文化领域的商业化与合理化虽然是整个社会生活资本化的一部分,但毕竟是相当后起、相当边缘、相当不确定(至少在初期)的一部分,当资本在其他许多领域中都已运行自如时,文化领域还是一片处女地。开发这些领域是一件相当冒险的事,这既因为这些领域中本身资本基础薄弱、资本运行环境不佳,还因为种种未及合理化的价值观念构成巨大的阻力。事实证明,承担着这些风险、冲破观念上的阻力而完成这一合理化转变的,又是犹太商人。

  .银幕下的冒险家

  在整个文化领域的所有艺术形式中,电影是一门从诞生之日起就彻底资本化的艺术。电影不仅是人类有史以来制作费用最高的艺术品之一,更是一种直接以赢利,至少是以收回投资为目的的艺术形式。这种最资本化的艺术形式恰恰是由犹太商人一手培育扶持方得以成长和成熟的。

  世界电影史在其发端之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是与美国电影史重合的,而美国电影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一部美国犹太人电影史。

  主宰美国电影业的五家最大制片公司:米高梅影片公司(包括其前身米特罗影片公司、高德温影片公司和梅耶影片公司)、派拉蒙影片公司、华纳兄弟影片公司、雷电华影片公司和二十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都为犹太人所拥有和控制;另外三家较有规模的影片公司,即环球影片公司、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和联美影片公司,也都为犹太人所创建或拥有。

  美国电影史上许多重要制片人或发行人,如阿道夫·朱克尔(派拉蒙)、塞缪尔、高德温(米高梅和联美)、卡尔·利姆勒(环球)、马库斯·洛伊(米高梅)、威廉·福克斯(二十世纪福克斯)、哈里·科恩(哥伦比亚),还有华纳四兄弟,即哈里、阿尔伯特、山姆和杰克(华纳兄弟),所有这些主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巨头,都是犹太人。

  在电影事业的发展方面,从电影业的初创,到探索联锁电影院的分布,从提高影片的品质,到引进第一部有声片,从创立明星制到起用第一个场外导演,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全面改组电影制片公司和60年代巩固制片公司,犹太人在电影制作和为电影提供资金方面,都起着领导作用。

  犹太人在电影世界中的几乎无处不在,甚至引起一些非犹太人的美国人的不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电影对大众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将电影从魔鬼和五百个非基督徒的犹太人手中解放出来”,成了某一压力集团的口号。

  这种要求,撕开其道貌岸然的外套,内里同几千年中一再发生的情形极其相像:当电影业完成了资本化,已经成为一个安全而又有利可图的金矿之时,犹太人就应该被“请”出去了,因为现在这里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地方特别需要犹太人了。

  不管现在需要不需要犹太人,电影业在其初起之时,确实是需要犹太人,尤其是犹太商人的。

  用美国经济学家本·塞利格曼的话来说,电影业是在“手套商、药剂师、皮货商、布商和珠宝商”(皆为犹太人密集的商业行业)这些开“5分剧场”的人手中兴起的。也就是说,早期的电影如同看“西洋镜”,付5分钱,凑在小孔上看个几分钟。谁能保证从那动作笨拙、无声无色且只有几分钟长度的早期电影作品中,会诞生出今日令人目眩的整个电影世界?谁能从当年“5分钱”票价开发出今日上亿美元的票房收入?电影业是潜在的有利可图的行业,但谁能预知,为了让这种潜力成为现实,或者更为理想,成为“现钞”,又需要投入多少“现钞”?即使在电影业总体上已经成为安全之地的今日,耗资巨大的影片,因号召力不强而致亏损的,仍不在少数,一百部影片中,最终赚钱的,还不到四成。由此不难想见,当年犹太小商小贩们投身电影业的时候,有着什么样的魄力和远见!

  阿道夫·朱克尔是一个匈牙利移民,抵达美国时,他所有的财产就是缝在外衣衬里内的40美元。最初,他以推销皮货为生。生意做大之后,他抽出20万美元的资金,投入到当时已开始实际拍摄电影的廉价游乐场,即所谓的“5分剧场”。就在这期间,他遇到了马库斯·洛伊。洛伊出身贫民,小时候做过童工,也是靠做皮货生意起家的。

  朱克尔和洛伊两人合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买了西洋镜和廉价游乐场。由于意见不合,不久两人就各奔东西。有意思的是,由于对电影业资本化的相同认识,两人从相反方向开始,最终仍然走到了同一点上,虽则没有重新合伙。

  散伙之后,朱克尔守着自己的廉价游乐场,继续搞制片,后来组建了“著名演员公司”,并最终接管了派拉蒙影片公司。朱克尔很早就认识到控制电影院的重要,因为有了电影院,才能保证拍出的影片有销路。于是他发行了1000万美元的股票,建立了自己的连锁电影院。1926年,他在纽约建造了极为豪华的派拉蒙电影院,将它奉献给美国。

  洛伊的道路刚好同朱克尔方向相反。洛伊先是控制了一批连锁电影院,以后为了保证自己电影院有足够的影片可以吸引观众他又转向了制片。在他的撮合下,三家犹太人的电影制片公司——米特罗影片公司、高德温影片公司和梅耶影片公司合并,建立了将三家公司第一个字母合在一起作为名称的米高梅影片公司。

  朱克尔和洛伊这种将电影制片与放映电影的剧院联系在一起的做法,实质上也就是实现了电影的产供销一体化,使电影的制作直接以市场效益或票房价值为取向,电影业资本化所必须具备的构架已经形成。至于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商品化,尤其是其美学趣味上的商业化,也许应该更多地归之于华纳四兄弟。

  哈里、阿尔伯特、山姆和杰克四兄弟,是一个原籍波兰的犹太补鞋匠的儿子。他们,主要是老大和老二,原先做过各种小生意,积累起资金后,开了一家自行车行。1904年,四兄弟搞到一架电影放映机,就此开始了电影生涯。

  开始时,他们只有一架放映机,没有自己的剧院,连拷贝也只有一部,叫《火车大劫案》。他们四处巡回放映,因为当时还是默片时代,没有声音,放映时,就由他们的妹妹弹钢琴,由四兄弟中最小的杰克伴唱,那时,他才几岁大。以后积累了一点资金,他们开始同别人交换影片,由此成长为影片发行商。

  1912年,他们迁居加利福尼亚,创建了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华纳公司锐意创新,虽遭受一系列失败,并多次损失惨重,却不改初衷。1927年,他们终于拍摄成功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在该影片中,他们巧妙地借剧中人物之口说了一句脍炙人口的俏皮话:“你们还不曾听见过什么声音。”

  华纳兄弟常被人称为“电影界的蒙古人”,四兄弟性格各异,并不十分合得来,但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始终追求票房价值,致力向大多数人提供人们最容易接受的东西。因此,他们有着明确的制片标准,这种市场定位,借用华纳公司所生产的一部较为著名的影片《封面女郎》剧中人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你开始取悦上流社会,那你就完了。”

  面向大众乃至迎合大众,是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甚至整个好莱坞拍摄影片时采纳的一条总体性标准。不管电影评论家们或电影史研究者对此持何种批评态度,斥之为“平庸”或者其他什么,但就电影自身的属性和电影业资本化的内在要求,耗资巨大的电影只有从人数最多的观众群体那里,才能收回投资并获得赢利。无论我们把以华纳兄弟为代表的好莱坞犹太巨头这种强调“大众口味”的做法,看作犹太人根深蒂固的平等观念的作用,还是犹太电影商的精明,真正说明问题的是电影业这个艺术领域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是自我照顾得最好的领域。电影能找到慷慨的观众,观众能有豪华的电影看,这是电影业资本化进展良好的最好例证。

  所以,好莱坞巨头们不仅在电影中提供让观众沉醉于其中的梦境,还建造起豪华程度同银幕上毫无二致的欣赏电影的场所。在“格劳曼中国剧院”和各大电影公司的电影院里,一片金碧辉煌,地上铺着厚厚的地毯,四处都是琳琅满目的装饰,观众被奉为皇帝,而领座员和检票员则像贵族府第中仆役一样衣冠楚楚、彬彬有礼。

  所以,在所有面向大众的电影门类中最面向大众的喜剧片部门,成了真正的犹太人天下:除了少数几个喜剧演员为非犹太人之外,其余的都是犹太人,如法尼·布赖斯、马科斯兄弟、杰克·本尼,以及莱尼·布鲁斯,而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则因为演技太好而一再被人误认为是犹太人。

  随着电视的兴起,好莱坞以及整个电影世界多少有些衰落了,不过,同时可以看到,在电视这个商业性更强的领域中,有着与电影业中同样多的犹太人。美国三大电视网曾经都是以犹太人为首的:哥伦比亚广播网(CBS)的威廉·佩利、美国广播公司(ABC)的伦纳德·戈登森和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大卫·萨诺夫;英国的三家商业性电视网路:联合电视台、格拉纳达电视台和联合转播台,也分别为三个英国犹太人埃米尔·李特、刘·格雷德和悉尼·伯恩斯坦所掌握。而且即使在素以保守、老派著称的英国,伯恩斯坦的格拉纳达电视台也在制作出足以同ABC最好节目相媲美的电视节目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利润,并成为“商业性电视台甚至能够从文化中赚钱的最好例子之一”。

  .美术界的掮客

  在文化领域中,另一个在犹太商人参与下得以明显资本化或合理化的,是艺术品行业,尤指美术品。

  谈到美术品,这似乎是一个犹太人不应该进入的领地。人类学家有一种观点,认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有一种“缺乏从事具象艺术天资的闪族特性”。这种说法能否成立,自可存疑,但犹太人自觉地不从事形象艺术创作,则几乎是千百年来有目共睹的事实。因为犹太民族的《圣经》中有上帝告诫犹太人不得从事类似美术创作的记载,“摩西十诫”的第二条就规定:“你们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出埃及记》)

  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犹太人确实没有违反“十诫”。犹太人正式登上国际美术舞台的时间,大致在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接的当口,并且还产生过一个有名的“巴黎犹太画派”。即便如此,犹太人,尤其是犹太商人对美术家与美术品的总体态度是冷淡和拒绝,用一个犹太画家自己的话来说:“一个犹太美术家从基督徒那里得到的鼓励要多于从犹太人那里得到的。富有的犹太人在遗嘱中也不肯留点财产给美术。”

  在这方面,就像在其他许多方面一样,罗思柴尔德家族的态度,也可以作为犹太商人一般态度的代表。

  罗思柴尔德银行伦敦分行的创始人,纳坦·罗思柴尔德,有一次碰到别人向他兜售一幅画,他当时就一口回绝:“不能把钱浪费在这上面。”

  后来,伦敦犹太社群的首席拉比(即当地犹太人的精神领袖,宣教师)派了一个美术经纪人来找他,纳坦·罗思柴尔德才不无勉强地应允说:“行啦,给我一幅30镑的吧,我不在乎哪一幅。再见。”

  纳坦·罗思柴尔德的这番话,是在19世纪说的,在当时并不能算错,因为美术品单纯的美学价值,同一个犹太商人可以是完全不相干的。

  然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术品就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品了,美术品多了一个属性,这就是商品属性,美术品的收藏也不单纯是风雅的行业,而成了有远见的投资。其中尤其是收藏,更确切地说,投资现代美术品成了“自从发明复制技术以来复制钞票最快的方法之一”。著名犹太美术商悉尼·贾尼斯,曾于1955年卖掉现代抽象印象派画家李·波洛克的一幅绘画,价格为200美元。差不多十年以后,这同一幅画出现在索思比拍卖行的拍卖厅中,以14500美元成交。

WWW、xiaoshuotxt.netT-x-t_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顾骏作品集
犹太商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