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我们愿意再一次诚恳地劝告你们,还是悬崖勒马的好,不要爱惜那种虚伪的无用的所谓“面子”。如果你们不听,一定要走绝路,那就请便吧!那时我们只好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诗词溯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北宋·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殊七岁能著文,有神童誉。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召试,与千余进士并试廷中,“神气不慑,援笔立成”,深得皇上赞赏,赐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此后仕途坦达,官至相位。殊在位时举贤晋能,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自其门下。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其词作清新雅致,语言婉丽,极赋韵味。有《珠玉词》一卷,存词135首。这首题为《浣溪沙》的词是晏殊的代表作。作者虽是借物抒发伤春之情,却无沉沦之感,以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道出了生命和时光的延续,富含哲理,发人深思。此句浑然天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清人刘熙载评价道:“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者,所谓极炼如不炼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

  难点注解:

  1.浣溪沙: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又作“纱”。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有平韵、仄韵两体,上下片三个七句字,共四十二字。2.“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已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亭台”。3.旧:原有的,原来的。4.香径:指铺满香花的小路。

  摘用赏析: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中苏关系逐渐趋于紧张。从1963年开始,苏联联合40多个兄弟党公开发表长篇累牍的攻击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文章,挑起了中苏论战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了猛烈的还击,并通过信函等方式与苏方交换意见。

  在中方强有力的回击下,苏方及时改变了策略。他们在开展反华活动的同时,还致信中共领导人要求“停止公开论战”“召开兄弟党国际会议”。为表达和谈的诚意,1964年2月,中共中央复信建议在北京召开两党会谈,然后由兄弟党举行筹备会议,该会议由17国党的代表(13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印尼、日、意、法)组成。对中方的合理建议,苏方却片面认为这是“反对苏共、反对整个国际共运”,坚持筹备委员会代表由他们事先指定的26国党代表组成。对于苏方这种口口声声要求“停止公开论战”“促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的毫无诚意的做法,中方提出了严正抗议。6月15日,苏方置中方立场于不顾,向中方发来信函,仍坚持要在莫斯科召开26国党起草委员会筹备会议。

  对于苏方这种强硬态度,中方及时起草了复信稿。信中,中共坚持主张“经过充分准备的、在马列主义基础上团结的国际会议”,否则,绝不参加苏方一手策办的分裂会议。7月25日,毛泽东修改了这封复信稿。在复信中,毛泽东首先对苏共这种急急忙忙召开兄弟党国际大会的行为本质予以揭露:“你们不经过协商,不取得兄弟党的同意,就要片面地、强制地召开的所谓大会,历史将证明,只是一个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极其渺小的会议,就像当年第二国际为了反对列宁主义所召开的一些所谓大会一样。”接着,毛泽东分析了苏共召开这种分裂会议的两难处境:不开吧,说话不算话,贻笑千古,面上无光;开吧,“从此走入绝境,再无回旋的余地。”最后,出于中苏关系良好发展和国际共运事业进步的长远考虑,毛泽东还是再次诚恳地劝说苏共“悬崖勒马的好,不要爱惜那种虚伪的无用的所谓‘面子’”。对于苏方如果不采纳中方意见,执意要召开分裂会议的后果,毛泽东摘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来说明:苏共将最终走向“花落去”的覆亡路,而社会主义新中国则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继续前行。

  太仪斡运,天回地游

  事物在运动中。地球绕太阳转,自转成日,公转成年。哥白尼的时代,在欧洲只有几个人相信哥白尼的学说,例如伽利略、开普勒,在中国一个人也没有。不过宋朝辛弃疾写的一首词里说,当月亮从我们这里落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别的地方。晋朝的张华在他的一首诗里也写到“太仪斡运,天回地游”。

  诗词溯源:

  “太仪斡运,天回地游”出自西晋·张华《励志诗》(其一):

  太仪斡运,天回地游。四气鳞次,寒暑环周。星火既夕,忽焉素秋。凉风振落,熠耀宵流。

  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人,西晋文学家。少孤贫,曾以牧羊为生。至晋武帝时,官居显位,是一位清廉正直之士。张华博学多才,曾编撰《博物志》10卷。其《励志诗》共九首七十二句,为自我劝勉进学之作。所以,在理解“太仪斡运,天回地游”一句时,在注意到该句蕴涵的朴素运动思想的同时,还要理解到人如果不学习就如闭舟而行一样,无法体会到进步的内涵。

  难点注解:

  1.大仪:太极。2.斡:转动。3.四气:指四时阴阳变化、温热冷寒之气。4.鳞次:如鱼鳞状依次排列。5.星火:火星。6.素秋:即秋天。《尔雅》:“秋为白藏,故云素秋。”7.凉风:秋风。8.熠耀:萤火。9.宵:夜。

  摘用赏析:

  毛泽东喜欢哲学,却对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并不盲从,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在批判中提高,逐步形成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适合的哲学理论体系。他的哲学著作《实践论》(1937)、《矛盾论》(193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963)、《关于人的认识问题》(1964)都是不朽的名篇。这篇题为《关于人的认识问题》的讲话记录稿,便是他晚年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毛泽东一直主张用发展的、运动的、全面的方法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论。毛泽东对哲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能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白复杂的哲学原理,进而指导实践。“太仪斡运,天回地游”是张华《励志诗》中的一句。毛泽东是从《古诗源》里读到这首诗的,他认为这句诗充满着辩证的运动思想。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严遂成,生卒年不详,字崧瞻,又字海珊,浙江乌程(今吴兴)人。雍正年间进士,工于咏史诗。著有《海珊诗钞》十一卷。《三垂冈》一诗是作者路过三垂冈(今属山西省长治市)时有感而作。虽然只有短短五十六字,却气势宏阔,融贯古今,刻画了李克用、李存勖父子逐鹿群雄、建功立业的英雄风貌。“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以凄怆悲凉的手法写出了李克用英雄垂幕的失落与后继有人的欣慰的矛盾交织心理。

  难点注解:

  1.“英雄”句:李克用是沙陀部族的英雄,他一生极力维护唐王朝的统治,反对朱温篡权夺位,但由于朱温势力过大,自己也无力奈何他的专横跋扈。2.“只手”句:李克用曾经被唐册封为晋王,他尽管不能匡扶大唐社稷,但尚能固守着自己的驻地同朱温相抗衡。3.奇儿:指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他自幼随父亲在军中征战,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4.老泪多:意谓李克用悲伤自己已老,感叹人生的兴衰。

  2.“萧瑟”句:诗人自写。当他路过三垂冈时,秋风萧瑟,诗人不禁联想起了数百年前与自己有同样情愫的李克用,发出了对人世兴衰的感慨。

  摘用赏析: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称帝,建立梁朝,掀开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序幕。一生忠于唐王朝的晋王李克用多次讨伐朱梁,但总是胜少败多。公元908年,李克用病死。弥留之际,留给其子李存勖三支箭矢,要求儿子替自己完成三个遗愿。一支用于讨伐出尔反尔的燕王刘仁恭父子,消除日后问鼎中原的后顾之忧;另一支用于教训食言毁约的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最后一支用于消灭宿敌朱温,恢复唐室宗社。

  李存勖趁梁军懈怠之机,戴孝出征,亲率大军,疾驰六日,进抵三垂冈。随即命全军隐蔽集结,梁军毫无觉察。次日凌晨,漫天大雾,李存勖借大雾的掩护,挥师前进,直捣梁军大营,斩杀万余首级。朱温在开封闻讯,惊叹道:“生子当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猪狗)尔!”三垂冈之战,是李存勖嗣位晋王之初指挥的第一场成功战役,为其称霸中原、建立后唐奠定了基础。颇为戏剧性的是,对这场战役的必然性,李克用早有断言。据《旧五代史·庄宗纪》载:李存勖五岁时,李克用带着他在三垂冈狩猎。三垂冈上有唐玄宗原庙。李克用命人于祠前置酒奏乐,自陈衰老之状,甚是凄苦,便对李存勖说:“老夫壮心未已,二十年后,此子必战于此。”此时的李克用,虽已是英雄暮年,心中凄怆,但看到李存勖少年英发,智勇双全时,心中却是欣喜异常。“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一句便是对李克用这种复杂心情的绝妙写照。

  1964年12月29日,毛泽东在读《五代史·后唐庄宗传》三垂冈战役时,联想到了清代诗人严遂成写的这首题为《三垂冈》的七律古诗。当时,时年七十岁高龄的毛泽东记不清楚这首诗的作者了,只好凭记忆默写下这首几十年前读过的诗,让秘书田家英去查找作者。根据核查,毛泽东写下的这首诗只有第四句和第七句中有两字不同:第四句中的“且”字应为“犹”字;第七句中的“畔”字应为“下”字。但该诗在清人袁枚《随园诗话》卷2第62则中的载录,却与毛泽东手写的全诗一字不差。出现两个字的误差,可能是由于毛泽东最初是通过《随园诗话》接触到这首诗的缘故,这不能不让人对毛泽东的古诗词功底深为折服。

  事实上,集兵家之多谋、诗人之风骚于一身的毛泽东不仅是喜欢这首诗的风格,更是欣赏三垂冈战役的总指挥李存勖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曾说:“康延孝之谋,李存勖之断,郭崇韬之助,此三人者可谓识时务之俊杰”,并称李存勖的战术是:“先退后进”。又在《通鉴记事本末·后唐灭梁》上批注:“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存勖小名)”。而李存勖也不负众望,经过连年战争,终于灭掉后梁,建立后唐王朝。或许正是军事家跨越时空的智谋契合与百折不回的执著信念,才是毛泽东对这首诗印象如此深刻的主要原因吧。

  江山如画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诗词溯源:

  “江山如画”出自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开创了豪放词派,丰富了词的意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诗庄词媚,对词的革新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等。这首《念奴娇》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词人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词的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勾画出古战场险峻雄奇之势,为下阕描写人物做下渲染。下阕怀周瑜,通过描写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形象来怀古伤己,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情怀。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起笔有宏阔深远之景,落笔有英雄扼腕之慨,为豪放词中最杰出的代表。后世赞曰:“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摘用赏析:

  在留存下来的毛泽东诗词中,描写和歌颂“山”的诗句共有三十余处,但通篇以描绘“山”来抒情的仅有六篇。这其中,以“井冈山”命名的诗作就有三篇。可见,毛泽东对井冈山的情有独钟。

  1927年,在中国革命最低谷时期,为了保存有限的工农武装力量,毛泽东引兵井冈山,在那里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蓄积了“星星之火”,终成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所以,对于这片自己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土地,毛泽东是将其作为第二故乡来看待的。1965年5月22日,时年已经72岁高龄的毛泽东重回了一趟井冈山。车一到黄洋界,他便甩开身边的工作人员,快步走向山顶,久久地注视着这一望无际的大好河山。这次到井冈山,距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已经三十多年了。故地重游的毛泽东显得格外兴奋,于是,两首描绘井冈山的词作便从心底流出。其中之一,就是这首以“念奴娇”为词牌名的《念奴娇·井冈山》。

  词的上阕,起首突兀,以“参天万木”写实,以“飞上南天奇岳”

  写势,动静皆妙。接下来写解放后井冈山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了楼台亭阁”。就连往昔悬崖兀立又炮弹横飞的“五井碑前,黄洋界上”,也能“车子飞如跃”了。通过直接和间接描写,道出了井冈山的旧貌换新颜。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无限美好的未来,诗人由衷地发出了“江山如画”的赞美。“江山如画”一句,在北宋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念奴娇·中秋》中都有运用。苏轼在两首词中运用“江山如画”,其一是感伤时事消磨多少英雄豪杰,空怀感伤之慨;另一是与自己被贬后只能“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形成强烈对比,抒发失意孤寂之情。不同的是,毛泽东摘用“江山如画”却是对井冈山美好景色的由衷赞美。据地质考证,井冈山地区在古时为一片碧绿海洋。诗人以浪漫的情怀将“古代曾云海绿”置于“江山如画”之后,在以“古”貌映衬井冈山“今”颜的同时,也暗示了一个道理:自然界都发生了这么大变化,人类社会还不应该在劳动人民手中变得越加美好吗?写词之难,难在过片。但诗人以“弹指三十八年”一句如行云流水一般转至下阕,颇为自然。距1927年上井冈山至今,恰三十八载。其间,在无产阶级的斗争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故言“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实不为过。回想起自己的革命生涯,诗人不禁发出感慨:“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一切都过去了,唯一不变的是广大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豪情,似悬天明月,胜惊世风雷。经过他们的艰苦斗争,荡涤了一切魑魅魍魉,开创了一个清平世道。与创作于同一时期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相比,这首词偏重于写实,侧重于自然景观,通过往昔对比通俗地写出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全中国“翻覆”的史诗式篇章。特别是其中的“江山如画”一句,一扫苏东坡消极悲凉的情绪,给人以生机勃勃之美感,为全词增色不少。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曾珺作品集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的古诗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