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你在为谁而活》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章 你的潜意识在期待什么?(人与现实)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你在为谁而活》 作者:李子勋

第5章 你的潜意识在期待什么?(人与现实)

  人们总是以自己为蓝本来观察别人的内心。快乐的人以为谁的心里都是阳光明媚;抑郁的人认为天总是深灰色的。这种心理现象能发展成一种极端的情景,把不被自己接纳的内心欲望、冲动归咎在别人身上,我们称之为“ 心理投射”。

  在投射作用下,偏执的人随时提防别人的攻击,也随时感觉到来自社会的敌意;吝啬的人感觉谁都会算计他,钱放在自己兜里才踏实;好色的人对美丽女子动心,会以为是对方在诱惑他……殊不知,当一个人过多地沉浸在这种内心感觉里时,真正的现实与他内心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

  不执着对错,心才能自由表达

  每次跟别人谈完话,我的脑子里就会反复出现谈话过程,担心自己说错了话。

  别人早把谈话忘掉了,而我还纠缠在这里面,感觉很累。

  担心自己说错话实质上是一种人际敏感,说明你还处在一个充满困惑的年龄。说实在的,大多数心理问题是被自己努力建构出来的,这是一种指向自己的“ 执着”。人在成长的某一阶段,都会用一种非此即彼的直线逻辑思维来认识这个世界和认识自己,把事物分成对与错、是与非两种状态。你现在正处于这样的年龄,你的痛苦是一种成长的痛苦。解决的方法大体上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接纳。把这种人际敏感看作是一种培养记忆的“ 游戏”,喜欢它,不要排斥它。敏感本身是一种不自主形式,把它变为一种主动的、自主的形式,它所引起的烦恼就会大大减少。精神能量最怕压抑,你不再压抑它,精神的动力就会很快衰竭。

  第二种方法是等待。相信成长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原始、最伟大,也是最不能抗拒的力量。人际敏感只是一种年轻的伴随状态,只要生命在继续,它就只是生活中的一个“ 过客”,它来了,但它还会离开。中国古训中说的“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就是人心智成熟的规律。如果一个人想20 岁就不惑,30 岁就知天命,那么他首先要放弃对因果、是非的执着。接下来还要放弃对直线逻辑、唯物质主义、唯科学主义的执着,承认存在是唯一的现实,承认存在只是一种状态,没有原因也没有极向,也就无所谓对错。语言一旦说出去,别人听了怎么想有时你根本猜不到。每个人对语言含义的理解本来就不同,听话的时候每个人的心境也会不同,对语言引发的心理联想因为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也会有所不同,那么多的不可知因素同时存在着,去思考自己语言的对错是多么无聊啊!放弃对错,你才会获得思想与表达的自由,也就获得了社交中的快乐。那个时候,什么样的烦恼都难纠缠你了。

  你害怕被拒绝吗?

  我内心总想讨好别人,即使十分影响自己的生活,违背我内心的情感和理智,我也不曾拒绝过别人。我害怕当说出“ 不”的同时,会伤害到别人,我想学会说“ 不”的技巧。

  其实,谁的内心都曾有过想讨好别人的想法。小的时候,我们讨好父亲、母亲,讨好邻家霸道的男孩、女孩。长大后,在许多情形下,我们仍旧不得不违心地摆出笑脸来维持社交礼仪。这是生活的无奈,也是人性的无奈。但我个人以为,讨好别人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进攻,利用人性喜欢恭维的弱点达到自己的目的;二是防御,利用讨好达成情感同盟,给自己争得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所以,讨好有时也有积极的一面,对人际关系带有建设性的功用。你所说的讨好可能掩藏着一种内心冲突,提示你对人际交往有一些不安全感。

  判断人在社会交往关系中的心理成熟度有两个重要标准:一是看能否自如地对别人说“ 不”,拒绝别人是需要勇气的;二是可不可以主动地要求别人帮助自己,接受被别人拒绝同样需要勇气。两种心理色彩常常具有同时性,有其一必有其二。

  心理学把人的这种希望讨好别人,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害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状态称为“被拒敏感”。这样的人既不能自如地对别人提出要求,又非常害怕被拒绝,不知道如果被拒自己是否能保持内心平和;同时,又很难自如地拒绝别人的要求,不知道如果拒绝别人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

  结果,这样的人看起来是个热心人,总在答应和帮助别人,但内心的苦处和人际烦恼难以言表。

  害怕说“ 不”的人,有一种心理投射,说“ 不”未必能伤害别人,只是自己内心受不了被人拒绝,所以也不敢拒绝人。反过来,执着于说“ 不”的人,也有一种心理投射,由于总对自己说“ 不”,也条件化地对别人说“ 不”。不会拒绝别人可能是每个人在社交环境中都要面对的。究其根源可能还在于小时候你的父母是否允许你说“ 不”,或者你是否有足够的说“ 不”的经验。所以,被拒敏感是人社会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相信它会自然地来,还会自然地走。你需要对你的苦恼有个积极的认同,想想不会拒绝别人也不全是坏处,至少你看起来很美,也容易得到别人的感激。

  人们大凡说“ 不”有两种方式:一是嘴上说“ 不”,身体或行为却在说“ 是”;二是嘴上说“ 是”,身体或行为表达的是“ 不”。被拒敏感的人就是后一种情况。那么,有哪些说“ 不”的技巧呢?可以温柔地拒绝:

  “ 我可以说‘ 不’吗?”可以委婉地拒绝:“ 如果我知道……我会帮你的。 ”

  可以迂回地拒绝:“ 如果你可以等上几天,我就能帮你了。”可以巧妙地拒绝:“ 我也正为这样的事犯愁呢,正想请你帮帮我。”可以直接地拒绝:“ 抱歉,我也不会。”也可以强烈地拒绝:“ 别惹我,我烦着呢。”其实,说“ 不”

  可以不需要什么技巧,想说就说,没有技巧也是一种技巧。

  自言自语是种“带响”的思维

  我不太爱和别人交流,觉得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多半是无效的。最近,我却发现自己稍不留神就喜欢把心理活动说出来,好像自己在跟自己交流,这种自言自语是病吗?

  人是需要语言交流的,如果你不和别人交流,你就不得不进行与自己内心的交流。与人沟通常常有三个要素:1.交流的对象;2.交流语言的表达;3.沟通的目的。对应的分析有心理学层面的:交流的欲望;语言学层面的:交流的技术;效率学层面的:沟通目的性是否存在,是否常常可以达成。你在与人交流中的无效感也需要作这三个层面的分析,但你并没有一个具体的交流情景供我分析,所以我只能在心理学层面作一般性的描述。

  你的自言自语是在稍不留神的时候说漏了嘴,像是一种思想的泄密。

  心理学一直对说漏嘴、口误、白日梦一类的现象给予深刻的心理学含义,认为这是内心被压抑的声音,是潜意识突破意识阻碍的一种直接显现。所以,我建议你把一不留神说出来的东西记下来,自己去研究和联想,寻找到内心对应和自我疏导的方法。

  自言自语是一种专注思维引起的现象,反映一种比较压抑、凝重的心情,一般说来算不上是一种病。什么样的自言自语是病呢?它必须符合精神病理的特点:语言表现出思维形式的障碍( 思维中断、破裂、不连贯) 和思维逻辑的混乱( 荒诞性),或成为一种“ 带响”的思维,或纯粹是在和一个虚幻的人说话( 幻听),还要看是否伴随有社会功能的受损和自制力的缺乏。如无后两者,无论你的内心有多混乱,都只能被看作是人类精神和文化的多样性的结果,而非病理现象。

  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增加自己与人交流的欲望,这种欲望可以通过好奇来促进。想知道身边的人对同一问题怎么想、怎么看,你就需要问问别人。另外,还需增加交流中的快乐。

  如何获得交流的快乐?如果你的交流是立足于分享,而非谁对谁错、谁是谁非,交流本身就会给人带来轻松的感觉。如果对方说你错了,别生气,因为你相信不同的人对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不必为别人的观点去烦恼,除非你觉得你需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当然,让语言幽默有趣也是增加交流快乐的一种办法。有时候,交流并没有确切的目的,交流本身就是目的。而且,日常的交流对维持社交层面的亲密感,增进个人对社会的兴趣与情绪投入也有好处。

  好朋友是个大嘴巴

  我的好朋友太爱说别人长短了。跟谁都说,不分亲疏。谁的事都说,以此为跟人建立关系的工具。我不喜欢,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事情跟她分享了。

  你的好朋友正是那种“大嘴巴”( big mouth)的人。和这样的人做好朋友需要遵守三个原则:一是你不能太坦诚。因为坦诚往往会涉及隐私,也就需要对方保密,但大嘴巴的人最难做到的就是保密。二是你不能太相信对方说的话。相信1\/10就可以了。因为大嘴巴的人往往是想当然的人,他们喜欢捕风捉影、添油加醋,唯恐天下不乱。三是不能太在意好友对你名誉的“渲染”。这样的人其实没有坏心眼儿,只是孤独、无聊与好奇,并不是真心想坑害什么人。

  心理学曾把爱说话的人当作“ 口欲期”滞留的人,说这样的人不是小时候缺少口欲的满足,就是3 岁还在叼着母亲的奶头。当然,这只是想当然。不过,大嘴巴是一种瘾,一旦形成习惯,嘴巴就关不住,四处漏风。也有人形容大嘴巴的人的耳朵是张捕鱼的网,时时刻刻都想网住点儿什么,耳朵比较灵,听风就是雨。但大嘴巴的人不太依赖眼睛,眼见的为虚,耳听才为实。有时候,你也要怜悯他,给他讲一些子虚乌有的事,越离奇,对大嘴巴越是精神刺激,他越开心、越上劲。

  在特定情况下,人们需要大嘴巴来活跃气氛,松开人们彼此间的冷漠、隔离与防御。在这样的情景下,一个大嘴巴比一个诚实并谨小慎微的人更重要。往往在沉闷的社交环境里,会有一个人自我牺牲充当大嘴巴的角色,来扰动关系,建立彼此的联结。这是由团体动力学决定的,不能责怪这个人天生就漏嘴。你可能会说你喜欢活跃气氛的人,但传播信息需要公正、准确,我们也知道言多必失,说话多的人说错的话也多,做事多的人做错的事也多。知道了这点,你就可以谅解你的好朋友了。

  别跟“恋母”情节的他谈恋爱

  我有一个男同事,平常老跟我作对,公司里都知道我们俩是死对头,最近他居然厚颜无耻地说他一直在暗恋我,这是怎么回事?

  你的信让我想起一个成语,叫欲盖弥彰。《资治通鉴》上说:“ 畏人知,横加威怒,欲盖弥彰,竟有何益!”意思是害怕被别人看出内心的企图,而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 反向作用”。这是一种较幼稚的心理防御机制,多见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于性的觉醒对异性产生了好感,却要拼命地压抑这种需求,在行为上表现出回避异性甚至贬低和攻击异性的色彩。

  让我感兴趣的是,你的男同事是怎样把这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延续到了现在,像过家家似的玩这种“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把戏。他对你说他暗恋你,你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这要取决于你是不是在意他喜欢你。相信他暗恋你,就意味着接受了他的道歉,让很多日子攒积起来的不满在一种理解万岁的感觉中消隐。不相信意味着拒绝,交流学上的意义是“ 占了便宜还卖乖”!

  我想,如果你的内心足够坚强,那你应该帮帮这个男人,他对情爱可能有一些怯懦和害怕,他缺乏和所爱的人平等相处的能力。在这样的心理下,当他爱你,就以为你应该感激他,所以对你就有了苛求,就有了不满,就有了要跟你理论争执的欲望,而你还一无所知,蒙在鼓里呢。另一种情况是恋母,无意识地把你当成母亲,也许是因为你的某些性格、长相或对他的态度让他联想到他的母亲,孩子对母亲发脾气是不需要理由的,让他说道理的时候他会说他爱母亲。

  当然,千万不要和这样的人谈恋爱,很麻烦。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他很可能喜欢那些看起来柔弱,愿意被他控制的女子,无意识中他要挫败你、打垮你,逼迫你不得不依赖他。恋母的人会喜欢强一点儿的女子,他可以随心所欲,所有结果都要你来承担。

  婆媳自然是天敌?

  婆婆年轻时丧偶,独自带着儿子。我和丈夫结婚后,她对我百般挑剔,还不断在我丈夫那里告状。丈夫夹在两个女人中间很为难,我也很累。我和丈夫都是高级白领,我有自己的事业和对生活的选择,婚姻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我该怎么办呢?真郁闷这样的婆婆不喜欢媳妇是天经地义的,喜欢反倒是一种虚伪。从象征意义看,你的丈夫和婆婆十几年来过着一种类似婚姻的生活,他们除了不能有性生活外,分享着所有的人类可以有的亲密关系。你是闯入者、第三者。你不仅拥有与这个男人的性,还想分享其他的亲密关系,但那本是婆婆的领域,你自然冒犯了她,她自然要找你的麻烦。两个女人都想和一个男人分享亲密,这类似于一种精神的拔河游戏,当然,婆婆最终拔不过你,因为你能为那个男人生孩子,婆婆不能,笑到最后的还是你。除非你自动放弃,或你的丈夫还是一个需要吃婆婆奶的男人( 心理层面上的奶),否则,你不会输。

  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在没有老公的情况下,极易形成一种深度依恋与亲密,甚至是一种共生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是一个丧偶却为了孩子不再去爱的女人,就更为可怕,因为一切爱、情感、情绪,甚至生理需求都必须也只能从孩子那儿获得。这样的母子关系没有边界,没有禁忌,自然也就产生了排他性。这样的关系多少有种病态的意味,但很可能掩藏在文化颂扬的那种忠贞、节烈的正面标签里。很自然地你丈夫会想,我母亲为我做了那么多,牺牲了那么多,我也要如何如何……其实,一个为了孩子不再去生活的女人,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自己。面对一个弱小的孩子她自如地获得了优越感、被需要感和重要感,甚至是不能被拒绝的爱。跟在这样的情境中长大的男人谈恋爱感觉还可以,因为他常常很细腻、敏感、会体贴人;但和他结婚就有点儿像押错宝,会凭空为自己添一个天敌—婆婆。

  绝大多数的婆婆都喜欢媳妇,甚至讨好媳妇,以此维持与儿子良好的关系。在旧式文化中,由于高度强调媳妇的顺从,婆婆被文化助长出了一种专横跋扈的气质,媳妇只能忍气吞声。等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她又转过来欺压自己的媳妇,忘了当年做媳妇时的不平。

  现在的文化倡导平等和边界,婆婆与儿子之间应当有明确的边界。婆婆在没有儿子“ 授权”的情况下,不能随意介入儿子的生活。家庭内的尊卑也不那么被提倡,尽管孝顺与赡养老人仍是一种传统美德,但尊卑意识还是明显被淡化了。

  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你的丈夫,他无原则地让权才是你和婆婆纠缠不休的根源。他必须长大,建立亲密边界,并有能力对你婆婆说“ 不”。

  事实正是如此,当儿子态度明确的时候,婆媳纠结就变得毫无意义。

  你的潜意识在期待什么?

  我的经理是个很难相处的人,不管我做了什么,他的第一反应永远是说“ 不”,好像他的工作就是否定别人,我很受挫,也对他有怨恨。

  在我看来,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你在工作关系中掺杂了私人感情,你在潜意识层面对你的经理有一些理不清的期待和需求。表面上你是在希望经理对你的工作加以肯定,实际上更像是期待一个既权威又特别的人给予你喜爱和赞许。人在所有的关系中都会存在某些心理需求,当你对他人有抱怨的时候,往往会忽视这些抱怨可能正是你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所致,你首先需要检查一下自己在潜意识中期待什么。

  对一个难相处的人,如果你本身并不想跟他相处,只是公事公办,那你得到什么样的回应都会按照职业关系去解释,不会有那么多的挫败感。

  不想与谁交往,就不会在意对方是否难相处。所以,你要问问其他的同事有没有相似的感觉。职场关系也会存在一种亲密感,面对重要的人,我们无意识地会希望被喜欢,那么你会捕捉这样的信息。你的上司一本正经地指正你,不在意你的感受,你会有一种错觉,觉得是他故意离你很远,不想让你靠近,这样的感觉是被你的期待所决定的。

  你对他显然不是怨恨,而是有一种失落,你没有看到希望看到的东西。其实,站在经理的角度上,他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妥,他有权肯定或否定你,也有权重视或忽视你,他与你之间只是简单的工作关系。问题是,你似乎并不满足这样的关系色彩,也不愿适应这种关系模式。当你内心对他服从时,你外在的表现很可能是对立;而当你表面表现得服从时,内心就开始电闪雷鸣。建议你回忆一下成长过程,与哪一位重要关系人在什么时候是有过相似的心境。如果能找到类似的体验,那么你会恍然大悟,也许你和权威的人相处时,都有这样不自信与受挫的感觉。

  情绪的双向性是一种常态

  我有一个同事,她非常敏感,刚刚还和颜悦色,突然就变得气急败坏。尤其在人多的场合,经常令人尴尬得下不了台。我不知道该如何与她相处?

  那些看起来让人害怕的人恰恰可能是内心怯懦的人;那些看起来不想惹麻烦的人,内心恰好是非常笃定的人。与其认为你的同事敏感,还不如说她拥有特别的社交技术。这种技术使她摇摆在两种情绪状态中,当好的情绪主导时,跟任何人都能亲近,也喜欢讨好人、取悦人;当不好的情绪主导时,见谁都烦,把不良心情归罪给别人,语言也尖酸刻薄起来。

  情绪的双向性是一种常态。有的人起伏小一些,看起来情绪就稳定,也好相处,因为你可以预见他们对事物的反应;有的人起伏大一些,就像你的同事,有点儿难以捉摸和预测,因此也难以适应。不过,情绪不稳定的人特别依赖朋友,在他气急败坏的时候,你和颜悦色,不跟他计较;在他和风细雨的时候,你稍加平抑,不让他的喜悦来得太快、太猛,他的情绪变化就会变得不那么剧烈。

  人是一种关系的产物,而关系的维持是双方的事。有时候这种双向情绪只是人下意识地想与别人保持一种合适的心理距离,当他觉得别人离他有点儿远的时候,和颜悦色可使关系拉近;当这种关系亲密得让他有点儿窒息的时候,他又会无理取闹,让人敬而远之。当人们摇摆在宽容和敬而远之两种态度之间时,在社交上的不确定性( 敏感易变) 就被强化了。

  处理的方法有两种:

  1.客观地说,她的这种心理行为并不是一种意识行为,而是一种无意识行为。但如果我们把它释义为一种意识行为,我们就限制了她,因而也可能治疗了她。比如,我们可以表示欣赏她的不可预期性,认为这是一种控制他人的能力,让她自己都觉得无趣。

  2.由于她的不确定性依赖于人们与之交往中的犹豫性,所以,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可以让她那摇摆不定的动能在人际互动中消失殆尽。

  识人是学问

  我总是与人意见不合,却又不知道怎么去化解矛盾,有时候这很影响我的人际关系,您能告诉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吗?

  人总有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当你与人意见不合争执起来,或者你不幸遇到某人专门与你过不去时,你有三种选择去处理:一是主动回避,减少冲突。眼不见心不烦。当然这样一来,你的交往圈子会越来越小。二是主动化解。矛盾往往来自于误解,如果你能让身边的人完全信任你,误解的可能就少了。不过,这样你自己比较累,需要你单方面付出很多。三是示强,针锋相对,看看谁怕谁!这招对怕事的人很有效,但对爱招事的人就大错特错,结果会让自己灰头土脸。

  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随性而为就可以;但与一个彼此矛盾着的人相处就要知道对方的忌讳,了解对方的心理需要,知己知彼。不然,对方会觉得你在故意为难他。识人主要靠察言观色,通过对方的眼神、手的动作、姿态判断他的心境和可能的反应。交流中有四种信息:一是语言的信息—他想表达什么?二是语言背后的信息—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三是身体和表情信息—他的心情如何?姿态和表情会泄露对方的情绪:焦虑、害怕、愤怒、孤独等。四是对方对关系的期待—想与我接近还是在排斥我,为什么?读懂四类信息对你如何处理关系很有帮助。

  另外,要注意人的个性差异:外表严肃正经的人内心比较神经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他们比较好;外表坚强的人内心可能很软弱,不要试图挑战他们,为了掩藏虚弱,对方会跟你纠缠;死板的人其实是自我中心者,不要否定他们,也不要在他们的面前表现出狂妄自大,一旦他跟你认死理儿,你也很麻烦;对刚愎自用的人不要去奉承他,唯唯诺诺是容易接近之法,你不能太有主见,因为刚愎自用的人只相信自己是对的;对偏激的人不要一味退让,而要坦诚相待,对方可能是缺少安全感,并不是成心要欺负你;对势利的人,只有用互惠才能打动他,有用无用是他交朋友的原则,让自己对他有用你就可以对他随心所欲;对单纯的人,可以用赞许来搞定,单纯的人要用单纯的心去应对,但单纯也有杀伤力,单纯的人大多坦诚,坦诚有时会让人害怕,因为你好像会失去掩饰自我的外衣;对多疑的人,要表现得凡事敏感,让他觉得你赞同他,如果他说窗外那片落叶是一种预兆,你就附和说最近你也觉得不好;对聪明的人,聪明的你最好装傻,那样他会感激你,如果你不聪明,千万别装聪明,聪明的人往往自视很高,一旦看透你的愚蠢,他一辈子都会拿你当笑柄;对霸道的人,惹不起,躲是可以的,这样的人六亲不认,你还是敬而远之为好;对权威的人,尊重他、崇敬他是你得到他认同的方便之门,不过,不要过火,这样的人很怪,他不怕挑战却怕被捧,你太捧他会失去他对你的信任。

  人是一种人际关系“ 动物”,必须生活在人际关系层面,人际关系的互动构成人们的自我感和自我观念。同时,人每时每刻都会对身边的人存在着“ 关系联想”,这是一种精神自慰式的自我安慰。联想别人对自己投情,凭空就有了对自己的良好感觉。喜欢自己的人,也容易喜欢上别人;尊重自己的人,也愿意尊重别人。反过来,内心缺少自爱的人,很难感觉别人喜欢他;内心没自尊的人,会感觉别人瞧不起他,这是一种心理同化效应。而愚蠢的人总是装聪明,自卑的人会做出极高傲的样子,胆怯的人喜欢做一些让别人害怕的表情,这是心理补偿,越是内在缺乏的东西,越想让别人以为自己拥有。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处世哲学。如: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掏一片心;别往伤口上撒盐,留心别人的忌讳,不要触碰别人的痛处;说话投其所好,得捧人时需捧人;不去热殿拜佛,只去冷庙烧香;伸手不打笑脸人,恭维话人人爱听;礼多人不怪;难得糊涂;等等。这些处世哲学是民间对人际关系的一些朴素经验。

  心理学的人际关系原则有:

  1.不要对别人期待太多,也不要让别人对你期待太多。

  2.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区分亲密关系、朋友关系、一般关系三个社交等级。

  3.学会社交技巧。学习分享、并存、融合与借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或想法强加给别人,也不要那么随便地被别人说服。

  4.必要地示弱。在许多情形下,声明自己不能、不会、不懂会使自己少做许多麻烦事、冤枉事,也少得罪人。

  千万别把婆婆当妈

  我很快要与男友结婚了,周围的女朋友都说她们的婆媳关系很难处,告诉我很多与婆婆斗智斗勇的方法。听了这些之后不但没让我自信,反而让我害怕,马上要步入婚姻的我,该如何处理未来的婆媳关系呢?

  婆媳关系是东方文化中的一种情结。几千年来形成的家庭关系等级与天理伦常,媳妇都是从最低的位置开始进入夫家的,首先是要替丈夫侍奉公婆,此为大。然后是替丈夫生儿育女,侍奉丈夫的生活起居。对每个旧文化中的女子来说,当媳妇都是一段忍辱受累的生命经历,没有办法逃避,因此才有“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说。媳妇成婆的时候不会因为自己的遭遇宽待自己的媳妇,很多时候是变本加厉地对自己的媳妇不好,自己受过的罪仿佛要让自己的媳妇都承受一遍,心里才舒坦。心理学可能把这种心理看成是无意识认同,因为恨自己的婆婆而最终成为可怕的婆婆。到了新文化时期,一方面婆婆或许习惯了做妈,想维护自己的威严地位,或者只是护犊( 爱儿子不爱媳妇);一方面是媳妇有文化、有地位,争夺家庭主宰,不肯屈从旧伦理。结果婆媳之间就产生了许多的纠结和心理创伤。在两个女人的竞争事态中,儿子既被孝与感恩的理念束缚,又被未完成的青春期逆反鼓动,摇摆在两个女人之间。无意识地让婆媳关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儿子成为仲裁者或者拯救者。无意识地让婆媳发生战争是儿子的自我整合与救赎之途,如果他搞定两个女人,自己的内在人格就完成了。对那个无辜的女子来说,被婆婆纠缠其实也是女孩子从简单清纯快速蜕变为女人重要的心理路程,不管多么不喜欢婆婆,媳妇会越来越像妈。

  相比之下,西方人在这上面要清爽许多。西方的文化不那么在意孩子长大结婚后一定要跟父母生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类似一种“ 契约”,当孩子长大到18 岁,父母就不再养育他们,而让他们离家独立地去开辟自己的生活天地。西方的婚姻更趋于两个人的平等,没有东方的“ 夫为妻纲”作祟,所以媳妇也没有任何义务去侍奉公婆,也就没有婆媳关系难处之说。不过,西方家庭有另外一种情结—后母,白雪公主、灰姑娘等许多童话与民间故事中都把家庭的灾难归罪于后妈( 类似于婆婆),后妈是西方的一种文化创伤。西方的婚姻相对自由,就会存在许多整合家庭,夫妻双方都带有自己的孩子,如何当好后妈就是西方文化更为关注的事情。东方其实也有后妈的情结,只是整合家庭少,问题的普及性没有婆媳关系那么大,因此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关注。观察西方人的婆媳关系可以为东方人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很多时候,西方的婆媳之间更像是朋友。相对来说,朋友关系是比较好处的:1.有明显的关系边界;.平等;3.没有利益之争,或利益共享;4.没有血缘,也没有上下尊卑。我的心理学同道秋夷女士建议我看看《北风那个吹》,说阎妮演绎的婆媳关系可能是中国婆媳问题的解决之道。这个电视剧中的婆媳关系更接近于西方的婆媳,鲜花( 阎妮饰)坚持像朋友一样来待婆婆,最终赢得了婆婆这个朋友。

  这让我很有感悟,其实关系也可以靠一方的温柔坚持来实现。东方人普遍的心态是把好的婆媳关系比喻为“ 亲如母女”,其实千万不要把婆婆当妈,如果你与自家的妈亲,那么婆婆会很让你失望,如果你与自家的妈不亲,那么婆婆无论如何对你也还是不亲。因为依恋是一种能力,跟你的妈不能形成亲密,跟别人的妈也注定不成。如果不把婆婆当妈,我们对母亲的任何麻烦就不会投注在婆媳之间,很多纠结也就不会生成。为什么要把婆婆当朋友?因为她比你更了解你怀里的那个男人,她有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技术,她做女人的时间比你长,许多事情你没有经历,她经历过。如果她很幸福,你可以像她,如果她不幸福,你可以借鉴她的生活而找到自己的幸福之路。婆婆为什么要把媳妇当朋友?因为你了解的儿子是那个穿开裆裤、流清鼻涕的儿子,而你媳妇更懂得这个儿子现在的需求,媳妇更了解这个社会,有文化,更有能力给你的儿孙温暖的家。我相信,婆婆与媳妇逐步建立起良好的盟友关系,是东方家庭幸福的根本之路。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李子勋 作品集
你在为谁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