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随笔 > 《星月菩提》在线阅读 > 正文 第9章 【曼陀罗】0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星月菩提》 作者:林清玄

第9章 【曼陀罗】02

  看着世间的眼睛

  佛陀将入涅槃的时候,大地有六种震动:“诸何反流、疾风暴发、黑云四起、恶雷掣电、雹雨骤坠、处处星流。”那时候,山林里的狮子和猛兽大声地咆哮呼唤,世上的人与天上的神

  仙没有不号啕痛哭的。他们都这样说:“佛取涅槃,一何疾哉!世间眼灭!”接下来的这一段经典是佛经上最动人心魄的一段:“当是时间,一切草木药树,华叶一时剖裂;诸须弥山尽皆倾摇,海水波扬,地大震动,山崖崩落;诸树摧折,四面烟起,甚大可畏。陂池江河尽皆扰浊;慧星昼出。诸人啼哭,诸天忧愁,诸天女等喐咿哽咽,涕泪交流。诸学人等黯然不乐,诸无学人念有为诸法一切无常。如是天、人、夜叉、罗刹、乾闼婆、甄陀罗、摩睺罗伽及诸龙等,皆大忧愁。……”

  这是《集法经》里描写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情景,读了令人血脉沸腾,哀痛翻涌。但是,最让我震动的是当时人天的一句私语:“佛取涅槃,一何疾哉!世间眼灭!”用白话来说是:“佛陀取涅槃,实在是太快了!看着世间的眼睛,从此灭去了!”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哀恸,在无明黯夜中闪烁着,带来无量伟大光明的眼睛,从此在世上消失,还有什么是比这个更悲惨的事吗?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可以说是带领着世间行走的眼睛,可以说是照亮世间的眼睛,也可以说是清楚观照世间的眼睛,更可以说悲悯地看着世间的眼睛。

  由于这个典故,后来把佛所留下的经典称为“人天眼目”。

  我被“世间眼灭”这四个字深深感动,佛陀告诉我们最伟大的教化,就是众生都有佛性,众生都可以成佛。如果从“世间眼灭”这个观点来看,是人人都有观照世间、照亮世间、悲悯世间,乃至带领自己及世间走向佛道的眼睛,只是我们的这双眼睛从来没有张开罢了。或者说,我们的眼睛被世间事物所障蔽迷惑,反而失去了本来的面目。

  人人本有的眼睛怎么会失去呢?有的人是只顾着向外追求,不知道往内观照而失去了。有的人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从来不看看世间的真实而失去了。有的是被贪、嗔、痴、慢、疑五个盖子盖住而失去了。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因为不知道自己有眼睛,在无知中失去了。

  其实,心的眼睛是不会失去的,只是暂时闭着或隐藏着,当我们转向光明的一面、觉悟的一端、智慧的一边时,它就慢慢地张开了。

  佛陀的眼从来就没有灭去,更且用他的诞生及涅槃点燃了无数照亮世间的眼睛,我们如果能体会到佛的教化,就应该点燃我们的眼睛,让我们一面照着自己,一面看着世间,当我们张开了自性心眼的那一刹那,我们就会知道,佛的眼睛从来没有在这世间里灭去!

  就如同《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说的:

  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其本一灯无减无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普燃三世诸佛智灯,而其心灯无减无尽。善男子!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入于众生心室之内,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业烦恼种种暗障,悉能除尽。

  佛陀涅槃,“世间眼灭”应作如是观,佛虽入灭,眼未曾闭,仍然看着世间。我们作为佛的弟子,若忆念佛的悲愿,当报佛恩,首要的是,张开我们的心眼,来看着世间、照亮世间,为无明点一盏智灯吧!

  小

  佛陀释迦牟尼初证道不久,住在舍卫城郊外的给孤独园,当时方圆几百里外的人都知道给孤独园里,住了一位彻底证悟的人,他有世间最高的智慧。

  这个消息给拘萨罗国的国王波斯匿听到了,他赶来拜访佛陀。在他心里的预想,佛陀一定是年纪非常大的老人,经过很长久的沉思才证得了彻悟人生真实的智慧。等他到了给孤独园,见到佛陀的时候,不禁感到吃惊,因为在波斯匿王面前的竟是一位三十余岁的白脸青年,脸上没有一丝皱纹。

  波斯匿王对于眼前的年轻人自称证得最高的智慧,而且被世人顶礼恭称为“世尊”,感到非常迷惑,他忍不住问道:

  “世尊!听说您已证悟了最高的道,无上的正等正觉,这是真的吗?”

  “大王!是的,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可以说已经证悟最高的道,那个人就是我。”佛陀肯定地答复,但是国王还是不肯相信眼前的白脸青年已经得道。

  他继续问道:“但是,世尊!在这个世界上,被人尊敬为师,有许多跟随的弟子,非常闻名的沙门和婆罗门也不少,像富兰那迦叶、未伽梨瞿舍罗、尼乾陀若提子等等,都是有修行有名望的老师。可是,当被问及是不是悟得最高的道,他们也不敢很肯定地回答。像您这么年轻,出家的日子很短,怎么敢说悟到最高的道呢?”

  这时,青年的佛陀回答道:“大王!不要以为小的事物就轻视它。在这个世界上,有四种事物不可以小而轻视的,不可以因为国王年纪小就予以轻视。不可以因为蛇小就予以轻视。不可以因为火小就予以轻视。不可以因为比丘年轻就予以轻视。”

  波斯匿王听了,很钦佩佛陀的智慧,进而聆听佛的教化,终于皈依了三十七岁的佛陀,成为佛的弟子。

  佛陀的说法是多么有智慧,年轻的国王与老年的国王同样有威权,小蛇的毒液和大蛇是完全相同的,小火和大火并无区别,当然,修行人的证道也不能以时间的长短或年纪的大小来区分。因为这样,佛陀才留下一个“不轻未学”的伟大教化,不要轻视那些未学的人、年轻的人,因为他一转身、一起念,燃点了累世的智慧,往往能超越那些长久修行的人。

  这个教化是容易理解的,一个人睡眠需要八小时,但醒来往往是一秒钟的时间,同样的,如果我们相信三世,一个人睡了千百年,醒来也只需要一秒钟,没有睡一百年的人,需要一百年才能醒来的道理。推衍起来,禅宗说的“顿悟”正是那睡醒来的一秒钟。

  所以“顿悟”是可信的,“纳须弥于芥子”是可信的,“无量劫摄于一念”是可信的,“一念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可信的!

  禅的修行是从相对的世界进入绝对的世界,在绝对世界里是没有大小的,因此,我们小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世间,只有心量真正庞大的人自居于小,才能毫无遗憾!

  佛陀所说的小不是表相的,经典上不是说每一微尘里都有佛的净土吗?这是华严境界,如果这还不能理解,世法上也可以知道,只有空的瓶子才能装水,而也只有空瓶子装满虚空,不管拿到何处,打开瓶塞,都能和任何地方的虚空相应。

  自认为小一点、空一点,是修行者对待自己的态度;但永远不因别人小、别人空而轻视,则是修行人对待别人的风格!

  月溪一偈

  法无正像末三时之等差,人何上中下三根之端的。 ——月溪法师警语

  月溪禅师是我国近代有成就的禅师之一,他在十二岁的时候读《兰亭集序》到“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句子,慨然有所悟。十九岁发心出家,随即在佛前燃烧左手的无名指与小指供佛,并且剪下一块手掌大的胸肉,燃成四十八盏灯供佛,在佛前发三大愿:一、不贪美衣食乐,修苦行,永无退悔。二、遍究阅三藏一切经典,苦心参禅。

  三、以所得悉讲演示导,广利众生。

  二十二岁后开始说法,足迹遍及中国大江南北,与虚云、来果禅师并列为近代中国最杰出的禅门宗匠。

  月溪禅师说法数十年,死后肉身不坏,得全身舍利,现供养于香港。他留下了许多著作,条理明白,从自性中流露,是入禅极好的读本。

  月溪早年燃指,胸燃四十八灯供佛,一直传为美谈,但在他的“问答录”里,有弟子问他:“法师自幼出家,燃指燃灯,各省讲经,宏法多年,法师可算前生有夙根也。”他的回答是:“我在自性中觅过去现在未来,了不可得,哪里还有夙根不夙根?”

  月溪禀承了禅宗“当下即是”的精神,他常说:“禅宗本无阶级,一悟便悟,不悟便不悟。”他最反对人家说某某人是什么菩萨来应世、来化身的,那是因为他确信一个人契入禅的世界,应从当下的自己开始,所以他也反对—般人把佛教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反对世俗把学佛的人分成上、中、下三种根器的见解。

  有一次,一位弟子问他:“人说末法世界,众生下根居多,如我见解,佛法并无正法、像法、末法之等差,人无上根、中根、下根之分别。如六祖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其发心修行者即为上根,不修者,即下根。”

  他很高兴地给弟子印可,后来他写《月溪法师警语》,便把“中峰广录”的偈镶了进去,就是“法无正像末三时之等差,人何上中下三根之端的”。

  为什么世俗有正像末、上中下的说法呢?

  原来,依照《法轮预记》(即佛的预言)中说,从佛住于世间算起一千年是正法时期,过了一千年,接着是像法时期一千年,像法一千年后是末法时期一万年,然后佛的正法在世间完全灭去了。

  所谓正法时期,是当值佛世,由于自己的善业与佛的威德加被,修证成就极为容易;到像法时期,修的人多,证的人少;再到末法时期,能修证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的稀少了。人的根器也因福德因缘而有不同,大体而言,末法时期的众生,都算是下根了。

  若依《法轮预记》,我们现在的世界正进入第五个五百年,是末法刚刚开始不久,也是“斗争坚固时期”,生在这个时期的人格外嗜好斗争,因疯狂的斗争使人逐渐失去慈悲和悦,当然无心于菩提,更甭说成就了。

  如果依照佛经对末法的记载,我们对觉悟不免会有悲观之念。月溪禅师的说法,是从自性来说,从发心来说,也就是当一个人回到自性,发了大心,那么正像末对他就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正法时期没有觉悟的人也多的是),也自然没有上中下的差别了。

  这是多么乐观而对我们有启示的说法!一个人发心修行就是上根利器,也就进入了正法时期,末法、下根于我何有哉?

  人生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心性常处于正法时期,常知自己若是觉悟就是上根,深信小自情欲大至生死都能因法是正法、人是利根而得到解脱,常保乐观的心念,确信至道无难,才能有学佛习禅的信心。

  如果口口声声古代正法、古人根利,今世末法、今人根钝,而不肯觉悟发心,套用一句禅门里的话,就是“自打退堂鼓,难担如来家业”了。

  楞严经二帖

  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我进入书房,把灯打开。

  这时,我看见了四壁围着我的书,它们的颜色都一一呈现出来,精装的经典,书背是藏青、橙红,与灰褐色的。套书与丛书都是经过规划,一式一样地站立。那些零散的现代书籍则花枝招展地穿着艳丽的衣裙。

  书的架上还有一些现代雕塑闪着金光,陶瓷则说着乡土的语言。穿梭在雕塑与陶瓷间的是一束褐色的干燥花和一瓶正怒放绿叶的万年青。这么多的颜色有时让人目眩,在工作累了的时候我把灯关掉,静静坐在黑暗里,闭着眼睛,再张开的时候我什么都看不见了。

  在关灯以后,我也不是看不见,而是看见了黑暗,在黑暗中,我知道我的什么书摆在什么地方,我一伸手就可以拿到。

  灯、眼睛,与看见的问题让我迷惑了。

  是灯在看见吗?是的,因为灯没有点亮之前,我们看不见眼前的东西。

  不不,不是的,如果说灯有看见或看不见的本能,为什么开关在我的手上,我难道可以控制一个能见事物的本能吗?

  那么,是眼在看见吗?是的,点亮的灯只能发光照出色相,灯光本身并没有看见的功能,是我们的眼睛借着灯光看见了东西,我们的眼睛才有看见的本能。

  不不,不是的,如果说是眼睛有看见的本能,为什么在黑暗里我闭起眼睛,还是知道书房里的一切呢?为什么每一个人看同样的书却有了不同的分别和想法呢?有一些心性有病或低能的人,他眼睛的功能和我们完全一样,为什么他看见也等于什么都没看见呢?再说,如果眼睛近视或远视的人,他必须戴眼镜才看得见,是他的眼睛或眼镜有见的功能,还是他的心呢?

  既然不是灯光在看,不是眼睛在看,我们是用什么来看着这个世界呢?什么才是看见的本性呢?

  它是我们的心,只有我们的心才能真实地看见事物,我们的心才有见到事物本质的功能。

  有明利的心的人,拥有一对好眼睛,在打开灯光的时候,才能真实地看见。有灯光的时候,眼盲的人仍然看不见。好眼睛的人又遇到有灯光,没有心,也仍然看不见。所以,对灯光的讲究,对眼睛的保养,都不如磨亮明慧的心来得重要。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

  在雪霁初晴的时候,晴朗的阳光照亮了整个天空,有的阳光偶然照进了门窗的隙缝里面,在这隙缝的阳光里,我们能清楚地看见空中尘埃飞扬的景象。

  不管尘埃如何摇动,虚空的本质依然寂静没有改变。从这个现象来思考观照,就会知道虚空的本质是澄清寂然的,而尘埃的状态则是上下摇动的。

  我们都曾在某一个午后,坐在窗前看阳光从缝中射入,看见了光中的尘埃。阳光的照射窗隙是一种偶然呀!仿佛是客人走到我们的门口,它移动了,离开了,就好像客人离去了,脚步声沓,尘埃也看不到了。

  窗隙里如果没有阳光照射,我们不能说那里就没有尘埃飘动,只是隐藏着,等待阳光会合的因缘罢,如果阳光不来,尘埃就没有景象。

  尘埃摇不摇动,对窗隙的阳光是没有增减的;阳光照不照耀进窗户,对虚空里光明澄澈的太阳也是没有增减的。

  我们的一生是不是就像阳光偶然照进了门窗的缝隙呢?

  我们一生的际遇,成功与失败,欢乐与哀愁,高歌与悲叹,获得与失落是不是就像窗隙阳光里飘动的灰尘呢?

  我们发现尘埃多一些少一些,飘摇得厉不厉害并没有意义,因为尘埃不是生命的真实。

  我们守住窗隙的阳光,希望它能永远留在那里也是不可靠的,因为窗隙的阳光只是一个偶然,也不是阳光的主人。

  相对于苍空中的太阳,我们自性的真实就是那样子的,如果我们发现了光明遍满的自我本质,那么我们对于如窗隙的一生的因缘就不会执著。当然,一切人生的是非成败转头成空,青山依旧,几度夕阳,我们也就不会被外在的利衰毁誉等尘埃所迷转了。

  可悲的是,我们都知道窗隙的阳光是一种偶然,阳光里的尘埃是不定的假相,但我们却不肯相信人生其实也像是那样呀!

  从灰尘走出来吧!从窗隙的阳光走出来吧!看看窗外天空中与我们心性中同时照耀的、澄清的太阳吧!

  地动因缘

  第一次感受到地震的威力,是十岁时的冬天。那时我正在戏院里看电影,大地猛烈震动,突然停电,影息声歇,人像疯狂了一样奔走,我被吓呆了,躲到戏院的椅子底下,然后听到几声惊叫,凄惨而恐怖。

  后来才听说几个小孩在奔走时,不小心跌倒,被惶乱的人群踩成重伤。那一次我家的砖墙从屋顶到地上裂了一条大缝,这使我对地震开始产生一种恐怖的情绪。

  那在地震时被践踏而留下的惊叫,使我每次遇到较大的地震时,就忧心地想到:不知道有多少人又在这地震里受害,心底升起一种莫名的哀痛。

  地震的可怕使古来农村的人都相信它是活的,他们叫地震是“土牛翻身”,我的外祖母和乡里的老辈,在我童年时代若遇到地震,就用拐杖或木棒用力击地,嘴里叫着:“傲!傲!”那声音与农人赶着牛车前进,要牛停住而勒紧缰绳时所发出的命令语气非常相像。

  地里真的有一只其大无比的土牛吗?这是我们小时候心里很大的疑惑,后来上了学虽然知道那可能是迷信,但在每一次地震摇动的时候,又相信是土牛在翻身了。

  土牛为什么翻身?旧时的农村社会是相信它有一些征兆,就像我们在乡下放牛,牛在欢喜的时候轻轻地翻身,但牛脾气发的时候,它就狂乱地翻身。于是,老辈就发展出一套地震的观点:如果是轻微的、有规律的地震就是好的预兆,这预兆可能是年景丰收,可能是圣人出世,也可能是春神萌动。如果是不规律狂暴的地震,则可能是土地不靖,或有劫难要发生等等。

  当然,用这种观点来衡量地震并不准确,有时震得轻微不一定有圣人,有时震死了人,年景也仍然丰收。纵使它不像表相那样准确,我还是喜欢这种观点的,它使我们更接近了土地、接近了自然,更能用活的觉受来体会宇宙之心。

  中国老百姓把地震放进心与宇宙的觉知,很有可能是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的经典时常提到地震,地震在佛经里也有重要地位,我们常会读到“天女散花,大地震动,天乐鸣空”这样的句子。像《阿含经》《涅槃经》《华严经》《法华经》《大般若经》《般泥洹经》等都提到地震的因缘。

  在《法华经》里,就说地震是六种瑞相之一,佛将说法华经的时候,地神感之,震动大地。在《华严经》里也说佛将说法,而现地动。《华严经疏》进一步说出为什么佛说法前有地震的七种原因:“一为使诸魔怖。二为使众生心不散乱。三为使放逸者生觉知。四为使众生警悟,觉了微妙法相。五为使众生观佛之说法遍一切智。六为使根熟之众生得解脱。七为使随顺而问正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地震有时是瑞相的呈现,但不全在佛说法时有。《般泥洹经》说地震的三种原因:“一者地依水,水依风,风依空,大风起时,水扰地动。二者得道之沙门,及神妙之天现感应,故动。三者佛成道时动。”

  《增一阿含经》则说地震的八因缘是:“一风水轮动时。二菩萨处母胎时。三菩萨出母胎时。四菩萨成道时。五佛涅槃时。六比丘现神通时。七诸天来佛所现梵王或帝释形时。八饥馑刀兵之灾将起时。”这种说法最周延,我们想起来,不是与民间传说的地震缘起有某些相合之处吗?

  地震虽是地的震动为我们所感知,但也不一定是由外而内的,修禅定的人将进入初禅时,有所谓的“八触”,第一个触觉就是“动触”,动触来时,有时难以分辨是自己震动或大地震动。另外,密宗行者,在气脉贯通的时候,也常有感动地震的现象。当一个人进入修行的门槛之后,地水火风,四大在身体内调整时,也会有地震的觉受……这些在佛书里都有记载。可见地震不分内外,就像同样的地震,以最近的一次来说,有的人被震得吓死,那不是地震震死人,而是被自己的心性震死了。还有几位电影明星却说:“真过瘾,从未遇过这么过瘾的地震!”这不是心的觉受,又是什么呢?

  佛教把宇宙物质分为地、水、火、风四大,“以坚固为性,以能持为用,周遍一切之物质”,称为地大,土地固然是地,人身也是地,则互相间的感通是很自然的事。

  认识了地震的因缘,可以使我们在地震时减少一些恐惧,也应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地震应使我们知道人心也是震中的一种,我们应保持心的安宁平静,才不致惑乱周围的人。地震应使我们清明,保持觉悟与悲心,体会无常之理并悲悯不能安稳的娑婆众生。地震还应使我们敬畏自然,如果我们无视自然的力量,做过度的污染、破坏、滥垦、杀生,惊了天地、动了鬼神,则当我们为下了一盘棋快赢而自喜的时候,自然只要轻轻地动一着棋,我们就会一败涂地了。

  佛教的“地论宗”把人称为“地人”,说人是唯一非依地而住不可的众生,人没有土地是不能生存的。

  鸟依树而住,所以鸟应爱树;鱼依水而住,所以鱼应乐水;神仙依空为住,所以仙人应爱云;人住在土地上,应该爱惜土地,尤其地震时,要知道土地是不可欺瞒的,这是地震因缘对我们最大的启示!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林清玄作品集
清凉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紫色菩提在云上宝瓶菩提有情菩提天心月圆淡品人生你心柔软,却有力量拈花菩提凤眼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