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学曾国藩做人准则,学胡雪岩做事之道》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2章 曾国藩做人准则:三九流亦友(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学曾国藩做人准则,学胡雪岩做事之道》 作者:翟建辉

第12章 曾国藩做人准则:三九流亦友(1)

  曾国藩箴言

  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箴言解读

  认为天下的人都是坏人,不如认为天下的人都是好人。

  乡里没有朋友,实在是人生的一件值得遗憾的事情。

  一、广开言路,集众人之智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使用下属的人。他认为:“人生在世,须借他人之力以成自己之事。越善于注重与人交往,个人的人际关系越好,人脉资源越丰富。这就意味你做事情所得到的机会和资源就会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做到这一点,要注意在广交朋友的同时选择朋友,学会借梯登高,宽和得众,不占人半点便宜。”

  曾国藩是一个很会任用人才的人。有史学家这样评价曾国藩:他自己指挥军队的话,就会打败仗,但是用人指挥军队,就会打胜仗。

  事实上也确是如此,他所统领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初期几年中,所打的几次败仗都是他本人亲自指挥的。从而可见曾国藩本人的临阵指挥能力并不高,当然他对此也很有自知之明,所以后来凡是重大的战役,他都会尽量避免亲自指挥。就连1863年到1864年湘军在攻打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时,他都没有亲临前线,只是派人过去作战。

  但没有站在战争的最前沿,一点也没有影响到曾国藩的威信。湘军的将帅,自胡林翼以下,每个人,即使地位与他差不多的,都对他毕恭毕敬,始终尊他为主帅,把他当做是自己的老师和伯乐。譬如,心高气傲、成就卓着、才华横溢的李鸿章就一辈子都对曾国藩非常敬崇,他曾对别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除他之外,左宗棠也是如此,虽然两人政见不和,但是他也非常尊敬曾国藩。

  毕竟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因此,虚心倾听别人意见,广开言路,集众人之智,避免失误,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为官者应当多听手下人的意见,广开言路,集众人之智,才能充分发挥特长,成为一个好的领导。一说听取部下意见也许有些人会不以为然,认为手下的人的智慧都不及自己,要不然自己怎么会是领导,他是小兵呢?其实不然,做官只能说明你在某些方面比他人强,并不代表事事都比别人强,所以说,听取部下的意见还是有必要的,只能对自己有利。这也是为官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有作为的君主,无不是重视倾听谏言、从善如流的。相反,昏庸暴虐之君,则往往一意孤行,拒纳谏言,甚至杀戮直谏之臣,结果导致了自己的覆亡。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最能接纳谏诤的明君。他有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最能接纳谏诤的明君。他常以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警诫自己。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恃其俊才,骄矜自用,不听取臣下之言,不改正自己的错误,导致灭亡的结果,所以他特别重视纳谏。他非常器重魏征,因为魏征总能对他直言敢谏。魏征死后,他常说他失去了一面镜子。他还多次对臣下说:要多给他提意见,国家是众人之智慧的结晶,不是一个人的。为鼓励人们直言进谏,他还规定对谏言者进行奖赏。

  一次,有一个触犯刑律的官吏,唐太宗判处他死刑。臣子孙伏伽就直言相劝说:“量刑太重,按照刑律,他不应该死”于是唐太宗就听了臣子孙伏伽的意见,没杀这个官吏,还对孙伏伽予以价值百万的望陵公主园做为奖赏。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设有专司进谏的官,叫谏议大夫。为了让人人都能放开胆子直言相谏,改正自己的过失,唐太宗还建立了一种新的制度,让谏官和史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样就起到一种监督作用。唐太宗长期认真接受下属的批评和意见,使得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深受百姓爱戴。

  唐太宗为了能及时匡正自己的过失,还建立了一种新的制度,即让谏官和史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样,谏官可以直接了解情况,有权当面直谏。史官也可以直接掌握材料,实际上起到一种监督作用。像太宗这样,能够长期认真接受下属的批评和意见,对身居尊位的帝王来说,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非得有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和宽宏的容人之量不可。历史上不少帝王正是由于缺乏这种忍耐力和容人之量,而沦为臭名昭着的昏君,如历史上着名的暴君夏桀王、商纣王和隋炀帝都是这类君主。

  二、鸡鸣狗盗亦成事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直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

  追到函谷关,人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就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虽然是鸡鸣狗盗之辈,但却能在关键时候帮助了孟昭君,当然这样的帮助也要建立在对朋友的真感情上,如果只是运用计谋手腕去网罗,而不是付出真感情来结交朋友,那就可能事与愿违。

  曾国藩所主持军政期间,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聚集在他的周围并且至死不渝,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曾国藩很注重与人才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他与人才之间,慢慢地建立起了一条很牢固的情感纽带。

  曾国藩的手下勇将塔齐布,在一次作战中寡不敌众,又马陷泥潭,还迷了路,幸好被当地的一位农民发现,将他带回了自己的家中休息。次日早上,塔齐布的部下们因为主将一晚上都没有回来,以为他肯定战死了,都哭作一团,曾国藩也悲痛不已。正在这时候,塔齐布回来了,曾国藩听说后,连鞋子都没有穿,光着脚就跑了出去,抱住塔齐布大哭了起来。塔齐布说:“我饿极了,快拿饭给我吃吧。”

  曾国藩这才破啼为笑。

  这一哭一笑,都是曾国藩的真情流露。然而,其发挥出来的功效可非常之大。试想,假如你是塔齐布,会不感动吗?

  可见,对朋友的情感一定要出自真诚。因为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真正地打动别人,虚伪的情感不但打动不了别人,反而会弄巧成拙。

  要知道,曾国藩用人是很讲究“诚”字的,这个“诚”字,是领导者与人才进行情感交流时所必须要把握的。

  三、善于看人,才能知人善任

  《人物志》开篇写道:“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意思是说,最为至高的聪明,莫过于知人;善于知人用人的,才是真正的智慧。知人就是辨别人的诚伪、善恶、智愚、贤与不肖。中国人将知人看成是人际交往的先决条件。朋友之间,不知人而交往,常常让人感到失望;同事之间,不知人而合作,往往矛盾百出;上下级之间,不知人而共事,容易产生龃龉乃至反目。因此,能够在交往时正确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了解对方品性、才干、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根据其人的不同而委以不同的任务,这才称得上善用人才。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做到知人呢?

wW w.Xia oshuotxT.NettXt小_说天_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翟建辉作品集
学曾国藩做人准则,学胡雪岩做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