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学曾国藩做人准则,学胡雪岩做事之道》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6章 曾国藩做人准则:磨砺方成器(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学曾国藩做人准则,学胡雪岩做事之道》 作者:翟建辉

第16章 曾国藩做人准则:磨砺方成器(2)

  曾国藩也很清楚自己这种固执的性格。他曾自作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对自己的这种性格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坚持己见是一个人刚强的表现。坚持己见并不表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是表示有自己的主见,对别人的话有选择地听取。他府中的幕僚有400多人,其中有很多有才之人在当时的社会上就很有名气了。如果曾国藩真的是那种刚愎自用,听不进去忠言的人,想必这些有才之人也不会心甘情愿地辅佐他。我们知道,曾国藩非常讨厌软弱无刚之人,这与他的祖父星冈公从小对他的言传身教有关,坚持己见说明了一个人可以自强自立,而不是事事都要看别人的意思。

  当然,坚持己见并不是好坏不分,刚愎自用或者骄傲自满听不进去良言,而是有自信,能够自强自立的表现。一个人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所以在生活中的每件事情上,我们都要有自己的主见,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是更应该能够为自己的事情作出最终的决定。你认为对的事情要坚持,这才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四、百折不挠

  曾国藩在自着的《挺经》中写到“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其中强的意思就是坚强和刚毅。曾国藩认为自古以来圣贤豪杰以“难禁风浪”为大忌。司马迁在其表明自己志向和决心的《报任安书》中也总结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可见,古来成大事者无一不是经历了风风雨雨、痛苦磨难才得以成就大事业的。

  曾国藩自谓一生坚韧倔强,从来不肯轻易认输。他认为“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又说:“太柔则糜,太刚则折,刚并非就是暴虐,强矫而已;柔并非卑弱,谦退而已。”他的意思是一个人要刚柔并济,能屈能伸,这样才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才能在逆境中坚韧灵活,百折不挠,最终转危为安。

  在带兵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曾国藩百折不挠的精神表现的最为突出。他向皇帝的奏折中“屡败屡战”的说法就表现了他的坚韧、百折不挠,连皇帝看了都不再责备他总是打败仗,而称赞他为国尽忠的一片苦心。

  曾国藩刚开始带兵的时候,只具有一个籍侍郎的身份,官位小不必说,不仅得不到皇帝的重视,还常常要受地方官员的轻视。当时的他没有地盘,在地方上做不了主,也没有朝廷派给的粮饷,做什么事情都要看别人的脸色,但是他是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事情只要自己觉得对便为之。这样一来,就得罪了很多地方上的贪官污吏。比如说他组织地方上的绿营军队和自己的团练部队一起会练,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属于地方巡抚直接管辖的绿营军官为了能够逃避那种在三伏天还要操练的痛苦,根本不买曾国藩的账,反正又不是他管辖绿营军,所以就不听曾国藩的指挥。曾国藩也不是好惹的,就给了带头不听命令的人一顿打,当然那个军官就告到了上级那里。地方的官吏早就看曾国藩不顺眼了,就向皇帝递了个奏章,声称曾国藩虐待士兵。

  后来曾国藩在与太平天国的初期战役中,屡屡战败,几乎是打一场就败一场,他好几次都想自杀,幸亏被救了下来。而朝中的情形也不乐观,大臣们对他加以嘲笑,而那些言臣也趁机对他恶言相加,纷纷上奏请求免除曾国藩的军权。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形下,曾国藩并没有屈服,他上奏皇上表示要屡败屡战,得到了统治者的信任。官场上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和与太平军的艰苦作战,更加激发了他坚韧的精神,也使得他的身心得到了更多的磨炼。他曾经说道:“李申父曾经说我与人怄气从来不说出,而是特别能忍耐,一步步寻求自强之道,因而引用俗话说:好汉打掉了牙,和血吞下去。这正是我咬牙立志的诀窍。我曾经被京中权贵所唾骂,被长沙官场所唾骂,被江西官场所唾骂,也经历过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被打掉牙的时候多了,没有一次不是连血一起吞下去的。”正是由于具有了这种百折不挠、越战越勇的精神,曾国藩每次都能从逆境中走出来,最终成为一代中兴名臣。

  很多人想知道成功的诀窍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英国萨伦港的国家船舶博物馆里有一艘很特别的船,全身没有一处不破损的之处。这艘船从1894年第一次下水,经历了种种磨难:在大西洋上曾经遭遇过138次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还被风暴扭断过207次栏杆,但是它却从来没有沉过。一次,一位律师来这个博物馆观光。他刚刚在一场官司中打输了,委托人是个生意人,由于受到了判决结果的打击而自杀了。以前他也遇到过几次这种情况,每次他都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负罪感,不知道如何安慰那些生意上遭受了不幸的人,也怀疑自己能不能承受再一次发生这种情况。但是当他看到这艘船以及关于它的简介时,他顿时明白了,人生难道不就是一次旅行吗?而人就是那艘船,人生路上不可能一直风平浪静,总会有风雨袭来,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放弃旅行,要知道,航行中的船没有不带伤的,就如一个人的人生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一样。

  以后,他每次再打官司,都会请当事人前来参观这艘船,而他的委托人中也不再有因为官司的失败自杀的了。这个律师后来也名气越来越大,成为了一个着名的大律师。

  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成就大事的人,在成功之前无一不是经历过种种的磨炼的。而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前进时候的艰难险阻,不要悲观丧气,而要相信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是上天用来考验我们和培养我们的能力的,只要我们发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最终就能成功地实现我们的理想。

  五、刚正不阿

  曾国藩是一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从小读四书五经长大,又对中国传统的古文,历史中的二十三史有过比较深入的研究,是个正统的儒家弟子和士大夫,因此在他心中总是以立德立言立功为自己一生的最大追求和最高境界。曾国藩既然有着传统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入世思想,也就不免有一些与现实社会特别是腐败的官场格格不入的思想和行为。

  在曾国藩刚入翰林之后的几年中,可以说是他仕途不太顺利的一段时间,原因就是他不懂得阿谀奉承,巴结权贵。曾国藩为人刚正不阿,但是在他看清楚自己前进路上应当有的态度时,却也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性情,但是却还是在他的为人处事中我们能够看出来,为了能够做到不为官场中的权力斗争所牵连或者被人暗箭中伤,他在吃了很多苦头之后就学会了明哲保身,这也使得他懂得了一些官场上的为官之道。对于需要结交的人他会间接或者直接与其结交,有时候朝廷中的帮派争斗的厉害,哪一方也不能得罪,而他却能做到和每一方都能和平相处,甚至交往甚密。所以在曾国藩做官的时候,虽然朝中掌权的一把手换了好几次,彼此也都政见不同,但是他却能和每一批当权者和睦相处,在换届的时候官位不降反升,始终是朝廷的重臣。这虽然与他统领着湘军,朝廷不得不依靠他这支力量之外,也与他懂得官场中的生存之道是不无关系的。

  能够做到这样,曾国藩不是靠着阿谀奉承来达到的。阿谀奉承的人也许会得到一时的得意,然而,除了极个别人以外,大多数人对阿谀奉承的人是很鄙视的,就算是被奉承的人,也知道这种只会奉承自己的人靠不住,他会奉承自己也就会奉承别人,何况在官场上的人更是阅历丰富,城府极深的,所以阿谀奉承的人不会在官场上得到长久的仕途顺利。也不能说曾国藩是靠着刚正不阿做到自己仕途的一帆风顺的,虽然他确实还算得上是刚正不阿,但是他也懂得随机应变。刚正不阿让人尊重,在官场上却也不能长久地使自己的前途一帆风顺。

  但是刚正不阿加上随机应变既能让一个人获得应有的尊重,也能让一个人不因为太刚而易折。

  咸丰元年(1851年),曾国藩看不过去咸丰皇帝赏罚不明、乱服丹药、朝政混乱而上奏了一封直接批评咸丰皇帝的奏章。这不可谓不刚正。从古至今,有胆量不怕灾祸直接批评皇帝的人不多,唐朝的魏征算一个,但是唐太宗李世民还算是个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明君,并且还有长孙皇后这个贤内助常常帮魏征说话,不然魏征就是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魏征的刚正不阿和敢于直谏,由于遇到了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赢得了当权者的尊重和时人的好评,在他死后唐太宗还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谓获得了善始善终。

  然而曾国藩当官时的情形远不能和唐太宗时期比较。但是曾国藩处于为人臣子的一番热心和忠心使他甘冒天下之大不讳,直接上奏章批评咸丰皇帝和朝政。他也可能想过自己的一番好心会成为自己冤死的原因,然而他可能更加相信的是作为万人之上的皇帝能够为了天下黎民百姓而接受自己的批评,从而悔过自新,好好治理天下。这时候的他可以说还是很天真的,最起码心中还对皇帝这个神圣的天之骄子怀有很深的期望。但是,结果是,咸丰皇帝看了他的奏章之后大怒,欲治其罪,最后还是在军机大臣等多人的劝说下,咸丰皇帝才对外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态度,并且褒奖曾国藩的忠心和苦心,做了一个很贤明的样子。但是对于曾国藩的谏言,他却一句都没有听进去。曾国藩后来自然也有人告诉他皇帝对自己这次的上谏的真实态度,并且劝诫他以后不可再如此冒昧行事;而从咸丰皇帝一句批评也听不进去的结果来看,曾国藩也确实泄气了。从此以后,他接受了这个教训,再也没有也不敢批评皇帝和朝政了。

  曾国藩是个刚正不阿的人,这个不可否认,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固执和认死理的人。如果他认为自己的刚正不阿对自身或者自己的前途有不好的影响时,就会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环境。他不像宋代的包拯,虽然也同包拯一样对朝廷忠心耿耿,但是却没有那么固执。有人说这说明曾国藩是个趋炎附势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背叛自己的良心,没有勇气去维护自己的观点,但是曾国藩的改变以适应形势是随机应变,他没有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而是用一种更委婉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咸丰皇帝不听忠言,并没有使得曾国藩日后成为了一个谄媚的小人,专拣皇帝爱听的话来拍马屁,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直在不断地为朝廷效力,办团练,治湘军,清剿天平天国,掀起洋务运动,他只是换了一种更好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为朝廷尽忠。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翟建辉作品集
学曾国藩做人准则,学胡雪岩做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