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皇朝》在线阅读 > 正文 第9章 帝室叔侄 (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皇朝》 作者:杨林

第9章 帝室叔侄 (2)

  其实,朱元璋只是注意了一些功臣对皇位的威胁,他当时大概并没有想到,真正觊觎皇位的却是自己的儿子们。他留给皇太孙朱允炆的仍是一根长满利刺的棘杖,然而这些利刺绝非功臣勋旧,而是那些拥兵在外的藩王——朱允炆的亲叔父们。

  对于皇帝来说,他的儿子们都或多或少地有资格继承皇位,而他们又几乎没有人不愿意当皇帝。因此,皇子们都很关心皇位继承的事,这也在情理之中。秦王虽然在藩多有过失,恶名昭彰,但太子死后居于长兄之位。晋王性情骄纵,肆无忌惮,经常与燕王暗中较劲儿。有一次,兄弟两人同至南京朝觐,晋王数次对燕王说出一些侮辱性的话,燕王隐忍没有发作,只是借口有病提前归藩了。他还派人到北平侦察燕王动静,经常将燕王的一些琐碎小事报告朝廷。甚至那些势力较弱的藩王们,也几乎无时不在梦想着被立为太子,由自己来继承父亲的皇位。

  燕王朱棣又何尝不在觊觎皇位呢?他在名义上也是嫡出,自信是诸藩王中的出类拔萃者,因而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朝中有关立储的一举一动。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广泛结交才能之士。除了道衍和尚这样的谋士外,像张玉、朱能这样文武全才的将领也都成了他的心腹。也正是因为他身边聚集了一批能干之才,所以在与蒙元势力的多次周旋中,他总是打胜仗。元勋宿将陆续被翦除以后,朱元璋便越来越倚重他的儿子们,尤其是北方的几个藩王,在抗击蒙元势力的侵扰方面事权越来越大,这也给燕王提供了更多表现才能的机会。

  当时,朝鲜的使臣经常到中国朝贡,一般是一年两次,有时一年数次。当他们路过北平时,总要去拜见燕王。所以在朝鲜《李朝实录》中,留下了一些有关燕王的记载。一位叫赵浚的朝鲜使臣见过燕王一面,便私下对同行的使臣说:“燕王有大志,他是不会安居外藩的。”

  据说,朱元璋在一天夜里看见黄白两条龙冲进大殿,争斗得难解难分,最后,黄龙得胜腾飞而去,白龙战败蝘蜒于地。朱元璋顿时惊醒,原来是一场梦。第二天早上,朱元璋视朝,一入殿门,就见到皇太孙在殿的右角,而燕王却在他的左前方。当时以左为上,皇太孙身为皇储,与至尊无二,燕王竟敢对他如此侮慢!朱元璋不由暗自心惊,他或许从这件事中悟出燕王夺嫡的野心。对此,他没有声张,却命令朱棣离开宫中搬到别苑去住,并且不许宫中给他送饮食。马皇后可怜朱棣的境遇,于心不忍,便偷偷地给他送去饮食,朱棣因而得以不死,过了很久才被释放。这件事应是出于附会,因为马皇后在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十年前便已去世了,但它却说明,在太子死后,诸藩对皇位的窥伺较前更为张狂。

  诸藩之中,除秦、晋、燕三王外,参与北方军务的还有齐、代、肃、辽、庆、宁等王。其中齐王曾率护卫及山东徐、邳诸军从燕王北征,数历塞上,常以武略自喜。但他生性凶暴,行为多不法,是个跋扈不羁的恶藩。代王曾受命立卫屯田,又率护卫随晋王出塞,颇习军旅,同齐王一样,也是个暴虐之徒。肃王原封汉王,后改驻甘州,管理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督军屯粮,遇有征伐之时以长兴侯耿炳文从之。辽王就藩广宁时宫室未竣,树栅为营暂驻,亦为习军旅、通武略、屡树军功的藩王。庆王受命管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其地处晋、秦锋翼,位置十分重要。宁王就藩的大宁,地处喜峰口外,东连辽左,西接宣府,属北方军事重镇,当地有朵颜三卫突厥骑兵,骁勇善战,史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可见军力之盛。由于他曾数次会同诸王出塞,以善谋著称,是北方诸藩中实力仅次于晋、燕二王的一个。当时不仅这些封藩边陲的藩王拥兵自重,就是封藩于内地的楚、湘等王,也都练兵守备,具有一定实力。有这些如狼似虎的叔父们在外分镇,难怪朱允炆要感到忧心忡忡了。

  诗联之谶

  史书记载,皇太孙朱允炆年幼时顶颅颇偏,这对一位皇储的外貌来说,不免使人感到有些缺陷。朱元璋曾抚摩着他的头,叹着气说:“怎么像半边月儿呢?”很担心他将来不得善终。但朱允炆长大后聪颖好学,性情慈恺,终于得到了祖父的喜爱。由于长期接受儒家教育,他在被立为皇太孙时,已被培养成为一个处事仁柔、专心文治的读书人。而这对一个帝王的政治生涯来说,无异于在性格上悄悄种下了连他自己也意想不到的祸根。

  一天晚上,新月当空如钩,朱元璋便命随侍在身边的太子朱标和朱允炆各以新月为题咏诗一首。太子朱标随即吟道:

  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推上碧云头?

  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照九州。

  朱允炆也吟诗一首:

  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

  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

  朱元璋听罢,默然无语。人们猜测他已经从诗意中预知太子必将早逝,而皇太孙朱允炆则将得免于杀身的噩难。这当然属于附会之词。

  明孝陵龙纹瓦当明东陵发现的龙纹滴水据说还有一次,朱元璋在宫禁中看跑马,兴之所至,便命朱允炆与燕王朱棣联对。朱元璋出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朱棣则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于是,后来的史家由此评论说,这两个下联,一个淳柔,一个精悍,储君的逊国和藩王的夺位,已未卜先知了。

  是的,人们都说朱允炆的宽仁酷似乃父,不啻太祖心目中的守成令主。可惜,他的处境却无法同父亲相比。他的身份不是太子,而是太孙;拥兵在外的诸王,不是尊他为长的弟侄,而是他的长辈叔父。在宫廷生活中变得早熟的朱允炆心里也十分清楚,自己被立为皇位继承人后,那些王叔们是很不服气的,每次返回京城,叔父们都要以长辈的口吻教训他。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八月,朱元璋命令廷臣重新议定诸王见东宫礼。廷臣说,诸王见东宫之礼已有定仪,这便是在洪武十二年(1379年)制订的礼仪:凡亲王来朝,具冕服见天子毕,次见东宫,引礼官引王由文华门东门入至文华殿前,西向立。东宫具冕服,执大圭,詹事府六员导出,升座。东宫臣左右侍从,引礼官引臣就拜位行四拜礼。东宫坐受毕,东宫与王俱衣常服,至后殿叙家人礼。这次重新议定的是家人礼。原来,长兄朱标作为太子,诸王下之犹自有言,诸王的侄儿朱允炆作为皇太孙,家人礼就要重新规定了。议定的结果是:诸王见过东宫后,由文华殿东门入至后殿,诸王要与东宫叙家人礼。这时他们都改换常服,王面西而坐,东宫面东而坐,皇太孙要向诸王行四拜礼,王坐而受礼。礼毕叙坐,皇太孙仍坐中南向,诸王列于东西两侧。

  这是个矛盾而尴尬的场面,诸王以叔父之尊而屈居后位,要向侄儿跪拜,心中自然不服;皇太孙以皇储之尊又要向诸叔四拜,必然也感到威胁。这里隐藏着极深的矛盾。宫内传说,一次燕王朱棣与皇太孙朱允炆在一起,曾以手拍侄儿的背,开玩笑地说:“不意儿乃有今日!”朱元璋老远望见这个场面,不禁说:“何为挞皇太孙?”朱允炆抢着回答:“臣叔父爱臣故耳。”作为储君,他表面上替叔父回护,内心却不能不忧虑着日后如何处理与诸王的关系。

  “我以御虏防患之事付之诸王,可使边尘不动,给你个太平天子做。”朱元璋曾将自己这种安排示以太孙。

  “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若不靖,谁去御防呢?”朱允炆讲出了自己的顾虑,大大出乎朱元璋的意料之外。他沉吟良久,才反问道:

  “你的意思如何?”“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封地;再不可,则废置其人;还不可的话,只有举兵讨伐了。”虽然脱不开先德先礼的一套,但总算讲出了举兵讨伐的主张。“是的,再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办法了。”朱元璋大概也感到只能如此,他实际上仍然无所觉悟。朱允炆也无法再讲下去了,忠孝仁义的儒家教育和封建宗法制度桎梏下的皇太孙,是无法向祖父直接要求削藩的,何况封藩还是祖父一直引为得意的事情。

  雄才大略的君主们虽然总是比别人更注重历史治乱兴衰中的经验教训,但他们却常常在犯同样的错误。以朱元璋之枭雄,并非不知道分封诸王会伏下隐患,但是宋末、元末的结局,却又在不断启迪着他对宗室拱卫藩屏的依恋。他在建藩的同时,一方面教育藩王按封建礼法行事,、

  连诸王宫殿城门也统一定为“端礼”“广智”、“体仁”、“遵义”等名称,以使诸王睹名思义,诚心藩屏帝室;另一方面又苦心设计了一套防范措施:“凡朝廷新天子正位,诸王遣使奉表称贺,谨守边藩,三年不朝。许令王府掌兵各一员入朝。三年之后,诸子依次来朝。”

  朱元璋自以为,有了严格的封建礼法教育和入京朝觐规则,便可以避免篡位的悲剧了,用心虽苦,却终是好处想得多了些,坏处想得少了些。以皇权的诱惑力之大,这些写在纸上的教义和规矩,不但无法阻遏诸王觊觎帝位的野心,连朱允炆本人也不敢过分依赖。忧心忡忡的皇太孙,只好将自己的心思说给身边的近臣。

  一天,朱允炆把伴读东宫的翰林修撰黄子澄召至东角门,悄悄问道:“诸王是我的尊属,各拥重兵,所作所为多不法,你看祖父百年之后,我该如何办才好呢?”

  “此事不难处置,”黄子澄对此显得胸有成竹,“诸王府的护卫军士,仅足以自守,而朝廷军卫,犬牙相制。如若诸王有变,只需临之以六师,谁能抵挡?汉朝七国并非不强,最终还是灭亡,这便是以大制小、以强制弱的道理。”这番话,使朱允炆愁悒的心情略觉舒展。

  “到时全拜托先生了。”这一对未来的君臣此时都已彼此心照不宣。

  朱元璋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自己为完成分封的战略设想而长舒一口气的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仁柔寡语的皇太孙,已经开始考虑准备削藩了。人们很难想象,这位刚愎自用的老皇帝会如何看待这件违背了自己初衷的事情。

  在朱元璋来说,他有种种必要给予子嗣宗亲以特殊的权力、地位,但分润了君主特权的亲王们是否能起到维护君主的作用却并不一定。这一点,看来还是朱允炆更清醒一些。他熟读史书,自然明白,君主的宗族,弱之有其弊,强之亦有其弊。何况在封建政治下,君权的任何分剖转授,随时都可能成为对君主本身的威胁。事实上,汉、晋之初的分封,最后无一不走向分封者意愿的反面,而在大一统趋向持续加强的明代,也依然没有摆脱这种两难的处境。

  朱元璋在病榻上最后一道提兵备边的敕令是发给燕王朱棣的,因为这第四个朱元璋颁发的圣旨明孝陵石马

  儿子此时已经成为诸子中最年长的一个。后来有人认为,如果这时改立燕王朱棣为皇太子,于伦序上已不会受到什么指责,可以“贻一世之安”,后来那场争夺皇位的战争悲剧便不会发生了。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这样做,他确实是希望将皇位传给自己所钟爱的皇太孙朱允炆。历史,终究是不能以“如果”来假设的。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杨林作品集
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皇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