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3章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的分裂局面(6)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作者:华业

第43章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的分裂局面(6)

  潘美,字仲询,大名(今河大名东北)人,北宋初名将,其父潘瞒。潘美是大宋的开国元勋,《宋史》对此早有定论:殁后赠中书令,谥武惠,追封郑王,配飨太宗庙庭。

  这在当时是一种极大的荣誉。

  陈桥驿兵变中,赵匡胤皇袍加身,当上了皇帝,成为宋太祖。然而此时,他要回兵京师登上皇帝宝座稳定朝局才行。而当时能够胜任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大将潘美,潘美是一个仁义兼备的人。果然,潘美不辱使命,他回朝以后,在朝会上当着太后、恭帝和文武百官的面宣布了赵匡胤的命令并说明了道理,从而得到了文武百官的理解和支持,稳定了朝局。可见,潘美是宣布建立宋朝的第一人。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匡胤虽然取得了皇位,但当时国家仍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状态。宋太祖决定先处置袁彦,杀鸡儆猴。此时,他想到了潘美,他认为潘美有勇有谋,完全可以胜任这件事。临行前,太祖密令潘美,在必要时可以将袁彦除掉。潘美受命之后,不带一兵一卒,单人匹马来到了袁彦军中,对袁彦坦诚相见,耐心说服、讲明道理。袁彦见潘美如此胸襟,感慨万分,于是在这年秋天,跟随潘美朝觐了宋太祖。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九月,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起兵叛乱。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世宗柴荣的表哥,又是顾命大臣,他当然会起兵反抗,于是起兵扬州、对抗宋朝。淮南是宋朝京都的大后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宋太祖只好御驾亲征,并命石守信为统帅、潘美为副帅,兵伐淮南。大军进展非常顺利,十一月便攻下了淮南,平乱之后,任命潘美为淮南巡检使,镇守扬州。潘美用了三年的时间将淮南治理得井井有条,并因功授任泰州团练使。除此之外,他还扫平南汉、平定江南、大战太原、攻取北汉。

  从宋朝的开国到立国,潘美曾多次挂帅,东征西抚、南征北战,“上马治军、下马安民”,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为大宋朝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

  谁被称为“大宋第一良将”?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今河北石家庄市灵寿县岗头村)人,堪称北宋第一名将。

  曹彬自幼喜好习武,早在他做成德军牙将的时候,节帅武行德就看出他与众不同,肯定能成大器。虽然他婶婶张氏是周太祖贵妃,但曹彬平常为人低调,并没有因此而骄横,反而是比任何人都恭谦。宋太祖赵匡胤还没有登基时,与曹彬同为柴世宗的手下。宋太祖有一次问曹彬对当朝官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曹彬回答说:“臣主军事,军事之外不是臣所应当知晓和介入的。”太祖执意追问,曹彬也只是推荐随军转运使沈伦,认为他廉洁谨慎,可以任要职。

  曹彬虽然兼将、相于一身,却从来不因为官场上不同等级的不同威严而自认为有什么特别之处。在路上遇到其他官员,曹彬也会领着车子避让。没有名气的小官,每每汇报事情,他必然会穿戴整齐后才会召见。曹彬的官职不可为不大,可他没有因为官大就摆谱。曹彬不但对自己人宽容,而且对敌视政权的子民也一视同仁。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冬,宋廷终于平定了蜀乱。曹彬袋子中只有图书、衣物而已,而当时多数将领掳掠了很多女子和财物。曹彬主管徐州工作时,有一官员犯罪,都已经结案了,可是过了一年之久才实施杖刑,人们都不知道其中的缘故。曹彬说:“我听说这个人刚娶了妻子,如果给他实施杖刑,她的公婆必定会认为新媳妇不吉利,而经常打骂她,使她难以生存。所以我把这件事缓了一步,但是法律也没有违背。”曹彬一生戎马,谦恭仁厚,不言人过,严于律己,士众畏服,朝臣敬重。

  咸平二年(999年)六月,曹彬病世,终年69岁。真宗皇帝亲临恸哭吊祭,赠中书令、济阳君王,谥武惠,配飨太祖庙庭,后又追封韩王,妻高氏赠韩国夫人。《宋史》对曹彬的评价是:“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为宋良将第一。”

  你知道包拯被称为“青天”的原因吗?

  包拯,庐州人(今安徽合肥人),字希仁,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的进士。

  由于他为官清廉,铁面无私,世人都称誉他为“包青天”。

  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包拯任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期届满,被调任知端州(今广东肇庆)。后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

  宋皇佑二年(1050年)闰十一月,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张尧佐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因为张贵妃受到宋仁宗的宠爱,张尧佐也因此青云直上。包拯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他认为宋仁宗再三超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符合大宋法度。他上书指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是错误的,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

  包拯此举如天惊石破,顿时激起了一片称赞,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佐。面对强大的舆论,宋仁宗只得收回成命。

  转眼到了次年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包拯不顾再次触犯宋仁宗和张贵妃,又一次挺身直谏。张尧佐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感到事情难办,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于是,宋仁宗也就顺势下台了。但是张贵妃却老大不高兴,一再在仁宗耳边煽风点火。但是由于包拯的极力反对,直到最后也没有成功。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但在这短短的一年里,他就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敢于碰硬,铁面无私,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也都知道包拯的名字,亲切地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还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就是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狄青为何成为大将之时还面带刺字?

  狄青,字汉臣,北宋汾州西河(即今山西文水)人,公元1057年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狄青面有刺字,出身贫寒,擅骑射。狄青勇而善谋,精通兵法,身经百战而立下了累累战功,成为北宋大将。但是在他成为北宋军中职位最高的大将之后,依然面带象征着卑贱士卒的刺字,这是怎么回事呢?

  狄青出身贫寒,但是却从小胸怀大志,16岁时,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西夏。宋廷择京师卫士戍边,狄青成为一名低级军官。在战争中,狄青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兵士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诸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各堡,以抵御西夏。

  狄青每战披头散发,头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就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却从未临阵脱逃。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由于狄青勇猛善战,屡建奇功,所以升迁很快,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六月,狄青任枢密副使。狄青治兵有方,并且对自己的形象也不是很在意。

  他十分注重与下级士卒的联系。在他作了枢密副使之后,脸上仍保留着宋代军士低贱的标记——制字。宋仁宗曾劝他用药抹去,狄青回答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

  由此可见,狄青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鼓舞士气,而不是自己作官的尊严。

  王安石是被一幅漫画打倒的吗?

  王安石的变法对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起到了很好的积极的作用。但王安石事前缺乏充分进行宣传,又急于求成,同时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因此遭到很多朝臣的反对,且因为一幅漫画而被迫辞官。

  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经常发生大臣反对变法。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当地很大一部分的农民断了粮食,到处逃荒。正当宋神宗为此事发愁之际,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的漫画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将王安石撤职。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没有说什么,但是到了晚上却睡不着觉了。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请求神宗停止新法。

  王安石看到新法已经不可能再实行下去,于是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开东京,到江宁府去休养。

  到了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可是刚刚过了几个月,天空上出现了彗星。这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祥的预兆。宋神宗于是又慌了,让大臣们对朝政提意见。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虽然王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希望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说法,但宋神宗还是迟疑不定。王安石见无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遂于公元1076年春天,再次辞去宰相之职,回江宁府去了。

  宋神宗逝世以后,哲宗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此前的新法便全部被废止了。

  就这样,一场自然灾害就让事情变得扑朔迷离,一幅漫画就让一代忠臣被迫辞官。

  狄青是不是唐朝名臣狄仁杰的后人?

  北宋大将狄青,虽然出身贫寒,但是从小却胸怀大志,宋廷择京师卫士戍边,狄青也在其列,任延州指挥使。曾经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很多人都说狄青是唐朝名臣狄仁杰的后代,然而,不愿趋炎附势的狄青却一口否定。

  康定元年(1040年),经过尹洙推荐,狄青得到了陕西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等人的赏识。范仲淹授之以《左氏春秋》,并对他说:“为将若不能博古通今,那只是匹夫之勇。”于是从那时起,狄青开始发愤读书,也因此而精通兵法谋略。由于狄青勇猛善战,屡建奇功,所以升迁很快,数年之间,就先后出任泰州刺史、惠州团练使、马军副部指挥使等职。皇佑四年(1052年)六月,狄青任枢密副使。

  狄青受命于宋王朝的多事之秋,就在这一年,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招兵买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广东境内。仁宗皇帝十分恐慌,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回。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仅当了不到3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行。宋仁宗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并亲自在垂拱殿为狄青设宴饯行。经过一番苦战,狄青终于凯旋。班师还朝以后,论功行赏,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当上了最高军事长官。狄青出身贫贱,曾有不少谄谀附阿之徒附会说他是唐朝名臣狄仁杰的后人,但狄青一口否认,并不为改换门庭而冒认祖宗。

  由此可见,狄青并非如人所传的狄仁杰的后代。

  你知道“杯酒释兵权”的目的是什么吗?

  所谓的“杯酒释兵权”,是指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再次出现以前的各朝代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虚衔)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的手段。

  北宋建立了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四至六月,昭义节度使李筠;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九至十一月,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据扬州(今属江苏),分别起兵反宋。宋太祖率兵亲征,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才将这两次叛乱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一直耿耿于怀。

  为此,他特意找赵普谈话,问他如何解决现在的局面。赵普回答说如果将兵权收归朝廷,天下自然会变得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赵匡胤如此这般慢慢地说出了自己的心病,石守信等听出话外之音,慌忙跪在地上谢罪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不如你们把兵权交出,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石守信等人听到之后齐声说:“陛下为我们想得太周到啦!”酒席一散,大臣们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人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

  宋太祖立即照准,收回他们手中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禁军职务。

  宋太祖的这一项措施,大大加强了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基本上恢复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金匮之盟”真的存在吗?

  宋太祖的死,蹊跷离奇,扑朔迷离,但赵匡义抢在赵德芳之前登上皇位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太宗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不久就抛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金匮之盟”。

  据说,杜太后临终之际,曾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而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是先朝主少,同时要求赵匡义在兄长百年之后继位。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真面目并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给赵匡义的意思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会让赵匡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赵匡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从来都不听,赵匡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

  赵匡义患病之际,太祖亲自前去探望,还亲手为他烧艾草治病。赵匡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令人感动。太祖还曾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匡义的。但是,这样种种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无非是后人的臆测而已。

  而“金匮之盟”和“斧声烛影”一样成为后人永远猜不透、解不开的谜团。

  均贫富的口号是什么时候被首次提出来的?

  王小波、李顺起义是中国北宋前期的一次农民起义,也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的起义。

  北宋初期,川峡地区的土地大多被豪强、寺观、官僚霸占。很多农民沦为客户,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宋太宗即位后,川峡天灾频繁,民不聊生。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在永康军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南)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王小波是青城县(今四川省灌南县南部)农民。青城县除出产粮食外,还盛产茶叶,茶农们以种茶为生。

  宋太宗时期推行“榷茶”法,由朝廷专门强行收购茶叶,使很多茶农失去活路,而朝廷官员和地主商人却乘机大肆牟利。贫富差距拉大,许多种茶的人和种庄稼的人难以生活。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华业作品集
我不是教你做“坏”女人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林语堂半半哲学全集珍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