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1.贞观之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9章 李泰的野心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1.贞观之路》 作者:吃青菜的蜗牛

第39章 李泰的野心

  说干就干。李泰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皇帝爸爸提出申请,在魏王府设立文学馆。理由是希望能够多与各方高士接触交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也可为国招集人才。

  爸爸李世民素知李泰爱好文学,对这个儿子本就比较偏爱,很痛快地便同意了。

  然而建文学馆,可不是准备几间房子,再添置一些文房四宝这么简单。

  李世民批准李泰在自己府中设文学馆,也就是说该部门已经官方认可,其中人员属于政府编制,由国家财政统一拨款。

  但是这些人都是李泰招来的,他们只会对李泰感恩戴德,从而成为李泰的家臣。换句话说,李泰在用国家的钱培养自己的势力。

  本来国库充实,这点支出倒也没啥。可是别的亲王们不干了,大家头衔都一样,凭什么你搞特殊化?

  这里要提一下,唐代礼法对于各部门的人员编制和职责分工有明确规定,王府属官的设置也不例外。

  具体说来,有亲王师傅一人,从三品衔,负责传道授业解惑;

  谘议参军一人,正五品,具体负责王府事务的参谋和讨论;

  “友”一人(这可不是泛指朋友,而是专门的职务名)负责陪同亲王游玩,同时还要借机向王爷们灌输道义,及时规劝他们的不当行为(倒也是朋友的义务)

  “文学”一人,从六品,相当于档案总管,负责掌管典籍和文章;

  东西阁祭酒各一人,从七品,负责礼仪和引导宾客的事务,

  侍读,就是陪王爷读书之人,类似于书童,人数不定。

  接下来便是一些负责打杂、算账之类维持王府运转的基层人员,我在此不再一一叙述。

  在唐朝,这一制度因实际情况的变化后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动,总的来说从业人员越变越精简。因为开始的时候亲王们都各有具体官职,负责各自辖区内事务,需要各方面专业人士的辅佐,后来渐渐过上了寄生虫般的生活,不再担任具体职务,也就没必要再配备这么多官员了。

  这样一说,大家就能看出来,为何其他亲王不爽了。噢,你几句甜言蜜语就多给你一个部门的编制,还有相应的大量经费,我们还是外甥点灯笼——照旧?合着老老实实守规矩的吃亏啊!

  更重要的一点,老爸当年做秦王的时候,也“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招徕了一大批谋士能臣。莫非你李泰也想有样学样,再玩个玄武门?

  不仅亲王们有想法,连长安城内知道此事的人也都议论纷纷,觉得李泰可能有“非常之志”不过既然当家的李世民都已经痛快地同意了这个做法,大家也就不好再多说什么。于是,表面上,这事儿也就这么过去了。

  或许李世民当时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想着满足一下心爱儿子的一个小小愿望而已。然而,事情一旦开了头,可就没有这么容易结束。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是一个团圆美满的好日子。

  可是在这样一个好日子里,天子李世民的心情却非常地不好。他端坐在龙椅上,一脸不满地看着阶下跪着的礼部尚书王珪。

  事情的缘由要从当时的一条礼仪制度说起:凡官员路遇各亲王,必须下车叩见。

  王珪认为,这一规定对于普通官员来说可以接受,但若要三品以上的高官也要一律执行,恐怕不妥。

  王珪的意见深深地触怒了李世民。他十分恼火地质问王珪和其他持同样意见的人:你们是不是感觉自己地位高贵,打心眼里瞧不上朕的儿子?

  听了这话,一旁矗立已久的魏征上前一步解释道:自古礼仪按照官职大小来定。各位亲王爵位虽尊,但实际官职却没有超过三公(也就是说没有哪位亲王的官职在二品之上)要求三品以上官员以如此隆重的礼节来参拜亲王,臣亦以为不妥。

  然而,李世民接下来的话却让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万一哪天太子不幸身故,你们又怎么知道待朕百年之后是哪一位亲王做各位的君主?哼!如果这样,你们还敢轻视他们吗?

  听了这话,百官们不禁面面相觑起来:新年佳节的大好日子,皇上怎么突然口出此等不详之语?况且太子青春年少,除了脚有些不便之外身体十分健康,哪里来的“人有旦夕祸福”

  到底是魏征胆大心细反应快。联想到之前在魏王府设立文学馆的事情,他恍然大悟:莫非皇帝心中已起了更换太子的念头,所以才冒出这样的话?太子乃国之储君,不可轻动。即使皇上因自己的偏好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也应该马上打消他的念头。否则,只怕玄武门之变真的要再次上演。

  于是,他果断地再次进言:自从周文王以来,历朝历代国君宝座都是父子相继,岂有兄弟相承之理?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断绝太子的兄弟们夺取继承权的野心,从而堵住灾祸动乱的源头。皇上作为一国之尊,对于这类事件,更要十分警惕才是。

  魏征的话犹如当头棒喝。李世民立刻联想起当年自己和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最后双方刀兵相见、手足相残的血腥场景。虽说自己当时下手有些迫不得已,但他是绝对不希望类似事件在自己儿子中间再次发生的。

  再想到自己,既然已立李承乾为太子,却又对李泰十分宠爱,今天居然还说出这番有些无厘头的话来,莫非真是要重蹈父亲李渊当年的覆辙?让太子承乾心生不安,让魏王李泰看到了夺嫡的希望,这样如何能不生乱?

  想到这些,李世民的脸色渐渐缓和了起来,点头说道:王尚书所言极是。从今往后,三品以上的官员见到亲王可不必再行此大礼。

  礼仪的事情算是解决了,但李世民却并没有真正明白过来。他明知魏征所言切中要害,但是一看见儿子又觉得父子骨肉情深,难以忘怀。诚所谓,兄弟相争万万不可,废长立幼取乱之道。怎么办?

  最后他拍了拍脑袋,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完美的计划:这样吧,朕继续保留承乾的太子之位,对泰儿嘛,那就多给点看得见的好处。这样既无碍大局,也不会干扰父子间的和睦相处。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元宵节过后的第二天,李泰在自己位于长安延康坊的家中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这位客人的排场之大,引来了无数好奇者的争相围观。只是这天却并没有几人有幸目睹这位贵客的尊容——围观者们被远远地挡在了人墙之外。

  可人还偏偏有个习惯,那就是你越不让他看,他还就越想看。所以虽然卫士们竭尽全力地将众位好事者们阻隔于安全距离之外,围观的群众队伍却是只见越来越庞大。也许是他们的诚心感动了上苍吧,突然人们听到耳边传来了一个令他们真正喜出望外的好消息:皇上有旨,赦免长安县除死刑犯外的其他所有囚犯;免除延康坊地区所有居民当年的赋税;魏王府官员和延康坊的老年人分别有赏!

  这下不用再说了,魏王府迎来的贵客便是皇帝李世民本人。

  皇帝亲自驾临儿子的住处,本就不多见(一般都是儿子奉召进宫朝见)还又免税又打赏的,更让别人觉得李泰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不一般。

  尝到甜头的普通老百姓或许只是感觉李泰学问好、人品好,又托王爷洪福我们才得以免除了赋税,真不赖。但在那些立志于官海沉浮的官迷们眼中,事情却远不像表面上看的那么简单。

  跟着李泰混有前途!投奔他去!

  事实上,从编撰《括地志》开始,李泰的门前就从未少过人。求官的、讨赏的、展示文采的,各色人马是络绎不绝,颇有当年孟尝君等“战国四公子”的味道。只是,与当年的“战国四公子”不同的是,李泰的门人中不少都在朝中担任一定的职务,食的是政府的俸禄,乃国家公职人员。

  事实上,当时还有一些事情也非常能反映当时李泰地位之特殊。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李世民选派了一些亲王到各地做都督。其中杨妃所生的吴王李恪为潭州(湖南长沙)都督,蜀王李愔为益州(四川成都)都督;阴妃所生的齐王李祐为齐州(山东济南)都督。虽有不舍,但这些亲王们在叩拜了父皇和母亲之后,都按期离开了京城长安,前往各地上任去了。

  魏王李泰也在同时被封为相州(河南安阳)都督,但他却选择继续留在京城。

  对于这种公然抗命的行为,李世民并没有表示出多少反感。考虑到相州都督之位长期空缺也不是个事儿,于是干脆就在李泰的相州都督官职前面又加上了“遥领”二字,具体工作由相州都督长史张良全权负责。呵呵,也算是货真价实的挂名锻炼吧。

  这还不算完。中央财政除了要负责支付东宫和各王府的日常开支外,还要定期给太子和各位亲王发放工资。理论上讲,无论是看级别还是工龄,太子的工资无疑都应该是其中最高的。但是自打李泰呈上了那本《括地志》之后,情况就变了:李泰每月从财政部门拿到的薪水居然比太子李承乾的还要多。

  这下大臣们再也忍不住了,纷纷开始猜测起来:李泰不奉旨上任,在京城遥控指挥,皇上居然也不责怪,还左右帮他周全。现在居然给他的待遇方面比给太子的还高,究竟想要干什么啊?

  就在大家伙议论纷纷之时,宫中再次传来了令他们瞠目结舌的安排:即日起魏王李泰将搬进皇宫内的武德殿居住!

  这回可真是火上浇油了!

  谏议大夫褚遂良率先上疏,劝告李世民应注意区分尊卑高下的待遇,否则皇子间很可能会发动一场夺取继承权的战争。

  因身体条件改任特进(唐文官官职名,正二品,非领导职务)的魏征也同样上疏:陛下宠爱魏王,就应该多为其考虑,注意控制他的骄傲与奢侈,不要把他摆在风口浪尖的敏感位置上。陛下因为爱护魏王,命他迁入武德殿居住,却不想武德殿就在东宫的西面,又是当年齐王李元吉的住处。虽说齐王已是过去时,但居于其间难免令人有些敏感。纵使别人不说什么,魏王殿下自己心里怕是也不会安宁吧!

  于是,在大臣们的反复劝说和始终未散的玄武门阴影下,李世民决定以具体行动来表明心志,以正视听: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李世民拜魏征为太子太师,以监护人的身份全力辅佐太子李承乾。

  这一拜实际上是向全天下发射了一颗重要的信号:魏征乃国之栋梁,朕之左膀右臂,名望斐然。命他出任太子太师,就等于非正式地昭告天下:太子李承乾依然是我的合法继承人,其他人就请不要再打太子位的主意了。这件事也希望到此为止,大家也不要再过多议论了,ok?

  在这件事情上,最最失望的莫过于魏王李泰。不过他并没有就此灰心。他相信自己有能力让父亲回心转意。更何况经历过这么多事情后,哥哥李承乾八成早已对自己恨之入骨,不除不快。一旦让他登了基哪里还会有自己的好果子吃!哎,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于是,李泰继续大规模展开外交攻势,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将驸马柴令武、房遗爱(房玄龄之子)等人纷纷拉入自己门下。先后在魏王府中担任过职务的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杜如晦的弟弟)则帮李泰在朝中大洒金钱铺路,培植亲魏势力。

  与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步步紧逼的弟弟相比,李承乾原本处于优势地位,舆论、宗法和现实情况都于自己有利。只是此时的李承乾已经玩昏了头,正一步步地走上了那条本不属于他的不归路。

  为了确保继承人能够承担得起国家的重任,李世民为李承乾也是费尽了苦心:先后选拔了孔颖达、于志宁和张玄素等著名的饱学而又正直的人士作为东宫幕僚官员,并对他们在辅佐工作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予以了丰厚的物质奖励。

  有人辅佐本是好事。可是在一心崇尚自由的太子李承乾看来,自己的自由度无疑受到了严重的约束,一举一动都在父亲耳目的严密监视之下。

  相信换作李泰或是其他人处在这个位置,应该能够体谅父亲的良苦用心,即使心中不满也会等到坐上皇位之后再发泄出来。可是他偏不。他的反应就如同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完全没有韬略,对于敢于汇报他不良言行的人——不管是谁,居然采取了黑社会式的打击报复——派遣打手在官员们上下班的路上伏击,分寸方面更是拿捏的很是不好,几次都差点把人打死。

  哎,写到这里连我都忍不住要跳出来批评李承乾几句:你小子缺根筋啊,就不会动动脑子?大家都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谁也没有夸大其辞故意去陷害你。再说,就算把人打死了,除了出口气之外又能如何?还会有新的官员来接替死者的职务,所有的过错都会归结到你的身上来,问题最终还是没有解决。

  不仅如此,李承乾居然还干出了一件更加出格的事情。

  却说当时皇家歌舞团中有位十多岁的少年演员,长相俊秀清丽如同女子,且能歌善舞,聪明伶俐,颇受李承乾的宠爱,两人在太子宫内上演了一段断背之恋。因该少年十分善于迎合李承乾的心意,李承乾干脆就管他叫“称心”

  自打来了称心,东宫中的女人们就备受冷落,太子连瞧都不愿再瞧她们一眼,天天只想着和称心同吃同睡,如胶似漆。此时的李承乾已完全沉溺于男色之中不能自拔,俨然已经忘记了那正被无数人所惦记着的皇位,只求天天畅游在温柔乡中。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保密工作做得再好,也无法抵挡皇权至高无上的威力。终于有一日,李承乾正和称心共赴巫山之时,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撞开门来冲了进去,不由分说,一把将称心拖下了床,五花大绑地推了出去。李承乾大怒,正要责骂,带队的军官冲他冷冷地一扬手中的文书:殿下休怪。小人是奉皇上之命,前来捉拿此人,惊扰了殿下,还望恕罪!

  听了这话,李承乾仿佛被五雷轰顶般,刚才的嚣张气焰一下子被扫了个荡然无存。他万没有想到,自己和称心的事情居然这么快就被父亲知道了。事实上,他也曾经想象过父亲知道了自己该如何解释,可是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慌乱和惊恐。他清楚地知道父亲会怎样处理此事,自己根本无力回天。

  被捆得结结实实的称心努力地挣扎着别过头,用无比柔弱的目光哀求“爱人”救自己一命,可是映入眼帘的却是“爱人”无力地瘫倒在地。

  称心被当场处斩,东宫中几位对此事负有知情不报责任的官员也一同被杀。这是李承乾自出生以来受到的父亲最为严厉的警告。

  父亲的惩罚,李承乾认了。只是他将这笔帐记在了魏王李泰的名下,对李泰的仇恨又进一步升级。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吃青菜的蜗牛作品集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1.贞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