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谋略高手是这样炼成的》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9章 “借”经——借力打力,智取之道(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谋略高手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文柯

第29章 “借”经——借力打力,智取之道(2)

  善用奇谋巧借力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流传甚广的故事,这便是“孔明借箭”。当时周瑜为刁难诸葛亮,说“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供应敌之用,十日之内可办完否?”周瑜同时又以“军中无戏言”为理由,要致孔明于死地。面对周瑜的挑难,诸葛亮巧妙地使用了巧借力的办法。

  翌日,诸葛亮向鲁肃借“二十只船,每船派军士三十人,船上皆以青布为幔,各束草人千余,分布两边。”当夜五更时,船已驶近曹军水寨。孔明部署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曹操果然如诸葛亮所料,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调旱寨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战。旱寨弓弩手万余,万箭齐发,箭如雨点。诸葛亮令船掉头,逼近水寨受箭。待至日高雾散,诸葛亮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所束草人上,排满箭支。这样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已得十万余支箭。不但使周瑜的如意算盘落空,更用自己的才能折服了江东众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借”字,妙用无穷。但是它不仅仅属于智者,而是属于所有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人。只有善于“借力”,才能成就由平凡到不平凡的转跃。

  “借”字谋略,缓兵之计

  还可以历史上的三国史例为证。在“借”字谋略上,诸葛亮智取对手多次,在夺取荆州一事上,与诸葛亮的“借”字形成鲜明对照人物的是关羽。

  三国时期,荆州的归属,一直是吴蜀双方争执不休的问题。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了荆州。

  照理说,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合的胜利,荆州作为从曹操手中夺取的战果,归刘备所有,名正言顺。对于刘备说来,不能没有荆州,因为这是向西川发展的基地,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国的条件。况且,刘备漂泊半生,连个立身之处都没有,占有荆州也没什么不可,完全可以讲出一些理直气壮的话来。

  但是,荆州也是东吴的门户,要统一长江以南,发展自己,也必须夺取荆州。为此,赤壁大战后,孙权便派鲁肃前往索取荆州。诸葛亮对鲁肃说的却不是这样的话,而是提出暂“借”荆州。

  作为权益之计,诸葛亮提出的这个“借”字,体现了诸葛亮办事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精神。当时的刘备,如和曹操、孙权比较,力量还很弱小,必须和孙权结盟,共拒曹操,方能立稳脚跟,发展壮大,以图大举。假如提出占领荆州,激化吴蜀的矛盾,就会破坏吴蜀联盟,打破既定的政治战备,造成全局被动。

  而诸葛亮巧用一个“借”字,就避免了这一危险,就是说“借”荆州,既保证了刘备的可靠后方根据地,又维护了孙刘双方的同盟关系,不过不及,恰到好处。但关羽这个人却不能理解诸葛亮的这番苦心,结果使吴蜀关系不断激化,最后,东吴一个偷袭,使关羽地失人亡,悲惨至极。虽然,关羽的失败不能全部归结于他处理与东吴关系时的不谨慎,但至少他的过激行为,造成了吴蜀联盟的破裂,使东吴痛下决心,以武力收复荆州。

  善用计谋者与不善用者,结果迥异。“借”,可以是一个地方,一个人物,甚至只是一个借口,就如1000多年前诸葛亮提出的权益之计。凡为能借之物,只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何不“借”来一用?

  巧妙借用第三者

  有些事情自己不便出面直接解决,可以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巧妙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巧妙利用第三者

  生活中有很多不便开口的事情,如何去解决呢?宋太祖赵匡胤通过使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夺取了军权。但他仍不放心,他把那些大臣灌醉,事后,家丁来送各自主人回去前,宋太祖故意大声叮嘱家丁们说,他们的大人要向他进献钱财,以表忠心。第二天,大臣们酒醒后果然都乖乖地向朝廷捐献了财物。宋太祖利用酒醉机会,巧妙利用第三者“家丁”之口,向大臣们攫取了大批财物。虽然这样的手段不够光明正大,但是却很有实效,大臣们乖乖地交出了钱财,有些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我们不一定要学宋太祖采取的这种谋术,但是可以借鉴他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这种方法。

  善于运用这种手段的还有宋代的丁谓。

  丁谓曾官居宰相,后来被贬崖州(今海南)。崖州在当时是偏远之地,他一心想着说服皇帝,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时他的家眷住在洛阳,他写了一封家书,派人送给洛阳太守刘烨,请刘烨代为转交。他还特别嘱咐奴仆:“一定要等到刘烨接见各位同僚的时候,再将这封信送交。”刘烨收到信后,不敢隐瞒,立即呈交宋仁宗。仁宗看到信中丁谓一再自责,回顾朝廷给他的厚重恩惠,训诫家人不要对朝廷心怀怨恨,于是动了恻隐之心,下令将丁谓转徙雷州。

  丁谓的名声很不好,但是说到谋略,确实有胜人一筹的地方。他写这封家书的时候,已经准备好后续的行动,所以写作的内容是有预谋的,就是写给宋仁宗看的。如果直接上书仁宗,目的很可能被识破,也许会遭到更加严厉的惩罚。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借助第三者之手来呈交给皇帝,自然可以洗脱自己耍弄奸计的嫌疑,而且信件的说服力更强,不会引起仁宗的疑心。由于是通过第三者转呈,宋仁宗就很难发现这封家书的真实目的,丁谓的计谋果然马到功成。从丁谓的谋略中,我们可以学习和体会如何利用公共领域及公共运作程序来达到私人意图,这是一举两得的举措,我们应当善于运用。

  当代的一些商业运作,也常常巧妙地利用第三者。比如某企业大打环保牌,宣称其产品符合“环保”,在这里,“环保”就是第三者;某企业宣称凡购买其产品,顾客就等于为“希望工程”献了爱心,在这里,“希望工程”或者说“爱心”就成了第三者;还有的企业在宣传时打出“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在这里,“孩子”就成了第三者。

  利用第三者,有时使事情迂回了一下,有时使事情模糊一些,有时使事情得到了美化,这里面的门道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彼之力攻击对方

  在一个组织单位中,有时候一项政策的推行,必然会遭遇各方面的反对,遇到阻力总不能不推行吧?办法还是有的。

  东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氏族建立了一个国家——前秦。前秦的皇帝苻坚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他当上国王以后,大胆启用汉族知识分子,使前秦很快强大起来。但是,在用人问题上,苻坚也碰到过一些麻烦。

  苻坚手下有一位杰出的汉族政治家王猛,苻坚十分信任他,凡朝廷的重大决策几乎都要与他一起商量后再决定。王猛被重用,引起了氏族贵族势力的坚决反对,于是不少人诋毁他,攻击他。

  当时有一个大将叫樊世,是氏族的大贵族,他在苻坚起兵立国中立过很大的功劳,是前秦的开国元老之一。但他常常居功自傲,把谁都不放在眼里,尤其对苻坚重用王猛等汉族知识分子极力表示反对。

  有一次,他当着众人的面责问王猛坐享其成,王猛也毫不示弱,针锋相对。

  樊世和王猛之间矛盾公开化,其实质是苻坚的用人政策与氏族保守势力及狭隘的民族偏见的激烈冲突。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图远志,他坚决以各种手段压制诽谤之人。

  苻坚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一矛盾呢?当王猛把自己与樊世冲突的事件报告给苻坚以后,苻坚果断地回答说:“必须杀掉樊世,然后百官才会安定。”于是,他们便商量好了除掉樊世的计划。

  这一天,樊世到苻坚那里去反映情况,苻坚故意对王猛说:“我想招杨璧做我的女婿,你看杨璧这个人怎么样呢?”樊世听到后,大发脾气地说:“杨璧是我的女婿,结婚都已经很长时间了,陛下怎么能够招他做女婿呢?”王猛就故意指责樊世说:“陛下拥有天下,你竟敢与他争女婿,这是对皇帝的不忠。”樊世怒不可遏,站起来,就要打王猛。左右的人都来制止,双方才没有打起来。樊世便破口大骂王猛。苻坚这时趁机大发雷霆,他下令把樊世推出去杀了。

  在古代封建专制社会里,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说的话就是法律,即使错了也要照办。正因为如此,樊世违抗了苻坚的意图,所以被杀,这在当时也是不奇怪的。

  苻坚用这招是“杀一儆百”,借王猛与樊世之间的矛盾,给其他反对者以震慑。这件事在氏族贵族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们联合起来向苻坚告状,更加放肆地攻击王猛。结果,苻坚不仅不相信他们的话,反而坚决镇压攻击王猛的人。这样,才彻底消除了氏族中狭隘的民族偏见,王猛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巩固。

  以后,他又任命王猛为中书令京兆尹,使王猛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社会也得到了较好的治理。苻坚借王猛之手斩杀樊世的故事,一方面表现了苻坚在政治生活中善于起用能人的胆略和智慧。同时也给人们以启示:学会借助他人之力去攻击对手,也不失为智者解决难题的策略。

  善假他人之势

  识时务者为俊杰,看清形势,顺应时势,方能成事。有些时候,自己出头会实力受损,或者是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跟对方抗争时,精明的人就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对付对方,从而使自己暗中获利。善借别人有利之势

  识时务者为俊杰,智者能在复杂局势前,看清形势,顺应时势,善于借助别人之势,不出力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清乾隆二十年,督浙江学政窦光鼐到浙江上任的时候,见浙江各县府库亏空,官吏们胡作非为,多有不轨,对百姓横征暴敛,便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七月上书乾隆帝,奏明此事。乾隆准其奏,命人前往浙江调查。然而,调查的结果却与窦光鼐所奏的不符。乾隆宠臣和珅闻知此事,忙向乾隆帝进言:“浙江吏治腐败,前往调查的诸位大臣前往探察,方能知晓实情,臣以为惟军机大臣阿桂可堪此重任。阿桂此去,必能查清此案。”然后,和珅又请求乾隆帝派他的弟弟和琳同阿桂一起去浙江办案。

  和珅的高明也即在此:他的弟弟和琳此时只是一个笔帖式,一向没有什么功劳,而凭他多年的为官经验,窦光鼐所参奏的浙江府库亏空绝不会有假,阿桂此去定能查个水落石出。和琳跟随阿桂,什么都不用做,回京即可获享一个大的功劳,可以借阿桂之实力,使和琳得以升官。因此,和琳临行之前,和珅向他面授机宜,他只要秉公办事,凡事不要事先出头,只要跟着阿桂的动向即可。

  果然,阿桂调查浙江一案,虽然其中多有波折,阿桂也因办案不力,袒护下属被乾隆帝斥责,和琳却凭空捡了个大便宜。案件结束后,已升为户部侍郎的和珅党羽苏凌阿,便向乾隆帝为和琳邀功:“和琳虽官卑职小,但此次查案甚为公正,且颇干练,终使案情大白于天下,显圣上持政整肃清正,和琳实应嘉奖。”乾隆帝于是将杭州织造的肥缺赏给了和琳,后不久又升为湖广道御史,和琳从此飞黄腾达起来。

  和珅对这一计策运用得炉火纯青,借此不断壮大自己的声威,最重大的一次是保荐福康安去平复台湾之乱。

  福康安是乾隆一朝的名臣。他的姑母即是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福康安深得乾隆帝信任,一朝之中,大概除了年高德勋的阿桂,能和和珅抗衡的只有福康安了。和珅屡次想要排挤打击福康安,却终未成功,他们之间也因此交恶。

  当时的台湾出现了很多动乱的秘密组织。天地会首领林爽文聚众滋事,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军机处于是将台湾的复杂局势报告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看罢,大为恼火,和珅立刻推荐自己的门生常青前去镇压,希望能够一举平定台湾,得以立功。谁知,常青是酒囊饭袋,按兵不动,不敢出击,使乾隆皇帝迁怒于和珅。

  和珅思来想去,想到了福康安。他明白乾隆皇帝对福康安的器重,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乾隆皇帝也一定想到了福康安,自己何不就保荐他去台湾镇压叛乱,如果福康安能够得胜回朝,自己可坐享举荐之功,即使他败了,也可利用这一机会挫一挫他的锋芒。况且,乾隆皇帝知道他与福康安平日不和,如果这一次他能不计前嫌举荐福康安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文柯作品集
不生气的活法谋略高手是这样炼成的人生要留一份淡定和从容给自己做人要方处事要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