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谋略高手是这样炼成的》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0章 “借”经——借力打力,智取之道(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谋略高手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文柯

第30章 “借”经——借力打力,智取之道(3)

  于是,和珅就向乾隆帝进言:“常青年老无能,当务之急是要派一位真正能征善战的将军,只有陕甘总督福康安是最适合的人选,他足智多谋,身经百战,相信除他之外再没有人足以当此重任了。”这一席话果然说中了乾隆帝的心思,人家和珅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大臣,他能不计前嫌,心地宽广,实在是难能可贵呀!于是,当即准和珅所奏,命福康安征台。和珅进而又向乾隆帝进言,敌方不过是乌合之众,因此派去增援的军人在精而不在多。大军过多,所需粮饷势必也会猛增,更加会滋扰地方,造成民众不满之情。

  乾隆对和珅的建议一一采纳,福康安接到这一命令,不免大为不安。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贼匪众多,地势不熟,实是一场恶仗,再加上增援的大军统共不过6000人,怎能指望平定叛乱?然而,君命难违,只好率军一战。福康安在台湾征战一年有余,终于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正月初捕获了林爽文,将他押解京师。三月初十,林爽文被判处以极刑,枭首示众,台湾之役才宣告结束。

  因平定台湾有功,乾隆帝赐福康安黄腰带、紫缰、金黄辫、珊瑚朝珠。赐和珅紫缰,并封为“三等忠襄伯”。

  虽然和珅并未亲临战阵,但乾隆帝还是感到和珅功不可没,因大军军饷全赖他一人筹措。特赐诗一首,以示嘉奖。

  福康安此次大功也得来不易,他在台湾多次遇险,出生入死一年有余才得此嘉奖,而和珅只不过安居朝中,就被封为“三等忠襄伯”,实在是得益于他善于借助别人之势的本领。

  世上有些事,令人费解也正在于此。但是你又不得不去面对。你能够面对这个“借”字,有所思忖吗?把别人捧到前台去

  做人厚道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能缺少智慧,要学会保护自己,因此在自己出手会受到伤害时,不妨借助别人的力量来为我所用,既打击了对手,又能不伤自己的根本。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危险四伏,李渊把别人捧上前台,自己在幕后操纵,最终成为最大的收益者。

  李渊从太原起兵后不久,便选中关中作为长远发展的基地。因此,他就借“前往长安,拥立代王”为名,率军西行。李渊西行入关,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主要有三个:第一,长安的代王并不相信李渊会真心“尊隋”,于是派精兵予以坚决的阻击;第二,当时势力最大的瓦岗军半路杀出,纠缠不清;第三,瓦岗军还用一方面主力部队奔袭晋阳重镇,威胁着李渊的后方根据地。

  这三大危险中,隋军的阻击虽已成为现实,但军队数量有限,且根据种种迹象判断,隋朝没有继续派遣大量迎击部队的征兆。但后两个危险却不可掉以轻心,瓦岗军的人数在李渊的10倍以上,第二种或者第三种危险中,任何一个危险的进一步演化,都将使李渊进军关中的行动夭折,甚至有可能由此一蹶不振,无东山再起的机会。

  李渊急忙写信给瓦岗军首领军首领李密详细通报了自己的起兵情况,并表示了希望与瓦岗军友好相处的强烈愿望。

  李密自恃兵多,欲为各路反隋大军的盟主,大有称孤道寡的野心。他劝说李渊应同意并听从他的领导,并要求他速做决定。

  为了解除西进途中的后两种危险,同时化敌为友,借李密的大军把隋炀帝企图夺回长安的精兵主力截杀在河南境内,李渊对次子李世民说:“李密妄自尊大,绝非一纸书信使能招来为我效力的。我现在急于夺取关中,也不能立即与他断交,增加一个劲敌。”于是,李渊回信道:“当今能称皇为帝的只能是你李密,而我则年纪大了,无此愿望,只求到时能再封为唐公便心满意足,希望你能早登大位。因为附近尚须平定,所以暂行无法脱身前来会盟。”李密得书之后,十分高兴,对将佐们说:“唐公见推,天下可定矣!”

  李渊投李密之好,把他当成台面人物,使得他不再对自己防范,不仅避免了李密争夺关中的危险,而且还为李渊西进牵制住了洛阳城中可能增援长安的隋军,从而达到了“乘虚入关”的目的。李密中了李渊之计,十分信任李渊,常给李渊通信息,更无攻伐行为,而是专心与隋朝主力决斗。之后几年中,李密消灭了隋王朝最精锐的部队,而自己也被打得只剩2万人马。而李渊则利用有利时机发展成为最有实力的人,不费吹灰之力便收降了李密余部。

  李渊的这一招,把幕后操纵者演绎到了极点。他利用李密的弱点,吹捧一番,便把李密送上了热闹却危险的舞台,而自己则不露形迹,等到前台的戏一结束,他便出来收拾摊子,凭空坐享了大大的好处。

  李渊不愧为一代枭雄,深悉借力打力之道,善于把人当枪使,这样既使别人洋洋自得、甘心被利用,又使自己毛发无伤而获利甚丰。

  借力而行,借势发挥

  善借才能善得。那么借什么呢?自然是借势发挥,成全自己。借势发挥是聪明人的谋胜之术。“智者,当顺势而行;赢者,需借力而行。”借人之势收拾战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天时、地利,是指机会。在处事做人过程中,看准机会,抓住时机,借助于现有条件或现成的机会以达到目的的做法,就是“巧借东风”的妙用。

  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日,一个预料中的事件终于发生了。太上皇乾隆终于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以89岁高龄病逝于养心殿,从而结束了乾隆时代。一朝皇帝一朝臣。乾隆一死,他的宠臣和珅就倒霉了。接下来各省督抚联名向新皇帝弹劾和珅。

  各省督抚中,从前与和珅关系密切者巴不得赶快与之脱去干系;看不惯和珅所为者更是随声而起讨伐,纷纷要求将和珅凌迟处死。如直隶总督胡季堂上奏说:“和珅丧失天良,非复人类,种种悖逆不臣,蠹国病民,几同川楚贼匪,贪黩放荡,真一无耻小人,丧心病狂,目无君上,请依大逆律凌迟处死。”虽对比不当,但处死和珅的建议却颇合嘉庆心意。几天后,和珅被赐令自尽。

  在处事做人过程中,借助于现有的条件和现成的机会而一举成功,是很不费力气的事情。这些条件与机会就是一种“势”。“势”是一种资本,一种资源。只要在平时细心观察变化的事物,并且能够掌握彼此之间进退的尺度,在必要的时候借势发挥,平衡各方面的力量,就可有利于事情的发展。这种计谋就是借人之势,借力使力。

  在现实生活中,“借人之势”一计普遍运用,其意是诱导同行或朋友之力战胜对方,以保存自己实力。这是“损下益上”求胜之法,即自己退避起来,借自己以外的人、事和物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借“名人效应”及借助各式各样的机会来使自己有所作为。借势而起,说的就是借人之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面对强大的对手,应该学会借人之势来镇住他,打掉他的张狂样儿。

  借人之势有两个关键点:首先要抓住机会。机会是难得的,故此才有切勿坐失良机的劝世良言。像赤壁之战中的曹军,就是由于没抓住机会,再没有胜利的希望了。所以,要想不失去机会,就应当在机会失去之前,仔细观察分析,随时做好准备。

  还要巧借东风,即知晓机会,随时巧妙地加以把握。一直想当元帅的拿破仑,发现借助约瑟芬的力量可以争得远征埃及的机会,他便紧紧地把握住了这一时机,此举为他日后建功立业乃至为法兰西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应该善于借助各种有利条件,为我所用。因势而变,顺水推舟

  很多时候做事就好比是划船,逆水而上,既费力又没多少效率可言;顺流而下,哪怕轻轻一推,也可以一日千里。我们在做事时就要学习这种顺水推舟的手法,下面古人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明朝时,四川有个叫杨庵的人,中了状元为官,因执法无情,刚直不阿,得罪了不少人。他还屡次上书直谏,因而又得罪了皇帝。在奸臣的挑拨下,皇上非常震怒,准备对杨庵治罪,把他充军到玉门关外。杨庵知道皇帝和一帮奸臣欲置自己于死地,便于皇帝说:“臣之罪,罪该万死,皇上要将我充军,这是对微臣的宽恕,不过请陛下答应我一个小小的请求。”“你有什么请求?”皇帝问。“宁去关外三千里,不去云南碧鸡关。皇上有所不知,那碧鸡关蚊子四两重,跳蚤有半斤,您切莫把我充军到那里。”皇帝沉吟不语,挥手让杨庵赶快启程。他心想,哼!你不想去碧鸡关,我偏要你去,让你尝尝四两大的蚊子和半斤重的跳蚤咬人的滋味。于是,这边杨庵刚到家门,那边皇帝就传下圣旨,把他发配到云南充军。

  杨庵知道皇上不会饶恕他,发配充军已不能幸免。一帮奸臣更是落井下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如果从正面请求,其结果会完全相反,碧鸡关即现在昆明市,离杨庵的家乡很近,杨庵想回到离家乡较近的云南,他知道皇上和一帮奸臣会和他对着干,你请求向东,他偏让你向西,而自己又无法与之抗衡,于是杨庵就利用对方的逆反心理,提出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请求,结果歪打正着,遂了自己的心愿。

  生活中办事因势而变,有些时候办事能利用对方的对立思想情绪,有意识地反过来说,反过来做,使对方与你唱反调,也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有很多,最著名的是明朝英宗年间的事。英宗亲征瓦剌,在土木被瓦剌所俘,这就是有名的土木之变。瓦剌首领也先挟持英宗,逼近北京,形势紧急。于谦就对也先的使者说:“依靠社稷神明保佑,我们已有皇帝了。”也先见明朝已经另立新君,并且做好了坚守京城的准备,没有办法,只得归还英宗。

  生活中不少人希望以一己之力办事成功,殊不知这样做容易得不偿失,真正高明的人必然是顺风而行,乘势而行,并善于借力、借势去营造有利的氛围,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办成了,就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文柯作品集
做人要方处事要圆不生气的活法谋略高手是这样炼成的人生要留一份淡定和从容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