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在线阅读 > 正文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5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作者:南怀瑾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5

照上面的理论与实际跟佛陀学,随着普贤菩萨的广大愿行学又如何呢?所谓愿是心愿,真是这麽想,便这麽作,可以消灾除垢,转识成智,生起无量大乘妙行,而“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惑业即见思二惑,乃三界烦恼的通称,凡夫生死流转之因,包括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妄执及贪瞋痴慢疑等迷情。这些烦恼乃至魔境其实也没什麽不对,没有什麽好怕的,只要你能当下解脱,不爲所转便是。不转时是凡夫、魔道,一转则是佛、菩萨。而佛法就在世间,你说要到那里去找呢?一定要到山中才能求清净吗?山中本来就很清净,何必再求清净呢?就在不清净的地方你能清净,才是佛道。所以这段特别点出“世间道中得解脱”,在万法纷坛中成就大自在,一切不离世间道,做爲一个人,如果不出家,只要他规规矩矩谋生,爲人处事合乎人道,一样也可以解脱。

我们学佛学道者,往往爲了去掉见思惑业的纠葛及魔境阻难,反而将自己弄得焦头烂额,神经兮兮的。要知道诸法无常,见思二惑无常,魔境也无常,无常连佛都不能转,魔能够吗?并且我们修行人容易有个毛病,所谓“出了一个家,又入了一个家”,抛开世间法的得失,却计较起出世法的种种来,将世俗贪瞋痴那一套带入佛门,处处分别谁高谁低,谁是谁非,反而扯出一大堆烦恼祸根,实在可笑。净土宗莲池大师悟道偈云:“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到了最後魔佛都是一样。佛法的精神在於莲华出於污泥而不染,烦恼中能现菩提,恶境中能得清净,“犹如莲华不着水”,却生於泥水。下一个比喻更好,“亦如日月不住空”,看太阳月亮天天上升,天天下沈,今天接着明天,明天接看後天,活活泼泼自然轮转不已,不住於一个固定的空间。而我们修行人若守住一个空,以爲空的境界才是道,那已错了,等於着了魔,学佛若执一法爲是,那着的是人天魔、罗汉魔,乃至佛魔。真空无所住,洒脱自在,活泼自然,不但如日月不住空,也如飞鸟翩翩掠过,空中不留丝毫痕迹,这是无着解脱。佛法讲空,其实就是讲妙有,你们修准提法念到专一的时候,心心都在佛境界,一字一声的念,念念‘犹如莲华不着水”,是有莲华,不着水而已!是清清净净的有,非呆板死寂的无;念念“亦如日月不住空”,并不是没有日月,不固持某一个位置而已,念念即空即有,即有即空,以此理解的心情开开心心修去,怎麽不成?再唱下面四句: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於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同学们如法唱诵)

这常随佛学的重点结论就是“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也是佛法的真精神所在。大家学佛气派要大一点,不要那麽小里小气,小里小气者,小乘路都不能走,何况大乘?而佛之所以能够成佛,这是关键,大乘道是入世的,“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烦恼即菩提,处处无家处处家,即空即有,中观之道,最须求证。不是道理说得好便了不得,那只是思想而已,思想不等於佛法,若以爲是,那佛法也变成了魔法。学佛是要将所有的身心都投进普贤行愿海中去求证体会,如此则能成佛而“悉除一切恶道苦”。换句话说,不但不受下三道之苦,却能享受天人境界之乐。天人境界之乐粗分爲三:乐--欲界之乐,明--色界之乐,无念--无色界之乐。於此三者佛能受用而不住,“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然後方能“等与一切群生乐”,等与是平等的施与,平等的给与大家快乐。

话说回来,如何是普贤如来的境界呢?“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於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自利利他的这种功德成就,不管经历多少劫数,十方三世一切衆生都要给它离苦得乐才行。没有听说那一位佛的愿满了的,或事情做完了的,佛菩萨永远有做不完的事,“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衆生苦难的时候,正是他再来的时候。“十方利益恒无尽”,想尽办法要给十方三世一切衆生都离苦得乐,这是佛菩萨们的真实行履处,你们真有心要亦步亦趋,追随不悔吗?

再来轮到“恒顺衆生”这一项。大家不是光用耳朵听,要用脑筋,用心听。

学佛修菩萨道的要常常追随顺着衆生的愿望而修。恒是常的意思,随是追随。现在要讲的八句,表面文意比较容易,大家至诚恭敬地以赞叹心来唱诵,也是一种宝贵的供养,合于赞佛功德的道理:

“我常随顺诸衆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天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同学们如法唱诵)

恒顺衆生,这一点最难。学佛的愿力并不是每一种都难,恒顺衆生这一项我们反省看看自己学佛以来,做到了没?父母也是衆生之一,你有没有恒顺父母的意思呀?父母许多合情合理的要求和教导,你们都遵行了吗?(部分同学答:没有)

这岂非不孝;兄弟姊妹等等亲人也是衆生,你也时常满其所愿吗?--没有。

所以尽管大家天天念“往昔所造诸恶业,一切我今皆忏悔”,真忏悔了吗?如此学佛又有何用?!所以我常说:“本欲度衆生”,结果“反被衆生度”,都是衆生来度我们,是不是?(同学们答:是)

那麽我们还有资格学佛修菩萨行吗?菩萨行是“常爲衆生不请之友”,如“维摩诘经”上所说,是顺他利他,非依我从我。如果一位教育家、宗教家作到了恒顺衆生,不成就也成就了。

爲什麽我们不能恒顺衆生呢?(同学答:我见。我执)

,对的!我见、我执,所以达不到无我的境界,岂能作到恒顺衆生呢?天天说大乘,却只会爲自己的利益而大自己的乘,一点也不肯奉献,有一点牺牲便自觉了不得,说什麽大乘来着?

这里许多人只要一听到了冬天有打七,就拼命钻回来,因这个地方恒顺他呀!而平常一有事情就赶快溜掉,哈哈!这是学佛的吗?连作一个凡夫都不够格,其他又何足道哉?像现在大家共处一堂修准提法,便要生起这恒顺衆生的情境,日後切实作到行到,并且“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既然有缘一起在这准提海会中精进,便应同心同德,共此普贤愿力与准提菩萨之大悲心,合於“六和敬”的精神,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地修去。

再来,“所有益我善知识,爲我显示普贤行”,所有利益我的善知识,比如这里的老师们各有专长,指导你们不同范畴的学科,让你们有所受用,这便是善知识,他们的行爲也就是一种普贤行,别人能够利益我们,这种表现就等於一种普贤行的榜样,我们怎能不以自己所能去利益别人呢?多少年来我一直强调普贤愿行的重要,不学佛则罢,一学佛如果没有发起这个愿心,那一切免谈,自欺欺人而已。因此我连早课都要你们念诵薰习普贤行,平常做人处事也这麽提醒。想想我们每天生活之所需,从小至老那一样不得靠别人,这都是别人在爲我们示现普贤行啊!仔细反省反省吧!

再说,如果有人反对修学普贤行,那便是恶知识,不懂佛法。你们今天“佛法难闻今已闻,中国难生今已生,人身难得今已得,善知识难遇今已遇”,就该好好努力,祈求善知识“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常能与善知识共学,并使善知识常生欢喜心,这便是依法修行,这一偈讲祈愿,希望生生世世能遇善知识,并且对我常生欢喜心,我也对他生欢喜心,何以能做到呢?要自己真修普贤行。这一偈唱一下,并接唱下一偈:

“所有益我善知识,爲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衆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同学们如法唱诵)

“愿常面见诸如来”,我们作得到吗?(同学们默然)

我们现在真见到佛吗?

一切衆生皆是佛,十方三世皆有佛,但见到了没?没有。见到是要见道之人方才称得上。故禅宗祖师告诉我们一句话:“日面佛,月面佛”,你们有没有日面佛、月面佛呀?又日面佛、月面佛应该怎麽解释呢?(同学们答:随时随地都面对佛)

每天每时,随时随地都面对着佛,与佛同在。至於说一切衆生皆是佛,这还是理上的事,要证到才行。因此要你们先在意境上观想,早晚薰修,也算是时刻在面对佛。譬如现在修准提法,专诚念咒观想准提佛母就在前面,一心无其他旁骛面对着他,这意境上,先要把它观起来,千万不要认爲意境是幻想,要知即假即真,即真即假,别因观不起来而说它是假的,不须要观。等你真观起来再说我不观,才是本事。就如吃素一事,没有荤菜吃,所以吹牛说我不吃,这是自欺欺人,满桌山珍海味摆在面前,香气四溢,而你饥肠辘辘,却能不吃不动心,这才谈得上真吃素。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衆围绕”,我们心境每天都要安住在这个境界上,修准提法念诵时,俨然如实身处准提海会,准提佛母庄严德相就在面前,我与一切衆生、一切行者一心顶礼皈依,身心与佛母合一,无二无别。不要口念心却没有这个观想的境界,口到意识境界亦到,就这麽一合掌,一礼佛,诸佛菩萨及诸佛子衆围绕之景历历在日,纵然观不起来,意境上也要带到,假如你真能这样观想起来,修行就有点入门啦!再来,“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试试看,作得到吗?假如点一柱香供佛,这柱香其实也不只供前面这尊佛面已,而是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尊者,他们前面都有我虔诚以香供养,这观想要有才行,一念之间全就出现啦!甚至更要在这观想境上定住不动。还有这供养是要“尽未来劫无疲厌”,近事一切善知识、一切佛,而永远没有疲累厌倦之退心。

你们修准提法供养佛,有时有没有疲厌感?(同学们答:有)。答得倒是很诚实,疲得很吧!我不上来的时候,大家念得有气无力,我一进门,大家有神通似的,便念得很卖力。你们学佛到底爲谁呢?倦怠感升起时,意境上佛母在吗?修行要“尽未来劫无疲厌”,假如你观想起来後能随时止住,那就有希望啦!所以禅宗祖师给你画一个圆圈中间加一点,成一☉相,圆空中有这麽一点,你一念定在此佛境界就对了啊!这就是止观。

像有些同学,前几天一面念咒,身体一面摇晃,自己还以爲有功夫,摇得很好,我也让他们去摇,那是初步气机发动,暂时可以的,然而永远这样下去就不对了,应知时知量停住。摇的时候,你思想观念跟着受蕴走,被气脉的感觉牵引,这里难受,那里不对劲,此时就要有气魄,当下一念解脱了嘛!应该想到我觉得这里难受,就是心意识困在这里,爲什麽要别别扭扭地受困呢?大丈夫要求解脱,充其量就此死掉,一念放下,看它还动不动、痛不痛?所以看你在那儿摇,便知你心月轮这一念的观想并没有得止,真得止不会摇的。如果你说它要摇,我作不了主,那你又何必修行呢?修行人应作得了主才是,境界一观好止住,那还有什麽受蕴之感呢?受蕴没有啦!即止即观,即观即定。再讲下一偈: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竞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同学们如法唱诵)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南怀瑾作品集
参禅日记禅宗与道家易经杂说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金刚经说什么易经系传别讲如何修证佛法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历史的经验论语别裁般若正观略讲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维摩精舍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