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说话三十六计》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5章 第三十三计能屈能伸(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说话三十六计》 作者:吴蔚

第55章 第三十三计能屈能伸(2)

  就在公主回宫告状之际,郭暖前去给郭子仪拜寿,郭子仪见他只身而来,又有些暗藏不安,心中起了疑虑,一再追问,才问明了缘由。郭子仪听说儿子居然打了金枝玉叶的升平公主,惊惧之余,立刻命人将胆大包天的逆子用绳索绑了,亲自押解上殿,到唐代宗面前请罪。郭子仪跪在殿下,叩头称罪,惊慌不已。座上唐代宗却哈哈大笑,命左右扶起郭子仪,并为郭暖松绑,若无其事地开说道:“俗语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闺房之事,何足计较。”郭子仪见皇上心存大度,不予追究,心绪也放宽了不少,称谢回府后,仍然把郭暖痛打了一顿,以示教训。从此后,郭子仪对唐皇朝更加忠贞不二,他的举动也带动了一大批与他有关系的将领,忠心耿耿地为皇朝效命。

  经过这一次的折腾与教训,升平公主好似脱胎换骨般地发生了改变,性情柔顺,端庄贤淑,一心一意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循规蹈矩地扮演着郭家媳妇的角色。

  升平公主与郭暖的口角就在于双方都要争一口气,倘若唐代宗这时候也要争一口气的话,局面就不可收拾了。郭子仪手握重兵,深孚众望,无论郭子仪有什么样的反应,反抗或是束手待毙,后果对唐代宗都是不利的。而郭子仪知道究竟后,也是惶恐不安,他自然不打算反抗,但对皇帝将如何处置他们郭家也是忧心忡忡。所有的局面因为唐代宗一句高明的“不痴不聋,不作家翁”话而改变。

  唐代宗能屈能伸,宽容大度,大事化小,将人民内部矛盾当成了家庭内部矛盾来解决,手段相当高明。

  韩信封王

  西汉初刘邦顺水推舟封韩信的故事也是一个绝妙的例子。韩信攻占了齐地,欲自封“假齐王”,派使者呈报刘邦。刘邦怒形于色,使者面色大变。

  这时身边的谋臣劝刘邦要好好利用韩信。刘邦脑袋一转,佯装继续发怒道:“大丈夫攻城略地,就应称王,怎么要立假王?马上封韩信为齐王!”话锋一转,事情便发生了完全的变化。

  如果当时刘邦拒绝韩信的要求,韩信势必倒向项羽,或者干脆自立为王,那么以后的历史就都要改写了。但刘邦怒中生智的一句话,不但安抚了韩信,还为自己赢得了一个打江山的将才。

  不要人云亦云

  唐代的唐德宗宠信宦官。那些贪得无厌的宦官,想尽办法来欺压和剥削百姓,不择手段地掠夺财物。他们设立了“宫市”,让一批太监专门到宫外采购宫里需要的东西。这些太监见到老百姓在市上出卖货物,只要他们需要,就强行购买,只付十分之一的价钱。后来,他们索性派了几百个太监在街上瞭望,看中了什么,抢了就走,叫做“白望”。

  还有一些宦官在长安开设“五坊”。五坊是专门替皇帝养雕、养鹘(音gǔ)、养鹞、养鹰、养狗的地方。有一批太监在五坊里当差,叫做五坊小儿。这批人吃饱了饭不干正经事,到处向百姓敲诈勒索。他们要敲哪家的竹杠,就把鸟网张在人家的门口或者井架上。谁要是在家门口进出,或者到井里去打水的时候,碰到了鸟网,就说谁吓走了皇帝侍养的鸟雀,他们就围住痛打,直到这家人出钱赔礼,他们才扬长而去。

  五坊小儿常常在酒店里要酒要菜,大吃大喝,吃得醉醺醺的,七歪八倒地扬长便走了。酒店主人向他们要酒钱,不是挨骂,就是挨打。有一次,五坊小儿喝了酒不付钱,他们把捉来的一袋蛇交给店主说:“大爷没带钱,把它放在你这里做个抵押吧,过几天我拿钱来取。

  不过这些蛇都是宫里捉鸟雀用的,你得小心饲养,要是饿死了一条,小心你的脑袋。”店主人吓得要命,苦苦哀求五坊小儿把蛇带走,至于酒钱,当然不敢再要了。

  宫市和五坊小儿的胡作非为,长安百姓非常痛恨,但是在宦官掌权的日子里,有冤往哪儿去诉呢?

  那时候,在太子李诵的东宫里,有两个陪伴太子读书的官员。一个叫王叔文,是个好棋手;另一个叫王伾,写得一手好字。李诵除了读书之外,喜欢下棋写字,王叔文、王伾就经常在东宫陪太子读书下棋。

  王叔文出身下层官宦人家,多少懂得一些百姓疾苦。他利用跟太子一起下棋的机会,向太子反映外面的情形。太子得知宦官借宫市为名在外面为非作歹,很不满意。有一次,几个侍读的官员一起在东宫议论起这件事,太子非常气愤,立即站了起来,义愤填膺地说:“我见到父皇,一定要提这件事。”大家听了,都赞扬太子贤明,只有王叔文在一旁一言不发。等别的官员走了,太子把王叔文单独留下来谈话,说:“你不是常谈起宫市的坏处吗?刚刚谈到宫市,你为什么不说话?”王叔文说:“我看殿下眼下还是少管这些事为好。现在本来就有些人在皇上面前说太子的闲话,如果坏人在皇上面前挑拨是非,说殿下想收买人心,皇上怀疑起来,殿下要辩白也难了。”太子恍然大悟说:“不是先生提醒,我还想不到这一点。”打那以后,太子更加信任王叔文。

  太子不久后就当了皇帝,便重用王叔文,疏远宦官。

  韩愈直言获罪

  韩愈是唐朝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

  他认为自从魏晋南北朝以来,世风日下,连文风也衰落了。许多文人写的文章,喜欢堆砌词藻,讲求对偶,缺少真情实感。他决心对这种文风进行改革,写了不少散文,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他的主张和写作实践实际上是一种改革,但是也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一些传统,所以被称作“古文运动”。后来,人们把他和柳宗元两人称为“古文运动”的倡导人。

  韩愈不但善于写文章,还是个直言敢谏的大臣。在他写完《平淮西碑》之后,又发生了一件得罪朝廷的事儿。

  原来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他打听到凤翔的法门寺里,有一座宝塔,叫护国真身塔。塔里供奉着一根骨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一节指骨,每30年开放一次,让人瞻仰礼拜。这样做,就能够求得风调雨顺,人人平安。

  唐宪宗听说后,特地派了30人的队伍,到法门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长安。他先把佛骨放在皇宫里供奉,再送到寺里,让大家瞻仰。下面的一班王公大臣,一看皇帝这样认真,不论信或是不信,都要凑个趣。许多人千方百计想弄到瞻仰佛骨的机会。有钱的,捐了香火钱;没钱的,就用香火在头顶、手臂上烫几个香疤,也算表示对佛的虔诚。

  韩愈是向来不信佛的,更不要说瞻仰佛骨了。他对这样铺张浪费来迎接佛骨,很不满意,就给唐宪宗上了一道奏章,劝谏宪宗不要干这种迷信的事。他说,佛法的事,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只有在汉明帝以来,才从西域传了进来。他又说,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

  唐宪宗看到这个奏章,大发脾气,立刻把宰相裴度叫了来,说韩愈诽谤朝廷,非把他处死不可。

  裴度连忙替韩愈求情,唐宪宗怒气慢慢平息了,说:“韩愈说我信佛过了头,我还可宽恕他;他竟说信佛的皇帝,寿命都短,这不是在咒我吗?就凭这一点,我不能饶他。”后来,替韩愈求情的人越来越多,唐宪宗没杀韩愈,就把他降职到潮州去当刺史。

  韩愈之所以获罪,就在于最后的那句话,说信佛的皇帝寿命都短。在当时的局面下,倘若他不是跟皇帝据理力争,而是采取委婉的做法,结果可能不会是这样。

  说话要适时退让

  美国有位总统马辛利,在用人方面,遭到一些人的强烈反对。在一次国会会议上,有位议员当面粗“地讥骂他。他极力忍耐,没有发作。等对方骂完了,他才用温和的口吻道:“你现在怒气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然愿详细解释给你听……”他的这种容人气度,使那位议员羞红了脸,矛盾立即缓和下来。

  试想,如果马辛利得理不让人,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得理的优势,咄咄逼人进行反击的话,那对方是决不会服气的。由此可见,当双方处于尖锐对抗状态时,得理者的忍让态度,能使对立情绪“降温”。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特别固执己见,十分容易为些小事情同别人争论,而且火药味浓烈。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应当有饶人的雅量,他可以一面解释一面折中调和,最好使用不带刺激性的“各打五十大板”或者“你好我好”的语言形式,以避免冲突的扩大。

  有一位先生,一次上岳父家吃饭,进餐时翁婿两人聊起了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问题。年轻人强调:公路的进度一再推迟,是有关方面的一个严重错误;而岳父则不同意,认为公路本来就不该兴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渐趋激烈。后来那位泰山大人把问题扯到“年轻人自私心重,没有环保意识”上面,显然是在批评年轻人。年轻人怕再争论下去伤和气,便开始缓和下来,他婉转地说:“可能我们的看法永远也不会一致,可是,那没有什么,也许我们都是对的,也许我们都是错的,这也是未可知的事。”那先生的一席话,不仅给自己搭了台阶,也给争论双方打了圆场。避免了双方争论不休,矛盾扩大,影响感情。试想,如果年轻人意气用事地与岳父争论下去,结果会如何呢?很可能惹火老岳父,被臭骂一顿。

  总而言之,为人不可太固执,是你的错理所当然要致歉和解;如果是占理,让人一步不为低,人们最终会承认你的正确,并称道你的宽宏大量。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吴蔚作品集
处世三十六计明宫奇案宋江山用人三十六计璇玑图说话三十六计管人三十六计包青天大唐游侠斧声烛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