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用人三十六计》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8章 第九计扬长避短(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用人三十六计》 作者:吴蔚

第18章 第九计扬长避短(2)

  假如说陈平升为亚将后,周勃、灌婴等老将谗言,刘邦对刚投奔自己不久的陈平还有一点疑惑的话,那么,经过魏无知的开导、陈平的辩白,升陈平为护军中尉后,刘邦对陈平的信任可以说是到达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如汉三年(公元前204年)的荥阳之围,陈平提出实行反间计。刘邦“以为然,乃出黄金4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又如,韩信以军功相挟,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时,刘邦听信陈平与张良的劝告,控制自己的怒火,满足了韩信的要求,从而使得韩信统帅下的这支举足轻重的队伍在楚汉斗争最激烈时刻临阵倒戈。再如,汉六年(公元前201年),韩信谋反,刘邦听从陈平的计策,借南游云梦之名,轻易地捉住了拥兵强大的韩信。后来,陈平更是大出奇计,在铲除异姓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北击匈奴时平城之围,刘邦也是用了陈平的奇计,才得以脱险。

  可以这样说,刘邦很清楚地知道陈平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每一个关键时刻,刘邦都能坚定自己对陈平的信任,即使是自己想法与陈平的想法相左,他还是对陈平言听计从,而不是以领导自居,一意孤行。刘邦的用人不疑,一方面使陈平的才智谋略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使得刘邦自己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一步步由弱转强,走向胜利。

  关于选用人才不求全责备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的论述更加精彩。

  贞观三年,唐太宗见右仆射封德彝好久没有向他推荐人才了,就对他说:“国家安定的根本在于得到合适的人才,近来命你推荐人才,你怎么一个也没推荐上来啊?”封德彝说:“我虽然愚笨,怎敢不尽心去办啊,只是现在我还没有发现人才啊。”

  唐太宗生气地批评他说:“用人就好比用器物,用其所长。是不是要等梦见傅悦,遇到吕尚那样的人,才去治理国家啊?难道你让我从前朝借人才不成?哪一个朝代没有贤能之士呢?只是我们不去发现他们罢了。”

  历史上齐桓公用宁戚、卫文侯用吴起、孟尝君用“鸡鸣”“狗盗”之徒、曹操用郭嘉、刘备用法正、王蒙用邓羌等都是选人不求全责备的例证。

  选择人才要用人之长、不计其短,这并不意味着对缺点视而不见,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安排在合理的岗位上,使其长处充分发挥,缺点不会妨碍取得成就。

  协调合作

  曹操是历史上的用人高手,非常善于协调部属之间的关系,用其所长,张辽大战逍。津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

  当曹操西征张鲁时,孙权率领10万大军攻下皖城,指向合肥。守卫合肥的只有张辽、乐进、李典率领的7000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果内部不能通力合作,必败无疑。而这3个人“皆素不眭”。张辽有勇有谋,能统率大局,乐进稳健,李典贵儒雅。

  李、乐很早跟着曹操,对后投降的张辽不服气。

  三人资历能力职位不相上下,如果这时工作安排不当,势必引起内部斗争,很难守住合肥。

  但曹操用人的高明这时也得到充分的显现。在关键时刻,曹操派人送来一个木匣,上书“贼来乃发”,并在文书内对合肥的防御做了具体的安排: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征,乐将军守城。

  曹操了解3人之间的矛盾,也知道张辽有胆有识顾全大局、是个帅才;李典与人为善、虽跟随自己多年,却从未独当一面;乐进打仗时身先士卒是个猛将、但脾气暴躁容易中计,所以作出如下安排。从这一点安排上反映出曹操高超用人艺术。一是他了解张、李、乐3人不和,由他出面3人比较能够接受。二是乐进守城是其长处,张、李在重要关头能够服从大局;三是曹操利用他们的性格取长补短,防止一人谈话大家附和。

  后来在张辽的带动下,3人各自负责,协调一致,终于大败吴军,还差一点捉住孙权。

  这是擅长用人,协调合作的结果。工作往往是由群体承担的,作为群体,完全可以通过个体间取长补短而形成整体优势,达到组织目标。

  古人云:“骏马能历险,力因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企业家应根据不同人才的专长,安排合适的岗位,发挥他们的作用,不要出现用才错位。

  据史书记载,王修原是,谭的别驾。此人清正廉明,归附曹操后,曹操见他家中谷不满十斛,书却有数百卷,不禁叹道:“节士果然不是妄自其名。”于是任他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掌管盐铁官营,后又升魏郡太守。王修不负众望,在任严明赏罚,抑强扶弱,受到了老百姓的称赞。

  这样的事例,曹操一生做过很多。他很注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扬长避短,各因其器。司马芝和满宠为人刚直,便令其执法。任峻懂农业,让其管理屯田。杜畿治政有方,就封为河东太守。

  两个鸡蛋

  著名思想家孔伋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卫君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但他在做地方官时,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我不能用他。”

  孔伋有一段精彩的比喻。他说:“英明的君主选用人才,就好比木匠选用木材,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一根可以合抱的优质木材,有了几尺朽腐之处,高明的木匠不会因此扔掉不用的。当前是战争年代,正是需要很多军事人才的时候,您因为两个鸡蛋就放弃了一员大将,这话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人才有缺点就看不到他的长处。

  当然,用人所长,并不是对人的短处视而不见,更不是任其发展,而是应做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有些人的短处,说是缺点并非完全确切,因为它天然就是和某些长处相伴生的,它是长处的一个侧面。这类“短处”不能简单地用“减去”消除,只能暂时避开,而关键还在于怎么用它。用的得当,“短”亦即长。克雷洛夫有一段寓言说,某人要刮胡子,却怕剃刀锋利,搜集了一批钝剃刀,结果问题一点也解决不了。

  领导者不仅要熟悉下属的长处,而且还应帮助下属认识自己的长处,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领导者应该经常向被领导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了更大地发挥你的作用,你还需要我做些什么?

  互有所补

  领导者要做到扬长避短,一定要讲究协调合作,合理搭配。

  一个企业是由性格气质和知识能力各异的人员组成的,只有把“不同类型的头脑”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才能取得更理想的工作成果。

  《西游记》里的“唐氏取经团”在工作中就取得很好的群体互补效应。唐僧是个很坚持原则和具有牺牲精神的领袖,但心肠和耳根都太软,只能说是个平庸之辈;孙悟空是个本事高强、具有大无畏精神的开路先锋,但过于冲动和鲁莽;猪八戒是个很有心计和善于协调的联络员,但懒惰好色贪生怕死;沙和尚则是个任劳任怨的老实人,但没有主见。这样的四个人各自单干,估计很难成就大事业,但搭配在一起,却可以抵消他们性格中的弱点,并发挥各自的长处,从而克服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

  管理学上常说一加一能大于二,前提是能发挥群体互补效应。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作为领导者,由于各方面的制约,不一定能找到自己都满意的人才,这时候,就应利用群体互补效应来达成既定的目标。比如一个消费品工业企业,可能需要雇用有创造力的人才来进行新产品设计,再交给条理型的人才进行验证,同时还需要有分析能力的人才去进行市场研究,然后再交代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去实际生产,最后再交付有开拓能力的人才去进行市场营销。要达到群体互补效应,应必须切记勿将同一类型的人才凑在一块,否则,“互补”很有可能变成“窝里斗”,只会产生起破坏作用的摩擦和内讧,从而导致一加一小于二。

  现在很多制造业企业在招收新员工时只青睐于名牌大学毕业生,而很少关注那些动手能力很强而又更能适应艰苦环境的熟练技工,从而发生这样的怪现象,企业的基层技术工作无人可用,但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却不愿意到生产车间,而新产品研发、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等部门有限的岗位却不需要这么多的人才,于是这些人才只能相互竞争相互排挤,最后又大都选择了跳槽。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吴蔚作品集
包青天璇玑图处世三十六计大唐游侠明宫奇案宋江山说话三十六计斧声烛影管人三十六计用人三十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