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用人三十六计》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0章 第十一计疑人可用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用人三十六计》 作者:吴蔚

第20章 第十一计疑人可用

  过去用人一直倡导的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对人才要充分信任,放手让他们工作,大胆负责。

  然而,人本身及其表现以及对人的认识都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人的品性、素质、能力及其组合体均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无数的例子都表明:高低易位,好坏互转是一种普遍现象。即使在某一时候、某种条件下,某人确有某种品性,但换一种条件,很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样子。所以,领导经常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疑人”的现象,这也是正常的。

  “疑人可用”,即我们在怀疑人的时候,还是应该放手大胆地让其工作,充分给予信任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慧和创造性。

  疑时也用

  东汉初年,冯异是刘秀手下的一员英勇善战的战将。当刘秀转战河北时,屡遭困厄,在一次行军途中弹尽粮绝,饥寒交迫,是冯异送上了仅有的一点豆粥麦饭,才使刘秀摆脱了困境。

  冯异治军有方,为人谦虚,每当将军们相聚,各自夸耀功劳时,他总是一个人远远躲避在大树下,因此,人们称他为“大树将军”。冯异长期转战于河北、关中,甚得民心,成为刘秀政权的西北屏障,这自然引起了同僚的嫉妒。一个名叫宋嵩的使臣,先后四次上书,诋毁冯异,说他控制关中,擅杀官吏,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大家都称他为“咸阳王”。冯异对自己久握兵权,远离朝廷,也不大安心,担心被刘秀猜忌,于是一再上书,请求回到洛阳。

  刘秀对冯异确实也不大放心,可是西北地区又离不开冯异。

  为了解除冯异的顾虑,刘秀便把宋嵩告发他的密信送给冯异。这一招非常高明,既可解释为对冯异深信不疑,又暗示了朝廷早有戒备。由于刘秀的恩威并用,使冯异连忙上书自陈忠心。刘秀这才回书说:“将军对我来说,从公义上说是君臣,从私恩上说是父子,我还会对你猜忌吗?请将军不必再担心。”说是不疑,其实还是疑的。尤其是冯异这样位高权重的大臣,不得不成为皇帝重点怀疑的人物。刘秀对告密信的处理,只是做出一种姿态,表面上表示不疑,其实是给冯异一个暗示:我已经注意你了,你不要轻举妄动。既是拉拢,又是震慑,一箭双雕,手段高明至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有谋略的企业家,常常能以巧妙的处理方式,显示自己用人不疑的气度,使得疑人不自疑,更加忠心地效忠。

  皇太极用人

  祖大寿,字复宇,辽东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沙场老将。,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任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扎在锦州。他在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满清的皇太极对这位猛将仰慕已久,极尽笼络之能事。他曾经试探性地给祖大寿写信,说是想派使者吊明熹宗之丧,并祝贺新皇帝崇祯登基。但祖大寿坚决拒绝了皇太极,可谓是明朝最坚决的主战派。

  皇太极非常欣赏祖大寿的勇猛与为人,为了将他招至麾下,用了很多心思。他先派人搜捕居住在永平三十里村的祖大寿的族人,抓到了祖大寿的两个儿子、一个侄子以及其他亲属。这些祖大寿的亲戚都被带回盛京,软禁起来,但待遇相当优厚。皇太极先后几次写信给祖大寿,还让祖大寿的儿子写信劝降。祖大寿毫不理睬,继续率领,崇焕旧部,驻守宁远、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这支部队当时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

  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修大凌河城。同年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

  皇太极从城外高处察看大凌河城内的防守,不禁叹息道:“明善射精兵尽在此城。”士兵尚且如此精干,更何况统帅呢!心中更起了要收复祖大寿之心。于是皇太极并不下令攻城,只用围困之策。他说:“此城之兵,犹枪之有锋,锋挫柄存,亦复何济?”命人在大凌河城外挖壕筑墙,以便长期围困。清兵在大凌河城周围50里内挖壕4道,按八旗左右翼方位扎营盘四十五处,完全切断了守城明军与外界联系。

  但祖大寿并不示弱,头一百天中,他督军出城与清兵交战数十次,各有伤亡。但突围不成,明朝4万援军又被皇太极亲率主力击败,祖大寿只能闭城坚守。

  皇太极不但自己写信,还命令23名明朝投降的文武官员,各以己意写招降书给祖大寿,表现出极为真诚的宽宏。

  20多封信送到祖大寿面前,他依旧不予理睬。坚守了3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平民百姓。

  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们互相残杀了。无论如何,到了这个地步,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之外,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

  祖大寿长叹一声说:“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三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于是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

  投降后的祖大寿立即以妻子家眷在锦州为借口,向皇太极献策,他愿意带一支兵马,换上明军的衣服,混进锦州,这样他可以在城里当内应,锦州指日可下。皇太极满心欢喜,立即答应了他,并给了他5000兵马。但祖大寿在半路上借大雾甩开了同行的贝勒阿巴泰等清兵,单独奔进锦州城,然后就开始率领明军抵抗清兵。

  皇太极被祖大寿用诈降涮了一把,自然恼羞成怒。他之后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就是想擒住祖大寿出了这口恶气,可惜都无功而返。即便这样,皇太极也没有下令杀死被监禁在盛京的祖大寿的亲人,反而对祖大寿的子孙“厚抚之”。

  就这样,祖大寿又为明朝多守了10年的城。但祖大寿始终未能消除崇祯皇帝对他的怀疑,其实从他当年为,崇焕下狱反出山海关开始,这种君臣间的怀疑就已经存在了。明朝派洪承畴镇守宁远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监视祖大寿,防止他也像祖氏其他成员一样投降满清。

  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了锦州城。这一次整整围了一年,洪承畴的13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锦州城中又开始发生人吃人的惨剧。皇太极多次招降,迫于无奈,祖大寿只好再次投降。

  即使有上一次诈降的教训,皇太极仍没有杀祖大寿,反而任命他为正黄旗总兵。无数满人将领都劝皇太极说,即使不杀祖大寿,但也不能再重用他。皇太极不听。

  祖大寿后来一直平平安安活到老,虽然没有为清廷出力,但皇太极疑人也要用的器量,却打动了许多人,后来许多明朝的将领都是不战而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重用疑人,对于人心包括竞争对手的人心会有很大影响力。

  曹操用人

  曹操用人很有气魄的。徐歙、毛晖先在曹操部下为将,兖州叛乱之后,徐、毛二人也跟着背叛了曹操。曹操捉到他们,认为他们有才干,不究其罪,任他们当了郡守。

  魏种和曹操是故交,当年曹操曾推举他为孝廉。兖州叛变的时候,曹操说,别人可能背叛,魏种不会抛弃我。然而魏种却逃之夭夭。曹操生气地说:“魏种如果北不逃到胡地,南不跑到越族,我就不会跟他干休!”后来终于捉到了魏种,曹操又叹了口气说:“惟其才也。”仍封魏种为河内太守,把今山西一带的政事托付给他。

  臧霸先跟陶谦,后追随吕布,一直同曹操打仗。吕布兵败以后,曹操找到了臧霸,让他掌管徐、青二州。

  中国文史上曾有两篇最为脍炙人口的著名檄文;其一是唐朝文人才士骆宾王所写讨伐武则天的《为徐敬业讨武檄》;其二就是汉末魏初文士陈琳为袁绍所写讨伐曹操的檄文。陈琳原在袁绍手下任记室,袁绍令陈琳撰写了一篇声讨曹操的檄文,骂曹操是“阉遗丑”,把曹操的祖父、父亲都骂了。曹操打败了袁绍后,终于抓到了陈琳。

  曹操生气地问:“你替袁绍写檄文,骂我一个人不就完了?恶止其身嘛!何必骂我祖宗三代?”

  陈琳回答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曹操于是不再追究,还任命他为军谋祭酒,掌管文书事务。

  曹操对于敌营垒的人争取和录用,对于降而复叛,反复无常的人也争取和任用。

  曹操进攻宛城时,张绣投降,但突然又反击曹操,大败曹军,曹操的亲兵都尉典韦战死,长子曹昂与侄子曹安民也死于混战中,曹操自己也中箭受伤,这是曹操战争史上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按常理说他与张绣势不两立,永无和解的可能了,但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对垒时,曹操又派人招纳张绣。张绣犹豫不决。谋士贾诩说:“有大志的人能够去掉私怨而著仁义于四海,曹操比袁绍有前途,可依靠。”张绣听了劝告,投降了曹操。曹操与张绣握手言欢,封张绣为杨武将军,贾诩为都亭侯,发誓不念旧恶。后来,曹操让儿子娶了张绣的女儿,两人结为儿女亲家。曹操虽然名义上不是天子,却有天子之实,坐拥天下,这与他不拘一格地招揽人才有极大的关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适当地给疑人一些机会,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安定人心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虽然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其年幼无知的侄子,但东宫与齐王府的余党纷纷逃亡,在各地隐匿,企图卷土重来,成了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和混乱的根源。

  为了消除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唐太宗李世民曾两次下诏赦天下:“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自余党与,一无所问。”非常策略地处理了“喋血玄武门”之后留下的问题。

  唐太宗还对东宫府的人才大胆地加以信任与提拔,如李建成的骁将薛万彻,曾带兵攻打过玄武门与秦王府,失败后又逃亡终南山。唐太宗派人请他回来,“以其忠于所事,不之罪也”,不以仇敌遇之。

  东宫府的能臣、原太子洗马魏征,唐太宗封为“詹事主簿”,后又改任谏议大夫,步步高升,表现了唐太宗杰出的政治家的风度和气魄。

  唐朝开国功臣李靖更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

  李渊还没有起兵前,李靖曾经试图向隋朝皇帝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被李世民所救。后来李世民让他戴罪立功,李靖协助李孝恭治理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去征求李靖的意见,其实是为了试探李靖的立场,李靖不表态,没有参加事变,之后自然受到了李世民的猜忌。但李世民一面怀疑他,还是继续用他。贞观年间,李靖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李靖屡次被诬告谋反,李世民对他也总是又拉又打,打了再拉。李靖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

  这个故事再一次告诉我们,重用疑人不但可以安定下属的心,还能为自己招揽更多的人才。

  用好疑人

  领导和下属之间很容易产生误解,形成隔阂。领导眼中的疑人,大都是跟自己疏远的人,曾经反对过自己或意见不一致的人。高明的领导要能够大胆使用疑人,方能够成就大的事业。这就是要摆脱用人问题上的个人恩怨。

  用人者要有容人之量,能容纳则能招之、用之,不能容则流向他方,此处不容人,自有容人处。韩信因出身寒微不为项羽所容,就跑到刘邦那边。

  爱因斯坦不为希特勒所容,就到美国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大胆地接受了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建议,很快研制了原子弹,成为世界上最先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而主持研究这项工作的却是意大利人费米,大家都知道,在罗斯福时代,美国与德、意两国正是水火不容的敌对国,而爱因斯坦和费米等人对美国人来说都是意义上的“敌侨”,让敌对国家的人来主持这样要害的工作,简直是常人不能理解和不敢想像的事情。然而,独具慧眼并有着超人胆识和魄力、善于用人的罗斯福确确实实地这样做了,而且获得了成功,卓有成效地赶在德国之前研究成功了原子弹。

  高明的企业家要有过人的魄力,辅以巧妙的处理,就能使疑人忠心耿耿地继续出力。

  当然,发现了下属真的产生反叛之心,并非忠心之士,那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善加处理。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吴蔚作品集
处世三十六计大唐游侠包青天用人三十六计明宫奇案宋江山管人三十六计璇玑图说话三十六计斧声烛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