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用人三十六计》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1章 第十二计因事而用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用人三十六计》 作者:吴蔚

第21章 第十二计因事而用

  我们通常所说的才,其实就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素质和能力,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领。

  才的条件也就是能力条件所包含的全部内容,一般指文化程度、动手操作能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协调能力、决策能力、专业技能、政策理论水平、言辞表达能力、调研综合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等。

  对不同的职位,其才能的要求应有不同的侧重。我们说,有文凭、学历并不一定有能力,有知识才能也不等于有贡献。选用人才就是要选择那些具有知识、通过能力做出贡献、创造业绩的人。因此,对才能的考核应以素质为依据,结合他在工作中的种种具体表现来判断。

  人才选用的最终目的是把称职的人合理地安置在相应的职位上,实现人与事科学有效地结合,从而推动事业的发展与成功。

  小偷退齐兵

  子发是楚国的一位将领,他很注意有一技之长的人,善于利用这些人的长处为自己服务。楚国有一位擅偷窃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便去投靠子发,小偷对子发说:“听说您愿起用有技艺的人,我是个小偷,以前不务正业,如果您能收留我,我愿为您当差,以我的技艺为您服务。”

  子发听小偷这么说,又见他满脸诚意,很是高兴,连忙从座位上起身,对小偷以礼相待,竟连腰带也顾不上系紧、帽子也来不及戴端正。小偷见子发果然是真心,简直是受宠若惊了。

  子发手下的官员、侍从们都劝谏说:“小偷是天下的盗贼,为人们所不齿,您怎么对他如此尊重?”

  子发摆摆手说:“你们一时难以理解,以后就会明白的,我自有道理。”

  适逢齐国兴兵攻打楚国,楚王派子发率军队前去迎战齐兵。

  结果,连续交锋3次,楚军都败下阵来。

  军帐内,子发召集大小将领商议退齐兵的策略,将领们想了好多计策,个个忠诚无比,可是对击退齐兵却一筹莫展,而齐兵反而愈战愈强。

  面对紧张的形势,那个小偷来到帐前求见,主动请缨。小偷说:“我有个办法,请让我去试试吧。”子发同意了。

  夜间,小偷溜进齐军营内,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齐将首领的帷帐偷了出来,回到楚营交给子发。子发便派了一个使者将帷帐送还齐营并对齐军说:“我们有一个士兵出去砍柴,得到了将军的帷帐,现特前来送还。”齐兵面面相觑,目瞪口呆。

  第二天,小偷又潜进齐营,取回齐军首领的枕头。子发又派人送还。

  第三天,小偷第三次进了齐营,取回来齐军首领的头发簪子。子发第三次派人将簪子送还,这一回,齐军首领惊恐万分不知所措。齐军营中议论纷纷,各级将领大为惊骇。于是,齐军首领召集军中将士们商议对策。首领对大家说:“今天再不退兵,楚军只怕要取我的头了!”将士们无言以对,首领立即下令撤军。

  齐军终于退兵而走。楚营内大大嘉奖那个立功的小偷,众将士无不佩服子发的用人之道。

  小偷,如果损害社会人民,的确该绳之以法;如果改邪归正,把技艺特长用到有益的地方,有时也能干出大事来。

  没有无用之人

  清朝有位将军叫杨时斋,他认为军营中没有无用之人。聋子,可以安排在左右当侍者,可以避免泄露重要军事机密;哑巴,可以派他传递密信,一旦被敌人抓住,除了搜去密信,也问不出更多的东西;瘸子,可以让他去守炮台,因为他行动不便,能够坚守阵地,很难弃阵而逃;盲人,听觉特别敏锐,可以在战前派他到阵前听敌人的动静,担负侦察的任务。

  杨时斋的观点说明,没有无用之人,任何人的短处中都蕴藏着可用的长处,要学会因事而用。

  瘦吾貌肥天下

  裴光庭、萧嵩是唐玄宗时的宰相。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三月,裴光庭离开相位。玄宗问萧嵩:“谁可以代裴光庭为宰相?”

  萧嵩就推荐韩休,说韩休为人恬静和蔼,不好名利。韩休便因此当上了宰相。韩休拜相以后,和萧嵩共事。韩休为人不讲情面,办事光明磊落。萧嵩就对韩休日益疏远,渐渐有些厌恶,连唐玄宗也对韩休的刚直不阿深怀敬佩,甚至有几分畏惧。

  唐玄宗每次举行宫中宴会,寻欢作乐,或是游猎后苑,小有过失时,都要询问侍从:“韩休知道吗?”刚问完话,韩休的谏章就到了!

  有一次,唐玄宗照镜子,半天对着镜子,闷闷不乐。左右侍从们在一边说:“自从韩休当宰相以来,陛下比以前瘦多了,为什么不把韩休贬去外地?”

  唐玄宗感叹地说:“我确实不喜欢韩休,早就想把他贬去外地。萧嵩每次奏事都顺从我的旨意,但退朝之后,我总觉得寝食不安。韩休奏事都是据理力争,退朝以后,我寝食都很安心。我用韩休,是为了国家,而不为了自己。我虽然瘦了,但天下一定是肥了!”

  唐玄宗不喜欢韩休是真的,但他用韩休是因事而用,为国家而用。

  因事用人

  季布和丁公曾经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季布几次领兵将刘邦打败,丁公也曾领兵追击过刘邦,但丁公为人首鼠两端,在关键时候放了刘邦一马。刘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派人将他抓了起来。季布不肯投降。刘邦想到自己需要季布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季布,还封为郎中。丁公听说了后,就觉得连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于是立即来投奔刘邦,没想到,丁公却被刘邦抓起来。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羽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将他的首级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陈桥驿在陈桥和封邱之间。赵匡胤兵变时,陈桥守门官闭门防守,不放赵匡胤的军队通过。赵匡胤只得转道封邱,封邱守门官马上开门放行。赵匡胤即帝位后,反而晋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称赞他忠于职守,并斥责封邱守门官临危失职,将他斩首。这是赵匡胤因事用人的高明之处。

  《孙子》有“择人而任势”之说。另一部兵书《李卫公问对》中的主角之一李世民,在一份诏书中也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意思是不能因为要使用一个人而故意地设置一个职务让他去做,这样做是会乱事的,主张要为事业需要而选用合适的人才。这样做,才能把事情办好。

  李世民讲这句话的背景是这样的。唐初有一位开国功臣叫窦诞,他曾以元帅府司马的身份伴随秦王(即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西战。李世民接唐王位后,为照顾窦诞的资历与功勋,以宗王卿的官衔,让他管理后族的内部事务。但窦诞终因上了岁数,在君臣众人讨论国事时出现“昏谬失对”的现象,对此李世民感慨良多,承认自己用人不当,凭老关系、老印象用窦诞误了事。

  为此事,他专门写了一份诏书,诏谕公众,示意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上述那句话就是在这份诏书中说的。

  到底如何用人?因事用人说到底其实是为官择人,为职位择人,而不是为人择官。

  为官择人与为人择官是两种对立的用人观。为官择人思想,实际就是孙武的择人任势思想。为官择人的出发点是“官”即事业,为事业兴盛而择人。为人择官的出发点是,为满足人当官的欲望而设事。“为官择人”,在考虑用人标准时是德是才,是具备德才条件,能胜任这个“官”工作的人。“为人择官”,实际是无所谓德才标准了,要说有标准的话,那就是亲的标准,任人唯亲;资的标准,任人唯资;顺的标准,任人唯顺,如此等等。任人唯亲、唯资、唯顺等等,是用人的大忌。这样做,使贤人不举,还有可能使庸才掌事心怀叵测的人掌事。这样做,也失去了真正用人意义,失去了群众的拥护,后果是很严重的。

  现代的企业领导一定要学会因事用人。

小说-t x t-天堂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吴蔚作品集
管人三十六计大唐游侠包青天明宫奇案斧声烛影处世三十六计用人三十六计说话三十六计宋江山璇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