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仓储与配送》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9章 现代信息技术在仓储及配送管理中的应用(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仓储与配送》 作者:欧阳泉,刘智慧

第19章 现代信息技术在仓储及配送管理中的应用(2)

  2)计算机硬件、专用软件组成的应用系统。这是实现EDI的前提条件。EDI用户单位要建立计算机应用系统,而数据处理系统(DDP)的硬件由PC机(或服务器)、调制解调器,软件由转换软件、翻译软件,通信软件等组成。转换软件将计算机系统的文件转换为翻译软件能理解的中间文件,或将翻译软件接受的中间文件转换成计算机系统的文件;翻译软件将中间文件翻译成EDI标准格式,或将后者翻译成前者;通信软件将要发送的EDI标准格式文件外层加上通信信封,送到EDI交换中心信箱,或从信箱将接收的文件取回,计算机应用系统能将EDI传递的单证等经济信息进行自动处理。

  3)EDI标准化。这是实现EDI的关键。EDI报文必须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格式化。目前最广泛应用的EDI国际标准是UN\/EDIFACT标准,除业务格式外还要符合计算机网络传输标准。

  4.2.3EDI在物流中的应用

  EDI最初由美国企业应用在企业间的订货业务活动中,其后EDI的应用范围从订货业务向其他的业务扩展,如POS销售信息传送业务、库存管理业务、发货送货信息和支付信息的传送业务等。近年EDI在物流中广泛应用,被称为物流EDI。所谓物流EDI是指货主、承运业主以及其他相关的单位之间,通过EDI系统进行物流数据交换,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物流作业活动的方法。物流EDI参与单位有货主(如生产厂家、贸易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承运业主(如独立的物流承运企业等)、实际运送货物的交通运输企业(铁路企业、水运企业、航空企业、公路运输企业等)、协助单位(政府有关部门.金融企业等)和其他的物流相关单位(如仓库业者、报关行等)。

  物流系统应用EDI技术的主要优点如下:

  1)快速响应。快速响应关系到一个服务商是否能够及时满足顾客服务需求的能力,最低限度地减少顾客的重复性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进而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服务质量。

  2)保持物流系统信息联系通畅。物流系统内部以及货主、承运人、收货人等相关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商业交易活动无不与通畅的信息紧密联系,应用EDI技术能够实现畅通的信息联系,使物流系统内部企业交易周期加快。一个成功的EDI系统能显著地缩短从订货到交货和从发货到支付的时间。

  3)物流信息的完整与最小变异性。物流系统内的各机构应用EDI技术进行信息交换,能够保证信息的完整、充分、及时,实现信息的最小变异。变异是指破坏系统表现的任何意想不到的事件,它可以产生于任何一个领域,如到货时间延迟、损坏、货物交付地点不正确等。

  减少变异的可能性关系到物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否准确。物流系统运用EDI技术使用电子文书进行内部及外部的标准化信息传输,从而降低人工输入次数及错误。

  4.2.4EDl在物流系统的应用实例

  以下是一个物流运用EDI系统的实例,这是一个由发货方企业和收货方组成的物流系统。这个物流系统的运作过程如下:

  1)发货方(如生产厂家)在接到订货后制定货物运送计划,并把运送货物的清单及运送时间安排等信息通过EDI发送给物流企业和收货方(如零售商),以便物流企业预先制定车辆调配计划和收货方制定货物接收计划。

  2)发货方依据顾客订货的要求和货物运送计划下达发货指令、进行分拣配货、打印出物流条形码的货物标签,贴在货物包装箱上,同时把运送货物品种、数量、包装等信息通过EDI发送给物流企业和收货方。

  3)物流企业在向发货方取运货物时,利用车载扫描阅读器读取货物标签的物流条形码,并与先前收到的货物运输数据进行核对,确认运送货物。

  4)物流企业在物流中心内对货物进行整理、集装,制成送货清单并通过EDI向收货方发送发货信息。在货物运送的同时进行货物跟踪管理,并在货物交纳给收货方之后,通过EDI向发货方发送完成运送业务信息和运费请示信息。

  5)收货方在货物到达时,利用扫描阅读器读取货物标签的物流条码.并与先前收到的货物运输数据进行核对确认,开出收货发票,货物入库同时通过EDI向物流企业和发货方发送收货确认信息。

  这一方式的优点在于供应链组成各方基于标准化的信息格式和处理方法通过EDI共同分享信息,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4.3射频技术

  4.3.1射频技术简介

  射频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利用无线电波对记录媒体进行读写。射频识别的距离可达几十厘米至几米,且根据读写的方式,可以输入数千字节的信息,同时,还具有极高的保密性。

  射频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射频系统的优势不局限于视线,识别距离比光学系统远,射频识别卡具有读写能力,可携带大量数据,难以伪造,且有智能。

  射频识别系统的传送距离由许多因素决定,如传送频率和天线设计等;对于应用射频技术识别的特定情况应考虑传送距离、工作频率、标签的数据容量、尺寸、重量、定位、响应速度及选择能力等。

  射频技术适用于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等要求非接触数据采集和交换的场合,由于射频标签具有可读写能力,对于需要频繁改变数据内容的场合尤为适用。

  4.3.2射频识别

  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一般至少包括两个部分:电子标签(Tag)和阅读器(Reader)。

  电子标签中一般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在实际应用中,电子标签附着在待识别物体的表面。阅读器又称为读出装置,可无接触地读取并识别电子标签中所保存的电子数据,从而达到自动识别物体的目的。进一步通过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实现对物体识别信息的采集、处理及远程传送等管理功能。

  4.3.3射频识别的分类

  1)按采用的频率,射频识别可分为:

  (1)低频系统。低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小于30MHz,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225kHz、13.56MHz等,基于这些频点的射频识别系统一般都有相应的国际标准。其基本特点是电子标签的成本较低,标签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少,阅读距离较短(无源情况,典型阅读距离为10cm),电子标签外形多样(卡状、环状、纽扣状、笔状),阅读天线方向性不强等。

  (2)高频系统。高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大于400MHz,典型的工作频段有915MHz、2450MHz、5800MHz等。高频系统在这些频段上也有众多的国际标准予以支持。高频系统的基本特点是电子标签及阅读器成本均较高,标签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大,阅读距离较远(可达几米至十几米),外形一般为卡状,阅读天线及电子标签天线均有较强的方向性。

  2)按电子标签内是否装有电池可分为:

  (1)有源系统。有源电子标签内装有电池,一般具有较远的阅读距离,不足之处是电池的寿命有限(3—10年),而且随着标签内电池电力的消耗,数据传输的距离会越来越小,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一般用在需要限制数据传输量或者使用数据有限制的地方,比如,一年内,标签只允许读写有限次。

  (2)无源系统。无源电子标签内无电池,它接受到阅读器(读出装置)发出的微波信号后,将部分微波能量转化为直流电供自己工作,一般可做到免维护。相比有源系统,无源系统在阅读距离及适应物体运动速度方面略有限制,需要敏感性比较高的信号接收器(阅读器)才能可靠识读。

  3)按电子标签内保存的信息注入的方式可分为:

  (1)集成电路固化式。集成固化式电子标签内的信息一般在集成电路生产时即将信息以ROM工艺模式注入,其保存的信息是一成不变的。

  (2)现场有线改写式。现场有线改写式电子标签一般将电子标签保存的信息写入其内部的E2存储区中,改写时需要专用的编程器或写入器,改写过程中必须为其供电。

  (3)现场无线改写式。现场无线改写式电子标签一般适用于有源类电子标签,具有特定的改写指令,电子标签内保存的信息也位于其中的E2存储区。

  一般情况下改写电子标签数据所需时间远大于读取电子标签数据所需时间。通常改写所需时间为秒级,阅读时间为毫秒级。

  4)按读取电子标签数据的技术实现手段可分为:

  (1)广播发射式。广播发射式射频识别系统实现起来最简单。电子标签必须采用有源方式工作,并实时将其存储的标识信息向外广播,阅读器相当于一个只收不发的接收机。这种系统的缺点是电子标签因需不停地向外发射信息,既费电,又对环境造成电磁污染,而且系统不具备安全保密性。

  (2)倍频式。倍频式射频识别系统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一般情况下,阅读器发出射频查询信号,电子标签返回的信号为阅读器发出射频的倍频。这种工作模式对阅读器接收处理回波信号提供了便利,但是,对无源电子标签来说,电子标签将接收的阅读器射频能量转换为倍频回波载频时,其能量转换效率较低,提高转换效率需要较高的微波技巧,这就意味着更高的电子标签成本。同时这种系统工作须占用两个工作频点,较难获得无线电频率管理委员会的产品应用许可。

  (3)反射调制式。反射调制式射频识别系统实现起来要解决同频收发问题。系统工作时,阅读器发出微波查询(能量)信号,电子标签(无源)将部分接收到的微波查询能量信号整流为直流电供电子标签内的134电路工作,另一部分微波能量信号被电子标签内保存的数据信息调制(ASK)后反回阅读器。阅读器接收到反射回的幅度调制信号后,从中解出电子标签所保存的标识性数据信息。系统工作过程中,阅读器发出微波信号与接收反射回的幅度调制信号是同时进行的。反射回的信号强度较发射信号要弱得多,因此,技术实现上的难点在于同频接收。

  4.4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

  4.4.1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其在物流中的应用

  4.4.1.1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与构成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学研究新技术,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

  它是以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开发管理人员。其中计算机系统是核心部分,空间数据反映了GIS的地理内容,而管理人员和用户则决定系统的工作方式和信息表达方式。

  1)GIS的计算机硬件系统。GIS的计算机硬件系统一般包括四个部分:计算机主机、数据输入设备(如图像扫描仪、键盘、通信端口等)、数据存储设备(如软盘、硬盘、光盘以及相应的驱动设备),数据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

  2)GIS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软件系统是指GIS运行所必需的各种程序,通常包括:

  (1)计算机系统软件,一般由计算机厂商提供。

  (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其他支撑软件。系统软件可以是通用的GIS工具系统或专门开发的GIS软件包,支撑软件可以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图形处理系统、CAD、图像处理系统等。软件系统通常完成以下一些工作:数据或指令的输入和校验,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空间分析函数转换和空间指标量测(指对单幅或多幅专题图件及其属性数据进行分析运算和指标量测)、数据的输出和显示等。

  (3)应用分析程序,是系统开发人员或用户根据地理专题或区域分析模型编制的用于某种特定分析任务的程序,是系统功能的扩展和延伸。应用程序的开发应该是透明和动态的,与系统的物理结构无关,而随着系统应用水平的提高和不断优化与扩充。应用程序作用于地理专题数据或区域数据,构成GIS的具体内容,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系统的实用性。

  3)地理空间数据。地理空间数据是指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经济数据,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表格和数字等,由系统的建立者通过数字化仪、扫描仪、键盘或其他系统工具输入,是系统程序工作的对象,是GIS所表达的现实世界经过模型抽象的实质性内容。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某个已知坐标系中的位置,即几何坐标。

  (2)实体间的空间相关性,即空间拓扑关系,表示点、线、面实体之间的空间联系。空间拓扑关系对于地理空间数据的编码、录入格式转换、存储管理、查询检索等都有重要意义,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特色之一。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欧阳泉,刘智慧作品集
仓储与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