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科普 > 《口腔疾病1000问》在线阅读 > 正文 第8章 口腔颌面外科(中)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口腔疾病1000问》 作者:台保军 赵怡芳 彭彬 王贻宁等

第8章 口腔颌面外科(中)  

  28

  口腔颌面部肿瘤有哪些诊断方法?

  早期发现,正确诊断是根治恶性肿瘤的关键。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1)病史采集:在采集病史时,应当查询最初出现症状的时间、确切的部位、生长速度以及最近是否突然加速生长,这对临床上区分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以及确定晚期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大有帮助。

  (2)临床检查:应详细检查病员全身及口腔颌面部的情况,不要忽略任何一个体征。

  (3)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检查以及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等。

  (4)穿刺及细胞学检查:对触诊时有波动感或非实质性含有液体的肿瘤,可用注射针作穿刺检查。

  (5)活体组织检查:系从病变部位取一小块组织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确定病变性质、肿瘤的类型及分化程度等。

  (6)肿瘤标记物检查: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学及遗传工程学等相应检测技术的发展,恶性肿瘤者的血液、尿或其他体液中可发现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这类物质常以抗原、激素、受体、酶、蛋白以及各种癌基因等形式出现,由于这些产物多由肿瘤细胞产生、分泌和释放,故被称为肿瘤标记物。因此有时根据血液及尿的化验,不仅可以了解病员全身情况,还可以协助对肿瘤的诊断。

  29

  什么是活体组织检查?

  是从病变部取一小块组织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确定病变性质,肿瘤的类型及分化程度等。这是目前比较可靠的,也是结论性诊断方法;但也不是绝对的,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方法综合分析,才能更正确地作出诊断。另一方面,活组织检查必须正确掌握,因为不恰当的活组织检查不但增加病人痛苦,而且可以促使肿瘤转移,影响治疗效果。从原则上说,应争取诊断与治疗一期完成;必须先行活检明确诊断者,活检时间与治疗时间应越近越好。

  30

  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方法包括哪些?

  手术方法目前仍是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主要和有效的方法,适用于良性肿瘤或用放射线及化疗不能治愈的恶性肿瘤。手术时必须遵循肿瘤外科原则,对恶性肿瘤必须完全、彻底地切除。对可能有淋巴结转移的恶性肿瘤,还应该施行根治颈性淋巴清扫术或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以将其所属区域的淋巴组织彻底清除。因为第一次手术常是治愈的关键,如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再次手术则常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

  31

  哪些颌面部肿瘤放射治疗敏感有效?哪些无效?

  放射线照射组织,可引起一系列的细胞电离,使病理组织受到破坏,特别是分化较差的细胞,更容易受到放射线的影响。正常组织细胞虽也可受到一定的损害,但仍可恢复其生长和繁殖能力;而肿瘤细胞则被放射线所破坏,不能复生。良性肿瘤由于和正常细胞比较接近,一般都不适用于放射治疗。临床上,对放射线敏感的肿瘤有恶性淋巴瘤、浆细胞肉瘤、未分化癌、淋巴上皮癌、尤文肉瘤等。对放射线中度敏感肿瘤主要是鳞状细胞癌及基底细胞癌。对放射线不敏感的肿瘤有骨肉瘤、纤维肉瘤、肌肉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除外)、腺癌、脂肪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

  32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预防应注意哪些问题?

  癌症预防可分为三级:Ⅰ级预防为病因学预防,是降低发病率的最根本措施;Ⅱ级预防主要是贯彻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治愈率;Ⅲ级预防指以处理和治疗病员为主,目标是根治肿瘤,延长寿命,减轻病痛,防止复发等。

  根据上述概念,对口腔颌面部癌瘤的预防包括下述内容。

  (1)消除或减少致癌因素。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预防应消除外来的慢性刺激因素,如及时处理残根、残冠、错位牙,磨平锐利的牙尖,去除不良修复体,避免诱发癌肿,特别是舌、颊及牙龈癌。注意口腔卫生,不吃过烫和刺激食物。此外,戒除烟、酒;在有害环境下工作时,应加强防护措施,保持精神乐观,对预防肿瘤的发生均有一定意义。

  (2)及时处理癌前病损。WHO对癌前病损的定义是:“一种已有形态学上改变的组织,它较其他外观正常的组织具有更大的发癌可能”。因此,及时处理癌前病损是预防和阻断发生口腔颌面部癌瘤的重要环节。WHO对癌前状态的定义是:“一种显著增加发癌危险的一般状态”。从临床角度讲,这两种状态都应充分重视,及时处理。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癌前病损有白斑和红斑。口腔黏膜白斑被认为是最常见的癌前病损之一。白斑的癌变率报道不一,一般在5%左右。红斑的危险性比白斑更高。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癌前状态有口腔扁平苔藓、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盘状红斑狼疮、上皮过角化、先天性角化不良等。

  (3)加强防癌宣传。普及防癌知识,提高公众防癌意识和对癌瘤的警惕性,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对预防肿瘤发生有一定意义。

  (4)开展防癌普查或易感人群监测。早期恶性肿瘤是可以治愈的,但到了晚期效果就很差。早期肿瘤由于症状不明显而易被忽略。采取防癌普查,能早期发现癌瘤,早期诊断,从而得到早期有效治疗。及时确诊,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最有效措施。防癌普查应在高发人群或易感人群中进行,对具有明显遗传因素肿瘤病员的子女要进行定期监护随访。

  33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有哪些?

  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以癌最常见,肉瘤较少,在癌瘤中又以鳞状细胞癌最多见,一般占80%以上;其次为腺性上皮癌(如黏液表皮样癌、腺癌、腺样囊性癌、恶性混合瘤、腺泡细胞癌等)及未分化癌;基底细胞癌及淋巴上皮癌较少见,基底细胞癌多发生在面部皮肤。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有口腔癌(舌癌、牙龈癌、口底癌、颊黏膜癌、皮肤癌、上颌窦癌、唇癌等)、纤维肉瘤、骨肉瘤、恶性淋巴瘤、浆细胞肉瘤、恶性肉芽肿、恶性黑色素瘤等。

  34

  软组织肉瘤有哪些?

  软组织肉瘤系一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从病理类型看,软组织肉瘤有以下几种类型: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神经纤维肉瘤(包含:恶性施万瘤、神经源肉瘤、恶性周围神经鞘瘤)、嗅神经母细胞瘤、血管肉瘤、卡波西肉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滑膜肉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35

  何谓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增生性疾病。根据肿瘤的主要细胞成分与组织结构,可以把恶性淋巴瘤分为两大类:何奇金病(HD)和非何奇金淋巴瘤(NHL)。恶性淋巴瘤在世界各地均不少见。根据我国12省、市材料看,恶性淋巴瘤是我国常见的肿瘤之一,居恶性肿瘤的第八位。

  与其他肿瘤比较,恶性淋巴瘤适于放射治疗。尤其I、Ⅱ期何奇金病5年生存率达到80%~90%,Ⅲ期患者使用大面积照射综合化疗,5年生存率达65%~75%。但是,由于治疗中涉及问题较多,对设备的要求条件也较高,所以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及合作。其临床分期及治疗均较其他肿瘤复杂。如果治疗不当,往往导致治疗失败,产生各种严重并发症。

  36

  何谓浆细胞肉瘤?

  起源于骨髓内浆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常为多发性,亦称骨髓瘤。浆细胞肉瘤多见于中、老年男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局部剧烈疼痛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初起为间歇性,继为持续性。肿瘤好发于胸骨、肋骨,颌面部可见下颌骨、腭部、口咽等处。

  37

  什么是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是由于体内的黑色素受到过度的刺激使良性的皮肤性色素恶变导致的皮肤癌。恶性黑色素瘤是癌症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黑色素瘤与其他皮肤癌不同,它不是很明显的像香菜花状成片的,往往是一个很小的痣,所以容易被人忽视。

  38

  颌面部色素痣是否要切除?

  色素痣可以分为交界痣、皮内痣和混合痣等三种:皮内痣(intradermal nevus)为大痣细胞分化而来,是更成熟的小痣细胞。交界痣(junctiom nevus)痣细胞在表皮和真皮交界处,呈多个巢团状,边界清楚,分布距离均匀;每一巢团的上一半在表皮的底层内,下一半则在真皮浅层内。这些痣细胞为大痣细胞,色素较深。复合痣(compound nevus)为上述两型痣的混合。

  交界痣为淡棕色或深棕色斑疹、丘疹或结节,一般较小,表面光滑,无毛,平坦或稍高于皮表。一般不出现自觉症状。突起于皮肤表面的交界痣容易受到洗脸、刮须、摩擦与损伤的刺激,并由此可能发生恶性变症状:如局部轻微瘙痒、灼热或疼痛;痣的体积迅速增大;色泽加深;表面出现感染、破溃、出血,或痣周围皮肤出现卫星小点、放射黑线、黑色素环;以及痣所在部位的引流区淋巴结肿大等。恶性黑色素瘤多来自交界痣。

  一般认为,毛痣、雀斑样色素痣均为皮内痣或复合痣。这类痣极少恶变,如有恶变而以交界痣为多。

  较大痣可考虑分期部分切除,容貌、功能保存均较好,但不适用于有恶变倾向者。也可采用全部切除,邻近皮瓣转移或游离皮肤移植。如怀疑有恶变的痣,应采用外科手术一次全部切除活检;手术应在痣的边界以外,正常皮肤上做切口,比较小的痣切除后,可以潜行剥离皮肤创缘后直接拉拢缝合。

  39

  颌面部有哪些软组织囊肿?

  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软组织囊肿有唾液腺囊肿(黏液腺囊肿,舌下腺囊肿,腮腺囊肿……),皮脂腺囊肿,皮样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及鳃裂囊肿等,其中以黏液腺囊肿,舌下腺囊肿尤为多见。

  40

  什么是脉管瘤与脉管畸形?该如何治疗?

  脉管瘤亦称管型瘤,或分别称血管瘤,淋巴管瘤;但有的脉管病变并非真正的肿瘤故只能称脉管畸形。系来源于血管和淋巴管的肿瘤和畸形。

  脉管瘤与脉管畸形的治疗应根据病损的类型、位置及病人的年龄等因素决定。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切除、放射治疗、激素治疗、低温治疗、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等。

  41

  腮腺炎就是指流行性腮腺炎吗?

  腮腺炎分为化脓性腮腺炎和流行性腮腺炎两种。化脓性腮腺炎是细菌感染,主要的病菌为葡萄球菌,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偶尔也可见链球菌所致。化脓性腮腺炎根据病程迁延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流行性腮腺炎为病毒性传染病,愈后一般有终身免疫力。

  42

  化脓性腮腺炎如何防治?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多发生在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体弱患者,或继发于其他疾病如败血症等。急性传染病,长期卧床的消耗性疾病或糖尿病患者也易发生。腹腔大手术后,由于腮腺反射功能降低,唾液分泌减少,易引起逆行性感染。腮腺导管涎石症,可阻塞液体分泌造成感染。腮腺邻近间隙感染也可扩散到腮腺组织内引起感染。

  炎症初期即浆液性炎症期,可采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治疗或其他广谱抗生素治疗。局部可用理疗,如超短波、红外线,或中药外敷。局部含漱,清洁口腔。并饮用酸性食物,促使分泌。如经保守治疗炎症不能控制,患者有跳疼,局部出现凹陷性水肿,或压迫腮腺组织,腮腺导管有脓液流出。应一方面将此脓液作药敏培养,另一方面则应作切开引流术。由于腮腺筋膜致密,当脓肿形成时,很难扪到波动感。

  切开引流在局麻下进行,切口在耳屏前方或下颌角后缘,要用大号血管钳插入腮腺,要分离各个腺小叶的脓腔。切开时要避免损伤面神经。

  腮腺炎的护理非常重要,建议加强家庭护理,常用盐水漱口。

  43

  流行性腮腺炎如何防治?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从腮腺肿前3天至腮肿消失,均有传染性。发病年龄多为2~9岁,15岁以前儿童都有患病可能,偶有成年人患此病的报道。一次患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春季正是腮腺炎的流行季节,若不注意预防,易造成相互传染或流行。

  (1)在流行期间,如发现腮腺炎病儿,应及早隔离5~10天,或至腮腺肿大基本消失为止;

  (2)对患儿要加强护理,注意卧床休息及口腔卫生,多喝开水,吃些富含营养,易消化的软食;

  (3)患儿用过的玩具、食具、衣被,要进行消毒处理;

  (4)流行期间健康儿童应尽量不到公共娱乐场所去玩,也不去病儿家串门,以防接触传染;

  (5)已与患儿密切接触的孩子,可给予服用板蓝根冲剂,每天一包,连服3~5天,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6)本病一般不用抗生素,除非合并细菌感染。腮腺炎一般都能治愈,但本病易并发脑炎、睾丸炎。如发现小儿头痛剧烈,喷射性呕吐,睾丸疼痛等,可能是并发了脑炎、睾丸炎,应及时就诊治疗。

  44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病员常不明确起病时间,多因反复发作腮腺肿胀而就诊。常为双侧发病。肿胀发作有时和进食有关,并伴有轻微疼痛,这是因为进食时唾液分泌增加且黏稠,排出受阻所致。不少病例的腮腺肿胀和进食并无明确关系,晨起感腮腺腺体部胀感,自己稍加按摩后即有“咸味”液体自导管溢出,局部随之松快。临床检查腮腺轻微肿胀或不明显,伴发急性感染时皮色稍红,一般均属正常。导管口可有轻微发红,压迫腺体可从管口流出混浊的“雪花样(snowflake-like)”唾液,或为黏稠蛋清样唾液,甚至为黏液栓子而非唾液。病程较久者扪诊腺体硬韧感,腮腺导管呈粗硬索条状。慢性复发性腮腺炎一般无全身症状。

  复发性腮腺炎发生于儿童者不同于成人。发病年龄从婴幼儿到15岁均可发生,以5岁左右的男童最为常见。间隔数周或数月发作一次不等,年龄越小,间隔时间较短;随着年龄增长,间隔时间愈长,甚或1~2年肿胀一次。青春期后逐渐自愈,极少病例仍延续发作。肿胀可以很突然(单侧或双侧)。从涎腺造影观察,不少患儿双侧均显示涎腺末梢导管呈点状扩张(sialectasis),但常常只一侧发生肿胀。由于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有自愈倾向,不少学者认为是先天发育不全所致。因为不少研究报告表明儿童期诊断为复发性腮腺炎者,成年后再作腮腺造影,原来所见的末梢点状扩张消失。但真正的原因仍不很清楚。

  45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大多数发生于中年。多单侧受累,也可双侧。患者常不明确起病时间,多因腮腺反复肿胀而就诊。约占半数的患者肿胀和进食有关;发作次数变异较大,多者每次进食都肿胀,少者一年内很少发作。大多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以上。发作时伴有轻微的疼痛,这是因为进食时唾液分泌增加并黏稠,排出受阻所致。有的患者腮腺肿胀与进食无明确的关系,晨起感腮腺区发胀,自己稍加按摩后即有“咸味”液体自导管口流出,随之局部感松快。临床检查腮腺稍增大,能扪到肿大的腮腺轮廓,中等硬度,轻微压痛。导管口轻微红肿,挤压腮腺可从导管口流出浑浊的“雪花样”或黏稠的蛋清样唾液,有时可见黏液栓子。病程较久者,可在颊黏膜下扪及粗硬、呈条索状的腮腺导管。

  46

  颌下腺炎有什么临床表现?

  (1)由于结石阻塞导管,进食时,腺体肿大,胀痛,有时疼痛剧烈,呈针刺样,称为“涎绞痛”。停止进食后不久,腺体可自行复原,疼痛也随之消失。

  (2)导管口黏膜红肿,挤压腺体可有少许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溢出。

  (3)颌下腺炎多呈慢性过程,也可急性发作。

  47

  颌下腺炎的原因是什么?

  下颌下腺是混合性腺体,分泌的唾液富含黏蛋白,较腮腺分泌液黏滞,钙的含量也高出2倍,钙盐容易沉积。下颌下腺导管开自下向上走行,腺体分泌液逆重力方向流动。导管长,在口底后部有一弯曲部,导管全程较曲折,这些解剖结构均使唾液易于淤滞,导致涎石形成。涎石的产生使导管阻塞和狭窄,引起逆行性感染而发生下颌下腺炎。

  48

  何谓舍格伦综合征?

  舍格伦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外分泌腺的进行性破坏,导致黏膜及结膜干燥,并伴有各种自身免疫性病症。病变限于外分泌腺本身者,称为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同时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则称为继发性舍格伦综合征。

  49

  何谓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又名混合瘤,是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者。在大唾液腺中,多形性腺瘤最常见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舌下腺极少见。发生于小唾液腺者,以腭部为常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30~50岁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多形性腺瘤生长缓慢,无明显自觉症状,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肿瘤界限清楚,质地中等,扪诊呈结节状,高起处常较软,常有囊性变,低凹处较硬,多为实质性组织。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有移动性,但位于硬腭部或下颌后区者可固定而不活动。肿瘤长大后除表现畸形外,一般不引起功能障碍。当肿瘤在缓慢生长一段时期以后,突然出现生长加速,并出现疼痛或同侧面瘫神经麻痹等症状时,应考虑恶变。但有的肿瘤生长速度快慢不等,可突然生长加快。因此,不能单纯根据生长速度来判断有无恶变。应结合其他表现综合考虑。

  50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病因学说很多,有的学者强调因素是本病的病因,有的则完全否定因素而强调精神心理因素,不论哪一种学说都不能圆满解释本病的发病的过程以及临床的各种症状。何况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一组疾病,各种类型很多,对每一位患者的病因更要作具体分析,因此多数学者根据实验和临床研究只提出和本病的发病有关的因素,并且都认为是多因素发病。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心理社会因素;②因素;③免疫因素;④关节负荷过重;⑤关节解剖因素;⑥其他因素。

  51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主要有哪些临床表现?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病程长,反复发作,常伴有以下症状。

  (1)下颌运动异常,如开口受限,开口偏斜,开口过大,以及关节绞锁。

  (2)关节及面部疼痛,主要表现为开口或咀嚼时关节区或关节周围肌群的疼痛,有时可放射至面颈部甚至肩背部。

  (3)弹响和杂音,在关节运动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杂音和弹响,常分为弹响音,破碎音和磨擦音。

  另外还有许多患者伴有头痛,或有耳症、眼症等其他症状。

  52

  什么是味觉出汗综合征?

  味觉出汗综合征,或称耳颞神经综合征。其症状是术后当吃饭咀嚼时在耳前下区域皮肤,出现汗滴或伴有皮肤发红。一般在手术数周后出现,出现后就不会消失。原因是:手术切断了的副交感分泌神经支与皮肤汗腺及浅表血管的交感神经支错位再生,刺激唾液分泌而导致“出汗”、皮肤发红等情况出现。

  53

  可复性关节盘移位有哪些临床特征?

  主要症状为开口初期有弹响。有的患者可有往返弹响,即开口端和闭口末的弹响。开口型在弹响发生前偏向患侧,弹响发生后又回到中线。关节区常有压痛。X线片(许勒位)可见关节后间隙变窄,前间隙变宽。造影片可证实关节盘移位。

  54

  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有哪些临床特征?

  临床有典型的关节弹响病史,继之有间断性关节绞锁史;进而弹响消失,开口受限,开口时下颌偏向患侧。关节区疼痛。症状类似翼外肌痉挛,但测被动开口度时,开口度不能增大。X线平片见关节前间隙变宽,造影片可证实为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

  55

  何谓颞下颌关节脱位?

  下颌骨髁状突运动时滑出关节窝以外,超越关节运动的正常限度,以至不能自行复回原位者,称为颞下颌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condyle)。按部位可以分为前方脱位、后方脱位、上方脱位以及侧方脱位,后三种主要见于外力损伤时。临床上以急性和复发性前脱位较常见,可以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后方脱位、上方脱位和侧方脱位比较少见,其脱位的方向、位置由打击的力量和方向决定,并常伴有下颌骨骨折和颅脑损伤症状。

  56

  颞下颌关节脱位如何复位?

  颞下颌关节急性脱位后,应及时复位,否则在脱位周围逐渐有纤维组织增生后,则难以复位。复位后应要限制下颌的运动。最常用的方法是口内手法复位。复位前,术者应让患者做好思想准备。精神不宜紧张,肌要放松,才能使复位顺利进行。必要时,复位前可给镇静剂。复位时患者坐在口腔手术椅上(或普通椅子上,但头部应紧靠墙壁)。下颌牙齿面的位置应低于术者两臂下垂时肘关节水平。术者立于患者的前方,双手拇指缠以纱布伸入患者口内,放在下颌磨牙面上,并应尽可能向后;其余四指握住下颌骨下缘,复位时双拇指用力压下颌骨向下,同时其余四指将下颌颏部缓慢上推,当髁突移到关节结节水平以下时,再轻轻将下颌向后推动,此时髁突即可滑入关节窝而得复位。当两侧复位有困难时,可先复位一侧紧接着再复位另一侧。

  57

  何谓颞下颌关节强直?

  因器质性病变导致长期开口困难或完全不能开口者,称为颞下颌关节强直(ankylosis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临床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于一侧或两侧关节内发生病变,最后造成关节内纤维性或骨性粘连,称为关节内强直,简称关节强直,也有人称真性关节强直;第二类病变是在关节外上下颌间皮肤、黏膜或深层组织,称为颌间挛缩(intermaxillary contracture)或关节外强直,也有人称假型关节强直。

  58

  颞下颌关节强直有哪些临床表现?

  (1)开口困难:关节强直最主要的症状是张口困难或完全不能张口。

  (2)面下部发育畸形: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发生强直者,患侧下颌骨发育受到抑制。表现为面容两侧不对称,颏部偏向患侧。患侧下颌骨体及下颌支短小,相应面部反而丰满;健侧生长发育正常,相应面部反而扁平狭长,因而常常容易误诊健侧为强直侧。双侧关节强直,因整个下颌发育障碍,下颌内缩、后退,而正常的上颌却显前突,形成特殊的小颌面容。

  (3)关系错乱:由于下颌发育障碍造成面下部垂直距离变短,牙弓变小变狭窄,因此牙的排列受到阻碍,使关节明显错乱。

  (4)髁突活动度的消失或减弱。

  (5)X线检查:关节内强直X线片表现为关节间隙消失,髁突和关节窝融合成很大的致密团块,呈骨球状甚至致密的骨性团块可波及下颌切迹(纤维性强直的关节间隙存在但模糊,关节窝及髁突骨密质有不规则破坏)。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台保军 赵怡芳 彭彬 王贻宁等作品集
口腔疾病1000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