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名著 > 《大自然的日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6章 大地的眼睛(8)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大自然的日历》 作者:普里什文

第26章 大地的眼睛(8)

  人的头脑中越来越少地想到,自然的法则和形象以及与之相符的行为方式,其实都来自人类自身。而人类自己在探视自然的同时,也把它们吸引到那里,宣称它们存在于人类之外。

  据说,生活在大地上的芸芸生命都来自海洋,海洋是我们众生的母亲。我热爱海洋,但潜游海中让我寂寞:永远是那一圈环抱着一片湛蓝的地平线。

  诚然,我来自海洋,但我不愿回到那里。然而我从岸边望去,我又爱恋海中的一切,既有风暴也有宁静。我喜欢坐在岸石上,眺望大海,想着大地上的生命。

  记得勃洛克读罢我的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后,对我说:

  “您实现了对自然的理解,和自然融为一体。可是,您是怎么做到投身其中的呢?”

  “为什么要说投身呢?”我答道,“投身只可能是向下的运动。而大自然中,令我热爱的事物都在我之上:我不是投身,而是挺身向上。”

  自然中一切的生命都是从大地上长起,不断朝向太阳长高:草木,动物,一切生命都要生长。人也完全一样,在融合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升高、成长。

  就是要死,也得先把黑麦种下地

  在季节的轮回中,我们痛苦地告别春与夏,但当秋天阴雨泥泞的日子到来,随后还有严寒肆虐,我们聊以自慰的便是我们行星的必然运行:韶华固然已逝,但这可恶的日子也将过去。

  运行的事实又给这一慰藉平添了对新春忐忑而喜悦的期许。

  我们的地球如此地运行着,我们对势必战胜邪恶的善的信念,对于我们将随着我们的行星一起朝向美好前行的信念,也如此地与日俱增。

  任何的悲观主义者都不会反对这样的信念,如果他自身缺少这样的信念,那他该归咎于己。自己总是缺少信念,可人们过去怎样,将来还要同样活在一个信念里:就是要死,也得先把黑麦种下地。

  脉动

  画家的手即使画出一根完全笔直的线,其中还是会留下人类血液脉动的印记。我们了解自身血液的脉动,所以我们从这全然笔直的线条中还能认出,这是活生生的人的手笔。但是画家只要在勾线时用上直尺,消除了脉动的影响,那么对我们而言,人就消失了。从这样的直线中我们辨认不出,哪一根是人画的,哪一根是没有人的参与,完全由器械完成的。

  借用直尺和任何器械完成的作品,在我们的想象中似乎也该算是由生命体完成的,更何况我们知道:直尺和器械是我们自己造出来的。

  在我们借助器械完成的这类作品中,多半你看不到自己,就如同没有镜子你不可能看到自己一样。在由一物转向另一物的过程中,我们自己遮挡了自己。

  我们人类的使命,就是造出一面观照我们自己行为的镜子。

  动物在生存中无须观照自己。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从大地上直立起来的时候,同时立起了一面镜子,他看着自己说:“这是我!”

  我的植物学

  人们会获取许多的知识,但要掌握这些知识,纳入自己个性的小圆圈,却力所不及。这些知识就这样向外戳着,好似包装箱里戳出来的稻草,里面却没有东西。学校用的自然知识教科书就是通过这样的途径造出来的。

  晚上,我在俯临河上的那片林子里找到了我的树墩。树墩还没有塌陷,虽说上面已时常有景天光顾,但在我身体的压迫下,景天也越来越多地不见了踪影。草地上有两垛我们的人在天气不好的时候拔下的干草,看起来很让人喜欢:据说这里已经两三天没见雨水。太阳西沉时,干干净净的,白昼尽情地燃尽。

  我在想草地上一株照着太阳的模样长成形的小石竹花,我把这花的本质理解成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关于太阳的故事。通过它,我回到了那个禁锢我肉体的本性的圆圈里,而我肉体的本性是在我个性的掌控中。

  我觉得,倒是可以从这个被禁锢的本性自然的圈中向外探看,就像石竹花一样,也可以把整个自然及其全部的宇宙世界理解成自己的本性自然。这样的植物学,这样的动物学,这样的地质学、物理学和化学,这样的“自然”,才应当成为我们教育孩子的基础。

  爱

  没有什么比在大自然的春天聆听鼓胀的嫩芽噼啪绽开更让我们人类觉得宝贵和亲切的了。这时我们常想自己:“我们人类,各自独立,我们难道不也像那些鼓着小嘴、胀满鳞片的新芽,每一个鳞片都禁锢着一棵未来的树?我们难道不也在自身感受着新芽,就像感受着将我们和整个伟大的自然世界横隔开的躯体?”

  我们占有自己躯体的感觉,将我们的躯体和自然世界分隔开。我们拼命加固这种感觉,我们穷尽一生,为的是不让我们的芽苞绽放。但是人们无论怎样约束自己,苦苦折磨那囚禁在自身的生命力,每到春来时,嫩芽总要绽开,禁锢其中的绿意总要迈向光明。就是我们,顽固地占有被幽禁的大自然、被称做肉体自然的人,也欣喜若狂,我们把对自由生命的伟大情感称做爱。

  童年的欢乐

  一个清爽的早晨,我在松林里漫步。忽然一股奇异的香气迎面扑来。我捕捉住这芳香,一次,两次,三次,我才恍然大悟,我嗅出的正是儿时为我们带来的作为圣三一节礼物的儿童玩具马的清香。很快就真相大白,原来林子不远处有家五金工厂,那里发散出某种生产用乙醚油的气味。

  不管那里情形怎样,童年玩具的清香还是让我觉得比松林的清香更迷人,最主要的是:儿时的玩具在我的心灵中最先散发着芳香,只是稍后我才学会闻出松林的味道。

  大概,所有我们珍爱的被称做“自然”的东西,在我们这里发生的起因不在自然本身,而在于无数古老的先人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原初的自然变得适于居住。他们还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自然,正如今天我把象征童年欢乐的清香赋予了某种难闻的油料一样。

  何为先

  无论在哪儿都应当搞清楚,人头脑中先出现的是什么,是望远镜还是显微镜。我觉得,或者是记得,先是有了望远镜,人类先是为自己想象了宇宙的图景,后来才从原子的运动中看宇宙。

  一般地说,人类就是这样成长的:长到一定的年龄,就靠外界的经验充实自己,而后在自身寻找所有这一切最终获得智慧的权柄:那就是太阳,那些就是星辰、行星、森林、海洋,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众生,评判众生。

  童话中的美人

  一切都是成对出现的:人与野兽,白昼与黑夜,爱与恨,植物与动物,森林与原野,手与足。万物莫不如是,然而太阳却没有自己的对立面。那么星辰有什么用,星辰似乎倒适用于此。但是你再想想看,也不对:太阳跟月亮、星辰会集在一起,是为了共同装扮童话中的美人。

  光和影

  大自然中,花对太阳的模仿有目共睹:每一处草地上都长有金色的花朵,花蕊里镶嵌着太阳金灿灿的小光环,围了一圈射向四面八方的金光,如果每一处的花,每一处的树,都向着光不断升高,那么从这一生物学的观点看,人类尤其渴望向上,追求光明。当然,人类把自己向上的运动称为进步。

  与这种在植物中尤其显见的向上的运动一起共存的,还有一种朝向宽处的运动。植物尽管各自固定在某个地方,但它们的种子经常装备有翅膀,四处飘飞,把自己的种群播撒到广阔的空间……

  如果我们能够从每一朵小花中,观察到自己的进步犹如向阳、向上的运动,并且将其归于太阳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在何处找到我们扩展的始因呢?是谁指点着我们,我们向着宽处运动的原型在哪里,又存在于什么之中……

  光来自太阳,影来自大地,光与影共同孕育的生命,在这两个元素——光与影——永恒的斗争中度过。

  美是真理的光,美的影子是谎言。

  太阳东升西落,时近时远,确立了大地上我们的秩序:我们的时间和我们的空间。大地之上所有的美,光与影,线条与色彩,声音,天空和地平线轮廓的搭配——一切,这一切都是这种秩序的体现。可是,太阳的秩序和人类秩序之间的界限在哪儿呢?

  森林,田野,水——用它的水汽——和大地上的一切生命,都追求光明,但是如果没有了阴影,大地上也不可能有生命,在太阳的光辉中,一切都会化为灰烬,我们的生存有赖于阴影,然而我们没有感谢阴影,还把一切的丑恶称为生活的阴暗面,把一切的美好——智,善,美——称为光明面。

  我们都诞生在无限的界边,我们都看得到地平线的轮廓,感觉得到自己躯体的界限。在躯体之外,就像在地平线之外,我们感觉得到,甚至看得到大自然连同它的大洋、大气和星空宇宙的无穷无尽。

  秩序起源于太阳,甚至触及生命中最微末的存在:太阳一出来,小甲虫的触须就动了,太阳隐去时,小甲虫也凝然不动。小甲虫的时间就是这样确定的。白昼有多长,小甲虫就在这全部的时间中围绕着某个空间爬行或者飞行,然后回到它安身的缝隙里过夜。一个白昼之中小甲虫涉足的空间和区域,就是小甲虫秩序的第二范畴。

  万物都追逐光,但假使把光骤然给予万物,生命便不复存在。云用云影遮挡了太阳的光,人也同样用人影相互遮光,影子来自我们自身,我们用自己的影子保护我们的孩子,使尚无力承受的他们免受光的照射。

  我们感觉温暖或是寒冷,太阳不管不问,太阳只是一个劲儿地炙烤,毫不顾念我们的性命。大地朝向太阳运转,时而是这面,时而是另一面,大地用自己的影子为我们遮挡阳光……我们把我们的生命归功于影子,大地的影子,但生命就是这般造设,芸芸的生命始终是被光所吸引的。

ww w . xia oshu otxt.NE 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普里什文作品集
大自然的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