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名著 > 《动物庄园·1984》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9章 仇恨周(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动物庄园·1984》 作者:乔治·奥威尔

第39章 仇恨周(2)

  现代战争的重要目的(按照双重思想的原则,核心党里的指导智囊是既承认又不承认的)是在用完机器所生产的产品的同时还不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自从19世纪末以来,在工业社会中就一直存在着如何处理剩余消费品的问题。在目前,很少有人会吃不饱饭,这个问题显然并不那么迫切了,即使没有进行人为的破坏,这个问题可能也不会迫切。今天的世界同1914年以前相比,是个贫瘠的、饥饿的、破败的地方,其实还不如当时那个年代人们所设想的未来。在20世纪初期,只要是有文化的人,他们都深信未来的社会一定会非常富裕、悠闲,秩序井然,效率很高--这是一个由玻璃、钢筋、洁白的混凝

  土构成的晶莹夺目的世界。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正在神速发展,一般人都会很自然地认为以后也会像这样继续发展下去。但事实却没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一部分原因是长期不断的战争造成了贫困,另一部分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要依靠经验的思维习惯,而在当时那样的严格管制的社会里,是不存在这种习惯的。相比之下,今天的世界比五十年前更落后。尽管有些地区因为战争和警察的勘探活动产生了一些技术上的进步、发展,但大部分试验和发明都停顿下来,50年代原子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从来没有完全复原,而机器所固有的危险仍旧存在。只要是有识之士无不清楚地认为,机器的问世代替了人类辛苦的体力劳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人与人之间都不需要再保持平等了。

  如果当初有意识地把机器用于这个目的,什么饥饿、过度的劳动、污秽、文盲、疾病都可以在几代之内一扫而光。事实上,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之交的大约五十年里,机器虽然不是有意识地用于这样的目的,但是由于某种自动的过程,所生产的财富有时候不得不分配掉,客观上也确实普遍提高了一般人的生活水平。但同样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财富水平的普遍提高威胁到了等级社会的存在,事实上就某种意义而言也确实对它造成了损害。世界上如果人人都工作时间短、吃得好、住的房子有浴室和电冰箱,私人有汽车甚至飞机,也许不平等的表现也会消失。一旦财富被普及,那也就不分彼此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社会,不管是个人的财富还是奢侈品,都是平均分配的,而权力只属于少数出于特权阶层中的人。

  但现实中,像这样的社会并不能保持长期稳定。因为如果人人都能享受闲暇和生活保障,而曾经那些因为贫困而愚昧的人就会学习文化,然后开始独立思考,一旦他们做到这一点,迟早会认为那些拥有权力的人是没用的,他们就会把特权阶层清除干净。从长期来看,等级社会只有在贫困和无知的基础上才能存在。

  20世纪初期有些思想家盼望着能回到过去的农业社会,实际上,那也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同机械化的趋势相冲突,而后一个趋势在整个世界里几乎都已经有本

  能的性质了,何况,任何国家要是工业落后,军事上就会束手无策,也就导致了直接或间接地被先进的敌国所控制。

  用限制生产来维持群众贫困,也不是个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在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大概是1920年到1940年之间曾经大规模地这么做过。许多国家甚至主动去使经济停滞,土地休耕,资本设备不增,国家救济着大批不工作的人,保持半死半活。但这也造成军事上的孱弱,由于它所造成的贫困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所以必然会引起不满。

  因此真正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让经济的轮子继续转动,但又不会给世界增加任何财富。物品是必须要生产的,但不一定要分配出去。

  而在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打仗。

  战争的基本行为就是毁灭,这里所指的不是要毁灭人类的生命,而是人类的劳动产品。物资过多会使群众的生活过得太舒服了,因而从长期来说,也会使得他们太聪明了,战争就是要使人们不能过得太舒服,以至于不使人们变聪明。即使战争武器没有实际消耗掉,但继续制造它们,也是一个既消耗劳动力,又不生产消费品的方法。例如水上浮动堡垒所耗的劳动力可以制造好几百艘货轮。而最后则因为陈旧而把它拆卸成废料,这对谁来说都没有物质上的好处,但为了建造新的水上浮动堡垒,却又需要大量劳动力。在原则上,每次策划战争,都是要把满足人们基本需要之外的剩余物品全部消耗掉,但实践中对人们的需要往往估计不足,以至于最后有半数生活必需品会长期得不到供应。但这被认为是个有利条件,甚至有意识地让一些受到优待的阶层徘徊在艰苦的边缘。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法,就是因为在必需品普遍匮乏的情况下,小小的特权就能够显得更加重要,从而扩大各个阶层间的差别。按20世纪初期的标准来看,即使是核心党内的同志,生活也是艰苦朴素的。但是,他们所享有的少数奢侈条件--设备完善的宽敞住处、料子较好的衣服、质量较好的饮食烟酒、两三个仆人、私人汽车或直升机--还是使他们与外围党员迥然不同,而外围党员同我们称为“无产者”的下层群众相比,又处在类似的有利地位。整个社会的气氛就是一个围城的气氛,谁有一块马肉就显出了贫富的差异。

  同时,由于打仗存在着危险,那么,要维持生存,把全部权力交给一个少数人阶层就自然成了不可避免的条件。

  下文还要述及,战争不仅完成了必要的毁坏,而且在心理上是可以接受它所用的方式的。原则上,要浪费世上的剩余劳动力,尽可以让他们去修庙宇、盖殿堂、筑金字塔,挖了地洞再埋上,甚至先生产大量物品然后再一把火烧掉。但它为等级社会所提供的只是经济基础,而不是感情基础。这里需要关心的不是群众的情绪,他们的态度无关紧要,只要他们不断地在工作就可以,需要关心的是党员的情绪。甚至作为一名最普通的党员,他都既要有能力,又要很勤快,在需要你聪明的时候还要聪明,但是他也必须是个容易轻信、盲目无知的狂热信徒,这种人的主导情绪是恐惧、仇恨、赞颂、欣喜若狂,换句话说,在什么样的战争环境下,都要有他相适应的情绪。战争是不是真的在打,这根本就不重要。战争打得好打得坏,由于不可能有决定性的胜利,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要保持战争状态的存在。

  党要求党员做到的是智力分裂,而在战争的气氛中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容易的。因此现在几乎人人都是如此,地位越高,这样的情况就会越明显。核心党员对战争的歇斯底里和对敌人的仇恨表现得最为强烈。核心党员担任行政领导,常常必须知道某一条战讯不正确,可能还经常会发现整个战争都是假的,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再或者其目的和所宣布的目的完全不同,但是这种现实很容易用双重思想的办法来加以消除。同时,核心党员都莫名其妙地相信战争是真的,而且最后必胜,大洋国将是全世界无可争议的主人,而且没有一个人会对这一信念产生半刻的动摇。核心党员人人都相信这未来的胜利,把它当做一个信条。它的实现方式,或者是逐渐扩大地盘,最终在实力上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或者是发明某种无可匹敌的新式武器。对新武器的研制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今天,只有极少的一些活动可以为那些富于创造、喜欢思考的心灵提供表现的机会,而武器的研制就是其中的一种。目前在大洋国,几乎已经不存在旧观念的科学。新话里没有“科学”这一词汇。过去所有的科学成就,都是在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完

  成的,但这违反英社的最根本原则。甚至只有在其产品能够在某种方式上用减少人类的自由时,才能够达到科技的进步。而在一切实用艺术方面,不是停滞不前,就是反而倒退了。土地由马拉犁耕种,而书籍却用机器写作。但在战争和警察侦探活动此类至关紧要的问题上,却仍鼓励经验的方法,或者至少是容忍这种方法的。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征服整个地球,一个是永远消灭独立思考的可能性。

  因此党急于要解决的也有两个大问题。一个是如何在违背一个人本人意愿的情况下,发现他在想些什么,另外一个是如何在几秒钟之内未加警告就杀死好几亿人。如果说目前还有科学研究在进行的话,那这就是它的题目。现在只有两类科学家,一类是心理学家兼刑讯官,他们能极其细致地研究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姿态和声调变化的意义,试验药物、震荡疗法、催眠、拷打的逼供效果。另外一类是化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他们只关心那些致人和动物死亡的学科。在和平部的庞大实验室里,在巴西森林深处的试验站里,或者在澳大利亚的沙漠里,或者在南极杳无人烟的小岛上,无数的专家都在不知疲倦地工作。有的一心制订未来战争的后勤计划;有的在设计体积越来越大的火箭弹,威力越来越强的爆炸物,厚度越来越打不穿的装甲板;有的在寻找更致命的新毒气,或者一种可以进行大量生产的足以灭绝整个大陆的可溶毒药,或者繁殖不怕一切抗体的病菌;有的在努力制造一辆能在地下行驶的车辆,就像是潜水艇在水下航行一样,或者像轮船一样可以脱离基地而独立行动的飞机;有的甚至还在探索更加离奇的东西,例如通过架在几千公里以外空间的透镜把太阳光束集中焦点,或者通过开发地球中心的热量以制造人为的地震和海啸。

  但是这些计划从来没有一项是接近完成的,这三个超级国家没有一个能比别的两国抢先一步。更使人奇怪的是,实际上这三个大国都拥有了原子弹这一武器,而且它的威力也比目前他们研究的武器大得多。虽然党已经习惯了把原子弹说成是自己发明的,但实际上,早在1940年原子弹就问世了,十年后就首次大规模地使用。那时在许多工业中心,主要是在欧俄、西欧、北美,扔下了几百颗原子弹。结果

  使得所有国家的统治集团都认为,再扔几颗原子弹,有组织的社会就完了,那样他们的权力也就完了。自那以后,尽管没有正式达成过任何协议,也没有这方面的暗示,但各方都再也没有扔过原子弹。三国只是不停地制造,把它们储备起来,以防备他们相信迟早会到来的那一个决定性的时刻。与此同时,战争艺术有三四十年的时间几乎保持不变。虽然直升机使用得比以往更加频繁,轰炸机大半已被自动推进的投弹取代,而易被击沉的军舰也让位给了几乎不沉的水上浮堡,但除此以外没有任何进展。坦克、潜艇、鱼雷、机枪,甚至步枪还有手榴弹都仍在使用。尽管报纸上、电视上不断报道着屠杀的消息,但早期那种动辄几周之内就有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伤亡的殊死决战,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对于会产生严重失败危险的战略,三个超级国家都从来没有考虑过。凡要采取大规模的行动时,总对盟国进行突然袭击。三大国采取的战略,或者说,伪装采取的战略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用打仗、谈判、选择恰到好处的时机去背信弃义等种种手段,获得一系列基地,把敌国完全包围起来,然后同该敌国签订友好条约,保持几年和平状态,使得对方麻痹大意放松警惕。而就在这个时候,在所有战略要地部署好装有原子弹的火箭,最后同时发射,使对方遭到致命破坏,不留任何反击的余地。这时便同另外的那个世界大国签订友好条约,准备再一次突然袭击。不用说,这种计划就像是白日做梦,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此外,除了在赤道一带和北极周围的争夺地区之外,并没有发生过战事,也从来没有侵犯过敌国领土。这说明了为什么它们之间有些国界是随意划定的。例如,欧亚国完全可以轻易地征服英伦三岛,后者在地理上是欧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大洋国也可以把它的疆界推到莱茵河,甚至到维斯瓦河。但是这就违反了文化统一的原则,尽管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各方面还是会遵循这一原则。如果大洋国要征服原来一度称为法兰西和德意志的地方,这就需要或者消灭其全部居民,或者同化大约为数一亿、就技术发展来说大致与大洋国同等水平的人民。而实际要做到这一点,难度是非常大的。三大超级国家的问

  题都是一样的。从它们的结构来说,绝不能与外国人有任何来往,除非是同战俘或有色人种奴隶进行有限的来往。它们即使对当前的正式盟国也总是极不信任。除了战俘以外,大洋国普通公民从来没有见到过欧亚国或东亚国的一个公民,而且也不允许他掌握外语。如果准许他接触外国人,那么他就会发现他们都一样是人,发现以往他所得到的关于他们的知识都是谎言。他所生活的封闭世界就会被打破,他赖以维持自己斗志的种种恐惧、仇恨和偏执就会烟消云散。各方都从中认识到,无论波斯、埃及、爪哇、锡兰多么频繁地变换主人,在主要的一些边界上,除了炸弹以外是不能再有任何东西可以穿越的。

  在这里面有一个从没被人提到过的事实,但是大家却都是默认的,并且所采取的一切行动都是根据它,那就是:三个超级国家的生活基本上相同。大洋国实行的哲学叫英社原则,欧亚国叫新布尔什维主义,东亚国叫的是个中文名字,一般译为“崇死”。大洋国的公民不能知道其他两国的哲学信条,但是却受到憎恨的教育,把它们看做是对道德和常识的野蛮践踏。实际上很难把这三种哲学区分开来,它们所拥护的社会制度也根本区别不开。像金字塔式的结构到处都是,同样地对一个半神领袖的崇拜,同样地靠战争维持和为战争服务的经济。因此,三个超级国家根本无法征服彼此,而且即使征服了,也没有什么好处。

  相反,只要它们继续冲突,就等于是在相互支撑,就像三捆堆在一起的秫秸一样。而且总是那样,对于政治方面,它们相互之间是知道但又是不知道。它们一生的目的就是要征服世界,但同时它们也明白,战争一旦有了胜利就算是结束了。同时,由于没有被征服的危险,就有可能看不清现实,这是英社原则和它的敌对思想体系的特点。这里有必要再说一遍上面所说过的话,只要战争持续不断,就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性质。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乔治·奥威尔作品集
巴黎伦敦落魄记1984一九八四动物庄园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乔治·奥威尔短篇作品上来透口气动物农场动物庄园·1984缅甸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