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名著 >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2章 自闭症神童(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作者:奥利佛·萨克斯

第22章 自闭症神童(1)

  1862年5月19日,费耶特维尔《观察家报》刊登了一封不同寻常的信,这封信是由该报驻坎普·曼格姆的记者朗格·格拉布斯提供的:

  黑人盲童汤姆常为人们演奏,许多人都慕名而来,演出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汤姆的确是个奇迹……除了眼瞎之外,他与其他13岁黑人小孩没什么两样。他资质驽钝,却精通音律、语言以及模仿,记忆力也非同一般。然而,汤姆从未接受过任何音乐方面的教育或是正规培训。他听别人演奏学会了弹琴,听别人唱歌学会了曲调,能把只看过一遍的曲子弹得像大师一样精彩……汤姆可以同时演奏三首不同的曲子,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他左手弹《水手的角笛》,右手弹《扬基歌》,嘴里唱着《南部同盟军军歌》,他还能把手翻过来背对钢琴演奏。汤姆弹奏过许多自己创作的曲目--其中一首名叫“马纳萨斯的战役”,真可谓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其音乐天赋可见一斑……这可怜的盲童并非因人类本性而遭殃;他按大自然的旨意行事却并不自知,他的大脑就像是一只空盒子,里面堆满了大自然储存的宝藏,随时可以将它们召唤出来。

  我们从法国内科医生爱德华·塞甘和他的继承人达罗尔德·特雷费特那里了解了更多有关盲童汤姆的信息。爱德华·塞甘医生在他1866年写的《弱智与生理治疗》中详细描述了许多后来被人们称做“白痴天才”的案例;达罗尔德·特雷费特也于1989年出版了《异常人:认识“白痴天才”》一书。汤姆生来便双目失明,是家里的第十四个孩子,作为黑奴的儿子,汤姆很小就被卖到了白求恩上校家。在书中特雷费特写到汤姆从小“就对各种声音很感兴趣--雨滴拍打屋檐的声音,谷物剥壳的声音,但最让他着迷的还是音乐声,每当上校的女儿们练习奏鸣曲的时候,汤姆都会在一旁听得如痴如醉”。

  爱德华医生在他的书中说:“汤姆直到五六岁才学会说话和走路,在这之前只有他对音乐永无止境、如饥似渴的热爱显得非同寻常。在汤姆4岁的时候,他总是独自趴在角落里,垂头丧气、没精打采,然而一旦被抱到钢琴前,他便能弹奏出天籁般的曲子。他的小手已经能控制琴键了,但凡听过一遍的曲子他也都能铭记于心。”汤姆6岁时便能独立地即兴创作,“盲童天才”顿时声名大噪。7岁时汤姆举办了首次音乐会。并于8岁那年赚到了10万美元。11岁那年汤姆到白宫为布坎南总统演奏,一些音乐家认为他是在戏弄总统,便要求测试他的记忆力。第二天,他们演奏了两首刚写好的曲子,一首13页,另一首有20页之长。汤姆在听过一次后便完美地再现了这两首曲子,不费吹灰之力。

  爱德华医生在描述汤姆聆听新曲目时加入了其神情、姿态、动作等细节的描写,十分引人入胜:

  光是看(他)的表情就知道汤姆有多么自得其乐了,他常笑得直不起腰来,要么不停搓手,要么朝一边摆动身体,偶尔还会傻笑。新曲子一响,汤姆就会摆出许多滑稽的造型,他一腿伸直,另一只脚尖慢慢踮起、旋转……不停旋转……偶尔还会加上一些手的动作。

  中了魔法的孩子

  汤姆常被人看做白痴或弱智,但他那些举动和表现其实都是自闭症的症状--然而这一医学术语在19世纪60年代并不存在,直到20世纪40年代这种病症才被人们发现。

  显然,自闭症一直存在,影响着各个时期、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在大众眼里,自闭症是新奇的,有时又让人迷惑不解,甚至使人感到古怪可怕(自闭症应该是许多神秘人物出现的主要原因--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低能儿、像是中了魔法的小孩)。20世纪40年代,巴尔的摩的利奥·坎内和维也纳的汉斯·亚斯伯格几乎同时给该病症进行了医学定义,并都把这一病症命名为“自闭症”。

  坎内和亚斯伯格的描述在许多方面都惊人地相似--这是历史同步性的又一很好例证。两人都强调“孤独感”,即精神上的孤独感是自闭症最典型的症状;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把这一病症命名为自闭症。坎内认为这种孤独感“随时都可能使小孩屏蔽掉外界传递给他的信息”。然而,这种屏蔽只涉及人,自闭症患者对于事物的享受和常人没有任何差别。根据坎内的描述,“简单性重复”是自闭症的另一规定性特征,这通常是指重复或模式化的行为和声音,简单来说就是刻板模式;这些精确的程序应用最后表现为奇特的、对于有限事物的极度关注,即高度集中的、强烈的痴迷。坎内和亚斯伯格认为只有自闭症患者才会对事物表现出如此的痴迷,也只有他们才能进行这样精确的程序应用,而这些通常都发生在5岁之前。亚斯伯格还指出了自闭症许多其他惊人的特征:

  自闭症患者从不敢看别人的眼睛……他们目光游离,看人看事都只是轻瞥一眼……他们很少有面部表情或动作……连说话都不同于常人,刻板生硬……年幼的自闭症??者常脱离环境,总是我行我素。

  这些异常的天才通常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他们的天赋,并且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他们中大约10%是自闭症患者(还有较少的一部分是弱智--其实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既自闭又有智力障碍)。比盲童汤姆早一个世纪出现的还有被称做“弱智低能儿”的戈特弗里德·曼德。

  1768年戈特弗里德出生于瑞士首都伯尔尼,他从小就在绘画上显示出非凡的才能。A. F. 弗雷德戈德在他1908年出版的经典著作《研究智力缺陷的教科书》中提到,戈特弗里德“画猫独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因此他被人们称为画猫的拉斐尔”。戈特弗里德不光画猫,鹿、兔子、熊和成群结队的小孩子都是他描绘的对象。戈特弗里德很快便在欧洲声名鹊起,连乔治四世都买过他的一幅画。

  18世纪,精于心算的天才杰迪代亚·巴克斯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杰迪代亚只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当被问到如果给马的第一个脚趾钉蹄铁要1法寻,剩下的脚趾逐个翻番,那么给一匹有140个脚趾的马钉蹄铁要花多少钱时,他很快给出答案(几乎是完全正确的)725 958 096 074 907 868 531 656 993 638 851 106英镑2先令8便士。当被要求把这个数字平方(即2的139次平方),他又(在两个半月之后)给出了一个78位数的答案。尽管巴克斯顿的计算过程常要花好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但在这期间他可以正常地工作、生活、与人交谈。天才们的心算过程大都是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自动进行的,他们能意识到的只有整个过程结束后得出的那个答案。

  当然,天才儿童并不一定都有智力缺陷或是自闭症患者,我们也知道许多智力正常的心算天才。乔治·帕克·彼得便是其中的一个,他在童年和青年时期都曾在英格兰和苏格兰地区举办过个人秀。彼得能够心算出任何数的对数,并精确到小数点后七八位,并且还可以凭直觉给出任何数字的因子,不管这个数有多大。终其一生,彼得都拥有这项超能力(作为一名工程师,这使他的职业生涯受益匪浅),他还经常向人们阐释他计算的过程。然而他的阐释并不成功;他总说这些计算结果“风驰电掣般地”出现在他头脑中,而具体的计算过程就不得而知了。他的儿子智商也很高,虽不能称其为天才,但在心算方面也颇为擅长。

  除此之外,有些弱智天才还有令人瞠目的语言能力,这是人们很难想到的。因此,有的弱智天才刚满两岁便可以朗读书籍和报纸,但却对所读内容一窍不通(因为他们对内容的解码只是发音、语法上的,并未涉及意义层面)。

  几乎所有的白痴天才都有惊人的记忆力。这个领域的专家J.兰登·邓恩医生于1887年提出了“白痴天才”这一术语,他认为“非同寻常的记忆力通常跟逻辑推理上的重大缺陷是密不可分的”。邓恩医生描述了他的一个病人读《罗马帝国的衰落与毁灭》时的情形。当时,这个病人只读了一遍就记住了整本书的内容,但他在背诵的时候跳过了第三页中的一行,这个错误很快被他自己发现并及时纠正了过来。“然而在那之后,”邓恩医生说,“他每次背到这本书的第三页便会跳过那一行,然后再回过头来纠正,就好像这个错误本身也是书的一部分一样。”我曾经在《脑袋里装了两千出歌剧的人》中提到过马丁,这个白痴天才能背诵出格罗夫1954年出版的九卷本《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由于这套书是他爸爸读给他听的,因此马丁在背诵时会不由自主地模仿他爸爸的声音。

  白痴天才们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技能,这些技能经常被邓恩和特雷德戈尔德医生提到,他们俩都在专门为“智力缺陷儿童”提供咨询的机构工作。特雷德戈尔德医生把J. H. 普伦称做“俄尔斯伍德精神病院的天才”。普伦在50多年的时间里制作了许多结构复杂、做工精巧的船和机械模型,还做过一架极其逼真的断头台,差点让护理人员丧了命。特雷德戈尔德还讲了一个有严重智力缺陷的白痴天才,他可以在没有他人说明指导的情况下,把一个复杂的器械--像是手表之类的东西--快速拆卸并拼装起来。最近,大夫们发现白痴天才在肢体表演方面也有很高的天赋,他们能够近乎完美地完成高难度的杂技和体操动作,当然,还是在没有正规训练的前提下。(在20世纪60年代,我也曾在靠医院后部的病房里亲眼见过这样的白痴天才。他被称做是“有智力缺陷的尼任斯基”。)

  早些时候有的医学专家认为白痴天才这种只对一件事精通的情形是由单一心智能力过度发展引起,大多数白痴天才的故事只被人们当做轶闻趣事、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然而心理学家F. W. H. 迈尔斯却并非如此,在他跨世纪的著作《人性》中,迈尔斯试图研究心算天才的计算过程,从而知道他们是如何得出计算结果的。但就像心算天才们自己也不清楚计算过程一样,迈尔斯未能如愿,不过他坚信其间必定包含了下意识的心理活动或计算过程,一旦结束,结果便会自动出现在心算天才的头脑中。他们的计算方法与学校里那种程式化的方法截然不同,古怪奇特而又极具个性,通常每个心算天才都独辟蹊径,计算方法各不相同。迈尔斯最先谈及潜意识或者前意识的认知过程,他还预见到对于白痴天才及其才能的认识将不仅有助于人们认识人的智力和才能,还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即现在通常所说的认知潜意识。

  20世纪40年代,当自闭症首次被详细阐释,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白痴天才都是自闭症患者,而自闭症患者中白痴天才所占的比例--大约是10%--也是智力缺陷的人中白痴天才所占比例的近200倍。另外,人们还发现许多白痴天才都有多项才能--音乐、助记符号、视觉图像、计算等。

  1977年心理学家洛娜·谢尔弗出版了《娜迪亚:自闭症儿童的天才画功》。书中讲到娜迪亚3岁半的时候开始画画,起初她只画马,后来画的题材日益丰富起来,而这在心理学家看来是“不可能发生的”。他们认为娜迪亚的画跟其他小孩的画有本质的区别:她有很强的空间概念,能描画事物的外观和阴影,作画时还会选取不同的角度,这些都是正常的有绘画天分的小孩10岁左右才能达到的。娜迪亚画画时常会尝试不同角度,比较其优劣。普通的小孩刚开始都是胡乱涂鸦,然后学画规则的几何图形,最后才能画结构复杂的物体,而娜迪亚跳过了这些环节,她的画从一开始就结构清晰、细节详尽、栩栩如生。那时人们总认为小孩的绘画技能通常和思维、语言能力同步发展;然而娜迪亚似乎只一味画她看到的物体,并不需要“认识”或“理解”。娜迪亚不仅在绘画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她的绘画方式也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娜迪亚的案例--被作为专题详细记录下来--引起了神经学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注意白痴天才,研究天才和特殊才能的特性。一个多世纪以来,神经学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上,而现在他们则更多地关注天才的内部结构及其大脑的生理基础。在这一点上白痴天才具有独一无二的研究价值,因为他们的才能似乎是生来就有的--纯天然的,完全是生命过程的体现:跟“正常”的天才相比,他们更少地依赖或者受环境和文化影响。

  没有自我的艺术家

  1987年6月,英国一家出版社给我寄来了一个包裹,拆开一看,里面全是画。看了这些画我高兴极了,画里画的全是那些陪我一起长大的伦敦地标式建筑:纪念性建筑有圣保罗大教堂、圣潘克罗斯车站、皇家剧院以及国家历史博物馆;还有一些奇形怪状、远离城镇,但让人觉得熟悉而又温馨的地方,像是伦敦附近邱园的宝塔。这些画描绘得细致入微,但并不机械呆板,相反,它们活力四射、清新自然、鬼斧神工,而又贴近生活。

  包裹里还有出版社给我的一封信:信里说画的作者史蒂芬·威尔特希尔患有自闭症,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非凡的绘画才能。这组画名叫“伦敦ABC”,由26幅画组成,都是史蒂芬在10岁的时候创作的。他8岁的时候就可以用透视法画电梯升降机井了,画功精湛,令人惊叹不已。其中一幅是他自己想象的在伦敦大火中被火焰包围的圣保罗大教堂。史蒂芬不仅仅精于绘画,他简直就是一个神童。信中说他即将展出的60幅画只是他作品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当时他只有13岁。

  史蒂芬的画让我想起了乔斯的画。作为我的病人,我与这位“自闭症艺术家”已相识多年,许多年前我也曾写过他的故事,他拥有画家敏锐的观察力和极高的天赋。尽管乔斯和史蒂芬的个人经历完全不同,他们的画作却惊人地相似,这种难以解释的相似让我开始怀疑“自闭症患者”视角和画作的所谓独特性。然而,尽管乔斯天赋异禀(可能跟史蒂芬没法比,但也是相当出色了),他却不得不在一家州立的精神病医院里虚度光阴;相比之下,史蒂芬就幸运多了。

  几周后我去英格兰看我的家人和朋友,我的哥哥戴维是伦敦西北部的医务工作者,因此我跟他提起了史蒂芬和他的作品。“??蒂芬·威尔特希尔!”他大叫道,十分震惊,“他是我的病人,他从3岁开始就接受我的治疗了。”

w w w. xiao shuotxt. n 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奥利佛·萨克斯作品集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