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1章 千古歌仙美名扬——刘三姐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 作者:王翰 陈锋

第31章 千古歌仙美名扬——刘三姐

  刘三姐,相传是我国唐朝时代的一个著名民间歌手。她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富有正义感。她喜爱唱歌,出口成歌,歌声悦耳动听,深得四乡群众的赞扬。其一生充满传奇故事,至今仍在我国南方数省广为流传。毛泽东盛赞戏剧《刘三姐》。

  1961年1月23日,毛泽东在与何其芳等的谈话中,津津乐道广西“彩调”《刘三姐》中的主人公(刘三姐)反压迫的革命行动。与《刘三姐》相比,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的戏剧冲突不鲜明,毛泽东虽然也爱看,但并没有留下什么评论。

  1.刘三姐小传

  刘三姐,又名刘三妹、刘三娘等,是壮族民间广为传颂的歌仙、歌师、歌祖。关于她的记载,有口头流传的,也有古籍和地方志所记述的,是个传奇式的历史人物。关于刘三姐到底是何朝何代人,尽管历来说法不一,但多数学者认为刘三姐是唐代人。据《宜山县志》载:“刘三姐,唐时下涧村壮女。”《浔州府志》曰:“刘三姐生于唐中宗之神龙元年。”《粤述》记:“唐景隆中,贵县西山有刘三妹者。”

  对于刘三姐是何地人氏,亦说法各异。深深热爱她的壮族同胞,纷纷将她的故土安到自己的家乡。因此,有传刘三姐是宜山下涧人的,又有说她是贵县西山人的,还有说她是平南大容山人的,等等。对于刘三姐的生平,文字记载的也意见不一。据说她生于公元705年(唐神龙元年),幼时即聪明伶俐,能歌善舞。六七岁就能作诗咏歌,周围邻里无不称奇。到十一二岁,刘三姐更是能通经传,出言即歌。其父有心一试女儿的歌才,常常出其不意,随手指一物,要刘三姐成歌。每每此刻,刘三姐总是其父言落,她的歌已出口。她的美貌,她的歌才,她那甜美的嗓音,很快像插上了翅膀,传遍远乡近邻。她创作的许多音律和谐的歌谣,多为托物取喻,寓情于景,绘声绘色。合歌者终日盈门,无一胜者。十五岁,父母违背刘三姐的意愿,将她聘于衣食富足的林家。公元722年(唐开元十年),刘三姐十七岁,为抗拒林家逼婚而与情人张伟望出奔,不知所终。民间传说他们结为美满姻缘,后双双成仙而去。

  刘三姐口头创作的大量山歌,为当时盛行于唐代的七言体。这也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当时,唐诗传播到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带动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繁荣。而刘三姐从小熟读汉书,“能通经传”,了解和掌握了汉诗的创作手法;另一方面,她有很好的创作天赋,在长期的少数民族特有的“对歌”活动中,总结唐诗和壮族民歌的优点,发明了壮族的“突特规律”。此外,由于这些歌都是口头反复吟唱的,比起书面创作来,更具有凝练、简洁、优美等特性。刘三姐是民间的天才诗人和杰出歌手,有“使治田,歌如故,须臾终亩”的美誉。三姐的歌缘何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因为她的创作源泉来自壮族人民祖祖辈辈劳作的泥土和劳作的经验中。有歌为证:

  采茶采到茶花开,

  漫山遍岭一片白。

  蜜蜂忘记回窝去,

  神仙听歌下凡来。

  ——《采茶歌》

  刘三姐这首优美的山歌,将人带到了壮族姑娘采茶的山坡。阳光明媚,云淡风清,茶叶青青,茶花如雪,采茶的姑娘们背着小背篓,一边熟练地、飞快地采摘着茶叶,一边在刘三姐的带领下,愉快地唱着山歌。这快乐动听的山歌此起彼伏,惹得采蜜的蜂儿迟迟不愿回窝,惹得九天神仙纷纷下凡来……

  砍柴莫砍岭上松,

  岭上松树有大用。

  他日松树拔地起,

  敢挡东南西北风。

  ——《砍柴过岭又过坡》

  山歌不唱忧愁多,

  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要生锈,

  胸膛不挺背要驼。

  ——《山歌不唱忧愁多》

  这两首山歌充分表现了刘三姐热爱劳动、热爱真理的美好情怀,亦说明刘三姐善于从普通的现象中认识质朴的生活真理。她的山歌千百年来之所以得到继承和发扬,除了她咏唱山歌的口头化、大众化这些特点外,其艺术性和思想性也是受到人们喜爱和得以传播的原因之一。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进步,刘三姐的形象在民间越来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无论是她同统治阶级作斗争的事迹,还是她与情人的凄美爱情,都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据传有四位饱学秀才,不服刘三姐一个村野丫头的歌仙之称,便前来找刘三姐对歌。这一天,四个人相约一起,用大船载着满满的两船歌书,溯江而上。个个摇头晃脑,发誓不打败刘三姐不还乡。泊船江边,四秀才准备登岸,便向江边一位浣衣姑娘问路,却不知此女便是他们要寻找的刘三姐。三姐得知他们来意,一边濯衣,一边随口唱来:

  江边洗衣刘三妹,

  你的山歌唱得来。

  自古山歌心中出,

  哪有船装水载来?

  四秀才被刘三姐问得语塞,一时又想不出应对的句子,待要翻书,书还捆在箱子里,四个人在船上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为了掩盖心虚,只好一个劲地摇着书生扇。刘三姐问得四人分别姓陶、李、罗、石后,不待四秀才有喘息之机,又唱一曲:

  姓陶不见桃花发,

  姓李不见李花开,

  姓罗不见锣鼓响,

  姓石不见石铺街。

  三姐借用他们的姓氏,一方面讽刺了四位秀才满腹经纶却无所作为,只会趾高气扬、作威作福;另一方面也展露了刘三姐即兴创作的天才和丰富的想像力。三姐接着再唱:

  风吹桃树桃花谢,

  雨打李树李花落,

  棒敲烂锣锣更破,

  花谢锣破怎唱歌。

  刘三姐对四位代表封建社会剥削阶级的秀才,讽刺、鞭挞得入木三分,令四秀才羞惭难当,无言以对,最后只好将船上的歌书尽倾江底,灰溜溜地打道回府。

  刘三姐的山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表现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纯洁爱情为主题的。这些感情真挚、热情奔放的情歌,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如这首《相思曲》:

  妹相思,

  不作风流待几时,

  只见风吹花落地,

  不见风吹花上枝。

  刘三姐怀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大胆地向心爱的人一吐自己的心曲。此歌热烈真挚,由于应用了比兴手法,又使它显得含蓄委婉。它向人们唱出了一副美好的情景:在春日的花树下,一位少女怀着对心上人的思恋之情,看着一片片鲜花在风中飘落,就像自己的相思,因人为的阻隔,虽两情相悦,却不能长相厮守,叹息中又有着强烈的抗争精神。

  宜山传说,刘三姐的心上人,是一位卖柴郎,名叫阿牛,也是一位出色的歌手。他和刘三姐在歌圩上相识、相爱,两人志同道合,常常一块劳作,一块唱歌,并互赠爱情信物,盟誓此情永生不变。当地的大财主莫怀仁对三姐早已垂涎三尺,听说阿牛与三姐相爱,气急败坏地要置他们于死地。不久,黑心肠的莫怀仁就指使走狗以伤风败俗的罪名将刘三姐和阿牛绑了,下令将他们扔到河里喂鱼。阿牛当即被恶浪吞没,不见踪影。三姐眼见爱人遇害,心痛欲绝,顿时生念全无。这时,一块木板随水漂到三姐的身边,快昏迷的刘三姐猛然清醒,一把抓住木板,后随木板漂流到下游的柳州,被一位渔翁救起。从此,三姐更加坚定地同莫怀仁之流作斗争。同时,她以歌声来寄托对阿牛的深情怀念:

  入山忽见藤缠树,

  出山又见树缠藤,

  树死藤生缠到死,

  树生藤死死亦缠。

  这首名为《藤缠树》的山歌是刘三姐和情郎忠贞不移的爱情象征。我们透过歌声彷佛看到:在打鱼的河上,在砍柴的山坡,在浣衣的江边,在采茶的茶园……哪里有刘三姐劳动的身影,哪里就飘荡着刘三姐的歌声。

  据传说,刘三姐留下的山歌,已溶进壮乡山中每一片绿叶,河中每一滴流水,渗进每一寸泥土。哪怕是天空路过的飞鸟,也会唱几句山歌。可见,刘三姐和她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山歌在壮族地区是多么源远流长、深入人心。这些山歌,多是通过歌圩,传唱至今。

  刘三姐的故事,也和其他优秀的民间口头创作一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丰富起来的。从简单到丰富,又从单纯的浪漫主义到积极的现实主义。一代一代,壮族儿女将自己从劳动中获得的体验,将与封建地主阶级所作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历史,融入到故事中,融入到歌声中。正是人民群众的不断创作,形成了今天刘三姐这位丰满的人物形象。广大的壮族劳动妇女,更是将她视为学习的好榜样。《浔州府志》记载:“观听者男妇不啻数百,环睹重重。”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八中记录道:“三妹今成歌仙,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瑶、壮人、山子等类,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至数筐。”这段话极其生动地说明广大壮族人民对刘三姐的崇尚。有民歌为证:

  刘三姐,

  我请你来坐上堂,

  一保我歌不留落,

  二保我歌唱过郎。

  不仅如此,壮族人民还封她为壮族“歌圩”的创始人和领导,推崇她为“歌圩”领袖。人们为了纪念她,在许多地方如柳州、贵县、雒容等地都立有她的庙宇;宜山、贵县、扶绥、桂林等地还有以她的传说取名的各种人文景观。随着各族人民文化的广泛交流、传播,刘三姐的名字和她的山歌已为全国人民甚至国际友人所喜爱。

  山清水秀的广西壮乡,世代生活着能歌善舞的壮族和其他各族儿女。人们可谓是出口能歌,举手能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善以歌代言。特别是未婚的青年男女,面对自己心爱的人,常常是越是情深,越是语拙,便以唱山歌来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因此,各地形成了时间不一、场面不等的大小歌圩。但以每年农历三月三最为盛大,最为壮观。在这一天,人们张灯结彩,鼓乐齐鸣、彩棚满圩、歌台高搭;男女青年成群结队,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但不管是大型歌圩,还是小型歌会,歌手们常常借助山歌的形式,现编现唱歌词,临场发挥。这种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的山歌形式,也是山歌常唱常新、恒久不衰的奥秘。

  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1959年,广西柳州地区文艺工作者创作、演出了彩调《刘三姐》。1960年4月,广西又举行了《刘三姐》汇演大会,演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会后,广西文艺工作者又把彩调《刘三姐》改编成歌剧《刘三姐》。此剧在北京中南海演出时,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在全国十三个省市巡回演出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同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摄制的电影《刘三姐》在全国各地上映后,刘三姐美丽聪慧、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精神,同地主阶级进行巧妙而不屈斗争的故事更是随着她那优美婉转的山歌传遍大江南北。而最近,一部更加完善、更加全面地表现刘三姐的20集音乐电视连续剧《刘三姐》正在广西桂北——宜州的秀丽山水中加紧拍摄。因为在关于刘三姐为何地人氏的传说中,说她是宜州人氏的传说是最多的。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地。据广西有关人士多方考证,认为刘三姐是宜州人是较为可信的。这个结论也被许多研究壮族文学的学者最终认同。这部集民族歌舞、感人情节、浓郁生活气息于一体的电视剧不久将与广大观众见面。我们相信,在新世纪不久的将来,一个传统又富有时代感的刘三姐将站在我们面前。

  2.作者点评

  一千多年过去了,刘三姐——这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她的故事,她的歌儿,仍在老老少少的口中流传,盘旋在山山水水之间。她用甜美的歌声来表达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并用歌声作为武器与封建统治阶级作斗争。刘三姐这个民间故事,不仅流传于壮族民间,在其他民族如瑶族、侗族、畲族中也有流传,甚至远在福建也有关于刘三姐的传说。从流传地域的广度来看,刘三姐的传说故事是中国古代各民族长期文化交流的结果。她是南方少数民族共同崇拜的歌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化身。虽然喜爱唱山歌的刘三姐已经作古,但她那富有正义感的朴实山歌将万古流传,她永远活在广大中国人民心中。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王翰 陈锋作品集
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