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官场达人张之洞》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9章 独撑败局,坚守唯美 (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官场达人张之洞》 作者:梁纪锋

第49章 独撑败局,坚守唯美 (1)

  北洋水师覆灭

  威海刘公岛是北洋水师的根据地。

  光绪十四年(1888年)冬月十五日,水洋水师在威海刘公岛成立。成立之初,北洋水师的装备和战斗力排在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经过李鸿章多年的经营,水洋水师已拥有50余艘各类军舰。

  这次日军进攻威海,就是要歼灭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是中国最强大的海军部队,只要歼灭了它,日军在中国将畅通无阻,所到之处将如入无人之境。

  后来的事实证明,日军的如意算盘打对了。

  且说丁汝昌退回威海后,被革职留任。在威海防务上,丁汝昌对清军陆军的作战能力表示担心,他建议炸毁陆路海岸炮台。

  不料,这又成了他“通敌误国”的罪证,朝廷下令将他交刑部治罪。后来在李鸿章的极力申辩下,朝廷才同意在战事结束后,再将他解送刑部。丁汝昌当时所处的环境虽十分艰难,但他力图振作,积极备战。

  腊月二十五日,日军水陆军在山东荣成登陆,并决定由陆军抄袭威海大后方。

  第二天,朝廷命丁汝昌率领舰队夜间突袭日军舰艇,可丁汝昌在这时犹豫了:定远号要是被日军捕获了,反被日军用来打我北洋水师该怎么办?想到此,他没有执行朝廷的命令,而战机也就此消逝。

  大年三十,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给丁汝昌送了一封劝降书,丁汝昌不为所动,他决心死战到底,并把劝降书上交李鸿章,以表明心迹。就在这一天,日军兵分南北两路进攻威海。战争就此打响,此战史称“威海卫海战”。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初五,北路日军夹攻南岸炮台。丁汝昌率靖远号等5舰在海上支援南岸炮台。但因众寡悬殊,南岸炮台失守。

  正月初七,日军又攻击北岸炮台,丁汝昌率敢死队登北岸破毁炮台。但为时已晚,北岸炮台很快失守!南北炮台相继失守,坐困于威海港刘公岛的北洋舰队,便陷于日军海陆包围之中。

  丁汝昌被困于孤岛之上后,立即请求山东巡抚李秉衡和朝廷派兵救援,但李秉衡和朝廷都未能及时派兵。此后,日本水陆两军合兵一处,利用已占领的陆路炮台,连日攻击北洋水师舰队。

  正月十一日,日本鱼雷艇夜间偷袭定远号,定远遭受重创,丁汝昌便移督镇远号。然而,他的部下王平却率11艘鱼雷艇队集体逃亡,刘公岛的形势进一步恶化。

  正月十五日,日军水陆两军同时向威海港内猛烈开火,定远号再受重创。第二天,代替丁汝昌执掌定远号的右翼总兵刘步蟾下令炸毁定远号,以免资敌。定远号沉没后,刘步蟾也自杀殉国。与此同时,丁汝昌的镇远号也严重损毁,于是他便移登靖远号迎战,不料靖远又惨中日军陆路炮弹。情急之下,丁汝昌欲与靖远共存亡,却被部下誓死救上了小船。  

  正月十七日,丁汝昌见李秉衡和朝廷援军还迟迟不到,便绝望地一声悲叹:“北洋舰队已被国家抛弃了!我也不想活了,我没有活路了!”当天晚上,他服毒自杀!

  丁汝昌自杀第二天,他的部下威海营务处候选道牛昶炳在日军的怂恿下,盗用他的名义,同日军签订了卖国求荣的《威海降约》。

  正月二十三日,日军大摇大摆地开进威海港,清政府和李鸿章花费上千万两白银,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舰队,至此全军覆灭!

  因为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中国大败,朝廷便裁撤了海军衙门。海军衙门从组建到结束,只持续了十年时间。

  败因何在

  看到这里,相信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北洋水师不是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吗?怎么连小日本的水师舰队都干不过呢?

  综合分析一下,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北洋水师平时在战术训练上不够重视,在战略布局上不够科学,在战舰操作上不够精练。这些方面,日军都强过北洋水师,北洋水师必败无疑。

  第二,日本自从光绪十三年(1887年)制定《征讨清国策》后,就疯狂地扩张海军装备。截至中日开战之前,日本水师的整体实力就已经超过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的“世界第六,亚洲第一”已成为历史。

  第三,北洋水师组建之后,没有再添置任何军舰,而军舰是不断更新换代的,七年的时间足以让日本迎头赶上。

  北洋水师为什么没有添置军舰呢?原因在于慈禧和翁同龢。

  慈禧的原因,前面作过交代:她为了修建颐和园,一共挪用了600万海军经费。整个北洋水师舰队造价是一千万两银,她挪用了那么多钱,北洋水师哪有能力更新军舰啊?

  如此说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慈禧是罪魁祸首。

  海军经费都被慈禧挪用了,李鸿章只好奏请朝廷拨款。因为日本水师舰队的突然猛进,也让他感到了一丝后怕,早在1891年,他就争取到了朝廷的500万拨款。

  可是,这笔款子被户部尚书翁同龢死死地卡住了。《中国海军大事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四月(1891年),户部决定将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暂停两年,所有银子解部充饷。”也就是说,李鸿章奏请的那500万拨款,被户部尚书翁同龢克扣下来充饷了,而他更新军舰的计划也被翁同龢推迟了两年。

  后来,李鸿章再三力奏朝廷拨款,可翁同龢又从中作梗,他是死活不给钱,就连光绪皇帝也拿他没办法。最终,北洋水师一直没能更新或添置军舰,直到中日战争爆发。

  翁、李之仇

  翁同龢为什么要这么干呢?因为他和李鸿章是死敌。翁同龢和李鸿章的仇恨由来已久。这要追溯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弃城逃跑被参劾的那件事。

  本书前面提到参劾翁同书的人是曾国藩,其实代替曾国藩撰写奏折的人却是李鸿章。李鸿章的这道奏折写得非常给力,既锋芒内敛,又暗藏杀机,难怪朝廷要判翁同书死刑。

  因为这道奏折,李鸿章得罪了翁家,也与翁同龢结下了怨仇。以后,只要抓到了李鸿章的把柄,或者看他不顺眼,翁同龢都要借机参他一本,两个人的成见和矛盾越来越深。

  翁同龢对待李鸿章,比对待张之洞还要狠!他反感打压张之洞,但他和张之洞之间没有深仇大恨。他扣钱打压李鸿章,却是要把李鸿章往死里整。

  《蜷庐随笔》中记载了翁同龢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正好借此机会让他(李鸿章)到战场上试试,看他到底怎么样,将来就会有整顿他的余地了。”由此可见,翁同龢早就算计好了李鸿章,他是想让李鸿章垮台。在他看来,克扣海军经费,就搞垮了北洋水师,搞垮了北洋水师,就搞垮了李鸿章。

  他这个老糊涂在干这件事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搞垮了北洋水师和李鸿章,是不是就等于搞垮了大清国呢?颇具讽刺意义的是,他还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光绪皇帝也告诫翁同龢:“朕知道当年因李鸿章弹劾令兄翁同书一事,你们结下宿怨。但你们都是朝廷的股肱之臣,总要和衷共济才好,千万不可因私而废公。”这句话虽然出自文艺作品,却源自真实的历史事件。

  然而,翁同龢没有遵听光绪皇帝的告诫。他竟然把自己和李鸿章的私仇凌驾在国家利益之上。作为军机大臣,他没以大局为重,却处处为难李鸿章,甚至借日本人之手来报复一己之恨,结果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中国大败,实在是罪不容诛!

  慈禧和翁同龢这对黄金搭档,一个挪用海军经费,一个克扣海军经费,他们一上一下配合得天衣无缝,北洋水师安能不灭?

  北洋水师覆灭还有一个原因:山东巡抚李秉衡和朝廷调遣援军不力,援军行动迟缓,水陆两军配合失调,从而导致北洋水师陷入日军包围之中,覆灭已成定局。而朝廷调遣援军不力,援军行动迟缓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铁路,否则北洋水师的下场也不至于如此惨烈。

  没有铁路的结果,再次敲打着清王朝统治者的心灵。他们也许很后悔,也许想到了张之洞,但一切都于事无补。

  李鸿章再陷“卖国门”

  北洋水师覆灭,也为日本侵略中国增添了更大的筹码。他们认为谈判时机已到,便点名李鸿章为中方的全权代表。因为他们深知李鸿章的对外主张和谈判特点,而且在谈判这方面,李鸿章是中国的一把手。

  至于谈判地点,日本先是定于旅顺,后来又改为日本马关。总之,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打败仗的清政府只有卑服的份儿。

  但张之洞坚决反对议和,他再三致电李鸿章:“议和不过是为了换取目前暂时安宁,其实目前并不安宁,这种深以为辱的谈判,还是不要谈!”然而,他的主张被李鸿章驳了回来。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同日本签订了他有生以来最丧权、最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殖民地;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日本通商口岸;同意日军继续占领威海、刘公岛要塞。

  这份条约签订后,朝野震惊,举国悲痛,全国臣民高喊拒绝,齐声痛骂李鸿章是卖国贼,并纷纷要求朝廷处死他!李鸿章再次陷入“卖国门”。

  李鸿章怎评说

  李鸿章究竟是不是卖国贼,这个争议一直持续到今天。今天,历史仍然没有给他一个完整而客观的评价。对于李鸿章,我也不好评价,但有几个问题,我要说明一下:

  第一,中国战败和北洋水师覆灭的责任,不完全在他。他负有管理不善、训练无方、指挥无能的领导责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清朝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和大臣之间的相互算计,比如慈禧挪用海军经费,翁同龢公报私仇克扣海军经费等。

  李鸿章早就意识到了日本水师舰队赶超中国的危害性,并致力于海防建设与发展,但由于慈禧和翁同龢的阻碍,中国海防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因此,板子不能打在他一个人身上。

  第二,李鸿章正是意识到了日本海军装备和战斗力已经超出了中国,他才妥协求和,妥协求和是为了避免战争,避免战争为了保存实力,保存实力是为了徐图自强。从这一点上来说,妥协求和不能和卖国求荣画等号。而徐图自强这一战略思想,是李鸿章的一生的执政思想,虽然颇具争议,但也用心良苦。

  第三,李鸿章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是代表清政府签字,其实清政府每一次同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都是他代表签字的,这见怪不怪。这次中日谈判之前,清政府已然答应了日本提出的条件。如果说他是卖国贼,那么他就是清政府的替罪羊。

  当然,在这次谈判中,他也犯了严重的个人错误,那就是他没有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而导致宝岛台湾被日本侵占长达50年之久。

  从这一点上来说,他的行为确实很卖国。但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既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也要进行一下角色互换。

  假如李鸿章像张之洞那样立场坚定,据理力争,《马关条约》也许不会签订,但日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肯定会接着打,以中国当时的军事实力,肯定会接着败。败了之后再谈判,谈判的结果会怎样?不得而知。

  假如谈判代表换成了翁同龢和李鸿藻那样的主战派,他们也会坚定立场,据理力争,但《马关条约》未必会改写,中日战争未必会停止,结果会怎样?也不得而知。

  假如谈判代表换作兄弟你,结果会怎样?还是不得而知。

  因此,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李鸿章面临的抉择,其实是很艰难的,他在签订条约的时候,考虑过生前事和身后名,但他必须作出选择。

  我不是替李鸿章辩解什么,我只是强调: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结合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可以批评,可以警戒,但无须苛求,也无须谩骂。因为你苛求和谩骂很没用,一切已然发生。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梁纪锋作品集
官场达人张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