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2章 半生颠沛一代词宗(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 作者:陈锋 王翰

第52章 半生颠沛一代词宗(2)

  李清照大病稍愈后,感到当时金人继续南侵,形势非常危急。她时刻牢记明诚的遗愿,决定要将这些宝贵的金石、字画、书籍保管好。赵明诚有个妹夫任兵部侍郎,当时正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护卫隆裕太后,就决定派两个可靠的人先行押送行李和金石书画等物去投靠妹夫,但洪州也非安全之地。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攻陷洪州,这批宝贵的金石书画在兵荒马乱中几乎完全散失,只剩下很少几件东西。

  洪州陷落后,李清照知道去江西已不可能。不久,金兵又挥师向东,建康沦陷。李清照便从建康逃往杭州,不久又到台州去投靠自己的弟弟李远。她拖着病体,又踏上逃亡的苦难历程。

  这时,有一件事情对李清照沉重的心理无异于雪上加霜。竟有人造谣说李清照以“玉壶颁金”,并有人向朝廷告密,欲置她于死地。其实事情的原委是当初赵明诚病危时,有个张飞卿的学士带了一只玉壶来看望他,后来他又带走了。李清照家没有了那只玉壶,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便捏造生非。李清照为了表示自己忠于朝廷,便愿意将家里所有铜器等物献给朝廷。

  当时金人追击,南宋高宗赵构如丧家之犬,只顾逃命,从杭州赴浙东至明州(今宁波市)入海,经定海到台州(今临海县)港口,进驻章安镇。不久,又奔往温州。李清照则带着那批铜器从陆路追赶宋高宗,一路备受艰辛,到章安时才算赶上。但当她到越州(今绍兴)时,赵构又跑到了宁波。李清照没有能追赶上皇帝,也不敢把这些金石字画放在家里,于是便同书籍一起寄在剡县(今嵊县西南),后来这些东西全被官军取去。

  屋漏偏遭连夜雨。李清照手中所存文物几经祸劫,已所剩无几。那几筐经常带在身边的书画砚墨,在会稽也被人偷去一部分。李清照痛苦得都不想活下去了,于是允诺重赏要赎回那些字画,但最终只赎回了十八轴字画。赵明诚和李清照一生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

  从建炎三年(1129年)秋到绍兴元年(1311年),她辗转回到杭州,历尽千难万险,行程几千里,对于出身贵族家庭、体弱多病、孤苦伶丁的弱女子来说,是一次多么艰难的磨练!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正月,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正式建立起南宋的统治政权,控制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李清照此时也来到临安定居。就在这一年,新的不幸和打击又悄悄降临。

  丧夫、离乱和疾病,不断地折磨着李清照,使她的处境凄惨,精神痛苦。这时,有个叫张汝舟的势利小人,频频向李清照献殷勤。在孤苦无援之中,李清照没能识别张汝舟的卑劣用心,终于被骗成婚。其实,张汝舟所图的是李清照手中的贵重文物。一旦他的目的达到,便露出丑恶狰狞的嘴脸,对李清照肆意凌辱,甚至拳脚相加。李清照忍无可忍,宁愿自己坐牢也要去告发他。因为按照宋朝的法律,妻告夫,即使情况属实,妻子也要被判刑两年。终于,她与张汝舟离婚了。幸亏得到朝廷翰林大学士綦崇礼的帮助,李清照总算只坐了九天牢就被释放。

  再婚的时间不到一百天,但李清照的精神和肉体都受尽折磨。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九十月间,当北方金兵又欲渡江南下时,李清照又避难到金华,直到绍兴五年五月以后才回临安。李清照从此定居下来。李清照晚年无子无女,无依无靠,在凄苦中渡过了她最后的二十来年余生。

  【作者点评】

  对于词的欣赏,毛泽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曾说过自己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这是非常真实而确切的表述。偏于豪放,是主流,他对苏轼、张元千、岳飞、陆游、辛弃疾诸家的诗词广涉博览。1975年4月,董必武逝世,毛泽东十分悲痛,终日不食,沉默不语,整整放了一整天张元千的《贺新郎》词的录音,时而躺下听,时而用手击拍,还把原词“更南浦,送君去”改为“君且去,休回顾”!以寄哀思,以悼亡友。这只是他对豪放派词家深情的一例。毛泽东同时又不废婉约,对柳永、李清照的词,都很喜欢。毛泽东尤其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词,在“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文旁留下点点圈圈的手迹。

  李清照是旷世奇才,女中英杰。她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里都有很高的造诣。她不仅以出色的词章奠定了自己在中国词史上的崇高地位,而且她的诗歌、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她在书画、音乐声律等方面,也都有突出的建树。与她同时的王灼,在贬斥她时,也不得不承认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文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可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明代杨慎说她:“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观)、黄九(庭坚)争雄,不拙雄于闺阁也。”清代李调元说:易安“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吴文英)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周邦彦)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当时文人把宋词分为婉约与豪放两个流派,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称首”。李清照的婉约派宗师地位,得到后人的公认。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词,她的词着重抒发个人感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动乱多艰的现实,因而独树一帜,蜚声词坛。“靖康之难”以前,她的词主要写闺情相思,显得清新婉丽,风韵优美。“靖康之难”后,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后期的词主要写故土之思、家国之恨和生死离别的身世感慨,显得低回流转,凄苦深沉。她的词非常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开头,作者用了七对叠字,音节整齐、严格,委婉含蓄而又淋漓酣畅地表现出了作者那种孤独、寂寞、空虚、悲凉、忧愤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和心理状态。那旧识大雁、满地黄花,还有细雨中的梧桐,都勾起作者对自己的身世和命运的悲叹,也勾起对故国怀恋和不幸时代的呼唤。寥寥九十七个字,李清照却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亡国之恨、毁家之痛、居孀之悲、流离之苦和盘道出,把这个千般愁、万种泪编织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哀婉凄凉的意境,同时又蕴合着深沉、挚切的爱国之情。

  李清照以词名世,其诗名被词名所掩,实际上她的诗也写得很出色。而且题材更加泛广。如李清照在《浯溪中兴颂》和至张耒诗中,表示了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又如给赵明诚父亲赵挺之诗句“炙心可热心可寒”,表达了对官场冷酷的愤懑。又如“少陵也是可怜人,更待明年试春草”等,跳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生活的狭窄天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朱熹曾赞扬她说:“岂非寻常妇人所能!”

  李清照后期的诗作更多地充满爱国主义热情,表达对国家民族危亡的关切。李清照在建炎三年(公元1128年)到达建康时,看到宋高宗在敌人面前节节败退,最后退至临安,企图偏安于江南,不仅毫无收复失地,北定中原之志,而且无耻地向金人求和。李清照对此非常气愤,用诗歌来讽刺赵构:“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表达了她多么希望能有人像王导辅佐晋元帝那样来辅佐南宋王朝,更希望能出现东晋时的刘琨这样的坚持抗敌的英雄人物。

  五绝《乌江》更是李清照传颂千古的名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前两句可谓笔力千钧,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这简练的十个字反映了李清照的思想性格和人生观。她个性倔强,嫉恶如仇,热爱祖国和人民,有远大抱负,想作一番对祖国和人民有益的事业。她赞赏项羽的英雄气慨:有骨气,不愿忍辱偷生,对不起江东父老。当初,他带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征,连年打胜仗,而想不到最后全军覆没。怎样好向江东父老交代呢?他想唯有一死报之。相形之下,赵构苟且偷生,向金人摇尾乞怜,置老百姓死活于不顾,与项羽相形见绌。这首仅20字的小诗,名为咏史,赞扬顶羽,实际上影射宋高宗赵构,鞭挞他的丑恶嘴脸。

  李清照还写过一首《咏史》的五绝诗,托古讽今,将矛头指向金人卵翼下的张邦昌、刘豫傀儡政权和依附于他们丧失民族气节的士大夫。

  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五月,金人应伪齐刘豫之请,大举南侵。赵构一面下令边将不得侵犯齐界,一面以佥书枢密院使韩肖胄为正使,工部尚书胡松年为副使赴金求和。李清照闻讯,洒血投书,各上韩、胡二公右、律诗一章,陈述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主张,表达自己对沦陷区老百姓的深切关怀,并对二人大加鼓励。她还在诗中忠告二人,此行非同小可,肩负着南北两岸老百姓的重托。“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闾阎粮疽嗪沃,沥血投书干记室”。她在诗中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杯土”。

  李清照还是历史上有名的诗词理论家。她那见解独特的理论著作《词论》,深为后人所重视。如她深谙词学艺术的创作规律,认为词必须特别讲究声韵协律,极力主张“词别是一家”。她认为诗歌必须挥写重大的社会内容和历史题材,抒发爱国主义豪情。

  李清照才华卓绝,品德高尚,然而,其一生道路坎坷曲折,晚景凄凉。可告慰的是她的才华和成就为世人所公认:“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谕千秋足著书”。

  (卜庆华)

www/xiaoshuotxt/n e tTxt小xiaoshuo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锋 王翰作品集
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毛泽东瞩目的著名将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