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地产狂人任志强》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8章 “口水战”不停(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地产狂人任志强》 作者:彭征,张伟

第28章 “口水战”不停(2)

  谁来带头攻击张广宁?山东大汗的任志强早已因为说话说得太经典让人们对他耳熟能详了,这次反攻的主力当然非他莫属。于是,刚刚从旅游胜地迪拜回国,任志强便马不停蹄地发表了一篇名《住房是谁的政治?》的博客文章,对张广宁采取的七项措施及之前中央的两次调控政策提出质疑,也让人们再次领略了他的学者风范。

  在博文中,任志强首先引用了教科书中对“政治”这个词的解释,后又从广义和狭义分别对“政治”的内涵进行阐释,试图从概念解释层面来证明张广宁认为“住房是政治”的观点是错误的。

  “教科书上对政治的解释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经济基础服务,给予经济的发展以巨大影响。”

  “从广义而言,在国家的执政管理之中什么都是政治。……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住房问题是政治的说法呢?难道在住房问题提到政治的高度时,会有哪些政府该管的问题被排除于政治之外吗?

  从狭义上看,不同的经济背景之下的政府取向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政治主张与目标也是在变化的。……政府所执行的是各政党竞争之后的主张,而非政府自行决定什么是政治。”

  在概念上证明张广宁的观点是错误之后,任志强又通过引经据典,分析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住房的问题来,告诉大家“中国历史上住房问题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福利分配制,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从来没有被放在过“政治问题”的高度中成为政府执政中的重要目标。”任志强还告诉我们,“真正改善居民住房状况并让生活质量提高的是住房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处改革。”

  “住房本应在98年房改之前是政府应作为重点的‘政治’,但实质却从未像其他重点工作一样放在‘政治’的高度来认识。住房制度改革之后,从制度上已将住房分为了市场化供给的住房与非市场化供给的住房两类(23号文件和18号文件),那么就不应再将两类不同的住房供给与需求混在一起统称为‘政治’问题,这恰恰是经济的集中反映。”

  住房从未被放在过“政治问题”的高度,让人们居住状况改善的是市场化,在“政治”与“市场”的对比中,在抑与扬的描述中,任志强的观点是显而易见的。

  “‘先生产、后生活’的‘政治’将中国的住房问题仍摆在了所有经济发展的后面。”

  “整个文化大革命中则‘阶级斗争为纲’是政治……让中国人民再一次进入了房荒的困境之中,并且不得不从80年开始进行房改的制度试点。”

  “尽管自80年之后住宅投资在逐年的增长,实物分配的比例也在逐年加大,却仍用计划限制着居民的选择权和用实物保障限制着居民的收入。充其量仅仅解决的是‘房荒’的问题。那么如何评价住房是个‘政治’问题呢?”

  “真正改善居民住房状况并让生活质量提高的是住房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化改革。……不管是否有人试图否认98年房改政策的成功,但却不能不承认改革带来的人均居住面积快速增长的现实,也由此而证明的是坚持住房市场化供给应是最大的‘政治’。”

  随后,任志强分别以“如果要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和“如果坚持将住房列为‘政治’问题”两个假设句引出两段文字进行分析,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提高生活质量与财富存在方式的住房是市场的事,不是政府的事。政府只要建立了合理的市场经济制度就可以解决供给的问题。消费则不是政府要限制的,而是由需求方自由选择的。政府无权也不应该在财富的消费与选择中进行行政性干预。”

  任志强不想再随意被别人挂上“媚富”、“人民公敌”的罪名,于是在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时,他单独分析了“低收入家庭居住权利”这一特殊。“但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权利则不是市场中的事,而是政府应优先和必须保障的责任。或者说国家保障居住权利才是最大的政治,政府应将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视为政治,而不是住房是政治。”

  与此同时,任志强还告诉我们,保障性的居住权利不是完整的财产权利,不管是政府提供的廉租房还是政府给以免除土地出让金交纳等优惠的经济适用住房,都必须有严格的准入准出制度的限制,不是自由选择和可以自由处置的财富,也并不具备商品房的物权性质。因此,他说,“不加分析的将‘住房’统称为‘政治’问题则是政府思路的混乱、财产权利的混乱和市场经济与保障体系的混乱,这必然会造成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念的混乱,造成保障与消费之间的混乱。”

  “居住权利的保障不是用政府的权利对市场化商品进行财富的分配,不是要给低收入家庭分配商品房财富,而是根据政府的财力和经济的基础提供有限制性条件的居住保障。”

  “有地方住与有可支配的财产权利是两回事,社会中许多的评论却常常将两者混在一起,造成概念与逻辑的混乱。当政府的官员将这两者混为一谈并统称为‘政治’问题时则只能造成市场中的动荡,消费观念和价值选择中的扭曲,也会对政府的市场干预预期产生扭曲,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在博文结尾处,任志强告诉我们,“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创造财富而试图在市场化中平分市场化创造的财富则是危险的。如果一项‘政治’性很突出的政策不能促进市场创造最大财富,那么就一定不会有社会的进步。扣除政府的社会保障性责任之外,那么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才是政府应放到工作首位的最大政治。”

  通篇的引经据典、层层深入,这使得看任志强这篇文章的人们能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就是现在的学者好像官员、官员又好像商人,而作为商人的任志强看起来则更像是个学者。

  任志强自己曾说过:“我们当丫环的都是政府说了算!”,而他的这篇文章的发表是不是其中也隐藏了对行业现实的无奈情绪呢?

  同以往任志强的众多言论一样,他的这篇博文又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解放日报刊载文章说,任先生的论断可谓继承了“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然而,这一理论曾造就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试问,对一个非理性、不公正的市场,难道还要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吗?如果某种财富分配的格局是畸形和不公平的,那么,以公众之名进行调整、重建,有何不可呢?作为商人,最大的担心莫过于自己不能获得最大化的财富,当住房成为政治问题,现有的市场化财富分配格局会不会因此而打乱?这应该是任先生心中最大的隐衷了。

  一网友在博客中写到:“不否认任志强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否则他也当不了他们那个系统的优秀共产党员。但是,任志强对房地产行为到底与‘政治’有何关系的分析判断,显然是论点错误、论据不足、论证乏力。由此可见,任志强的政治头脑并不是象我们所期望的那么清醒!”

  时寒冰在《住房是谁的政治? 任志强和张广宁谁懂政治》中写到:“住房是谁的政治?我来回答:住房是全体国民的政治,绝不是少数既得利益者的政治!”

  《地产SHOW》感言:政治到底是什么?难道已经不再是民心了吗?

  §§§第三节 拐点论之争

  2007年终岁末,就在“全民大战中石油”的刀光剑影中,中国楼市悄然迎来拐点,此起彼伏的“拐点说”到底是实景还是幻象?

  综合2007年下旬的公开报道可以看出,自2007年11月中旬开始,广州楼市便刮起楼盘打折促销风,买房送一成首期、送60年物业费、再买房额外9.8折、现房最高优惠每套13万元……开发商“慷慨”的程度着实令人吃惊。

  此前一直位居全国房价榜首的深圳也没顶住压力,不少一手房在以明降或暗降的方式调低售价,有楼盘的降价幅度据传已超过三成;二手房也同样,一些中介机构称报价跟上半年相比跌了一至两成。

  “我承认楼市拐点确实已经出现了。”在2007年12月13日北京某新闻发布会上,万科董事长王石语出惊人。

  有谁会想到,王石的一句话让整个房地产市场从此“动摇”,让一路坚挺的房价开始有了松动的迹象。

  然而,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拐点论”,任志强是持反对意见的。2007年12月在郑州召开的“中部企业领袖年会”上,任志强强调了这样的观点。

  任志强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他看到了深圳、广州等地都出现了房价下降的现象,也听到了诸如“拐点”的说法。这一切,使他不得不承认政府的从紧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了。

  然而,理性又倔强的任志强始终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没有什么大问题。可所有人都知道,房价下降的现象必定说明有问题存在,那问题在哪里呢?任志强也承认有问题,但他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出在市场之外,是和房地产没什么关系的一些行业。他还指出,从短期看都是市场之外的一些因素在影响房地产市场的走向。

  任志强相信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因素还在,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的下滑,供不应求的大格局也没有改变。不过,他提醒各个企业要采取灵活的政策去寻找机会,如果经济过热,企业得防止过冷,因为一定会有人泼冷水。

  倔强的任志强还本着“乱世出英雄”的思想,他说:“我们不认为大起大落不是机会,其实发财都在大起大落上。如果都一个劲往上升,你在3000点买的股票,是赚不到钱的,可是如果有大落的话,落到2000点,你再买股票,可能就赚大钱了。”

  大量的阅读量使得任志强总是能适时地引用名人语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郑州的年会发言上,他还通过引用莫里哀的名言:“大多数人是死于治疗而不是死于疾病”来支撑自己关于救治市场经济的论点。任志强指出,“如果用计划经济的药去治市场经济的病,通常是不太见效的。冬天里种夏天的花可能它开不了,但是冬天要是种梅花可能开得更好。”

  基于此,任志强提醒企业要有思想准备,要在经济和政策发生变化的时候,有积极应对的办法。只是,任志强对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惯性思维显得有些担忧。“如果有大量的银行贷款去支撑,人们就不想用资本市场,如果没有贷款支撑,你可能就要用资本市场。”

  在年会报告的最后,任志强指出,“最终要完全靠市场经济,才能让这个市场活起来,靠行政命令,这个市场肯定就得死。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要继续改革向前走,还是要倒退往后走。”

  2008年1月14日,在2007-2008年度Reico报告会上,任志强再次表示,个别楼盘降价打折并不代表着整个楼市出现拐点,也不代表北京的房价会下降。

  同时,任志强还对房地产业近期出现的“拐点论”进行了驳斥,他声色并貌地向人们讲解着他的楼市“非拐点论”。“汽车年年下降,你能说就不卖汽车了吗?过圣诞节哪个商场不搞促销。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说局部一个楼盘的降价会有影响,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增长的涨幅变成负数,涨幅下降是确定的,交易量的下降也是确定的,但是如果说涨幅是负增长,目前还没有看到这种情况。”

  在任志强表明这一观点之后,以他为代表的“非拐点学派”也开始“据理力争”。于是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拐点”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充斥在所有关于房地产的讨论中。从政府官员到房地产业内人士再到普通百姓,关于楼市“拐点”的争执与猜测从未停止过。而整个中国楼市也陷入了以王石为代表的拐点论和以任志强为代表的非拐点论的讨论中。

  “楼市拐点已经显现”、“还不能称之为拐点”、“2008年是楼市拐点”、“楼市拐点仍然遥遥无期”、“不会出现拐点”……

  2008年,北京楼市也随之变得扑朔迷离,充满了太多的猜测、争议和不确定性。

  2008年1月17日,潘石屹在其博客中表示,土地价格在2007年疯狂了差不多10个月时间,土地楼面价比旁边在售的房价还高,这种疯狂的现象会很快过去。

  2008年1月23日,易宪容发表言论表示,国内房价将开始全面理性回归,震荡已开始。

  2008年1月27日,率先抛出“拐点说”的万科董事长王石在作客新浪网时再次语出惊人,他表示,自己所理解的“拐点”是指房价的理性回归。同时,他建议没有最后“定型”的人在40岁之前还是租房为好,即便是要结婚成家的年轻人也是先租房为好。

  中国地产老大此番言语一出,即震惊了舆论以及整个地产界。此日包括万科自身在内的几乎所有地产股应声而下,股价急跌。

  2008年2月27日,万科北京项目中粮假日风景爆出最低9.1折大幅优惠。抛出楼市“拐点”论之后,王石终于以实际行动响应了他的说法,同时把楼市“拐点”论推向巅峰。

  2008年3月,各楼盘打折优惠仍在持续中,且陆续有新楼盘加入,打折幅度也越来越具诱惑力。

  随后的一段时间内,房价“拐点论”又引起争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特别是2008年1、2月份,部分城市的房价开始悄然回落。尤其是深圳等一些城市的降幅数字在一些民众和学者的眼中具有了“标志性”意义。

  然而房价的这一系列降价行为都无法改变任志强的“非拐点论”论点。2008年4月1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房地产对话会上,任志强再次坦言:“要死肯定是银行先死,房地产商后死。”

  任志强认为目前楼市的走向呈曲线分布,很难说哪里是拐点。“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拐点是呈三角形的,要么直线向下,要么直线向上,而没有用一个曲线来说拐点的。”

  基于这种认识,任志强认为房地产业远没到所谓的“拐点”,“如果说2007年楼市有拐点的话,有的也只是“政策拐点”。

  对于房价的波动,任志强认为,媒体和公众存在一个误解,认为局部房价跌了,就以为整体房价都跌了。

  任志强认为房地产业是一个不可移动的产业,存在很大的地区差。“某些地区房价下跌,可能由于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或者短期内政府政策导向造成,但这不能代表全国的情况。”

  在任志强的眼里,房价指数只是判断产业走向众多指数中的一个,其他如土地量、供应量、竣工量、生产等因素也要予以综合考虑。“现在我们只看到部分地区交易量和房价这两个指标略有下降,但其他指标都是继续上升的。”

  “看不出拐点,因此没有必要讨论拐点的问题。”任志强如是说。

  §§§第四节 任志强评捐款门

  “5·12”四川汶川地震过后,中国几乎所有商界名流以及其他各界名流都受到了广大网民的全程“人道”“监督”和“捐款”“对标”,地产界尤其是王石、潘石屹、任志强等“名商”,因捐款“太少”,或者不时之言,而一同遭遇了广大网民少有的、群体的、激烈的“人道”质疑和“严刑”“拷问”。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彭征,张伟作品集
地产狂人任志强